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docx
- 文档编号:29821760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203.57KB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docx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上篇——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基础
案例1: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案例2:
对房租的限制有利于解决住房问题吗?
案例3:
莫斯科歌剧院的票价。
案例4:
美国农产品的价格保护。
消费者理论
案例1:
为什么水要比钻石便宜?
案例2:
买“黄牛票”
案例3:
吉芬商品:
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例外吗?
案例4:
利息所得税如何影响家庭储蓄?
生产者理论
案例1:
美国啤酒行业的适者生存测试。
案例2:
“无花边费用”业务模式。
案例3:
服装店的张老板是盈利了,还是亏损了?
案例4:
如何确定企业的最佳批量规模?
市场结构理论
案例1: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西方经济学中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
案例2:
企业的定价策略。
案例3:
方便面市场竞争案例。
分配理论
案例1:
天津丑女“张静事件”及美国经济学家的调查报告。
案例2:
美国大型企业CEO的薪水报告。
案例3:
华为的神话。
总体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案例1:
经济学家的赌博。
案例2:
苏联解体与其经济状况。
案例3:
中国改革中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微观经济政策
案例1:
农村改革第一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案例2:
沱江特大污染事故。
案例3:
楼道安装防盗门的事件。
下篇——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案例1:
部分国家的GDP比较。
案例2: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的比较。
案例3:
“绿色GDP”警示中国经济。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案例1:
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
案例2: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
案例3:
石油危机与滞胀。
宏观经济政策
(一)货币政策
案例1:
“治大国如烹小鲜”。
案例2: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货膨胀。
案例3:
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内需,推动英国经济增长。
案例4:
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二)财政政策
案例1:
政府增加政治支出,大选因素刺激亚洲经济增长。
案例2:
增税反而促进经济增长?
——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评析。
案例3: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问题
(一)就业与失业理论
案例1: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案例2:
严峻的中国就业形势。
(二)通货膨胀理论
案例1:
从物价指数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案例2:
中国1993-1994年的通货膨胀。
案例3:
制约日本经济回升的通货紧缩。
(三)经济周期理论
案例1:
世界经济周期历史及中国的经济周期。
案例2:
1788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周期。
案例3:
技术革命和经济周期变化趋势。
(四)经济增长理论
案例1:
人口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案例2:
东亚奇迹与东亚危机。
案例3:
技术进步的作用。
案例4: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限制条件。
前言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其他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至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和经济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质量都有重要影响。
本课题的参考教材:
王秋石主编:
《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修订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
一、经济学案例与案例教学的特点。
20世纪西方经济学呈现出了长足的发展,还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变化方面,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反过来说,20世纪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
方法论的变化力度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甚至研究方法的演变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案例教学法,它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显然,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必须以教学案例为基础。
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教学的一般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案例教学以讨论为基础;
2、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但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权威性的;学生们被期望着对自己的学识负责;
3、教师和学生都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
4、总的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
5、通常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者资源提供者处于次要的地位;
总之,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特别强调。
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
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
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
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
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
案例教学强调在案例研讨过程中,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正因如此,案例教学为人们反思自我、社会及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就西方经济学而言,其案例使用更趋向经典化:
在西方经济学中,用案例的办法来阐明一个定理来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人人皆知的“看不见的手”就是明证。
但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了“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唯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成为一种象征。
被一些学者认为“博大湛深”“深奥无比”的科斯定理,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完成的;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德在论述外部性的发生与补偿时,给读者讲述的是“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同样论述外部性,庇古的举例更为浪漫与优美,是“火车与飞鸟”的故事……百年来,经济学家的笔下已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性“案例幽默”。
例如,科斯延续用了庇古“火车与飞鸟”的故事来说明“科斯定理”,后来,1971年他的两个经济学家好友斯蒂格勒和艾智仁同游日本时,在火车上见到窗外的稻田就想起了庇古与科斯之争,于是问管理员车轨附近的稻田是否受到火车的损害而地价下降,得到的回答正好相反,火车轨道旁的稻田地价较高,因为火车将正在吃稻子的飞鸟吓跑了。
10年后,他们在美国相聚时,幽默地讲起了“火车与飞鸟”的故事,说“在日本发现了科斯定理的大错”,引起哄堂大笑。
一提起“灯塔”,人们就会知道是指公共物品消费中收费难的“搭便车”难题。
最初举例灯塔的是1848年的穆勒,于是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里,灯塔便“常明不熄”,频繁地出现在文献之中,几代人传下来,一直到今天。
灯塔,既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经典性的象征,又给经济学留下了一个赢得永恒的传统,使20世纪的经济学诗意盎然,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二、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几个基本步骤。
1、教师课前的准备,写出简单的组织教学的教案。
这类教案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的教案不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打算如何组织教学,设计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等。
2、课上的实施过程。
(1)案例引入。
教师教学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上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
对于第一类案例,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时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第二类案例,教师可以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仔细予以注意的必要性,例如,可以提示一下这个案例讨论的难度,也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下这个案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位置,以及这个案例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样也可以介绍一下接下去如何进行讨论,大致的要求有哪些,花费多少时间等等。
(2)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八个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
①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
②哪些信息至关重要?
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④做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
⑥应制定出怎样的实施计划?
⑦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
⑧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确定最佳方案后,讨论仍然没有结束,还要进而探讨如何实施这个方案。
在实施中,会遇到哪些阻碍?
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阻碍?
实施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等等。
有时教师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探讨实施的可能性等问题,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你来谈谈如果你是这位官员的话,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
”
(3)概括总结。
就如同教学的起始阶段一样,这个阶段也属于过渡性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
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当然也可以不作总结或评论,让学生自己课后去进行思考。
三、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
1、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材熟悉,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案,真正弄清楚什么是真正困扰公共管理决策者、公共管理参与者及被管理者的问题。
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作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社会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
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否则可能导致讨论失败:
(1)避免成为讨论的中心。
教师的评论应该通常是简短的,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讨论继续。
投影等方式应该尽量少用,因为这样会使讨论集中到投影的内容而忽略了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其他因素。
(2)除了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的情况之外,要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
因为如果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学生往往会不加分析地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也许本来也同样正确甚至在他们的假定和个人观点基础上会更加有说服力。
2、经济学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角色定位。
学生的角色。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
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
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
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
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准备与参与案例教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
(1)、阅读案例。
为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学生应先粗读案例,获得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了解相关图表里给出的信息;再进行精读,彻底了解案例中提供的数据、信息和事实。
可能的话,还应进一步阅读和查找教师推荐的相关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判断查找相关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分析。
(2)、分析案例:
抓住问题的关键。
案例分析最主要的是判断,而非在一系列既定的假设基础上进行计算,计算只有用来说明观点时才有用。
计算是相对次要的,重要的是必须站在决策者角度,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前提下对一些假设条件作出判断。
判断是深入分析的基础。
(3)、课堂讨论。
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只是聆听他人的观点,并接受别人的观点,案例讨论就注定要失败。
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工作能力大致取决于个人三方面能力:
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案例讨论将使你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为了有效地参与讨论,建议学生一方面尽可能把大量的笔记留在课后完成,以便能集中精力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对每一次案例讨论都积极争取发言。
(4)、分析报告。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出总结,加深理解。
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答式的思想总结。
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同时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
当然,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有许多局限性:
(1)相对于直接讲授的学习形式,案例教学方式可能是低效率的。
(2)当所要学的东西是一种个性化的,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的时候,案例教学也可能失效。
(3)案例教学通常要求老师和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只有双方的投入才能够达到学习的效果。
因此,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客观环境要求我们与《西方经济学》课程实验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这也是我们今后所要进一步研究的教学改革方面的课题。
课题组
2005年10月18日。
附件:
《西方经济学》课程(实验部分)教学大纲。
1、实验目的。
使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中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和模拟实验,使其更深入地领会和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2、基本要求。
(1)、掌握应用Excel制作图表的基本操作技能。
(2)、运用Excel制作图表功能,画出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图形,并分析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运用图形仿真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利润最大化决策。
(4)、通过模拟实验,将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政府投资的作用。
(5)、根据给出数据,建立某经济体系的IS-LM模型,掌握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及IS-LM曲线的建模方法。
3、实验内容。
本课程由以下实验组成:
实验一:
西方经济学实验室基本技能
实验二: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实验三: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实验四:
生产函数的建立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
实验五:
各种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与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图形仿真
实验六:
微观经济学比较静态分析设计
实验七:
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实验八:
产品与货币市场IS-LM的均衡
实验九:
宏观生产函数的建模
实验十:
某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上篇微观经济学案例
经济学基础
案例1: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案例适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案例内容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夏日酷暑,总有一帮“占座族”手持书本忠诚地守候在教学楼前,大门一开,争先恐后地奔入教室,瞅准座位,迅速地将书本等物置于前排桌上,方才松了一口气,不无得意地守护着自己的“殖民地”。
后来之人,只能望座兴叹,屈居后排,其上课的视听效果难免要打折扣,因而牢骚声四起,大呼“占座无理”。
案例评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
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
“占座”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可以不必伸长脖子穿过重重障碍捕捉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可以不必端起眼镜费神的辨认黑板上的板书,可以不必伸长耳朵生怕漏听了什么,而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而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你占了个好座位。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代价。
你可能无法在床上多躺一会儿,可能无法吃顿悠闲的早餐,这些是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
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熟重。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
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因此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2)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实际生活中,占座的同学往往不仅为自己占座,还会为自己的室友占座。
当然,这可能表明这些同学比较体贴周到。
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里包含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原理。
如果你已经提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举手之劳。
因为你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一行为的边际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时,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方式的回报。
这种情况,通俗地讲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3)固定占座人——发挥相对优势使交易群体获利。
如果一个寝室每天需要有一个人负责占座,那么是每天轮流由不同的人充当占座人好呢?
还是固定专人占座好呢?
答案是后者。
这体现了人们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并将之与具有其他相对优势的人进行交易,从而使得交易各方从中获利的经济学原理。
规定轮流占座并非不可,大家的收益并示改变,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在这件事上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
例如,学生A习惯于晚睡,因此早起半个小时对他来说无异于酷刑加身,勉强爬起来完成“神圣使命”,可能会导致一天的无精打采,哈欠连天。
相反,学生B习惯早起,占座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
而学生C则不仅可以早起,而且拥有先进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占座对他来说更加容易。
三者在占座这一行为的相对优势比较中可以看出,C>B>A。
那么当在三人中作出选择时,学生C无疑是最合适的,而学生A也许可以利用晚睡的时间为大家提水,学生B也许可以利用早起时间为大家买早餐。
于是各自发挥相对优势,结果使整个交易群体从中获利。
(4)座位轮换制——另一种制度设计的优劣。
抨击“占座”的人,往往会指出占座违背了公平原则,每个人都应当平等的拥有占有好座位的机会。
于是他们提出他们认为公平的制度——座位轮换制,即每人编号入座,每周逐排调动。
这是否就是一种最好的方案呢?
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于:
首先,它的操作性较强,同时它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预期。
你可以不必为占座费心,因为座位就在那里等你,因此你可以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其次,正如它的支持者所言,在长期内每个人都有机会坐上好位置,于是实现了一种表面上的公平。
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
它极有可能引发无效率的结果,因此从实质上背离了公平的原则。
首先,由于它是建立在非个人意志自由选择基础上的强制性做法,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那些给予某些座位最高评价的人得不到该座位;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可能由于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而对这些座位评价很低。
于是这些座位无法在他们身上发挥最大效用,甚至还会由于他们的逃课而导致座位的无谓损失。
其次,座位轮换制显然使前面论及的种种占座所带来的好处都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座位轮换制弊大于利,而导致其无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违背了竞争原则。
考察“座位轮换制”,我们会发现它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何其相似,而几十年单一计划带来经济落后的教训告诉我们,竞争观念必须加强。
(5)运用“行政”手段——对占座无效率的克服。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占座带来的种种优越性。
但是,这一制度在具体实施中,由于运用不当也可能造成无效率的出现。
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讨论对这种无效率的抑制。
例如,如果8点上课,而楼门6点就打开了,由于竞争的存在,这意味占座人必须6点前赶到,这便加大了占座者的机会成本。
于是,在一定情况下,当人们认为占座的机会成本超过了其收益时,便会退出竞争,从而得不到占座带来的优越性。
案例讨论
对于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做法有何不同?
案例2:
对房租的限制有利于解决住房问题吗?
案例适合
均衡价格理论应用之——限制价格。
案例内容
在商品市场上,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和经济目标的要求,会采取一些有关的价格政策,其中主要的价格政策有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最高限价也称限制价格,政府执行最高限价的目的就是要压低价格水平,使实际的市场价格水平能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
而最低限价也称支持价格,政府执行最低限价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价格水平,使实际的市场价格水平能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
在此讨论的对房租的限制是属于最高限制的一种具体做法。
案例评析
在经济生活中,政府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安居,会采取一种限制房屋租金的价格政策,以期通过降低房租来使得更多的低收入者能够租得起房屋。
但其效果究竟如何呢?
下面利用图书2—1来分析。
图2-1
在图2—1(a)中,由租房市场供求曲线所决定的均衡的租金水平为Re,均衡的租房数量为Qe。
但当地政府认为,在租金水平为Re时,均衡租房数量Qe并不能满足低收入者的租房需求,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支付不起Re的租金。
于是,政府对租金执行最高限价,将房租水平控制在低于均衡租金水平Re的Ro水平。
关于政府这一限制房租的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分析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时,首先必须清楚地看到,分析此案例涉及的基础问题是探讨当市场上的实际房租水平发生变化以后对市场上租房供求数量的影响。
因此,假定居民户对租房的需求状况(指在每一租金水平上的需求数量)保持不变,即需求曲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且假定对于实际房租水平的下降,短期租房供给量和长期租房供给量的反应是不相同的:
在短期,可供出租的房屋数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短期的租房供给曲线对于房租变化的反应比较小,或者说相应的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小;在长期,可供出租的房屋数量会对房租水平的下降作出较充分的反应,即长期的租房供给曲线对于房租变化的反应比较大,或者说相应的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
只要抓住短期租房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小而长期租房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这一点,便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均衡价格图来分析政府限制租金的短、长期效应。
在图2—1(b)中,有两条供给曲线,一条是租房的短期供给曲线SS,以其比较陡峭的形状表示了较小的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