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统考及解析数学.docx
- 文档编号:29858948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353.14KB
下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统考及解析数学.docx
《下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统考及解析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统考及解析数学.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统考及解析数学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初中数学试题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初中数学试题(封面)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初中数学试题
附: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
12.参考答案:
(1)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应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组)、不等式(组)),然后通过解方程或不等式来解决问题。
(2)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考虑,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性质,或把图形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解题中的数形结合,是指对问题既进行几何直观的呈现,又进行代数抽象的揭示,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而不是简单地代数问题用几何方法或几何问题用代数方法,两方面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数形结合。
如:
在解应用题中常常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3)转换化归的思想方法:
由数学结论呈现的公理化结构,使得数学上任何一个正确的结论都可以按照需要和可能而成为推断其他结论的依据,于是,任何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只需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即可获得原有问题的解决,这就是转换化归的思想方法。
它是一种极具数学特征的思想方法。
简言之,就是指在求解数学问题时,如果对当前的问题感到生疏困惑,可以把它进行变换转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为熟,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这种思想是科学研究与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是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重要思想。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分类讨论、消元、降次等策略或方法,都明显体现了转换化归的思想方法。
13.参考答案:
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
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才能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1.情意原则——激发动机与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习,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
同时,通过“追问”等方式,使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保持在一个适度状态。
2.过程原则——“两个过程”有机整合,调动学生积极性
“两个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贯彻过程原则,必须做好两个还原:
(1)还原知识的原发现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思考数学知识结构的建立、推广和发展过程;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等。
(2)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构建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个别到一般,从片面到”的思维通道。
在两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比如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同时,形象直观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3.调控原则——强调“反馈一调节”机制的应用,有效监控教学活动。
任何有计划的活动都需要有一个调控机制,这样才能使活动目标有效达成。
为了使教学活动维持在最佳状态,追求教学的高效益,“反馈一调节”机制的使用是必需的.实际上就是通过及时调控,始终使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活动:
采取有步骤地设置思维障碍等方法,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学习基础各不相同,设置的学习任务要适应个别差异,这是一个难题,需要教师的智慧。
学习任务难易不当,都不利于学生保持高水平学习热情。
应通过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调整设问方式,增加提示信息或进一步设置障碍等方法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5.参考答案:
认真听讲、善思好问、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这些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使其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问题串,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其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鼓励学生质疑和标新立异.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鼓励一题多解及质疑问难,只有在课堂当中营造鼓励质疑的氛围,学生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养成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其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接受学习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总之,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炼,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①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在解方程与列方程的过程中就运用到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应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组)、不等式(组)),然后通过解方程或不等式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②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的应用。
这类题的基本思路是:
根据题意(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求解方程(数学问题的解);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给出原问题的答案
③转换化归的思想方法: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方法,都明显体现了转换化归的思想方法。
④假设思想方法:
在列方程的过程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
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7.参考答案: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回顾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并在练习本上绘制出任意一个角∠AOB,并画出它的角平分线OC。
进一步提问在OC上任取一点P,过点P画出OA、OB的垂线,分别记垂足为D、E。
观察、测量PD、PE并作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呢?
进一步引出课题《角平分线的性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拉进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并强化学生对角平分线画法的掌握。
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针对PD、PE大小比较的结论设疑,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做铺垫。
新授环节:
活动一:
猜想
引导学生在OC上再取几个点进行测量,从测量出的多组数据中进行归纳。
尝试猜想: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活动二:
探究验证
提出探求问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猜想是否正确?
又要如何验证呢?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猜想转化为具体的规范的数学语言,并明确已知条件、以及未知条件。
“已知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P分别作OA、O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求证PD=PE”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几何图形。
并引导学生利用该求证过程,总结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为:
①明确题目中的已知和求证;②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③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条件,并写出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通过多次测量猜想结论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规范表达明确已知条件以及求证条件增强学生的严谨意识。
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验证证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学生经历猜想验证过程可以锻炼其数学思维,并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3)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基本几何图形有过接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①要注意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衔接,总结和提高。
把握好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重心的转变。
②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情境以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实例,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然后着重分析并对照图形的特征,把概念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而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
③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对概念,应使学生参与其形成过程,即怎样从实例抽象概括出来,例如,体的概念是怎样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对图形的性质,应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实验、思考、探究和交流,通过教学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例如,本题的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学过程设计。
④重视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的教学,与基本概念有关的语言有描述性语言,又有严谨、准确的数学语言,还要结合图形的表示法进行一些符号语言的学习,以及进行画图,认图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结合运用。
⑤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活动的主体性,给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创造良好的开端。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科目代码:
31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手持哑铃在做前臂屈的动作时,肱二头肌所做的工作是()。
A.支撑工作B.固定工作C.离心工作D.向心工作
2.人体肺部实现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A.气血屏障B.毛细血管网C.肺泡D.肺小叶
3.窦房结是正常人体的心脏节律性收缩的起搏点,它位于()。
A.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B.左心室臂
C.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D.右心室壁
4.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它不包括()。
A.支架和杠杆B.储存钙和磷C.保护和造血D.运输功能
5.下列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使血钙升高?
()
A.甲状腺B.甲状旁腺C.肾上腺D.松果体
6.人体活动时,肌肉直接能源是()。
A.糖B.三磷酸腺苷C.脂肪D.蛋白质
7运动处方定量化与科学化的核心要素是()。
A.运动形式B.运动强度C.运动时间D.运动频率
8.与快肌纤维相比,慢肌纤维的生理的特征()。
A.收缩力量大B.耐劳能力强C.无氧能力快D.收缩速度快
9.人体长时间运动时,内脏器官的血流量通常会()。
A.增加B.不变C.减少D.增多
10.运动过程中,随着机体温度的升高,血氧饱和度会降低,进入骨骼肌的氧气量()。
A.不确定B.不变C.减少D.增多
11.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是()。
A.最大通气量B.潮气量C.最大摄氧量D.肺活量
12.脉压差是衡量人体供血功能的指标之一,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压差,介于()。
A.10到20毫米汞柱B.30到40毫米汞柱
C.50到60毫米汞柱D.70到80毫米汞柱
13.依据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初中学生应当优先发展哪项身体素质()。
A.耐力素质B.柔韧素质C.力量素质D.灵敏素质
14.长时间进行冰雪运动时,在膳食中,除补充维生素B外,还应补充()。
A.维生素EB.维生素DC.维生素CD.维生素A
15.冷敷是现场急救常用的方法之一,但不能产生下列哪一种效果?
()
A.减少局部充血B.止血防肿C.抑制神经感觉D.消肿散瘀
16.二人配合进行心肺复苏时,一人做胸部按压,一人做人工呼吸,其次数比例是()。
A.20:
1B.10:
1C.5:
1D.1:
1
17.若出现运动性贫血,膳食中应注意补充哪种微量元素?
()
A.铁B.钙C.钠D.钾
18.下列哪一症状?
不宜采用拔罐疗法()。
A.骨质疏松症B.坐骨神经痛C.慢性关节炎D.出血性损伤
19.不懂体育的人不应该做学校的校长,这是我国哪位教育家的名言?
()
A.蔡元培B.张伯苓C.杨昌济D.胡适
20.某节体育课,实际上课时间为45分钟,学生有效练习时间为15分钟,则该课练习密度为()。
A.25%B.30%C.33.3%D.50.0%
21.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除了经验与成熟度,智能和个性外,还包括()。
A.反馈B.运动能力
C.保护与帮助D.指导与示范
22.根据构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强调()。
A.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体育学习反馈
B.学习者内部积极的思维活动运动能力
C.学习内容按一定逻辑组织起来保护与帮助
D.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历程
23.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通常应在哪一维度上确定其教学重点?
()
A.运动参与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4.在体育教学中,下列哪一选项应强调严肃的学习氛围()。
A.进行相互评价时B.存在安全隐患时
C.进行探究活动时D.进行放松练习时
25.学练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集中评价时,其重点是()。
A.批评差学生B.指出个别错误
C.批评懒学生D.强调正确做法
26.通常情况下,足球运球技术的触球方式是()。
A.踢捅式B.击扣式C.推拨式D.弹击式
27.学生做原地右手肩上投篮时,左手应扶在篮球的哪一部位?
()。
A.左上方B.正上方C.前上方D.后上方
28.下列四种排球发球技术中,最适合初学者学习的是()。
A.正面上收发球B.正面上手发飘球
C.正面下手发球D.跳发大力球
29.单杠骑撑前回环动作正确的握杆方法是()。
A.正反握B.交叉握C.正握D.反握
30.跳高助跑的主要作用是获得()。
A.向上的垂直速度B.获得最佳的起跳姿势
C.获得适宜的水平速度D.获得适宜的起跳角度
31.武术蹬腿,技术动作的发力顺序是()。
A.胯-膝-脚B.脚-膝-胯C.膝-脚-胯D.脚-胯-膝
32.体育实践课教学质量评价课关键指标是()。
A.课堂结构B.教学艺术C.教学效果D.课程管理
33.《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中,水平四是指()。
A.7年级B.8年级C.9年级D.7到9年级
34.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终将完整动作分成几个部分,逐步进行学与练,这种方法称为()。
A.分解练习法B.重复练习法C.循环练习法D.完整练习法
35.在健美操和武术操的教法组织中,通常会采用()。
A.探究式教学B.合作式教学C.自由式教学D.展现式教学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手段与方法。
37.简述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38.简述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
三、案例分析题(共2题,共30分)
39.某教师在排球教学的第三次课上,按照正式排球比赛规则安排学生进行教学比赛。
由于多数学生对排球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出现了攻防回合次数较少。
基本上是发球直接得分或者发球不过网或者发球一次过网得分。
多数学生站在场边上不用上场,排球比赛变成了捡球比赛。
你来我往的紧张和乐趣荡然无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教学效果不好。
(1)请分析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0.周一上午第四节课,初一一班和初二二班同时上体育课,初一一班的教学内容是接力跑游戏比赛,初二二班的教学内容是排球双手正面传球,课前两个班的老师商量好,一个班用北面半块球场,另一个班用南面半块球场,为了互不干扰同时考虑自然条件,两位老师一起画出了下列四个草图。
(1)四个草图中,你认为哪一个讲解示范队形安排最合理并说明理由。
(2)如果四个草图使学生练习队形的安排,你认为哪一个最合理?
为什么?
四、教学设计题(共1题,共20分)
41.跳远是水平四学生重要的教学内容,下表是蹲踞式跳远五次课的单元教学设计,请针对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各设计出三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答案】D。
解析:
肌肉收缩克服阻力,肌力大于阻力,使运动环节朝肌肉拉力方向运动的工作叫向心工作。
如三角肌和冈上肌使肩关节外展的工作性质就是向心工作。
依题意选D。
2.【答案】A。
解析: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至少要经过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这四层结构。
这四层结构称之为气血屏障。
因此人体肺部实现气体交换的结构是气血屏障。
3.【答案】C。
解析: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
4.【答案】D。
解析: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骨具有保护、支持、负重、运动、造血及贮藏等功能。
5.【答案】B。
解析:
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骨钙释放入血液,维持血钙的正常水平。
如甲状旁腺的分泌机能低下时,则血钙下降,出现手足“搐搦症”。
若甲状旁腺分泌机能亢进,则可引起骨质过度吸收,容易发生骨折。
6.【答案】B。
解析:
三磷酸腺苷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基团组成。
简称ATP。
三磷酸腺苷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出能量较多,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7.【答案】B。
解析:
运动强度(负荷强度)是指单位时间移动的距离或速度,或肌肉单位时间所做的功。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中决定运动量最主要的因素。
运动强度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两大类。
8.【答案】B。
解析:
慢肌纤维生理特征是无氧能力低、有氧能力强、收缩速度慢、收缩力量小、抗疲劳能力强;快肌纤维生理特征是无氧能力高、有氧能力弱、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大、抗疲劳能力弱。
9.【答案】C。
解析: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将在各个器官重新分配,骨骼肌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强,内脏器官血流量减少,运动初期皮肤血流减少,随着肌肉产生的热量增加,皮肤血流量增加。
10.【答案】D。
解析:
运动过程中,由于肌肉代谢加强,氧气和二氧化碳增多,使体温升高,为维持正常运动,进入到骨骼肌中的氧气量会有所增多。
11.【答案】C。
解析:
有氧工作能力是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
氧供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关键因素。
因此,单位时间内机体的最大摄氧水平及氧利用率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12.【答案】B。
解析: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动脉血压收缩压为90到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到50毫米汞柱,脉压为30到4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接近100毫米汞柱。
13.【答案】C。
解析:
身体素质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有先后之别,在不受训练等因素影响的自然增长情况下,按先后顺序排列如下,男子的速度、速度耐力、腰腹肌力量的增长最先;其次是下肢的爆力;臂肌静力力量、耐力较晚。
女子各项素质的增长随年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7至12岁期间,与男子的增长是一致的;而在13至17岁期间,速度、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领先;其次是腰腹肌力量;臂肌静力性力量、耐力最晚,且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和下降趋势。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维生素A又称视黄醇,与类胡萝卜素一样对热、酸、碱稳定,易被氧化,高温与紫外线可促进这种氧化破坏,若与磷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其他抗氧化剂并存则较为稳定。
维生素A参与视网膜视紫质的合成与再生,维持正常暗适应能力,维持正常视觉。
15.【答案】D。
解析:
冷敷(冷冻疗法)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感觉神经,具有止血、退热、镇痛、预防或减轻肿胀的作用。
适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如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等,伤后立即使用。
16.【答案】C。
解析:
单人心肺复苏时,每按压胸部15次,吹气2次,即15:
2.最好由两人配合进行,一人做人工呼吸,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
双人心肺复苏时,每按压5次,吹气1次,即5:
1。
17.【答案】A。
解析:
运动中大量排汗使体内的铁元素随汗排出,而铁是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若不及时补充,可因失铁过多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18.【答案】D。
解析:
开放性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从创口流出。
这类损伤的处理原则是及时止血和处理创口,预防感染,先止血然后再处理伤口。
因此不能用拔罐疗法,故选D。
19.【答案】B。
解析:
张伯苓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创办的南开学校,是中国奥委会的创始人,被尊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
张伯苓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贫、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体育真正摆在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
曾言:
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
20.【答案】C。
解析:
体育实践课密度也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15÷45×100%=33.3%,故答案选C。
21.【答案】B。
解析: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有经验与成熟度、智力、个性、运动能力。
22.【答案】A。
解析:
构建主义心理学,体育教师应注意培训学生的主动“构建”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体育学习;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故答案选A。
23.【答案】B。
解析:
运动技能这一维度强调运动项目技术的学习。
首先,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本身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其次,它是实现课程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载体。
离开了运动技能学习这个载体,“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发展的目标就无法有效地离开。
24.【答案】B。
解析:
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管理,要加强安全教育;加强运动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工作;加强教学组织,严格活动纪律,严格规定运动程序,克服体育活动中打闹、涣散的现象。
体育场地和器材等设施应符合体育活动安全和体育卫生标准要求,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
进行铅球、垒球等投掷运动时,特别要加强组织、严格纪律、认真保护。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强调严肃的学习氛围,故选B项。
25.【答案】D。
解析:
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起主要作用。
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须尽力做到和准确。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具体反馈以及改进与提高的建议。
26.【答案】C。
解析:
运球是指运动员在跑动中有目的地用脚连续推拨球的动作方法。
27.【答案】A。
解析:
以右手投篮为例。
右脚在前,左脚稍后,两膝微屈,重心落在两前脚掌上。
右手五指自然张开,翻腕持球的后部稍下部位,左手扶在球的侧(左)上方,举球于同侧头或肩的前上方,目视球篮,大臂与肩关节平行,大、小臂约成90°,肘关节内收。
投篮时,下肢蹬地发力,身体随之向前上方伸展,同时抬肘向投篮方向伸臂,手腕前屈,手指拨球,将球柔和地从食、中指端投出。
球离手时,手臂要随球自然跟送,脚跟提起。
28.【答案】C。
解析:
正面下手发球是指发球队员面对球网,手臂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半年 初中 教师资格 考试 试题 统考 解析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