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docx
- 文档编号:29859592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6.51KB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docx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1
(完成第一编学习内容后进行)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
形成于_______代,极盛于______,动摇于______。
2、夏、商奴隶主的神权法思想,其主要特征是“________”和“_________”思想。
3、礼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周的礼治是建立在“普田之下,__________,率土之滨,_________”的土地________制基础上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3分,共15分)
1、商代,商王专设了“卜”、“巫”、“祝”,其主要任务是()。
A、占卜B、写史C、执法D、从事音乐工作
2、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
A、代天行罚B、以德配天C、亲亲、尊尊D、世卿世禄
3、()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A、宗法制B、分封制C、嫡长继承制D、君主制
4、“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A、亲亲、尊尊B、刑不上大夫C、礼不下庶人D、世卿世禄制
5、周公的“明德慎罚”论是儒家“()”思想的渊源。
A、轻徭薄赋B、德主刑辅C、世卿世禄D、轻罪重刑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共24分)
1、周礼:
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2、“亲亲”、“尊尊”:
“亲亲”指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尊尊”指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得犯上,不得簪越。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
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4、以德配天这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意思是说周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
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四、论述题(20分)
试论述周公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公等统治者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
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过去,殷商的先王有德,"克配上帝",所以天命归殷。
现在殷已失德,上帝就把天命转归于周,周王就成了天子。
显然,周公之所以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一方面是由于还没有完全脱离神权法的色彩,其意图在于求得上天的保佑,维护其统治,使周王朝的统治永存。
另一方面,西周的这种"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提出,也意味着神权的动摇。
西周的统治者从殷商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纯依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珍惜天命,不再使其转移。
"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21分)
请简要分析以下几段材料体现出何种思想,并谈谈这种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尚书·甘誓》: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今予为恭行天之罚。
”
(二)《史记·殷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主契。
”
(三)据甲骨文记载:
“贞,王闻不惟辟;贞,王闻惟辟;”
(四)《尚书·康诰》:
“惟命不于常,汝念哉!
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
”
注意:
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夏、殷商、西周
2、天命、天罚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莫非王土、莫非王臣
二、单选题
1、A
2、B
3、C
4、A
5、B
三、名词解释题
请参阅教材
四、论述题
请参阅教材
五、材料分析题
答案提示:
要求大家论述神权法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注意:
主观题请同学结合教材独立完成。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控制自然力量,对自然界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
但那时的宗教迷信制是一种自然宗教,并不具有阶级压迫的社会属性。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给人们带来较自然灾害更加深重的痛苦。
当人们不理解其社会根源时,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同时,一切剥削阶级都极力扶植和利用宗教迷信,宣扬痛苦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自己犯了罪,只有忍耐、顺从,才能来世得福,借以麻痹人们的反抗和斗争意志。
我国古代奴隶主阶级以宗教迷信为特征的神权法思想,就是他们用来束缚、统治人民的一种思想武器。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利用神权法思想和宗法思想进行统治,他们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两者支配。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1、夏朝建立后,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间,对不服从其统治者施行"天罚"。
2、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达到了高峰,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违抗王命等于违抗神命,要受到"天罚"。
3、在西周,神权法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
对"天命"说作了修正,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这反映了神权法在西周的动摇。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2
(完成第二编学习内容后进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从制度上讲,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变革;从政治法律思想上讲,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变革。
2、管子认为,“政之所兴,_____________;政之所废,____________”。
3、“铸刑书”是指将______________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____________。
子产首次将“刑书”铸在鼎器之上,从而开创了古代________________的先例,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首创。
4、儒家的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
_________儒家和___________以后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
5、孔子非常重视礼的作用,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______________,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6、在孟子思想中,人民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从这种“重民”思想出发,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7、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十分重视人民的生计,十分重视劳动。
他们认为,人类要维
持自己的生存,就必须劳动,自食其力,即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先秦道家是以“_________”为其思想体系得核心的一个学派,春秋末期的____________是道家的创始人,战国中期的_________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9、韩非继承前期法家的历史进化观点,把以往的历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应当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即“________________,治与世宜则有力”。
10、战国时期“势治”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儒家对周礼采取的态度是()。
A、照搬死守B、批判和抛弃C、继承和改造D、取其形式变其内容
2、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A、强调“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B、主张“变法”、“依法治国”、“一断于法”
C、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D、维护礼治、重视德治、强调人治
3、儒家礼的本质特征是()。
A、忠B、等级差别C、仁D、孝
4、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著名论断的是()。
A、管仲B、孟轲C、孔丘D、荀况
5、()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明确提出了既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
A、孔丘B、孟轲C、荀况D、贾谊
6、第一个全面继承、改造和发展儒家礼治学说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管仲D、荀子
7、墨家的理想法观念是以()为核心。
A、兼爱B、天志C、尚贤D、非攻
8、在人性问题上,法家主张()。
A、“好利恶害”的人性论B、人性善C、性三品D、性相近,习相远
9、法家中法、术、势的集大成者是()。
A、商鞅B、韩非C、慎到D、申不害
10、道家最早提出了()法律观念。
A、实证主义B、现实主义C、自然主义D、行为主义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级政治关系发生了大变动,其主要表现有()。
A、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封建性的贵族
B、产生了新兴地主的独立的商人阶层
C、宗法“礼制”衰落
D、诞生了新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新成文法
2、下列诸子中,主张“性善论”的是()。
A、孔丘B、荀况
C、孟轲D、韩非
3、孟轲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中的封建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他()。
A、提倡“王道”“仁政”B、提倡省刑罚
C、提倡土地兼并D、提倡轻徭薄赋
4、儒家提出了“尊贤使能”的观点,补充和冲破()原则。
A、“礼不下庶人”B、“亲亲”
C、“世卿世禄”制度D、“尊尊”
5、墨家的法律思想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特质和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A、既有朴素的平等观,又有尊君集权的专制倾向
B、既反对宗法等级的“礼治”原则,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
C、既主张法律高于君主,又把立法司法大权归于君主
D、既要求法律承认并维护劳动民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又把希望放在明君贤臣身上
6、下面关于道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反对礼义、否定忠孝
B、崇尚兼爱,诅咒战争
C、抨击法令,追求自由
D、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
7、《老子》中所提的“三绝”,指的是()。
A、绝圣弃礼B、绝圣弃智
C、绝仁弃义D、绝巧弃利
8、道家理论体系上有两个主要特点()。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9、下列著作中,是法家的著作的有()。
A、《管子》B、《荀子》
C、《韩非子》D、《商君书》
10、法家“法治”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
A、公开否认罪刑相适应
B、忽视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C、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独裁
D、弱化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四、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摘自《荀子·君道》
2、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四、论述题(14分)
试述韩非法、势、术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次作业
(第二讲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8分)
1、礼制、法制、礼治、法治
2、在顺民心,在逆民心。
3、刑法、公布,公布成文法
4、先秦秦汉
5、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8、道,老子、庄子
9、上古、中古、近古、当今,法与时转则治。
10、慎到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C
2、D
3、B
4、C
5、C
6、D
7、A
8、A
9、B
10、C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C
3、ABD
4.BC
5、ABCD
6、ACD
7、BCD
8、CD
9、ACD
10、ABCD
四、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摘自《荀子·君道》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译:
有混乱的君主,没有混乱的国家;有能够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使国家自行安定的法。
羿(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的高超射法传留了下来,但不是每代都有像羿那样善射的人,禹的治国良法传留了下来,而夏朝不是每代君主都成就王业。
国家政务是复杂多端而经常变化的,法律既不可能对一切状况概括无遗,又不可能不失时机的随机应变,这样贤能之士临事举措,根据公平中和之道的要求和实际状况而当机立断,则是非常重要的。
得到这种人国家就能存,失去这种人国家就会亡。
2、所谓壹
(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所谓壹
(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译:
所谓统一刑罚,指得是适用刑罚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从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服从王命,遵守法律,犯上作乱的人,犯了死罪,决不赦免。
不管之前又无功过,优点和缺点,都不会减轻处罚。
即使是忠臣孝子,犯罪也必须要依法定罪量刑。
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行政职务的官吏有不实行法令的,犯了死罪,决不赦免。
而且刑罚株及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
四、论述题(14分)
试述韩非法、势、术相结合的思想。
——参考教材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3
(完成第三编学习内容后进行)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早期黄老学具有明显的道法结合的性质。
()
2、汉初统治者崇尚“无为”和老子的“清静无为”、放任自流、消极退守的思想有所不同。
()
3、到西汉中期,董仲舒的儒学应运而生,以新儒学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开始形成。
()
4、杜预的《律表》和张斐的《律本》作为注释晋律的专门著作的出现,表明律学已成为依据经义原则研究具体法律问题的独立学科。
()
5、关于礼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思想,李世民在《唐律疏议序》中说:
“德教为政教之本,刑罚是政教之末,犹昏晓明秋相须而成者业。
”()
6、“七出”条规是“君为臣纲”在法律上的反映。
()
7、在“德”和“礼”的关系上,朱熹认为,“德”是“礼”的保障,“礼”是“德”的依据。
()
8、理学产生于明,是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学术。
()
9、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学体系,在总结先秦以来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材料的基础上,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并融合佛、道学说,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
10、朱熹的“德、礼、政、刑”关系说大大丰富了传统的“德主刑辅”说。
()
11、王安石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和法度是否合理。
因此,对“人”的作用是不重视的。
()
12、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治”主张是对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13、明清时期的启蒙法律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明显的西化特点。
()
14、黄宗羲指出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观点,已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特征。
()
15、王夫之在论述其“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时,把社会发展的趋势称为“理”,将发展的规律称之为“势”。
()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供24分)
1、《春秋》决狱
2、《唐律疏义》:
唐初统治者曾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
至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义》一书,共30卷。
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
该书记载《唐律》共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笞、杖、徒、流、死5种20等刑名,共502条律文。
唐律从各个方面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具有显明的阶级性。
但也有很多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规定,其社会性也是不容否定的。
因此,它被誉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法。
3、“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4、“一家之法”:
这是黄宗羲对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的一种称呼。
他认为这是没有“一毫为天下之心”的法律。
将天下的利益尽归君主,势必引起天下之乱,违背了立法的本旨,是“非法之法”。
黄宗羲的“一家之法”是针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提出的,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
三、论述题(44分)
试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在整个封建社会(秦汉——明清)的发展历程,并谈谈你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认识。
提示: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礼法融合;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完善——隋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法典化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宋明理学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衰败——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产生
第三次作业
(第三讲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1.对
2、对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对
10.对
11、错
12.错
13.错
14.对
15、错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供24分)
1、《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实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
这是董仲舒最先提出的。
其实质是一种“原心论罪”说。
2、《唐律疏义》:
唐初统治者曾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
至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义》一书,共30卷。
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
该书记载《唐律》共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笞、杖、徒、流、死5种20等刑名,共502条律文。
唐律从各个方面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具有显明的阶级性。
但也有很多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规定,其社会性也是不容否定的。
因此,它被誉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法。
3、“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4、“一家之法”:
这是黄宗羲对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的一种称呼。
他认为这是没有“一毫为天下之心”的法律。
将天下的利益尽归君主,势必引起天下之乱,违背了立法的本旨,是“非法之法”。
黄宗羲的“一家之法”是针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提出的,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
三、论述题(44分)
结合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在整个封建社会(秦汉——明清)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认识。
提示: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礼法融合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完善——隋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法典化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宋明理学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衰败——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产生
注意:
按照提示的极大发展阶段来回答问题。
可参考安徽电大在线教师教案。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是在漫长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从思想渊源来看,它们大都是从先秦时代的思想材料中加以提炼而成的。
这些思想材料有的本来是对立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中逐渐融而为一、并行不悖。
这些都代表着其他法系所无而中华法系所独有的内容和特征。
因此,它们不仅仅属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范围,而应属于整个中华法系。
(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
法统即法律传统,是指导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及思维)的价值基础。
它决定着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
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的法律传统是一元的,而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传统则是二元的,即“礼治”和“法治”。
“礼治”指源于远古时代的宗法家族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观念。
“法治”则是春秋战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体。
春秋战国时,“礼治”与“法治”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宗法贵族政体与集权官僚政体的对立;第二,“以德服人”和“以力服人”的统治方针的对立;第三,重“判例法”的“人治”与重“成文法”的“法治”的对立。
这正是先秦儒法对立的基本内容。
但是,这种整体上的对立并未排除局部上的统一。
这种局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阶级属性上,儒法都是封建阶级的代表,前者代表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后者代表由平民上升的地主阶层;第二,法家并不是一般否定等级特权,法家不仅维护君主一家一姓的世袭特权,而且还维护各级官吏的特权。
这同礼的差异性精神毫无二致;第三,两者都维护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只不过方法不同。
儒家以道德说教,而法家运用赏罚。
秦律便赋予父系家长以种种特权(如“非公室告”),证明国家已经把司法权的一部分交给父家长,以换取家族对王朝的效忠;第四,在意识观念方面,儒家并非一般地否定法律和刑罚的作用,而法家也并非一般地否定宗法道德观念,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
儒家强调忠孝仁爱的内在伦理感情,故重教化;法家强调外在表现,故崇尚法律。
正如《商君书•画策》所言:
“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者,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
”合法的行为同时也就成了符合道德的行为。
《韩非子•忠孝》: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也是强调“事”的外在行为。
至于是否具备忠孝的伦理感情,法家是不关心的。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
“君怀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
”怀、忠、慈、孝都是经法律确认的特殊行为,这些都反映了地主阶级用宗法观念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及家族内部秩序的愿望。
法家自战国初期到末期的发展,与儒家自孔、孟到荀况的发展之间,有着微妙的和谐之处。
儒、法两家都由理想型转为务实型,儒家容忍集权专制,法家也捍卫宗法等级,他们都由强调礼法对立转而强调礼法合一。
秦律维护官吏及父系家长的特权,无异于“礼治”的局部法典化。
“礼治”、“法治”都是自然经济与宗法社会的产物,两者的差异仅仅在于:
儒家是从维护宗法社会到维护封建自然经济,法家则是从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到维护宗法社会。
这正是绝妙的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西汉以后,儒学被奉为官方正宗学术,这是一纸有形的宣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法律 思想史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