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湘3 4单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9857661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71.85KB
高一湘3 4单元试题.docx
《高一湘3 4单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湘3 4单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湘34单元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2-2013学年度?
?
?
学校1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该图为南美洲部分地区图。
读图回答问题。
1.第34届达喀尔拉力赛于2012年1月在南美三国举行,比赛路线沿途最主要的景观可能是
A.雪山B.密林
C.荒漠D.草原
2.关于比赛路线沿线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马地区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形因素影响
B.甲地沿岸渔场与北海道渔场的成因相同
C.乙地的自然带分布体现经度地带性规律
D.马德普拉塔受到沿岸洋流影响增温增湿
【答案】
1.C
2.D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第34届达喀尔拉力赛比赛路线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沿途最主要的景观应为荒漠,故选C。
2.关于比赛路线沿线地理事物的叙述,
A.利马地区自然带的形成受秘鲁寒流影响,故A错。
B.甲地沿岸渔场是受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影响形成的,而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故B错。
C.乙地为山地,其自然带分布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
故C错。
D.马德普拉塔受到沿岸洋流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D对。
读甲、乙两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问题。
稀树草原
3.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A.南坡为向阳坡B.北坡为向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山位于南半球
B.甲山位于地中海气候区,乙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C.甲乙两山自然带的递变规律是由热量差异造成的
D.甲地纬度高于乙地
【答案】
3.D
4.D
【解析】
试题分析:
3.有题干可知:
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由此推断北坡水分充足;南坡水分较少。
这样就可以确定北坡有可能为降水较多的迎风坡,南坡为降水较少的背风坡。
故选D。
4.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
(2)山地基带类型:
甲为荒漠带,乙为常绿阔叶林带。
进而推断甲为温带,乙为亚热带。
故甲地纬度高于乙地,选D。
考点:
本题组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
点评:
本题组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甲乙两地位置的判断。
该图为玉山植被垂直分布与北半球植被分布图,其中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
读图回答问题。
5.某登山者从海拔500米到1900米刚好走过常绿阔叶林,如果是在水平陆地上要完全通过常绿阔叶林理论上至少要走约
A. 550千米 B.1000千米 C.1500千米 D.1800千米
6.对树线高度影响不大的因素是
A.经度位置 B.纬度位置 C.海拔高度 D.降水量
【答案】
5.B
6.A
【解析】
试题分析:
5.根据图示常绿阔叶林咋水平陆地上大约跨纬度9°,故距离为9*111KM,约为1000米.
6.根据图示直接反映树线受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且由于降水量的差异影响植被的分布,故也应与树线的分布有关。
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中的最末一个梯级电站,装机规模仅次于三峡、溪洛渡水电站,目前为中国第三大水电站。
读图回答问题。
7.水库建设会导致水这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判断方框中A、B、C、D内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分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作用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8.向家坝水电站建成之后将产生的影响有
A.加重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
B.重庆、万州等地夏季酷暑有所减弱
C.控制了长江上游流量,三峡水电站年发电总量将会因此而减少
D.进一步缓解华东、华中等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其环境质量
【答案】
7.A
8.D
【解析】
7.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水库建设也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图中因果关系的提示可推断方框中A、B、C、D内相应内容依次是①土壤水分增多、④植被覆盖率增加、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作用加强。
选A。
8.本题考查向家坝水电站建成之后产生的影响:
A.向家坝水电站在三峡水库上游,不会加重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故A错。
B.重庆、万州等地夏季酷暑乃气候原因,水库建设不会改变气候。
故B错。
C.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对三峡水电站年发电总量没多大影响,故C对。
D.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可进一步缓解华东、华中等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我国东部地区环境质量。
D对。
考点:
本题组以案例形式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点评:
本题组有一定难度,这需要学生认真审题,前后联系,理清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技巧】在排序式选择题中,任意发生的序列错误,都可以排除掉。
在几个选项中,一般只要确定两到三个事物或现象的顺序就能得到正确选项,所以在排序时,应该首先把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内容进行排序,然后逐项进行排除,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该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9.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10.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C,800mm)、(15°C,900mm)、(7°C,5mm)、(23°C,2900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
【答案】
9.B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9.直接读图可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的年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B项正确。
10.图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而甲、乙的降水量最接近。
考点:
本题考查气候与土壤的形成关系和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利用图示的年降水量、年均温与岩石风化深度之间的关系判断。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4回答问题。
11.图4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12.图4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
【答案】
11.C
12.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1.读图可知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地理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12.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关于该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②处地貌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C.该区域有凌汛出现
D.从③至④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的综合分析。
图示①位于断层附近,不适宜建水电站大坝,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4.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与土壤肥力的关联最密切
B.绿色植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植物是土壤肥力的唯一来源
D.森林根系很深,树冠高大,直接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15.土壤有机质含量
A.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16.此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共同性D.统一性
【答案】
14.B
15.A
16.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4.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母质;森林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较少;故选B项。
15.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
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
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
故A项正确。
16.图示反映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7.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生物进化B.环境污染C.环境变迁D.全球变暖
【答案】C
【解析】环境变迁导致很多生物物种灭绝。
如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8.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因素 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答案】
18.B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区域自然带的分布。
18.图示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北太平洋西岸。
受千岛寒流影响,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偏低。
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9.甲成为图中区域规模最大的村落和集市,最主要的条件是
A.地处河流上游,水质良好
B.周围地貌多样,风景优美
C.地形平坦开阔,交通方便
D.背靠丘陵缓坡,滑坡很少
【答案】
19.C
【解析】
试题分析:
19.考查聚落的区位分析。
从等高线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地形平坦开阔。
选C。
20.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蜀道不再难”得益于
A.环境变迁B.人口增多C.科技进步D.民族团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
先进的科技通过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交通线建设。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每空1分,共8分)
(1)从图中可以得出:
前煤炭时期与煤炭时期的分界线约年左右。
(2)前煤炭时期又称为“时代”。
(3)后煤炭时期又称为“时代”。
(4)从长远看,能源结构将以能源为主,转向能源为主的能源的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期仍然、、为主。
【答案】
(1)1880
(2)木柴
(3)石油
(4)传统矿物能源可再生或更新煤炭石油天然气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关知识。
22.下图为“亚欧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读后回答:
(11分)
⑴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分别是:
A;C;
D;F;
⑵图中各自然带中,和的自然带名称相同,但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和自然带名称不同,但对应的气候类型相同。
⑶自然带由A→E→D反映了自然带的规律;E→G→F→G→C反映了自然带的规律。
⑷自然带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
⑴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分)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分)
D亚寒带针叶林带(1分)F温带荒漠带(1分)
⑵CE(2分);FG(2分)
⑶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1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1分)
⑷受千岛寒流和冬季风影响(1分)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分布影响自然带的分布,根据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可知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的气候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自然带由A→B→D是南北方向的更替,所以是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E→G→F→G→C是东西的更替,所以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自然带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从洋流及冬季风方面分析。
23.(7分)读“我国北方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
(1)图中各地区植被类型分别是:
甲_____、乙_____、丙_____。
(2)从甲到乙的植被分布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__分异
规律;其中在全球范围看,在_____纬度地区这种变化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3)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其自然带名称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森林,草原,荒漠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
(3)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自然带分布。
(1)甲乙丙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逐渐递减,故形成森林---草原---荒漠;
(2)甲乙丙呈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的自
然带递变,属于干湿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3)甲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
(4)丙地位于内陆,气候干旱,故水资源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
24.读下面“四地气温与土壤水分收支状况”图(P为降水量,E为蒸发量),回答下列问题:
(9分)
(1)从四地气温与土壤收支来看,各地的气候类型是:
B,C。
(2)从四地土壤水分收支来看,土壤有盐碱化的是图,土壤有泥泞的是图。
(3)从土壤水分收支来分析作物的生态特点,树叶带刺、有蜡质的是图和图,阔叶的是图和图。
(4)从土壤水分收支来分析地面径流状况,每年都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的是图。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2)BA(3)BCAD
(4)A
【解析】该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根据气温和土壤收支来看,各地的气候类型;从土壤水分收支来分析地面径流状况来判断灾害情况,在看土壤是否缺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湘3 4单元试题 高一湘 单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