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第一节 水循环 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9854814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9.33KB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第一节 水循环 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第一节 水循环 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第一节 水循环 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
题组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促进陆地水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②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着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读“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
A.水汽输送B.下渗
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
3.关于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A.植物蒸腾作用减弱B.下渗减少
C.地下径流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
通州行政副中心率先在北京建设海绵城市试点。
下图是“海绵城市”与传统“快排模式”城市水循环系统对比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4.两种水循环模式中()
A.“快排模式”增加了城市的可用水量
B.“快排模式”增加了城市地下水储量
C.“海绵城市”增加了城市地表排水量
D.“海绵城市”提高了城市抗旱防涝能力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大型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各环节会造成影响,下列对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6.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A.海陆间大循环B.跨流域调水
C.水库D.地下水补给湖水
下图为甲湖泊区域水循环示意图。
历史上甲湖泊曾经是一个水浅面积大、水温较附近深水湖高的湖泊,湖水几千年来从未干涸。
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湖泊却突然消失,被称作“死亡之海”。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图示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A.陆地内循环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D.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8.甲湖泊干涸过程中,其湖水主要进入()
A.岩石圈B.水圈C.大气圈D.生物圈
9.若该地区地壳相对稳定,则导致甲湖泊干涸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植被破坏B.降水减少
C.气温升高D.人口剧增
读三种水循环简单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0.2013年11月8日,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莱特岛北部沿海,横穿菲律宾中部地区后,夜间进入南海东南部海域,是2013年全球最强的台风,它应该属于水循环中的____环节()
A.①B.②C.③D.④
11.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环节及办法主要表现在()
A.①——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B.④——改造沙漠,增加蒸发量,加速水循环
C.③——人工降雨,促成大气中水汽输送
D.④——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水循环
下图为“我国某流域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如果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可能直接导致的是()
A.大气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量增加
C.水汽输送量增加
D.地下径流量增加
13.对图示水循环过程的描述与实际相符的是()
A.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
B.水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往复,因此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C.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
D.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彼此互不干扰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水利部已初步计划今后10年内在西部修建小、微型集雨工程1700万处,预计可以解决或改善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4000多万亩,人均收入增加500~1000元。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为____。
(2)国家水利部集雨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____。
(3)各水循环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环节是字母____;能够使H的储水量增大的条件有____、____、____。
题组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下图为东亚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①②③⑥环节依次是()
A.蒸发、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
B.蒸腾、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
C.蒸发、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
D.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
16.⑥环节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7.增加④环节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机井B.修建水窖
C.植树造林D.跨流域调水
18.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意义是()
①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
③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④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平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曾在《虞美人》中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塑造地形地貌
②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③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自然更新
④使地球上的淡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A.海洋蒸发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D.凝结降水
下图为我国农村住宅的设计图,收集的雨水经过滤池后再利用。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该住宅设计雨水花园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洪水威胁
B.缓解水资源紧缺
C.改善生态环境
D.减少风沙危害
5.该农村住宅设计最适宜推广使用的是()
A.华南地区B.西南地区
C.华北地区D.西北地区
下图为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性质的城市地表水量入渗随时间变化。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不同性质的地表,对水循环影响差异较大的环节是()
A.下渗B.降水C.水汽输送D.蒸发
7.为了美化环境并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下垫面最适宜增加()
A.绿地B.草皮空心砖
C.普通混凝土砖D.透水混凝土砖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
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阴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
下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
A.树冠集水作用强B.无蒸腾作用消耗
C.树冠遮阴效果好D.土壤硬化下渗弱
9.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A.融雪B.风沙C.降水D.蒸发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依据”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显著的是()
①调节水汽输送②调节地表径流
③增加下渗④增加大气降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海绵城市”可以起到的作用有()
A.减少水资源B.增加地面沉降
C.减少城市内涝D.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下图表示绿水资源与蓝水资源的划分,蓝水是降水中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部分,绿水是降水下渗到土壤中的水,最终会进入大气。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据图推断()
A.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相同
B.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相同
C.绿水主要指地表和地下径流
D.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绿水
13.绿水()
A.直接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
B.对海陆间循环产生明显影响
C.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D.对湿润地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各题。
14.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得出()
A.华北地区和浙江丘陵径流系数差距较大,是因为华北地区蒸发量小
B.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就一定大
C.云贵高原的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是因为地形平坦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地区
15.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岭地区近些年来,森林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不稳定径流增大
B.径流系数增大,说明南岭地区降水量增大
C.南岭地区径流系数增大,河流补给变得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D.南岭地区径流系数增大,说明雨水流失量越来越少
二、综合题
16.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____、B____、C____、D____.
(2)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有____、____、____。
(3)根据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如果该地区降水减少,人为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水循环尽管能够使得淡水不断更新,但陆地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①说法错误;水循环影响着降水的分布,降水在地面流动影响地表形态,故水循环对生态环境、气候状况和地表形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②说法正确;人类活动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降水、下渗等环节,但对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基本是影响不到的,③说法错误;水循环可以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得陆地水不断得到更新,④说法正确。
2.D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环节,D选项正确。
3.C亚马孙河流域植被为热带雨林,遭破坏会使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故C错。
4.D图中品示,传统“快排模式”主要是通过地表径流排水,而“海绵城市”排水模式,除了通过地表径流排水外,下渗减排和集蓄利用大量增加,这就使得地下水量增加,从而提高了城市的抗旱防涝能力。
5.C水库建成后,由于该地区的水位上升,导致下渗环节加强,地下水位上升;蒸发量也会增大;同时会影响河流的径流变化,A、B、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由于水体的比热容远大于陆地,因而库区周围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小,使得夏天凉爽,冬天温暖。
由于水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在较大的库区也形成类似于海陆风的“湖陆风”。
从全年来看,由于夏季库区水温较周边地区低,上升气流减弱,致使降水量有所减少,而在冬季正好相反,C选项符合题意。
6.A将海水淡化成淡水,就相当于海水蒸发后通过水汽输送,在陆地上形成降水,而这一过程就相当于海陆间大循环,选项A正确。
7.A图中显示该地有绿洲,周围又都是山脉,说明该地位于盆地,降水较少,故图示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选项A正确。
8.C湖水蒸发进入大气中,选项C正确。
9.D湖泊干涸的原因有降水少、蒸发量大、人为过度使用、渗漏、径流流出等原因,由题干中所给条件“若该地区地壳相对稳定”及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导致甲湖泊干涸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人口剧增。
由于人口剧增导致该地区过度发展绿洲农业,致使过度利用水资源,
最终导致流入湖泊的水越来越少,湖泊消失。
选项D正确。
10.B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洋面的低压,因此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故B正确。
11.A人类可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图中①表示地表径流,故A选项正确。
图中④表示地下径流,故B选项错误。
人工降雨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中降水环节的影响,对大气中的水汽输送无直接影响,故C选项错误。
抽取地下水会在局部地区形成地下漏斗区,不会加速地下水循环,故D选项错误。
12.B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若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可能直接导致的是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
故B选项正确。
13.C据图可知,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A选项错误;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超过水资源的更新速度,水资源就会减少,B选项错误;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C选项正确;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是相互联系的,水圈是相互联系的圈层,D选项错误。
14.答案
(1)陆地内循环
(2)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缓解西部缺水局面
(3)D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好
解析
(1)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处于非季风区,少部分处于季风区,因此海洋水汽只能影响少部分地区,所以该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为陆地内循环,其次为海陆间循环。
(2)人类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
集雨工程的主要好处是涵养水源,缓解西部地区的缺水局面。
(3)降水环节可以直接影响下渗环节。
能够影响下渗量的条件有降水强度和时间、地面坡度大小、植被覆盖度等。
15.D由水循环示意图可以判断出图中各水循环环芾分别为:
①为蒸发、②为降水、③为地表径流、④为下渗、⑤为地下径流、⑥为水汽输送,故D选项正确。
16.B由于该地区为东亚,在夏季时盛行东南季风,太平洋上的水汽在东南季风的吹送下到达陆地上空,故⑥环节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
17.C④环节为下渗,有利于下渗的条件有地形平坦、植被良好、降水强度小、降水时间长等。
题目中四个选项,C选项符合题意。
18.B水循环的意义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实现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促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
故B选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1.D诗中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图中的河流,即图中的④一地表径流,D选项正确。
2.A水循环的意义有:
降水和地表径流(河流)不断冲刷地面,携带泥沙,从而不断塑造地表的地形地貌;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淡水资源尽管可以不断更新,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已经出现了短缺现象。
综上分析,A选项正确。
3.B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主要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加以影响。
B选项正确。
4.B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做题的关键。
根据题干信息,“收集的雨水经过滤池再利用”,说明该住宅设计雨水花园主要是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故B选项正确。
5.C根据上题结论,该住宅设计雨水花园主要是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所以适宜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推广,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少,该设计不太实用,据此可知该设计最适宜的是华北地区,C选项正确。
6.A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下渗等,不同性质的地表,对下渗的影响是最大的,A选项正确;地表性质对降水、水汽输送基本无影响;地表性质对蒸发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大。
7.A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绿地的累积入渗量高于其他性质地表,故为了美化环境并减轻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下垫面最适宜增加绿地,A选项正确。
8.B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是由于该处保留了大量的水分,但由于没有植物的蒸腾作用,导致地下水不能转化为水汽,致使地下水较多,含水率较高。
9.D梭梭根区土壤中的地下水较多,由于在夏季梭梭树正在生长,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强,使得空气中的水汽较多,于是就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明显。
10.B海绵城市使得地面硬化面积减少,绿化面积增加,有效地改变了地表形态,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具体影响是:
增加了蒸发量、下渗量以及地下径流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但对水汽输送影响不大,对于降水量的影响也不大,故B选项正确。
11.C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下渗量,从而使得地下水丰富,增加了水资源,也减少了地面沉降,A、B选项错误;由于下渗量增加,使得地表径流减少,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内涝,C选项正确;海绵城市增加了绿地面积,使得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明显增加,这样就消耗了大量的城市热量,从而减弱了城市热岛效应,D选项错误。
12.A由题干中信息可知,蓝水最终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绿水最后蒸发成水汽,但这两种水都是由大气降水转化而来的,故其根本来源是相同的,A选项正确。
13.C由上题的分析得知,绿水最终转化为水汽。
在陆地水转化为水汽时,吸收了地面辐射,由于水汽就在大气中,可以将这些热量保存在大气中,起到了保温作用。
直接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是地表径流;绿水部分其实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与海陆间循环无关;对湿润地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因为湿润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海洋输送过来的水汽。
14.D通过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山地地区径流系数一般在60%以上(除天山地区外),D选顼正确。
15.D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说明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径流量,也就意味着下渗、蒸发等环节水量减少,植被减少就会出现这种情况,A选项正确。
降水量增加,也会使得更多的地表水转化为径流,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径流系数增大,说明更多的
雨水转化成了河流水,这会使得水位季节变化减小,C选项正确。
故该题选D。
二、综合题
16.答案
(1)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降水水汽输送下渗
(3)大面积破坏植被和排干湖沼,使植物蒸腾和水面蒸发减少。
解析
(1)根据水循环各环节的特征,A箭头表示海洋上的水汽蒸发,B表示陆地上植物的蒸腾作用,C表示地表径流,D表示地下径流。
(2)因为水循环是水的循环运动,所以图中缺少的环节有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和下渗。
(3)根据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人类不易影响海洋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等环节,降水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地过度砍伐使森林减少,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减少;湖泊萎缩,湿地蒸发减少,降水减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第一节 水循环 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第三 同步 练习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