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9860045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236
- 大小:255.34KB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x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x(2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
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
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
zàn
友谊:
yì
血泊:
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
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
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
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
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
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
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
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
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
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
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
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
“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
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
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
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
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
(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
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附: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
课时:
第一课件(略)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
(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
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
(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
(屏幕显示)
细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
并想一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说明什么?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
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
(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师: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此刻,他们坐在已经开动的回国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泪流满面的亲人,他们不得不挥挥手,做最后的告别--
生: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
师:
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
"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
师:
然而,列车越开越快了,离朝鲜的亲人越来越远了。
他们只能在内心深处对亲人们说--
生:
"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
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
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
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
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
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
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当年,这些英雄的事迹,传遍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小金花在送别为他们流血牺牲的志愿军叔叔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想到什么?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了这篇课文后,不想对当年的亲人们说点什么吗?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
(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
(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师:
“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
生:
指朝鲜人民。
生:
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
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
不是。
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
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
亲如一家。
生:
亲密无间。
师:
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
说得好。
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
师:
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
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
师:
大家读得很认真。
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
(指名朗读)
师:
“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ng),不读第四声(g^ng)。
请同学们考虑:
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
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
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
说得不错。
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
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
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
请同学们练习读读。
(生读)
师:
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
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
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
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
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
“丢下”的是谁?
生:
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
好!
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
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
师:
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
志愿军伤员。
师:
“唯一”亲人。
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
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该怎么办?
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
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
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
(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
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
师:
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
(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
师:
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
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
(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
师:
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
一齐走向死亡。
师:
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
不能。
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
(生笑)
师:
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
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
你说得好极了!
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
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
师:
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
怎么说的?
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
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
师:
“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
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
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李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师:
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
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
生:
(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
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
(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
师:
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
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
用了三个“挖”字。
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
师:
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
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
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
生:
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
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
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
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
生:
(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李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
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
师:
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
(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
师:
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
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
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
同学们理解得好!
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
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
师: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
)
把金钥匙交给学生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片断评析
《再见了,亲人》是黄翠媛老师的一堂观摩教学课,在本地反响强烈,评价很高。
我听了这堂课,现在又读了教学实录,印象就更深了。
这堂课反映了黄老师的教学风格,我想着重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法,举一反三
教材无非是例子。
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例子,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自己拿着金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这堂课,就是从这个高度着眼,注重了学法的传授。
教师将第一段课文当作“例子”,采用“扶”的方法,通过讲读,使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分清层次,领会感情。
第二段,则是采用“引”的方法,引导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学法,学习、讨论第二段课文。
第三段是“放”的方法,则是放手要学生自学第三段课文。
纵观全课教学,是采用“扶、引、放”的方法,第一段课文当“例子”教给学法,第二段是打基础,尝试,第三段是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学。
二、讲词语,训练双基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
教师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
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
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中心句子的意思及其作用。
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别出心裁地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并通过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
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重朗读,领会感情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歌颂中朝人民友谊的抒情散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
教师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
前者,大家都能做到,而后者就不一定都能做到。
在教学中,黄老师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由于要求明确,学生朗读的质量就比较高。
教师还创造性地将朗读教学与课文分析巧妙地结合起来。
比如第二段课文中关于救老王的一段朗读,教师采用引读方式,指导学生读出救老王的原因、经过、结果,形式比较活泼,效果较好。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引入新课
师:
课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生:
“亲人”在课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鲜人民。
师:
说得对!
(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
谁说“再见了,亲人”?
生:
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
”
师:
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
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课文便会知道了,请打开书本。
〔留下悬念,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学课文〕
二、讲读课文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大娘、小金花、大嫂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生:
大娘在志愿军叔叔急需粮食时,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打糕;还丢下小孙孙,救志愿军的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
师:
对!
讲得很好!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用小标题来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写下来。
(请一同学出来写,其余同学在笔记本上写。
)
〔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再动手,还训练其概括能力〕
(那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
师:
写得对!
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1“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了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句中的“您”、“我们”在课文中指谁?
生:
“您”在课文中指大娘,“我们”在课文中指志愿军。
师:
对啦!
哪“多少”的意思呢?
生:
“多少”的意思是数不清,很多、很多。
师:
好!
谁能改换人称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八年来,大娘给了志愿军很多慈母般的温暖,大娘为了志愿军花了许多心血。
〔既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为本组的作文改写训练作了准备〕
师:
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想象,加深理解,学生思考片刻便纷纷举手〕
生:
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为志愿军叔叔洗衣服,好像母亲一样关心志愿军叔叔。
生:
我看见老大娘戴着老花镜正在细心地为志愿军叔叔缝补衣服。
生:
我看见老大娘与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志愿军叔叔送打糕。
生:
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把志愿军的伤员背进防空洞。
生:
我看见大娘正在给志愿军叔叔包扎伤口。
〔学生发言很热烈,老师抓住时机,用激动的语调再加以强化〕
师:
是啊!
整整八年,大娘像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
生:
(齐讲)十分感激。
师:
对!
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时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而读得很有感情。
〕
师:
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许多事,文中只列举了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2“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
雪中送炭的意思是:
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
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
把这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
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
当时,为什么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当时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
对!
就在这时。
(打出幻灯片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学生齐读句子)
师:
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
生:
当时的环境十分危险。
生:
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
对!
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
生:
(齐读这句子)
师:
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
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
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
对!
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齐读句子,比刚才读得好多了。
这样指导朗读,切合学生实际。
〕
师:
这就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
(让学生读幻灯片3、2的句子。
)
师:
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有危险了,该怎么办呢?
在这紧急关头,大娘怎样做?
生:
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师:
这也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
结果——(打出幻灯片4: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
生:
(齐读这句子)
师:
“唯一”的意思是什么?
生:
“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师:
“唯一”的亲人是指谁?
生:
是指大娘的小孙孙。
(齐读句子)
师:
为了志愿军宁愿失去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是什么情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见了亲人 再见 亲人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