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进修属中1819高二下学期年中语文.docx
- 文档编号:298269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0.12KB
北京海淀区进修属中1819高二下学期年中语文.docx
《北京海淀区进修属中1819高二下学期年中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海淀区进修属中1819高二下学期年中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海淀区进修属中1819高二下学期年中语文
北京海淀区进修属中18-19高二下学期年中-语文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中学
2018—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出题人:
审核人:
考生
须知
1、本试卷共7页,22道小题,总分值为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应认真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外填写班级、姓名和学号。
3、考试结束时,上交机读卡和答题纸。
第1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甄别箫瑟礼上往来唉声叹气
B、锤炼精粹箪食壶浆声名鹊起
C、暴燥青睐纹过饰非冠冕堂皇
D、睥睨通牒出其制胜插科打诨
2.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自从2018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发现H7N9后,病毒方兴未艾,仍有发展的势头,但并未证实它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
B、她有丰厚的文学积淀,又能够勤学苦练,这些使得她在写文章方面能够左右逢源,创作出一篇篇为人称道的佳作。
C、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以自己的博学和人格赢得了大家对他的赞誉。
实至名归,他安之假设素;看淡名利,他宠辱不惊。
D、王蒙笔下的这位主人公是一个成熟儒雅的人,他总是从容淡定地处理事情,文中用“恰到好处”这样的溢美之词形容他毫不为过。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雅安地震救援难度很大,这是由于余震不断并且地形复杂造成的。
专家呼吁,志愿者不要盲目前往灾区,以免造成交通压力。
B.剧组全体人员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策划,一部情节曲折的电影终于和广大观众见了面,大家对影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2018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这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D.习近平访俄时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两国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符合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的时代潮流,也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
,。
。
;。
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
①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
②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又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③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
④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
⑤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无所谓
A.④⑤①③②B.④①②③⑤C.③②①④⑤D.③②④⑤①
【二】阅读短文,完成以下题目。
〔9分〕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
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
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丈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
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
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
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
追寻历史遗迹,可以得知,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春秋社会以后,中国又出现一种新颖的服装,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名谓深衣,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正如《礼记》所说:
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
”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压制和磨灭我们祖先在服饰上的创造欲望;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甚至出土实物中看到前人在美化自身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以自然为饰的朴素,精雕细刻的工艺,整体考虑的设计思路,内外兼修的深刻理解,无不凝聚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性基础。
5、以下对“深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深衣是春秋之后中国出现的一种把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的新颖的服装。
B、因为深衣“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
”所以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C、中国传统服饰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从上层贵族到下层百姓的上下贯通的袍服样式,几千年一成不变。
D、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6、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麻纤维的织物服装的出土,标志着仰韶文化时期已经进人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
B、服饰的发展变化原因可以归结为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社会文化思潮涌动……
C、在传统服饰所受的影响因素中,西方更多的是受神的影响,而中国却是受前人的意志的影响更大。
D、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决定了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
7、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当服饰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之后,它其实就变成了统治者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的一件工具。
B、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晋士人的反叛着装,盛唐服饰的空前解放都是中华传统服饰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但百变不动其根,传统的基本款式不变。
C、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的中国传统服饰,也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
D、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
【三】〔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
“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而余已治筇②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
极。
有土坯磈礧
,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齦腭
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
船夫。
②筇〔qióng〕:
一种可做手杖的竹子;竹手杖。
:
“山顶。
磈礧〔kuǐlěi〕:
累积而成的石块。
齦腭(yíné):
牙龈,上腭。
此处指山形怪异奇特。
8、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
治理。
B、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
距离。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坼:
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
知道,懂得。
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②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B.①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①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沈德潜同张少弋、叶中理游虞山,见到不少奇异景象,但二十来天春雨绵绵,使他们不能再次前往游赏。
D、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四】〔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3分〕
11.翻译和断句〔10分〕
〔1〕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7分〕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3分〕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4分〕
1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7分〕
出关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此诗是诗人随安郡王出塞前往归化城,出居庸关时所作。
旆〔pèi〕,旗帜边缘的饰条,也泛指旌旗。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所。
争,通“怎”。
〔1〕有人将第二句中的“翻”改为“拂”,这一改动极不成功,为什么?
〔3分〕
〔2〕沈德潜于《清诗别裁》中评价此诗末两句时说:
“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写到者。
”末两句好在哪里?
〔4分〕
13、补写出以下名句的空缺部分。
〔6分〕
(1)玉户帘中卷不去,。
《春江花月夜》
(2)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
(3),密雨斜侵薜荔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5),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
(6),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五】〔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14——18题。
布衣的人生方程式
孟醒
我曾在广场遇到个孩子,三四岁年纪,路还走不稳便,小鸭子似的在人群里晃来晃去,捡拾饮料瓶;每有收获,就兴高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海淀区 进修 1819 下学 期年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