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29856487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48.17KB
《第一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
《《第一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
第一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透视】
高考大纲
课标展示
考查频率
历史特征
能力层次
题型赋分
考查方式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5年18考,属于高考的高频考点。
血缘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森严。
考查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难度适中。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非选择题也有一定的涉及,多在8分左右。
多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意与地方文化史相结合。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5年9考,属于低频考点
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相结合,凸显人治和专制色彩
本专题对能力的考查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
难度适中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非选择题也有一定的涉及,多以本专题为基点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进
多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重点知识梳理】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夏朝,禹死后,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开启了王位世袭制。
(2)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西周的分封制
(1)概念:
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2)背景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
①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的纽带)等。
②对象:
王族(同姓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③诸侯的权利:
册命、授土、授民、授职
④诸侯的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4)经济基础:
井田制
(5)作用:
A.积极作用:
①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B.消极作用:
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西周的宗法制
(1)概念: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目的:
保证王权的稳定:
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其他为庶子。
(4)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的特点)②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④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5)作用
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宗法等级),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行政等级)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也有利稳定)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背景
1.群雄割据: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竞相变革。
2.大一统:
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3.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模式。
4.思想基础:
战国时期法家提出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
(二)建立
1.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
2.内容: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地方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用人制度:
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法律制度:
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三)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和地方管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说继承,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能力突破】
1.方法技巧
A.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1)一个“主体”:
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2)两个“角度”:
一是纵向上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横向上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进行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3)三个“特点”:
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第二,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第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
注意两个“内涵”、理解三个“特点”。
(1)一个“核心”: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2)两个“内涵”: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3)三个“特点”:
第一,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第二,官僚体系取代贵族体系;第三,官吏的任免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特别提醒】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特点:
①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①一个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②两个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三个宗法形式:
家谱,宗祠,族规。
四个重要观念:
“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⑤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A.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B.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C.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
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
D.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5.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A.不同点:
(1)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
(2)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主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主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
B.共同点: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3)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4)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秦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内涵
(1)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君主专制解决的是君主个人专权与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与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
君主专制虽然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但容易造成君主的独断专行,使国家的兴衰成败维系于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
同时,权力的过度集中,更容易导致朝中百官、王公贵戚争权夺利。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中央集权制解决的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相对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它的加强,使地方的权力逐渐缩小,避免了频繁的地方叛乱或分裂活动,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3)专制与集权二者之间的联系:
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要注意的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并不意味着只能实行君主专制,也可以不是君主专制政体,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大都采用中央集权制。
一般情况下,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尤其明显;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也以君主专制政体为主,在古代尤为如此。
随着社会发展,君主专制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并逐渐演变成为其他政体,如君主立宪制。
2.内容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3)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3.本质:
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4.特点:
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到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
5.意义:
(1)对秦朝: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
①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例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变式探究】
1.一本古代算数书列了一道例题:
“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
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答案是:
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
请问,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2.孔子死后,弟子们为其服丧3年。
与这一行为密切相关的是( )
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宗法制D.世袭制
3.列两幅图片所示事件反映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
A.嫡长子继承制
B.大、小宗是相对的
C.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D.采取“禅让”的权力传承方式
考点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例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变式探究】
4.秦朝的统治虽然非常短命,但其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这一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到:
“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
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
”据此可以得知他强调研究( )
A.物质文明B.精神文明
C.政治文明D.社会文明
6.“(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秦朝这一制度( )
A.强化了血缘等级秩序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分封制的崩溃D.是秦朝的制度创新
【经典考题精析】
【2013·山东卷】《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013·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2013·北京卷】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
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
县。
更
、
分裂,至
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B.秦C.汉D.唐
【2013·浙江卷】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012·浙江高考)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12·上海高考)《左传》曰: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
(2012·重庆高考)《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011·上海高考)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B.领主
C.盟主D.君主
(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1.(2011年福建文综?
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分)
【答案】
(1)王夫之: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
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12.(2011年浙江文综?
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答案】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13.(2011年北京文综?
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
【答案】
(1)统治阶级在西周由市习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一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 第一 时期 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 制度 形成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