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9838410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06KB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规划成果(草案)公告
录入者:
栏目管理员 录入日期:
-12-4
公布单位:
四平市城市规划管理处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前言
四平市位于松辽平原中部,吉林省西南部,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北与松原市接壤,西与内蒙古毗邻,南与辽宁省相连,北与长春市相依,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因四战四平闻名于世,素有”东方马德里”之称。
四平是吉林省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建城已有百年历史,改革开放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城市经过持续发展,到底,四平中心城区人口已达53万人,建成区已达53平方公里。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均已实现或突破。
经省住建厅同意,四平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四平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实施,对四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一核三带”发展战略,紧扣”做大一核、开发东南、拓展西北”的主题,充分发挥城市的区位交通、产业、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促进四平快熟隆起,《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提出把四平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新型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四平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成果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
(公示稿)
四平市人民政府
12月1日
目录
1.总则
2.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城市性质、职能与城市规模
5.中心城区规划
6.规划实施
1. 总则
1.1项目背景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是1998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自实施以来,较好地指导了四平市的城市建设,对构建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完善城市功能、改进人居环境以及促进四平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前全球分工和区域化合作日益加深,对城市的专门化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提出,为区域战略格局的划分提供了新思路;沿海地区要素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为欠发达地区带来发展机会;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同时《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已经到期,根据吉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修编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吉建规[]11号),四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1.2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吉林省建设生态省的目标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道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和创新能力,加强在省域南部的区域辐射能力;促进文化繁荣,创造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引导四平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30年,其中近期为-,中期为-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1.4规划层次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市域:
市域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四平市市辖区、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面积14080平方公里。
规划区:
四平市辖区的范围,包括铁西区、铁东区,总面积107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包括铁西区的站前街、英雄街、地直街、仁兴街、北沟街、平西乡和铁东区的解放街、北门街、四马路街、北市场街、黄土坑街、七马路街、平东街、平南街、城东乡,以及山门镇的塔山村和老城村,总面积331平方公里。
2. 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1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以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和城乡协调,建设吉林省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2.2城市发展策略
2.2.1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省际层面,加强与辽中南城镇群的联系,培育产业竞争优势,深化与蒙东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产业互促;
(2)省域层面,立足区位优势,强化在吉林省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促进整体实力提升,积极对接融入长吉一体化区域;
(3)市域层面,加强交通联系,便捷中心城区与所辖市、县的交通联系。
加强市域的分工合作,引导产业在市域内合理分布,增强整体竞争力。
注重生态建设,保护山体林地。
2.2.2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改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非农产业经济,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培育服务业,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保护农民利益,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2.2.3产业发展策略
(1)全力提升传统产业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强化换热器、汽车零部件、行走机械和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打造区域性专业物流中心,探索建设区域性玉米期货市场,大力发展品牌店、专卖店、便利店、超市、汽车服务等多种形式商业业态,发展粮食、化纤、钢铁等专业性会展,加强旅游营销,完善景区基础建设;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重点支持新能源、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引进太阳能等先进技术企业,培育四平光伏产业,加快精选砂、硅灰石、石灰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产加工产品的集约化、规模化开发。
2.2.4环境保护策略
优化产业结构,统筹污染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控制水体污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1市域人口发展预测
规划四平市域总人口规模达到350万人,2020年达到360万人,2030年达到380万人。
3.2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3%左右,城镇人口约为148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4%左右,城镇人口约为190万;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3%左右,城镇人口约为240万人。
3.3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两副、四带”
”一主”是指四平市中心城区这一主中心;
”两副”是指培育公主岭和双辽的中心城区作为市域副中心城市;
”四带”是指沿哈大轴线、105省道、长春外环高速公路(规划)和吉林南部次区域高速公路(规划),形成城镇发展带。
3.4市域城镇规模结构
规模结构规划为特大城市(>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10-20万人)—小城镇(<10万人)四个等级;
特大城市为四平市中心城区;
中等城市为公主岭市中心城区和双辽市中心城区;
小城市为梨树县城(梨树镇)、伊通县城(伊通镇)和范家屯镇;
小城镇包括5-10万人的小城镇3个,1-5万人的小城镇15个,1万以下的小城镇36个。
3.5市域城镇等级体系规划
规划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市域重点镇-一般镇”的五级等级体系。
3.6市域主要城镇职能分工
四平中心城市是全市的综合性中心,是省域南部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以农畜产品加工、化学工业和机械制造(包括换热器、汽车零部件等)为主要基本职能;
公主岭城区是服务市域北部的副中心城市,以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物流商贸、农畜产品加工为主要基本职能,同时为公主岭市域及邻近地区提供部分公共服务职能;
双辽城区是服务市域西部,沟通四平与蒙东地区联系的副中心城市,以电力、建材、交通和商贸物流为主要基本职能。
随着交通区位的显著提升,物流职能是双辽的重点发展领域;
梨树县城为县域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以农畜产品加工、建材和农用机械制造为主要基本职能;
伊通县城为县域提供公共服务、农畜产品加工等职能外,同时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紧邻长春的区位优势,主要发展风景旅游和度假休闲、汽车零配件生产加工等基本职能,同时随着交通区位的不断提升,逐步发挥交通枢纽的职能。
范家屯镇为市域东北部地区提供综合服务职能,是周边地区商贸中心,也是长春都市区重要的物流中心,以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和居住为主要基本职能。
其它城镇职能详见”四平市域城镇职能结构一览表”
3.7市域产业空间结构:
”一核三带”
”一核”:
由城市区和城市周边区构成的产业发展核心。
城市区即以四平市建成区为主体,涵盖铁东区、铁西区。
包含四平经济开发区、红嘴经济开发区,铁西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铁东经济开发区;城市周边区包括梨树县城及城东乡、平西乡、山门镇、叶赫满族镇、石岭镇、十家堡镇共6个乡镇的区域;”一核”的建设重点是”开发东南、拓展西北”,东南重生态宜居,西南重生态建设,西北重装备制造,东北打造汽车产业基地和现代物流港。
把四平市建设成为吉林省中南部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
”三带”:
即四平至长春经济发展带(长平带)、四平(经辽河垦区)至郑家屯经济发展带(四郑带)、长春外环经济发展带(环长带);”三带”建设要以县城为支撑、节点镇为重点,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城镇化步伐,建设成为区域性特色经济走廊。
经过”南接北融”,使产业不断集聚、结构不断优化、实力不断攀升,形成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4.城市性质、职能与城市规模
4.1城市性质
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吉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省域南部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
4.2城市职能
四平市的城市职能为:
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
4.3人口规模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
中心城区人口67万人;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76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107万人。
4.4用地规模
中心城区到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8平方公里以内,2020年的建设用地控制在77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的建设用地控制在119平方公里以内。
5.中心城区规划
5.1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主要发展方向向北,向东、东南和西侧发展为辅。
5.2规划结构
2030年四平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城两翼,两心三带”。
一城:
指四平中心主城区,也就是城市环路内发展的城市建设用地。
一城是中心城区的各项职能综合发展结合的地区,也是四平作为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的服务中心。
两翼:
指四平市向西北、东北两个方向发展的产业组团。
其中西北方向主要是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的工业组团,东北方向主要是发展以物流加工业、汽车零部件、行走机械为主导产业的物流产业组团。
两心:
指传统商业中心和高铁商务中心两个市级综合性中心。
传统商业中心由原铁西、铁东的商业区结合发展而成;高铁商务中心依托高铁站设立带来的人流,开展现在城市功能中缺失的高端金融、商务职能。
三带:
指规划期内北河、南河、中轴绿化带三个城市生态走廊。
5.3用地布局
中心城区构建城市5类功能片区,包括:
居住生活片区:
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复兴路以南区域,是居住生活与公共服务各项职能综合发展的地区
工业片区:
主要是位于城市西北部的四平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吉林四平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发展换热器、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等产业;位于城市东北部的铁东经济开发区,以汽车零部件、行走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另外保留位于城市东南的平东老工业基地的大部分工业用地,对现有产业腾笼换鸟,实现产业门类和环境品质的提升。
研发服务片区:
依托中心城西北、东北两个开发区分别设立一处研发服务中心,重点研究循环经济、行走机械、农产品深加工等前沿科技,并提供大型批发市场、商务办公等生产性服务设施。
物流片区:
结合中心城东北部高速公路和铁路编组站、货站的优势,建设集运输、存储、配送、装卸、物流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仓储中心。
教育片区:
依托吉林师范大学,建设高等教育中心,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5.4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两个综合性中心:
旧城商业中心、高铁商务中心;1个专业型中心:
平东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旧城商业中心:
以商贸、旅游、大型商业零售等功能为主;
高铁商务中心:
结合高铁站和市级行政中心的建设,打造以商务办公、金融服务、会议展览等功能为主,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平东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结合平东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南河景观带建设,开发服务于全市的剧院、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及动漫创意产业项目。
规划设置9个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其中7个居住片区服务中心集中了相应级别的商业、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周边居住的区市民服务;2个研发服务中心,分别位于中心城区西北的红嘴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中和中心城东北的平东开发区中,两个中心集中了教育科研、商务及大型市场等设施,为周边的产业服务。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按国家居住区规范的相关配套要求进行配置。
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体系按照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
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1349.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1.4%,人均12.61平方米。
5.4.1行政办公用地
行政中心:
新增行政办公用地或原有行政办公用地置换向东部商务中心集中,在紫气大道两侧形成一个综合办公区。
最终在南湖大路-紫气大道轴线两端形成两个行政中心。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80.7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7%,人均0.8平方米。
5.4.2商业金融业用地
商业中心位于四平传统的中心区,包括商贸、旅游、大型商业零售等功能。
经过整合与改造增加绿地和停车场,改进购物环境,营造步行商业气氛,更好地体现四平城市特色。
高铁商务中心依托高铁客运站布局在紫气大路两侧,功能包括商务办公、金融服务、会议展览等。
其它商业用地结合社区中心集中布置,从而更好的发挥集聚效应,创造商业价值。
两处大型专业性生产资料展示交易市场,一处位于中心城东北部产业园区,主要进行汽车零部件、行走机械等产品的展示交易;一处位于中心城西北,服务四平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循环经济园,主要进行换热器、农副产品、医药、化工、建材等展示交易。
其它商业用地结合片区中心集中布置,为本片区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服务,有效缓解老城区容量过大的问题。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581.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达到4.9%,人均商业设施用地5.3平方米。
5.4.3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建设市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布置综合剧院、博物馆、活动中心等设施,满足大型歌舞剧、话剧等文化演出的要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的功能。
规划结合片区中心,安排为片区服务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设置图书馆、青少年中心、综合文娱设施等项目,满足片区内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
结合居住区建设,按照国家规范要求配套建设相应的中小型文化娱乐设施(包括文化站、图书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服务半径1000-1500米,满足市民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
规划中心城区文化娱乐用地9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8%,人均用地0.8平方米。
5.4.4体育用地
规划体育用地包括市级综合性体育中心、区级体育运动场馆和社区级健身场所。
规划结合片区中心布置9个区级体育中心用地,规模2.5-10公顷,服务半径1500-2500米。
区级体育中心作为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小型场馆和室外场地。
加强居住区级体育设施建设,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职能,按居住人口比例布置体育场地和体育健身设施,可与绿地结合布置,主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全民健身体系。
规划体育用地面积81.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7%,人均体育设施用地0.8平方米。
5.4.5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形成市级、区级、居住区三级医疗卫生设施体系。
规划甲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共32处,其中新建8处综合性医院,主要分布在平南路以南、北河路以北等新开发地区,搬迁市传染病医院、市结核病医院至铁西区西侧环路以外。
加强市级医疗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改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改进就医环境和条件,适应主城区布局调整和发展需要。
主要中心医疗机构要发挥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临床科研、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功能,并承担对全市医疗体系的核心技术指导和支持。
以街道、社居为单位,全面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成为全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网点。
适度调整中小医疗机构的设置布局。
一级以下综合医院原则上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转变。
结合医院建设,完善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
加强各区医疗急救中心建设,在新建片区建设急救分站。
完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面积8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7%,人均医疗卫生用地0.8平方米,千人床位数达到5.7床/千人以上。
5.4.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规划依托吉林师范大学,建设高等教育中心。
依托开发区设立研发服务中心,重点研究循环经济、行走机械、农产品深加工等前沿科技成果。
整合高校、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的资源设立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为398.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达到3.4%,人均教育科研用地3.7平方米。
5.4.7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保留现有社会福利、养老设施,同时按照就近服务居住区的原则,在城区均匀分布福利设施,总计布置社会福利设施29处。
规划搬迁现有烈士陵园附近的殡葬设施,在城区外围环路西侧新的殡葬设施用地。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其它公共设施用地为3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3%,人均教育科研用地0.3平方米。
5.5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规划
5.5.1住房发展和居住用地规划目标
贯彻四平市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提高城市居住区的配套标准和绿化水平,引导居住用地均衡发展,促进铁东区和各开发区周边的商品房开发。
控制旧城居住密度,引导商品房建设在新开发地区选址,使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分布较为均衡,减少通勤交通与成本,促进城市各个片区全面发展。
在强调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居住用地供应量,重点保证棚户区改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商品住房和政府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供应;坚持新增供应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积极促进闲置土地盘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科学确定住房建设用地总量和出让宗地规模,促进和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5.5.2居住用地规模
规划居住用地3781.5公顷,占城市规划总建设用地的31.9%,人均居住用地为35.34平方米/人。
5.5.3居住用地布局
根据城市的河流水系、重要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通道、城市主干道对用地的分割,划定9个居住片区,每个片区分别包括若干个(2-4个不等)居住区,总计26个居住区。
5.6中心城区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5.6.1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230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5%。
中心城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集中在城区的西北、东北两个方向布局。
西北方向以换热器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为主导产业。
东北方向以物流加工业、汽车零部件、行走机械为主导产业。
缩减四平经济开发区在中央东路两侧的现有用地。
保留平东老工业基地的大部分工业用地,但对城市污染较大的企业要进行外迁。
5.6.2仓储用地
规划仓储用地189.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1.6%。
结合哈大铁路线、编组站、货场的调整,将仓储用地和大型物流中心集中在中心城区东北方向布局。
搬迁现状城区内危险品仓库,在城区外围环路西侧安排危险品仓库用地。
5.7综合交通规划策略
5.7.1中心城区交通发展目标
构建与四平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相吻合,与用地布局相协调,内外交通一体、设施网络完善、运输组织合理、高效便捷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优质、高效、整合的交通服务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引导、支撑城市空间结构实现。
对外交通运输:
构筑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支撑,公路、铁路、航空协调发展,对外交通畅通、市域交通发达、运输方式结构合理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
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协调:
以”快速、高效”运输网络支撑和引导中心城区发展,中心城区主要功能中心间的机动车出行时耗控制在20分钟以内,提供的优质公交服务出行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保持道路系统建设与城市用地扩展同步。
车辆发展:
调控中心城区机动车合理增长速度与拥有水平,保持路车协调发展。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机动车拥有量在26万辆以内,千人拥有率250辆左右。
道路运行:
建成功能完善、等级匹配、畅通、高效、安全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
城市中心区机动车平均行程车速不低于20公里/小时;保障中心城各主要功能中心间快速交通联系,机动车平均行程车速不低于40公里/小时。
建设与道路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协调动静态交通平衡。
客运服务:
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
规划期末公交车辆达到1400标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13标台左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0%以上;中心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外围区达到2.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70%居民到达公交站的距离小于300米,95%居民乘用公交出行的单程最大时耗不超过45分钟。
5.7.2中心城区城市交通发展策略
促进内外交通一体化发展:
完善对外交通系统布局,保障内外交通转换畅通,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协调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
以”快速、高效”运输网络支撑和引导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实现和用地功能优化调整。
保障道路运行畅通:
明确路网结构,强化道路等级体系,构建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畅通、高效、安全的道路网络系统。
构建优质公交客运服务系统:
全面贯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针,面向中心城区及周边城镇地区,构建优质公交客运服务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出行方式结构,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营造”绿色交通”出行环境:
发展”绿色交通”,创造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环境和”安全”、”舒适”、”清洁”的交通活动空间。
5.7.3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机场:
规划期内四平军用机场将改造为军民两用机场,等级为支线机场,服务四平市及周边地区航空出行需求。
四平机场与中心城区各功能中心之间主要经过快速环路、师院北路和紫气大路等城市干道进行联系。
(2)公路客运中心:
与对外交通系统布局相结合,在中心城区的东、南、北方向相对均衡地布局公路客运中心站3个,包括客运换乘中心站、客运北站和客运南站,共占地12.7公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平市 城市 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