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学语文教材.docx
- 文档编号:29853653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52.65KB
第四讲中学语文教材.docx
《第四讲中学语文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中学语文教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讲中学语文教材
纳木错
过分勇敢即是鲁莽,它使我们变得莫名的无畏,不再担心惩罚与报应;
过分进取即是贪婪,它使我们失去内心的宁静,不再满足眼前的幸福;
过分开发即是破坏,它使我们远离迷人的云天,不再拥有青山和绿水;
子曰:
过犹不及。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幡然醒悟,但一切将变得无法收拾!
第四讲中学语文教材
一、教材的多种概念
1、教材是关于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
2、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教科书、练习册、辅导资料、音像带、光盘、幻灯片、教学实物等等。
3、教材就是教科书。
二、教材的基本要素:
1、信息(那是准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
2、符号(那些知识、技能和思想都以规范化的文字或音像符号出现);
3、媒介(信息赖以存在和显现的物质载体,如纸、磁带、软盘等)。
三、教材的基本属性
1、工具性。
教材史表明,教材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它是帮助教师施教,学生学习,并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工具。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材料,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凭借,是物化的中介。
教材是“用”的。
新课程理论强调教师的能动作用,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能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利用。
因为在新课程理念里,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都要受到实际学情的制约,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操纵在握——教师可以直接拿来教材照本宣科,也可以增删调补,拆散整合,甚至可以另起炉灶。
如有的教师设定教学专题“走进闻一多”,就将《哭一多》《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分散的几篇文章聚拢在一起进行教学。
有的教师教《有的人》,将臧克家生平故事、臧克家和近代新诗、悼念诗翁诗歌朗诵会等加以综合,一路生发开去,足足上了三课时!
这样用教材,无论是丰富的信息量的获取,还是学生能力的综合提高,都是远远超出教材的。
这正应了叶老那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是“活”的。
教材作为知识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孤立存在的时候,只是一种景致的符号化。
当它以适当形态介入教学活动时,其教材功能才被发挥出来,即教材只有进入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时,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
譬如诗歌朗诵教学,当师生吟哦诵读的时候,它会成为师生眼前脑海中的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金戈铁马——只有在这个时候,符号化的文本才会变得活色生香,焕发出生命力,成为师生之间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第三方。
教材是“长”的。
教材有一个生长的过程,其功用实现的周期自进入教学活动直到师生用完为止。
在能力提高、审美接受的过程中,教材会不断地经受个性解读。
我们常见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匠心别具,异彩纷呈。
如《故乡》这篇课文,可以抛开反封建的主题,当成一幅发黄的老照片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可以抛开晦涩的解析,只当成枕边童话来欣赏,孩子依然会兴致勃勃。
这种多元化运用和解读深深打上了教师个性创造的印痕,而教材的价值意义也在于具有足够创造的空间——它发出独特的召唤,专候师生倾情参与。
2、系统性。
教材设计要符合教学论要求,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整体上形成知识网络或知识链;另一方面要与其他教材在内容上相衔接。
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语音、语法、词汇、日常交际用语和语体循环反复,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教材的编排还应有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积累,通过发现、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理性的认识。
这种编排体系也应有利于教学中使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防止教学中出现讲解繁琐和知识零乱两种倾向。
-----不能过于强调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
中国教师报:
这一点能否更具体阐释一下,从个人的学习经验来说,逻辑性、系统性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以前经常有一个比方,散的珠子如果能用一根线串起来,那就成了美丽的项链。
这根线,不就是把握教材的逻辑,让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吗?
游铭钧:
在人类历史上,发现和掌握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不是按照这门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完成的,而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了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证明这种猜想和假设符合实际,才成为这门学科理论。
当这些理论知识积累多了,人们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整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才形成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有了逻辑性和系统性。
如你所说,把这些散的珠子,用一根线串起来,成了美丽的项链。
这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人们掌握这门学科理论。
但这门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不一定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学科体系作为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不能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而应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中心,将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3、科学性。
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经验的精华,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因此教材所选择的内容,要切实保证其科学性。
这主要指教材中的语言和内容应力求准确。
为保证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不仅要有国内专家的帮助,也需要目的语专家的参与。
教科书编者可运用因特网获取最新的语言资料,以保证语言的科学性。
教材现代化必然使信息量膨胀,教科书中要渗透大量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这就要求多学科专家的参与,以保证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
1、徐迟的《黄山记》说大自然“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
黄山在第四纪曾遭受冰缘环境的影响。
由于山体南、北坡温度的不同,故在黄山北部(后山),第四纪冰缘环境比南部尤甚。
冰缘环境以融冻风化作用为主要特征。
因此,后山在强烈的融冻风化作用下,密集的岩石裂隙,给冰劈作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于是,山体被破碎,谷坡受侵蚀而后退,从而形成一个个石柱,连成一片片石林(石笋)。
也正因为北部(后山)的第四纪冰缘环境的强烈寒冻风化作用,便得山体相对变得趋缓,山坡变得下凹柔曲,为现代河流深入切割的后果,则又使得今日后山有另具洞天的效果,环境的清凉幽静,景色奇丽隽秀,潭池如碧玉似明镜,山坡、山顶石柱林立,迥然不同于前山的雄浑、刚健和瑰丽。
2、《杂文四则•欢迎“杂家”》中说清代学者洪亮吉的“人口论著作,比达尔文还早半个世纪”。
世界上有关人口论问题的论著,发表最早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
他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而不是达尔文。
我国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的《治平篇》写于乾隆58年,即公元1793年,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论文,应该说是比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发表早5年。
第五册收有洪亮吉的《治平篇》一文,到了第六册课文中又出现“比达尔文还早半个世纪”的明显错误,是不该的。
3、说明文《蝉》介绍说,蝉产卵是“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在细树枝上“刺成一排小孔”。
我们知道,《蝉》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晚年写的十卷本世界名著《昆虫记》。
法布尔一生观察研究昆虫,他怎么会把蝉的器官构造都弄错了呢?
蝉的胸部哪来什么尖利的刺孔工具呢?
它只有刺吸式口器,能刺穿树皮吸食植物汁液,平时是贴在胸部的。
但这属头部器官,也不用于产卵。
蝉分雌雄,雌蝉成虫尾部有带锯齿的产卵器,在嫩枝上刺孔,产卵的尖利工具就是它,但也不是在胸部。
估计为译者缺乏有关昆虫的知识,误将蝉尾部产卵器作“胸部尖利工具”了。
不过如此明显的常识性错误,竟在科学说明文中保留了这么多年,教材一版再版,未加订正,也是不该的。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如果以为落水之后,十分可怜,则害人的动物,可怜者正多,便是霍乱病菌,虽然生殖得快,那性格却何等的老实。
然而医生是决不肯放过它的。
”
说害人的动物,却举霍乱病菌为例,病菌怎么是动物呢?
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细菌又有球形、杆形、弧形、螺旋形之别。
霍乱病菌属于微生物中细菌的一种,体稍弯,呈逗号状,又叫霍乱弧菌。
无论如何是归不到动物界的。
5、《党员登记表》写黄淑英被敌人杀害后,黄老妈妈“用她那干枯的手指,挖掘着冻得钢硬的泥土,一会儿,指甲挖掉了,指顶磨破了,十个手指都在流着鲜血,但是,她不觉得疼痛,她终于挖了一个土坑,把女儿埋葬下去”。
情节写得是很感人的,但可能吗?
你用手指在钢硬的冻土上挖个坑试试!
虽然小说可以虚构,但这个情节还是写得让它真实,不超越现实为好。
否则,一个细节的夸张失实,示人以虚假,会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6、《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说“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语言,是很丰富的,是写作时取之不尽的源泉”。
这是很正确的。
他接着说“如果一个作家真正认识了这些语言,充分掌握了它们,再注意那不断产生的新的词句、语法,他就会有了写作的神通”。
这却让人怀疑了:
不断产生的新的语法?
诚然,语言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的,如古代汉语变为现代汉语,但就语言的要素语音、语汇、语法三者相比,语法的变化是最小的了。
7、《猎户》写访问打豹英雄董昆,作者交代了两天一夜的天气变化:
头天“天色晚了,外边不知什么时候淅淅沥沥地落起雨来。
”第二天“早晨,深深呼吸满山满谷带霜的新鲜空气,。
。
。
。
天晴了。
”
两天的气象变化描写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夜间晴天,才会有霜;一夜小雨,阴云密布,早晨怎么会有霜?
既无霜,何来“满山满谷带霜的新鲜空气”呢?
这点常识,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
高中地理知识告诉我们,地球最主要能源是太阳辐射。
而地面吸热的同时又把热量向外辐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气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接着它又进行大气逆辐射,以红外线长波把热量还给地面,因而起了保温作用。
天空有云,云越低越厚,逆辐射越强。
所以多云夜晚比晴天夜晚暖和得多。
因此秋夜阴天是不会有霜的。
至今北方农村秋天防霜冻,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地里点燃一堆堆柴草,让它冒烟。
天上有烟,地上就无霜。
8、《莫高窟》开篇一段话: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
《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
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
首先,《山海经》里没有“舜逐三苗于三危”这句话。
查《尚书•舜典》有“(舜)窜三苗于三危。
”《孟子•万章》有:
“舜……杀三苗于三危。
”《庄子•在宥篇》却有“尧……投三苗于三峗。
”这句话的来源大概在这些书里。
其次,关于“三苗”,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说:
“三苗者,缙云氏之子,即饕餮也。
”缙云氏就是黄帝,也叫有熊氏(参见《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的注)。
可见,“三苗”也是黄帝之后,即我们现在说的炎黄子孙。
因此,不管“三苗”与今日之苗族有无关系,她也是华夏一支。
把三危山说成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那么,“三苗”就被划出华夏文明,而属于“非华夏文明”了。
这样的叙述不仅不符合历史,更不符合我们今天对于华夏文明的解释,还可能产生一些民族之间的误解。
文章接下来说:
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
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
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
中国古代在夏朝才有青铜器,西周末或春秋初才有铁器。
战马的出现至少在商周之后。
因此,帝尧或帝舜时代的战争,只能是石头、木棍,或许有竹木弓箭。
所谓“哒哒的马蹄声”至少要在上千年以后才会听到。
最后,文章是这样结尾的: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这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莫高窟中的飞天,是佛教所说的六道之一或十界之一,现代中国人怎么能够是他们的后代?
9、《道士塔》的开头: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圆寂塔”不知是何物。
和尚死了,叫圆寂。
塔是佛塔的简称,又叫宝塔,可以藏舍利和经卷,是从印度传来的。
把“圆寂”和“塔”结合一起,给人的意思是:
这是一种让和尚在上面圆寂的塔。
这大概是作者的异想天开,世上从来还没有这种东西。
不知何故,作者对于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反而有点执着和痴迷,
文章的结尾写道:
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圆寂塔”已经是子虚乌有,而王“道士”与“圆寂”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为只有说道士羽化成仙,从来没有听说道士“圆寂”。
此外,这句话中的“走过……塔前”也有语病。
问题还在于,这篇文章题名“道士塔”,是指王圆箓的坟墓,这就对我们的宗教常识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王圆箓是道士,道士的墓穴应该叫玄宫。
道士的墓能不能叫“塔”?
据我所知,前人从无此说。
或许现代人把他的墓按照佛塔的形状来建造,可是它的名称是否能叫做“塔”?
至少目前没有定论。
作者没有意识到,他要说清这个问题,需要用多少知识来论证!
因此,无论如何,用“道士塔”作文章的题目是有问题的,实质上是不能用的。
10、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转引网络文章)
一、因选文版本致误:
《谏太宗十思疏》“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粤教版第四册选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并在注释①中注明: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在文章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课下的注释注为:
吴国和越国也会联合成一个整体。
吴、越是春秋时期东南方的两个相邻的国家,世代为仇,争战不休。
此言谬矣。
翻开中华书局1975年版的《旧唐书》,明明是“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再看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骈宇骞、骈骅编著的《贞观政要》,亦写作“胡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推测大概是承人教版的错误而来的。
人教版在教材中也收入此篇,但是选择的版本是晚清时期编的《魏郑文公集》。
在此书中,“胡越”是写成“吴越”的,但是这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物,原文并非如此。
清朝的皇室是满族血统,属“胡”、“夷”、“鞑虏”,故而凡古书中出现相关的字,清代都视为忌讳,一律删改。
鄂昌因《塞上吟》一诗中称蒙古人为“胡儿”,被乾隆认为是“悖逆”、“影射讥讽”而被处死。
所以“胡越”就被改成了“吴越”。
其实这个错误也发生在苏教版教材上,他们选了清代康熙年间由董洁领衔主编的《全唐文》,里面也是写作“吴越”的。
明白了“吴越”乃“胡越”之误,那么“胡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元代戈直《贞观治要》注为“胡越者,极南北之间,言至异可同也”,这就与什么吴国、越国的大相径庭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
编者所选版本是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出版的《白氏长庆集》。
我们知道,这次影印是根据宋代绍兴刻本而来。
而宋代刻本明确写作“幽咽泉流水下难”,教材中却成了“幽咽泉流冰下难”。
二、通假体例混乱
比如第一册的《静女》中有“爱而不见”,注为:
通“现”,出现。
我们一般用“通”来标识通假字的。
那何谓通假字?
裘锡圭先生在其《文字学概要》中反复强调了这种观点:
“我们这里说的是狭义的通假,指借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本有其字的词”。
所以通假字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两字必须是同时并存的,不然也就没有借用的必要了。
查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字典》和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只收录了“见”字,而未收“现”字。
从这两点看,“现”字当出现在“见”之后,这就和裘锡圭先生所说的“表示一个本有其字的词”相矛盾,故刻本注为“通”是不够妥当的。
此外还有将异形词注为通假的现象。
第五册李密的《陈情表》中,又“孤苦零丁”,课文注为:
“通伶仃”。
其实“零丁”和“伶仃”是并存并用的同音(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属于异形词的范畴,归入通假字之列当属错误。
三、课文释义不当
课文的注释,涉及到训诂。
近代著名学者黄侃先生就曾说: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
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所以在注解过程中,要做到准确详尽,尤其是容易忽略的细节部分。
第四册贾谊的《过秦论》一篇中,有“赢粮而景从”句。
课文注为:
“担着粮食若影随行的跟着”。
粗看没有多大问题,句意也说得通。
但是,“粮”到底是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粮食”呢?
其实不然。
我们今天所说的“粮食”在古文字中是写作“榖”的。
《说文》中有注:
“粮,谷食也。
从米,量声。
”清人段玉裁注:
“《周礼•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食’,郑云:
‘行道曰粮。
’按《诗》云:
‘乃裹餱粮。
’《庄子》云: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皆谓行道也。
”可见“粮”在古代特指行军途中所用的干粮。
此外,部分注释部分与史实不符,考证不当。
在必修三《琵琶行》一篇中,有“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课文注为:
九江郡,隋置,唐代称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此说有误。
九江开发历史较早。
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扬二州之域,春秋时九江属吴之西境,楚之东境,因而有“吴头楚尾”之称。
九江郡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
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约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以“九江”在境内得名。
东晋时称寻阳郡,到了隋代改为九江郡。
如果说九江郡是隋置,则谬矣。
确切的注释应该也是隋代以今江西九江市为治所而设立的郡。
在第三册《书愤》一诗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句,课文注为:
楼船,高大的战船。
该释义突出了“楼船”的高大特征,但是没有突出外观像楼的特点。
楼船是我国古代海军装备的一种大型战船。
船上建有重楼,因而得名。
有的作为指挥舰。
春秋时期,随着战船建造技术和作战需要的发展,出现具有重楼式上层建筑的战船,统称楼船。
公元前525年,在吴楚长岸之战中,吴军曾以吴王座舰——大型楼船余皇,作为指挥舰。
至汉代,楼船进入大发展阶段。
汉武帝准备征服南越,遂建造大型楼船,起上层建筑3--4重,高10丈,可载1000人。
各重上层建筑均设有舱室、女墙、战格,作为士卒战斗的依托和防护设施。
船上多竖旌旗,以壮声威。
楼船成为舟师的主力战舰,从而亦成为舟师的代称,故汉代舟师通称为楼船军,简称楼船,或船军;士卒称为楼船士,领率官称为楼船将军,督造楼穿的称为楼船官。
但是楼船因为其重心较高,所以抗击风浪的能力弱。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曾命董袭“督五楼船往濡须口”,不料风暴骤起,五艘楼船全部沉没。
因此楼船一般只用于江湖(主要是长江)和近海作战,所以在瓜洲渡出现楼船是符合史实的。
4、教育性。
教材作为道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谎言多
1、《爱迪生救妈妈》:
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
医生苦于房内只有几盏油灯,无法进行手术。
刚满7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
它附带提示孩子们:
所有有成就的伟人,都有着美好的品德。
调查发现,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
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不会有阑尾炎手术的说法。
他还咨询了自己的父亲,一位有着20多年经验的外科医生。
何父的说法是,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
2、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
讲述幼年华盛顿砍倒了家里的一棵樱桃树,向父亲承认错误,并得到了原谅。
它以“诚实品德最为可贵”为重点,意图教会小学生们要知错就改。
这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后来被证实为纯属虚构。
有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
3、《陈毅探母》:
陈毅元帅的母亲生病了,他赶回故乡探望。
陈毅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和母亲拉家常。
母亲说:
“你也五十多岁了,还替娘洗衣服。
”陈毅说:
“娘,快别这么说。
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
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
课文并不复杂,显然是想通过陈毅探母这件事,体现孩子对母亲的孝道,以及母子之间浓厚的亲情,让小学生懂得尊重长辈的道理。
可是,陈毅传记未发现“探母”记录。
《陈毅年谱》未发现“探母”记录。
在各类媒体对陈毅儿子陈昊苏、侄儿陈德立、侄女陈德琦的详尽采访中,也从未提到有关“陈毅探母”的蛛丝马迹。
4、《自己去吧》:
一只小鸭想学游泳,鸭妈妈说:
“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一只小鹰想学飞翔,鹰妈妈说:
“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
”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和小鹰是从石缝里蹦出来的吗?
‘过了几天’这个表达,真是‘点金成石’!
”蔡朝阳大声指出。
这个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的高中语文老师,有一个刚满4岁的儿子。
年轻的父亲质疑,在小鸭和小鹰的最终成功之前,“过了几天”这一过程中,它们必定付出了种种努力。
他曾目睹儿子蹒跚学步的情景,“那是一段充满挫折的冒险,更是一个充满发现的美好过程”。
课文里的轻描淡写让他难以忍受,“用成人化的视角,抹杀了小鸭与小鹰的努力过程,告诉孩子只要‘过了几天’,什么都能学会。
哪有这样的事!
”
5、《地震中的父与子》:
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中发生的一则故事。
一个父亲匆匆赶到倒塌的小学,徒手刨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包括他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最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他们认为,《地震中的父与子》撰写者“缺乏地震的基本常识”,为了强调父爱的伟大,硬是用简单的思维,拼凑出父亲徒手刨挖的情节。
即便该说法成立,那么被埋38个小时后,14个孩子仍毫发未损,精神抖擞,这个完美的童话结局“真的要让人疯掉了”。
…….
5、教学性。
编制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教学,因此教材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反映在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性,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协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知识信息材料。
教学性是教材的本质属性,它应成为教材编写的核心灵魂,并要规范和制约教材的其他属性。
相反,教材的教学性也要借助它的非本质属性才能发挥其教学功能。
教材的教学性是指教材应该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人入胜。
作为一种教学材料,应具有明显的教学特点。
运用它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传授科学知识。
6、规范性。
中小学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基本性,因此教材内容显得相对稳定,在教材的编制体例、印刷规格、符号、质量要求等方面相对统一标准。
课本作为教材的基本形式,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
课本的这一重要功能,决定了它特有的规范性。
所谓特有的规范性,是指基础教育课本的编写,既不同于编写一般学科通俗读物,也不是经典学科论著的缩写或简化,而必须有学校教育特定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我们提倡教材要有可读性,并不是消极地去迎合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主张教材要有可教性,实质上是要向学生施加固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
因此,考虑课本的编写规范时,尤其是技术性规范,就不单纯取决于学科的造诣,更重要的是来自课程论和教学论的支持。
课本内容的规范。
必须摆脱“学科”或“应试”的思维定势。
尤其是编写本课程这样综合性很强的课文,注定要存在学科内容的交叉,往往会面对一些术语、概念、事例、数据:
从学科体系或应试需要的意义上看,它们难以割舍,但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学生自己读不懂、需要教师讲解而又不易讲解,并且不属于教学基本要求。
实践表明,这种无效“信息单位”越多,教学负担越重,内容越不好把握。
因此,在课文中能免就免,宜简便简,当变则变,尤其要避免用堆砌“信息单位”的方式讲概念、出观点、作结论。
课本文字的规范。
主要是指文字风格要遵循教材语言的专有规范。
所谓教材语言,至少应该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般采用书面语言,而不用口语;倡导儿童语气,而戒说教语气;文字力求优美、生动,但忌用无实际意义的形容词,避免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要体现情感,但不宜过分依赖副词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免失真、做作;文笔要流畅、自然,但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讲 中学语文教材 第四 中学语文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