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全册教案综述.docx
- 文档编号:29859034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218
- 大小:164.31KB
五下全册教案综述.docx
《五下全册教案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全册教案综述.docx(2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全册教案综述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风景名胜
单元分析:
本单元都是展示地域风情的名家美文,以写景为主的课文。
那柔情似水的《故乡的“水墨画”》让学生走进故乡那涨满菱角的池塘,观看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的嬉戏,去采撷刚出水的、鲜嫩的、清甜的菱角。
那洋溢欢声笑语的《海滨仲夏夜》让学生欣赏“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以及苍穹中那“一串流动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的美景。
而热情奔放的《草原即景》,像寂静的、广袤无边的大海,而风呼啸时,又像奔腾的千军万马,动与静的草原带给人们无穷的遐想。
还有那弥散淳朴民风的《吐鲁番的葡萄沟》等,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华夏大地自然的美,让学生与作者一道去欣赏祖国山川的美景,让学生的心与优美的文字一起飞扬。
单元教学重点及教学措施:
一、学会本单元23个一类生字。
重点关注:
字形:
缀、馨、撷、穆、煞、袤、黝。
多音字:
朝(头朝菱)、嚼(咀嚼)、剥(剥菱角)、杆(桅杆)。
字音:
亩、匝、炙。
二、积累。
1.叠词(第一课)。
2.写景的四字词或成语(1—4课,“语海拾贝”)。
3.写景的优美句子。
4.背诵第一课2、3段、第二课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三课1、6段、积累有关写景的四字词。
三、理解引号的作用(本单元“温故知新”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句子采用借喻的修辞手法)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着重强调
D.表示特定称谓。
E.表示否定和讽刺。
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
1.故乡的“水墨画”(特殊含义,把故乡的美景比作水墨画)
2.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特殊含义,指黄梅时节)
3.临近中秋节,故乡的菜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特定称谓)
(4)......穿梭在绿色的“水巷里”。
(特殊含义,指菱叶之间的水隙)
4.采菱女讲了,忙把“船”靠过去......(特殊含义,把盆)
第二课《海滨仲夏夜》
1.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特殊含义,指星星)
2.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直接引用海水的声音)
第三课《草原即景》
1.塔木钦草原过去被称做“旱海”。
(特定称谓)
2.忽然,煤层上“吧嗒吧嗒”地掉下雨点。
(直接引用雨点的声音)
3.每逢汽车“呜呜”地向上爬行的时候......(直接饮用汽车的声音)
第四课《吐鲁番的葡萄沟》
1.它们张开嫩绿的小手,轻轻地呵护着一串串的“绿玛瑙”。
(特殊含义,把葡萄比作绿玛瑙)
2.但我一抬头,立即把整张脸都贴了上去:
“天啊......这实在是......太壮观啦!
”
3.......葡萄长廊里的葡萄更是清一色的优质葡萄,什么“无核白”呀,“马奶子”呀......(直接引用人物语言)
4.所以,人们常说的“特产”,也许指的就是特殊的气候、特殊的水土所带给人们的特殊享受吧!
(表示着重强调)
四、体会写景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第一课课后2题,第二课课后2题,第三课课后2题)
五、理清写景文章的表达顺序。
六、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略大自然的奇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七、能将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感到新奇、有趣的真实见闻和点滴感受文从字顺地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故乡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8个生字。
2.了解主要内容,积累词句。
3.了解文中引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引号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江南水乡的风景画,交流:
你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板书课题,齐读。
3.课题质疑。
如:
水墨画指什么样的画?
(结合搜集资料交流)
“水墨画”为什么要用引号?
(暂不解决)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生字。
2.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
(1)生字
读音重点注意:
“嚼”是多音字,“嚼碎”中念“jiáo”,文中的“咀嚼”念“jué”。
“朝”多音字:
课文中读“头朝(zhāo)菱”,意思是:
中秋节前后第一拨采的菱角。
“亩”的读音。
书写重点注意:
在“菱”“馨”“掐”“嚼”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不能多笔少点。
(2)词语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
散漫:
用文中话理解。
黄梅:
指黄梅成熟的时节。
徜徉:
三种意思,结合课文内容选择。
①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②彷徨,心神不宁。
③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文中指回忆着故乡的美景,陶醉在故乡的美景和采菱的情趣中。
诱惑:
吸引。
(换词法)
三、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1.在作者记忆中,故乡与什么事物分不开?
(菱角)
2.默读课文,作者回忆了与菱角相关的哪些画面?
(1)散漫随意的菱塘图(第1段)
(2)生机勃勃的菱塘图(第2段)
(3)情趣盎然的采菱图(第3段)
(4)菱香诱人的品菱图(第4段)
3.给课文分段。
在回忆部分,哪些段落具体描写故乡的水墨画?
(2—4)
一段
(1):
总写回忆故乡长满池塘的菱角像一幅水墨画。
二段(2-4):
春、夏、秋天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美景,赏菱、采菱、品菱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三段(5):
而今我回到故乡徜徉其中的感受。
(1)初读释疑,了解引号作用。
1.题目中的“水墨画”是真正的水墨画吗?
指什么?
请从文中找答案。
(第一段)引号表示什么?
(特殊含义)
2.引号像这样的用法在文中还有几处,请找出来,结合上下文理解。
(1)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特殊含义,指黄梅时节)
(2)......穿梭在绿色的“水巷里”。
(特殊含义,指菱叶之间的水隙)
(3)采菱女讲了,忙把“船”靠过去......(特殊含义,把盆)
3.除了表示特殊含义,文中还有一处也用了引号,找出来,体会引号的作用: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菜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特定称谓)
(2)作业
4、抄写文中的叠词。
5、积累你最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散漫随意的菱塘图
1故乡的“水墨画”生机勃勃的菱塘图
情趣盎然的采菱图
菱香诱人的品菱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生动有趣的描写,想像画面,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与生动。
2.学习细节描写的写法。
3.能熟读并背诵课文2、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生动有趣的描写,想像画面,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与生动。
2.学习细节描写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的效果和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小组内互相批阅。
2.你觉得故乡的“水墨画”美在哪里?
作者是怎样写出美的?
二、深入研读,感悟情趣
1.引读第1段。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
(相机板书:
散漫)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散漫:
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意境美。
)
小结:
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
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
(板书:
意境美)
2.品读2--4段,找出你最喜欢的面画,谈谈你的感受。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
(2)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
交流点一:
菱塘美景
(1)初春:
池塘有什么变化呢?
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
“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
(2)黄梅后:
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A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
)
B“黄梅”指每年的端午前后,正是江淮入梅时,接下来将是一个月左右雨不止的日子,所谓梅子黄时家家雨,这个时候应该是农历的五月,而不是三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交流点二:
采菱
穿着各色衣服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
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
(“掀”,“掐”,两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采菱水墨画。
)
交流点三:
品菱
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溢”指充满而流出来。
“诱惑”指吸引、招引。
这两个词说明了秋天菱角成熟了,煮熟之后香气扑鼻让人垂涎三尺,构成了一幅有趣的品菱水墨画。
)
3.内容小结:
读到这里,你觉得故乡的“水墨画”除了指有着随意美的菱塘,还指什么?
(富有情趣的采菱图和品菱图)
4.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赞美了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知情。
)
5.带着感情读最后一段。
2.学习写法,写出情趣。
(结合习作百花园)
1.写法小结:
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描写出来的?
(2)准确细致的描写
(3)恰当的比喻
4.请模仿“采菱”一段,学习作者的写法,用一个片段写出你记忆中最有情趣的画面,如“捕蜻蜓”、“植树”、“滑冰”等......
3.交流练笔。
板书设计
1故乡的“水墨画”写法
独特美丽,充满情趣准确、细致的描写
思乡、爱乡恰当的比喻
教学反思:
2海滨仲夏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
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教学时间:
2两课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抓重点词句体会海滨仲夏夜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了解作者
1.一年有几个季度?
(四)孟、仲、季分别指农历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
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海滨仲夏夜》你知道是指的农历几月份吗?
(农历五月就是公历的六月份。
)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3.结合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读生字词。
强调字形:
穆煞炙
强调字音:
岗霍瞩
1.结合课前查工具书,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霍霍燃烧、肃穆、令人瞩目、煞是好看(换词)、苍穹、广漠
3.自由读文,思考: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勾出有关词语。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海滨仲夏夜的景象。
“夕阳落山不久”“霞光渐渐淡下去”“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月亮升高”)
即:
日落不久——夜色加浓——月亮上来
(1)再读课文,思考,每个时段的海滨各有什么特点?
勾画,交流:
霞光变化多端
夕阳落山天空高远肃穆
星光明亮耀眼
夜色加浓海港灯光流动
人们谈笑风生
月亮上来月光明亮皎洁
请用一个词概括海滨夏夜的特点。
(景美人欢)
4、自由读文,选点批注。
3、默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片段细读,批注自己的感受。
4、简单交流。
板书设计:
2海滨仲夏夜
霞光变化多端
夕阳落山天空高远肃穆
星光明亮耀眼
夜色加浓海港灯光流动
人们谈笑风生
月亮上来月光明亮皎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找出比喻句,体会表达效果。
2.学习描写方法写片段。
3.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找出比喻句,体会作用。
2.学习描写方法写片段。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描写方法写片段。
教学过程:
2.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
二、品读感悟
1.学习1—3段。
(1)在日落不久这一组画面中,说一说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
(霞光、星光、灯光)
(2)在写这三个景物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打上波浪线。
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情感和效果。
(3)交流:
A、霞光: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
把晚霞比作火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晚霞的艳丽和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壮观景象。
)
B、星光:
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启明星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就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的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
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
C、灯光:
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灯光比作流动的真珍珠,生动形象地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写出了灯光的动态美,整齐美。
)
小结:
通过霞光、星光、灯光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把静止的事物写活了,以动写静,化静为动。
1.学习4—7段。
4.“我”在沙滩上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有哪些人,在干什么,心情怎样?
)
(2)体会比喻句:
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作用:
把笑声比作波浪,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
4、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笑声?
在文中找答案,点生读第7自然段,体会笑的原因。
3.学习8—10
(1)月亮升起来了。
人们如何在沙滩上休憩?
他们是怎样活动的?
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2)体会比喻句:
A、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作用:
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亮和圆的特点)
B、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作用:
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1、升华情感
(1)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描写了海滨仲夏夜景美人欢的情景,你从字里行间里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
2.生交流后,出示写作背景资料。
(1962年,是全国人民执行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迅速扭转三年困难时期严重局面的一年。
这年春天,作者回到家乡山东省海阳县,并住了一段时间,看到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在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丝毫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他们以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亲身感受到胶东半岛革命根据地人民战胜三年困难的革命精神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要把我的乡亲们的英勇斗争和我的故乡的崭新面貌,用文学的形式迅速地反映出来,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得到鼓舞,受到教育,而这,我觉得再没有比散文和报告文学更合适的了”。
(《秋色赋·后记》)
3.读资料后,再交流作者的表达情感。
(赞美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
4.作业
学习1—3段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一课的片段描写内容,再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段。
板书设计:
2海滨仲夏夜(峻青)
景美人欢比喻
热爱生活
乐观积极
教学反思:
3草原即景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比喻句边读边批边体会,想象画面,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比喻句边读边批边体会,想象画面,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
了解作家萧乾的资料。
学生: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1、情景激情,引入课题
1.播放草原景色视频。
结合你自己的了解说说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来介绍。
2.读题,释题。
即:
当时或当地。
草原即景:
身处草原时看到的草原美景。
3.结合“课文链接”了解作者。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扫清阅读障碍,抽读生字词。
强调字形:
袤桅黝(形近字区别的方法)
强调字音:
梗桅屿肋竭杆
3、理解词语:
(1)找近义词:
广袤――广阔敬慕――仰慕
(2)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油然而生声嘶力竭视为畏途
3.自由读文,思考:
作者身处草原,看到怎样的景象?
请批注在相关内容的旁边。
交流:
2、草原静寂广袤
(2)牧民雄姿飒爽(3)云彩变幻无穷(4)彩虹绮丽迷人
(1)身处草原,作者想到了些什么?
(第3段:
草原过去叫“旱海”的原因)
默读第3段,思考:
为什么叫“旱海”?
(无水,无人,广漠荒凉)
第3段起什么作用?
(插叙,作者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过去的“旱海”,让我们对他母亲草原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
三、熟读课文,积累词句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草原美景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板书设计:
3草原即景(萧乾)
草原静寂广袤
牧民雄姿飒爽
云彩变幻无穷
彩虹绮丽迷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勾画出比喻句,批注体会,品味语言美。
2.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景色美,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勾画出比喻句,批注体会,品味语言美。
教学难点:
通过批注、诵读与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2.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作者在草原见到怎样的美景?
3.明确目标,批注体会
1.出示目标:
细读课文,勾画文中的比喻句,并批注自己的体会。
(1)指导批注:
(1)读第一段,勾出比喻句,批体会。
(2)交流:
“塔木钦草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它多么像海啊!
只有在海上,天和地才能像接到一起的两匹布那么完完整整,没有缝隙;只有海才这么寂静。
广袤得望不到边际,永远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
”
(1)把草原比作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广袤、寂静的特点,表达作者对草原的赞叹与喜爱之情。
(2)把草原比作没有框子的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广袤、美丽的特点,表达作者对草原的赞叹与喜爱之情。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批注基本要点:
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情感。
基本要点后加自己独特的感受即可。
(2)自主勾画比喻句,批注体会。
比喻句:
(1)“风呼啸起来,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
”
(2)“骤雨还没住,太阳又嬉戏着,从云缝里投下一道亮光,就像悬在半空的一匹薄纱。
”
(3)“一道完整的彩虹,衬着天空和草原,从地面拱了起来,好像一道彩色的巨门。
”
(4)“蓝天下面,公路就像一条叠成无数折的黄色带子。
”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是怎样描写出草原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
四、拓展练习,主题阅读
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
2.阅读老舍的《草原》,学习勾画比喻句批注,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草原的美。
板书设计
草原静寂广袤
3草原即景牧民雄姿飒爽比喻
云彩变幻无穷
彩虹绮丽迷人
教学反思:
4吐鲁番的葡萄沟
教学目标:
1.运用学习写景文章的方法,自读自悟,了解葡萄沟有哪些独特之处。
2.抓比喻等关键句子体会作者情感,激发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葡萄沟有哪些独特之处,抓比喻等关键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视频《新疆好地方》。
学生:
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2.激情
1.播放视频《新疆好地方》。
新疆有民谣说: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
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1.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二、体验
1、检查预习,默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回忆学习写景文章的方法。
(1)理清写景的文章的顺序。
(2)抓住景物的特点。
(3)品读重点语句注意用词准确生动、巧妙运用比喻等手法。
(4)体会真情实感有感情朗读。
(5)积累仿写好词句。
3.小组内结合合作学习。
三、展示
1.按照学习要点交流学习效果。
(1)课文按照游览顺序写(空间顺序写)。
(2)说说葡萄沟有什么独特之处?
(地理环境独特盆地气候干燥炎热紫外线不强。
(气候独特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
)
(3)重点体会比喻、拟人的作用。
A.它们张开嫩绿的小手,轻轻地呵护着一串串的“绿玛瑙”。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葡萄藤对葡萄的爱护。
)玛瑙:
一种玉石,“绿玛瑙”代指什么?
(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
B.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
(比喻,把葡萄园比作绿色的海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可见葡萄园之大,突出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
)
C.了解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3.积累、练笔
1.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选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模仿本课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
板书设计
独特的地理位置恰当的修辞手法
4吐鲁番的葡萄独特的气候特征惊喜比喻
独特的葡萄长廊赞美拟人
独特的制作过程
积累与运用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借喻”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在表达中的作用。
2.积累有关写景的四字词语,感受“用词准确、生动”在书面表达中的妙处。
3.学做读书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阅读所得,并与同学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下全册 教案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