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 长效06 东西方古代经济教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9831560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881.92KB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 长效06 东西方古代经济教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 长效06 东西方古代经济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 长效06 东西方古代经济教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长效06东西方古代经济教学案
2013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长效06东西方古代经济
【热点常备考纲】
1.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古代西方的经济:
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经济活动。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
(古代史上重大改革的经济措施)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古代中国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热点考点重点】
1.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含曲辕犁);井田制、封建社会三种主要土地形式(封建政府所有、地主土地私有、农民个体私有)、土地兼并;赋税、徭役制度;主要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陶瓷业;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
会馆、商帮;商业活动的限制因素变化。
(4)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
2.古代西方的经济:
地理环境与古希腊经济活动的关系。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
(古代史上重大改革的经济措施)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王安石变法。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古代中国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
(1)秦始皇。
(2)唐太宗。
【热点考点重组】
1.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2.古代西方的经济:
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经济活动(多山、港湾、地中海式气候——葡萄酒、橄榄油;手工业;商业与航运——海洋文明)。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
(古代史上重大改革的经济措施)
(1)梭伦改革:
颁布解负令;发展工商业。
(2)商鞅变法: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北魏孝文帝改革:
推行均田制(目的、性质、内容、作用)。
(4)王安石变法:
理财措施(均输
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古代中国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
(1)秦始皇: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交通建设(统一车轨,凿灵渠、疏浚鸿沟、修驰道、修五尺道);赋税、徭役、兵役沉重。
(2)唐太宗:
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的思想;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3)康熙帝:
实行更名田(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规定交纳固定的人头税。
【热点高考真题】
01.(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02.(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03.(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04.(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05.(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06.(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
“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
07.(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08.(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图4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
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09.(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10.(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11.(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4)《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2.(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13.(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4.(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15.(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6.(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15)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A.老者的眼镜B.门前的店幌C.兴盛的商铺D.商人的衣着
17.(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39)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材料四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
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
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
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
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
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4)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10分)
18.(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8分)
19.(2012高考浙江自选模块0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政府应该确保他的政策不会妨碍人们富裕起来。
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4分)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6分)
【热点模拟练习】
0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02.有“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功效,哺育西蜀大地,创造“天、地、人、水”和谐共荣典范的水利灌溉工程是
A.芍陂B.六辅渠C.都江堰D.大运河
03.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
,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这最能表明
A.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根本B.中国古代经济属于自然经济
C.男耕女织是一种基本的经营方式D.古代中国具备精耕细作的有利条件
04.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乞巧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B.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D.劳动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强烈反对
05.王祯《农书》卷二十记载:
“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转下轮,则上轮所周索,通激轮前旋鼓掉枝(按即曲柄)一例随转。
其掉枝所贯行桄因而推挽卧轴左右攀耳以及排前直
术,则排随来去,搧冶甚速,过于人力。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东汉B.三国C.唐朝D.北宋
06.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刻探测首席专家叶培建表示:
“中国将在2013年发射嫦娥三号卫星,将在世界上首次实施窥探月球内部的工作。
”30多年前(19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嫦娥奔月”内容的帛画,由此可以看出
①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 ②汉代丝织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③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④中国人两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7.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茶经》中说: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由此可以得出的准确判断有
①唐朝时瓷器已形成青、白两大系列②唐朝时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08.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
“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田庄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
09.中国古代的政府曾经长期以徭役的方式征调工匠,在官府作坊从事生产。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从民间雇佣工匠,甚至不再经营手工业作坊,改成直接向民间购买。
这一转变最有可能是在
A.西周时期B.唐朝时期C.元朝时期D.
明清时期
10.希腊多山多岛
的地理环境对希腊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政治影响是
A.促进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形成B.港湾众多,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C.人多地少成为其海外扩张的一个因素D.有利于同外部世界的交流
11.范蠡曾是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谋臣,后来弃官经商,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
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人的楷模。
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的是
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C.商品交换时使用纸币D.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12.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
13.历史学家在对若干历史城市进行复原时发现,在同一座城市中,唐朝时期的旧城为规整的方形,而两宋新城则呈现不规则形状,并沿主要交通方向延伸。
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的增加B.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C.商品经济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14.珠算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极简便的计
算工具,至今仍风靡全球。
据考证,汉朝史籍中已提到珠算。
在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教育的发展B.商业的繁荣
C.政府的推广D.人口的增多
15.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16.苏州全晋会馆(右图)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古运河西岸,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苏晋商集资创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也是“祭神灵(关公)联桑梓(故乡)”的重要场所。
与此相关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当时苏州运河流域经济繁盛,商铺众多 ②晋商注重联络乡谊
③晋商在当时实力雄厚 ④全晋会馆是从事汇兑、存款、放款的场所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7.中国古代有谚语说:
“千年田,八百主。
”清人钱泳说:
“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8.《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
‘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上从之。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19.永乐元年十月甲戌,西洋喇泥国回回哈只等来贡方物,附载胡椒与民交易,有司请征其税,成祖不同意,说:
“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大体。
”以上材料表明明朝
A.闭关锁国,严禁中外交往B.薄来厚往,重视政治影响
C.重农抑商,增加政府收入D.强化君权,削弱有司权力
20.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B.属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D.“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三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
——《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匹妇蚕之”属于哪一手工业经营形态?
材料一又是中国哪种经济形式的真实写照?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属于什么性质的手工业?
其生产经营的特点有哪些?
(8分)
(3)据材料三,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
(8分)
22.阅读下列有关明清商业发展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明清史散论》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回答:
(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
(2分)
(2)指出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并从经济、道德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6分)
(3)明清时商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当时实力最强的商帮有哪些?
(6分)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
(6分)
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改革,就是人类早期用政治手段对市场的矫正。
当时雅典的贫富分化严重,大量自由人不得不卖身为奴,乃至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和原有的奴隶加起来在数量上远远超出自由公民。
如果不改变这种市场契约所形成的结果,他们很容易颠覆雅典的政治体制,富人也面临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局。
梭伦改革免除了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的债务,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拥有者的“私有财产”。
这是对市场的侵犯,也是对市场的保护。
材料二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
第二项重大措施是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
第三项重大措施是设立新的国家政权机
构,限制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
第四项重大措施,则是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
——人教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据材料一、二中有关解负令的叙述,你认为“一个身为奴隶的人因此而获得了自由”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梭伦改革的第二项措施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应怎样计算其财产收入?
为什么?
(3)梭伦改革对雅典的发展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为什么?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
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
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
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
那不是善理财者。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
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 长效06 东西方古代经济教学案 高考 历史 三轮 热点 长效 06 东西方 古代 经济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