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故国情《怀念母亲》课堂实录丰丽.docx
- 文档编号:29854910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65KB
浓浓故国情《怀念母亲》课堂实录丰丽.docx
《浓浓故国情《怀念母亲》课堂实录丰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浓浓故国情《怀念母亲》课堂实录丰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浓浓故国情《怀念母亲》课堂实录丰丽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高段
浓浓的故国情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围绕着这个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是歌颂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
这是一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好教材。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同时《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在学完《詹天佑》后知识、能力及情感得到训练、储备、渲染后的一个巩固训练篇目。
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同时《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在学完《詹天佑》后知识、能力及情感得到训练、储备、渲染后的一个巩固训练篇目。
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学情分析
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
因此在感受作者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能记住“朦胧”的拼读、“挚”“频”“斑”的写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国情意。
2、培养热爱祖国母亲的情怀。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学习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准备:
教师:
有关资料和重点语句的课件和写母亲的诗歌、名言等。
“感动中国”之季羡林的视频。
歌曲《我的中国心》
学生:
收集有关母亲的诗歌、名言、故事。
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生齐声喊)
师: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
的母亲)
师:
母亲,人世间最深情的呼唤,人心里最温馨的字眼。
北大教授季羡林也是一个深爱母亲之人,写下了一系列讴歌母亲的文章,可在他《怀念母亲》一文中,却写到他有两个母亲,而且都让他深切怀念,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板书:
怀念母亲)
生齐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导入,我从直接点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在下一步课文学习中的感受、理解、体验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
二、自主预习,探究阅读
师出示“真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可见一斑”等词语检查学生读音
生:
介绍文章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教师多媒体出示补充)
师:
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
文中哪句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生积极在文中找,生说师板书)
师: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自己预习时勾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准备与大家交流。
(给予学生一定的整理时间)
【设计意图:
①这些内容是我校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项,以预习题组的形式出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②问题的设计步步为研读课文做铺垫。
从课文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的提示到理解句段的内容的分析、质疑,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
三、合作研读,感悟理解
(一)品——失母之痛
师:
许多同学都勾画了第二自然段请你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本段,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生:
自由读
师:
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生:
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
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恨”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
默读。
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句子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2)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3)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生: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
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
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
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
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
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
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
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
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
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
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师:
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再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
(学生读课文)
师:
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生:
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师:
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
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
补充资料帮助深入理解。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生:
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师: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
生:
母亲,母爱最重!
师:
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
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
我们齐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
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学生捕捉一个“恨”字,以它为牵引点、情感线,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对关键词句的把握不仅建立在理解词语,理解作者的心境,而且达到情与感、读与悟的融合,还要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
突破这一难点时除了借助关键词句外,再有力求打动学生的心,(教师的语言的点拨、多形式的朗读、资料的拓展、同为子女的思想情绪的迁移)等处处为这一目的服务。
让学生在各种体验中增强语感。
】
(二)悟——思国之情
师:
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
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
生:
个别读第三自然段
师:
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
什么意思?
生:
经常到梦里来。
师:
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
生默读日记内容并圈点勾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问题深入阅读,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使学生情感深受感染,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师相机出示;“……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
出示日记
(一)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追问: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
你怎么理解?
生: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师:
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
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
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师:
引导学生提取段中的“糊”字,在这里“糊”字怎么理解呢?
生:
覆盖、粘、缠在
师:
糊字用在这里好在哪里?
糊字写出了什么?
生:
萦绕、包起来的意思想甩也甩不掉。
师:
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
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
读
师:
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虽然凄凉但内心甜蜜你能读出作者的复杂心情来吗?
【设计意图:
对这段的教学出发点是体会作者身在异乡对亲人、对祖国的怀念,教学方法即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首先抓住凄凉和甜蜜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知道作者的心是复杂的,复杂的心“糊”在心里。
再有引导学生抓住“糊“这个字,对这个字的剖析、把握完全能走进作者的内心,这恰恰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体会这个字用的贴切之处,进而探究人物的情感世界,即对亲人对祖国的怀念是刻骨铭心的,挥之不去的,让学生感受到品悟语言的魅力,在今后自己习作时是个借鉴。
】
师:
出示日记
(二)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
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师: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与上一环节紧密联系。
前一个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语句深入阅读,品出了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这个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通过中外母亲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师引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
(三)感——浓浓故国情
梦中寻母
师过渡: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
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师: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
引导学生比较“面庞”与“面影”出示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生:
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
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生:
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生:
记不起面庞了。
师:
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
幻。
生:
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
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生:
梦里,在泪光当中
师:
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齐读《寻梦》的结尾。
师: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
生:
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师:
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设计意图:
“面影”和“面庞”两词是近义词,但文中用到的是面影,而不是面庞。
通过两词的比较,一是领悟作者情感表达的技巧,“面影”是虚无的,是想看见而又不能看见的复杂情感。
表现了作者心中无限的惆怅,通过量词的对比,实现深入阅读的目的。
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
四、激情升华,走出文本
师: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
因为——
生: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再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师:
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
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
让我们一起走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
齐读颁奖词,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
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结束语:
季羡林——心在东方,根在中国!
师:
出示课件《我的中国心》,在《我的中国心》音乐声中下课。
。
【设计意图:
呼应文章首尾,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进行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情感。
】
作业超市:
自选两项独立完成
1、国庆颁奖会:
请给祖国母亲写一段颁奖词
2、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亲生母亲。
3、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和古诗。
4、写一篇读了本文后的读后感。
5、推荐课外读物:
《寄人篱下》、《枣核》、《赋得永久的悔》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教学后记: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怎样体会情感呢?
离不开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来读: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
“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
”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
”“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
”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
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在交流“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时,仍感到困难,我就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
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
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
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
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
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怀念母亲 浓浓 国情 怀念 母亲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