成果汇总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docx
- 文档编号:29864646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2.16KB
成果汇总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docx
《成果汇总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果汇总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果汇总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
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成果汇总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
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1)春节与新年。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春节的习俗繁多,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舞狮子等。
总之,不论是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
而西方,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即元旦。
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日晚,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
当大钟敲响12下,顿时,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新年,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更贴近现代生活。
(2)万圣节与中元节。
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颇受人民的重视。
那一天,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据说有辟邪之用。
其实,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
同时,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
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绝不会受到惩罚。
在中国,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一天,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
那一天,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
于是,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三、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
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讲究色、香、味俱全。
尤其是节日性美食,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
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人,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升。
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
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因此,有发达的食品工业,
如罐头、快餐等,KFC,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
四、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节日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中心,它既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
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西式宴席,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五、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调差异
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
红色源于太阳,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
我们的祖先在祭、祈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
它还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原是一个贬义的词,是“火”与“血”的联想,它象征残暴,流血。
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禁忌词,常用于丧葬礼中。
而西方,白色的象征意义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等。
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
它象征纯真、无邪。
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六、节日具体形式比较
春节: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
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
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圣诞节: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彌撒”的缩写。
彌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
耶诞节是一个宗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來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
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与春节一样圣诞节也表示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12月25日这一天,各教会都会分别举行崇拜仪式。
天主教与东正教举行圣诞弥撤,新教举行圣诞礼拜。
有些教会的庆祝活动从午夜零点就开始。
除崇拜仪式外,还演出圣诞剧,表演耶稣降生的故事。
如圣诞PARTY:
圣诞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种歌样PARTY。
一种友情,亲情,爱情聚会的好时光。
戴着圣诞帽,唱着圣诞歌,说说大家的圣诞愿望。
圣诞大餐:
圣诞节作为一个隆重庆祝节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
圣诞节火鸡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当然还有姜饼、糖果等等了。
圣诞卡:
是祝贺圣诞及新年的贺卡,上面印着关于耶稣降生故事的图画,以及“庆祝圣诞、新年快乐之类的祝愿的话。
报佳音:
圣诞夜指12月24日晚至25日晨。
教会组织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地组成)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叫作“报佳音”,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喜讯。
圣诞树:
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
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
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老人:
当然是圣诞节的主角了。
据说他原是小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名叫圣尼古拉,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
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面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
所以,西方人过圣诞节时,父母把给孩子的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圣诞夜时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
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床头上寻找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如今,圣诞老人已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不仅是过圣诞节时不可缺少的人物,而且也是欢庆新年时不可缺少的人物。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国家的万圣节:
鬼节:
中国鬼节有三:
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又称鬼节,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
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
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盆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
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
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
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西方国家的万圣节:
万圣节: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 “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
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据说,早在公元前,住在英伦三岛、爱尔兰、法国一带的凯尔特人每逢10月31日都要为残废和黑暗之神举行庆祝活动。
这一天晚上,他们预备了许多美味佳肴,让善良的鬼来吃,还有旷野的山丘上燃起篝火,让明亮的火焰招来善鬼,驱走恶魔。
这可能是鬼节的最早形式了。
后来,“鬼节”又与基督教相结合,成为圣徒们的一个传统节日,并改称为“万圣节”,时间定于每年的11月1日。
以后,这一节日逐渐从欧洲传入北美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
这一天不论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尽其所能的作怪,而不会招致异样的眼光。
大部份的家庭会在院子里摆上几棵南瓜或是和真人一般高的稻草人,并且在窗户上装饰小小的南瓜灯或是挂上一副骷髅;有些人也会在前门上方挂些蜘蛛网。
爱热闹或是有年轻人在家的家庭则会举办化妆舞会,或是将家里装饰成鬼屋!
当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
他们有的披上漆黑的长衫,骑着魔帚,扮作女巫;有的裹上白床单装鬼;有的戴上画有骷髅旗的帽子扮成海盗;不少孩子手中还提有一盏南瓜做成的灯在月光照耀下,他们来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Trick or Treat"(恶作剧还是请客),如果有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有时就把人家门上的拉手涂上东西,或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
当然,大多数人都非常乐於款待这些天真浪漫的小客人。
所以当夜色消逝时,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回到家里。
中国的“七夕”与西方国家的情人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了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如:
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在鄄城、曹县、平原等地有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被共认为中国的情人节!
情人节: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有一个极富有浪漫色彩、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这就是每年2月14日举行的情人节。
大约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那时恺撒已经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当政。
当时,罗马内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
为了补足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进入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
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
于是整个罗马便被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
对此,暴君大为恼火。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
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
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结婚典礼。
一时间,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整个国度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请求修士的帮助。
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于是他再一次显示了残暴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
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渐渐地使得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Valentine’sday,是情人节
情侣烛光晚餐这是情人节中情侣们较固定的节目,也是商家们招揽生意的卖点之一,有的西餐厅更会以烛光助兴,增加节日的浪漫气氛。
有的情侣也会两人在家中亲之下橱为心爱的人做一顿饭,两个人在餐桌上点着蜡烛感受浪漫气氛,女的做饭,男的洗碗更是幸福一幕。
在情人节这天互送礼物必定也是固定节目。
情侣们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很多情人(特别是女生)都会以这一天收到情人的礼物为荣,有的女生更会收到很多的礼物,因为作为一位大众情人,拥有较多的追求者是她们最满足和值得骄傲的一天。
许多年轻人在这一天更多的会选择巧克力(朱古力)配鲜花,这是最甜蜜的搭配,在外国更有细心的女生会用香皂为心爱的人调刻精细的礼品,她们也会亲自制作甜味的浓情朱古力。
一些年龄大点的情侣,他们就显得较为实在,一般都会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礼物再配鲜花。
如送一些女人喜欢的香水、手袋、项链,甚至于在这一天送名贵的钻石戒指和名贵小车也有。
当然还有如我国傣族的泼水节与巴西的狂欢节,美国的感恩节与我国的重阳节等一些节日存在着相同或相似之处。
当然中西方国家的节日各有千秋也有着相融相通,我们应该以吸收西方节日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眼光去看待中西方的节日,去对待它所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二、 中外节日名目_tI5*_0__
西方节日:
?
mN!
9/D_Ic
第一节新年(NewYear)__4,?
_beA
第二节圣诞节(Christmas)tu____/4_
第三节复活节(Easter)Zv*__uUe
第四节感恩节(Thanksgiving)nc1?
c_1s,f
第五节愚人节_3+q-yP#_X
第六节母亲节O_^_5__C
第七节父亲节(_+<66TO
第八节情人节t<_RPDQ_>
第九节万圣节退伍军人节(Veteran'sDay)_:
nfy_=*M#
中国节日:
edZB
Qmx+#
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V_|*__3*W_ 二月初二龙抬头节 _8*_|*@__ 五月初五端午节 Q'? VLv|@ 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_G___({_VK 八月十五中秋节 JSaF7(a_= 九月初九重阳节 ! _lA_~;F 九月初九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 "_BLJh)_i 腊月初八腊八节 y{~tMpo_< 腊月二十三小年];HCt=_I~ 三、 西方节日的含义: ____? s_R( 第一节新年(NewYear)i[Wxu__M 1.Calendar犹太历七月的第一天;伊斯兰教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历(Gregoriancalendar),公历或阳历。 为纪念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GregoryXIII)采用此历而命名的。 按阳历或公历,新年从1月1日(January1)开始。 在元旦这一天,人们辞旧迎新(toseetheoldyearoutandthenewyearin)。 2.Wishes: HappyNewYear.HappyNewYeartoyou.wishahappyNewYear.Thankyou,thesametoyou.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3.Celebrations由于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各国人民庆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除夕之夜(NewYear\'sDay)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 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此时,化装晚会特别受欢迎。 来宾们把尊严和谨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 大家无拘无束,尽情玩乐,与平日的行为大相径庭。 在英美两国,午夜钟声一响,参加晚会的人们还要手拉手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 sM%l: F_v_ 第二节圣诞节(Christmas)]86*k_%A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JesusChrist)诞生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月25日。 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 圣诞节指圣诞日(ChristmasDay)或圣诞节节期(Christmas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 另外人们把12月24日夜为圣诞前夜(ChristmasEve)。 1.耶稣圣诞(JesusChristmas) 基督宗教于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稣创立。 他是上帝的独生子,为圣灵感孕童贞女玛丽娅而降生;他曾行过很多神迹,让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复活,但是因为犹太公会不满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唯一的救赎主,把他交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显现于诸位门徒,复活第40天后升天;还会于世界末日再度降临人间,拯救人类,审判世界。 被12使徒中的犹大叛卖并受难,受难日为星期五,最后的晚餐连耶稣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们忌讳的数字,并且与星期五一起视为凶日。 2.圣诞树(Christmastree) 圣诞树可以说是圣诞节最重要的装饰点缀物。 圣诞树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绿树(如衫、柏等),或用松柏树枝扎成一棵塔形圣诞树。 树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纸片、用棉花制成的雪花和五颜六色的彩灯、蜡烛、玩具、礼物等装饰品。 树顶上还装有一颗大星,树上的彩灯或蜡烛象征耶稣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则代表耶稣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人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 圣诞树的起源众说不一。 3.圣诞老人(SantaClaus/FatherChristmas)圣诞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圣人与神灵的结合体,是仁爱与慷慨的代名词。 一般认为圣诞老人是一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 他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着一条宽布带。 传说圣诞老人在圣诞夜驾着八只鹿拉的满载着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国来到各家,由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吊在壁炉和床头上的袜子里。 相传圣诞老人是罗马帝国东部小亚细亚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圣尼古拉的化身。 17世纪荷兰移民把圣诞老人的传说带到了美国。 美国英语中的圣诞老人为“圣塔? 克劳斯”(SantaClaus),在荷兰语中原为“圣尼古拉”。 圣尼古拉主教生前乐善好施,曾暗地里赠送金子给一农夫的三个待嫁的女儿作嫁妆,将一袋金子从烟囱扔进去,恰好掉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统袜中。 所以现在在圣诞夜有不少天真的孩子都把袜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炉旁或床头,期待圣诞老人送来礼物。 在现代英美等国家,有不少百货商店为吸引和招揽顾客,在圣诞节期间会专门派人扮成圣诞老人,向来商店购物的顾客(尤其是顾客带的孩子)分发糖果和礼品。 4.圣诞贺卡和生日礼物(ChristmascardsandChristmaspresents)按照习俗,过圣诞节时人们都互赠圣诞贺卡和圣诞礼品。 贺卡可以在商店买到,也可以自制,只要写上一句祝词,写上自己的姓名就行了。 赠贺卡一般要根据对方的年兴趣爱好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等。 不仅同事、同学、朋友之间互赠,家庭成员之间也有互赠贺卡和礼品的习惯。 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庆祝圣诞节的活动。 5.圣诞餐)Christmasdinner)圣诞餐是圣诞节当天的主餐,有的家庭把它安排在中餐,有的把它安排在晚餐。 这餐饭主要是家人聚餐,一般不邀请客人。 圣诞餐主要食品为: 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果 汇总 中西方 传统节日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