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docx
- 文档编号:29813892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45KB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docx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
翠屏区邱场中心学校:
刘华
“面带微笑走向生活的人,生活也将对他微笑。
”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这两句诗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地玩味。
微笑教学:
亮出最佳的“名片”。
的确微笑,是世界上最最娇艳美丽的花朵;微笑,是世界上最最意境悠远的诗歌;微笑,是世界上最最沁人心脾的芳香;微笑,是世界上最最动人心魄的旋律……微笑,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艺术。
微笑:
是对他人的信任。
生活中当我们无意之中冲撞、冒犯了他人,我们自然会非常抱歉地向对方作解释,看着对方的面容,特别是对方的眼睛。
这时候,对方一般情况下会有两种表情呈现给我们,我们也就很自然地从对方的表情当中知道了对方的态度。
一种是对方怒目圆睁,即使不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时候,你就得小心,向人家千解释万争辩,期望自己确实是无意之错。
遇到一些不可理喻之人,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冲突也会造成很大的麻烦,酿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而即使你作了许多揖,道了很多歉,对方还是有可能悻悻然走开。
留下你一个人忐忑不安。
而另一种是,对方很坦然地两手一摊,肩膀一耸,甚至什么话也没有说,仅仅对你露出一个善意的微笑;而你也就如释重负,心理坦然。
两种表情,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你当然还是希望看到对方脸上露出的微笑。
这个微笑千金难买。
因为,它足以说明对方对你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万象缤纷的生活中,我们随时会看到各色面孔,虽然生就的摸样千差万别,但是,人们的面部表情逃不出三种情形:
激动兴奋放着红光的;平淡自然没有突出特征的;愤懑愁苦黯然失色的。
生活中,有谁愿意看到别人成天对你哭泣?
难道别人就愿意看着你对别人满面怒容?
微笑:
是对学生的赏识。
盖杰等著名心理学家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
“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表扬伴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
”他们还指出:
“有时,教师忘记了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
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
研究表明,正确评价,即使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成绩的言语强化方式,这种来自学习结果的返回信息,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强化其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
表扬不能滥用,应该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培养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是把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送给孩子,而是一个对孩子细心观察、科学预测、全心培养的过程。
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
幼小的孩子受年龄等的影响,兴趣点处于经常变换的状态,而又缺乏持久性。
针对这一特点,必须经常变换游戏花样,以使孩子保持兴趣的长久。
小孩子都喜欢大人的夸奖,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哪怕是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使他高兴一阵子。
,所谓“给点阳光就灿烂”,正说明孩子的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肯定、鼓励和表扬。
一个好老师明白应该在什么时候给孩子适当的鼓励。
老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表扬,对孩子来说,就是老师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这份礼物,也许是世界上最经济然而却是最大方得体、最温馨可爱的礼物。
因为孩子们所看重的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那个物质的实体,而是只有内心才能感受到的那份精神的愉悦。
孩子们收获到的是被他人认可、被人肯定的莫大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将会变成促进他们取得更大成功的无形推动力。
在这个看不见的力的推动下,孩子们认知社会的目光会变得富有智慧,感悟生活的触角会越来越敏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会越来越得当,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会越来越强。
微笑:
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我微笑,是因为我很乐意做你们的老师;我微笑,是因为我欣赏你们对知识的渴求和一丝不苟;我微笑,是因为我相信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学校的骄傲;我微笑,是因为我相信大家会接纳我,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一个好老师,可以没有广博的知识,但是不能没有对学生的爱心。
老师在学生的面前,应该扮演慈祥的妈妈的角色。
有哪一个孩子愿意看到妈妈的满面愁容而不是灿烂的笑容呢?
微笑:
能鼓舞学生向上的勇气。
微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情,它体现的是一个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它能够鼓舞学生向上的勇气。
当老师们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学生的成长,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时候,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良师益友的关系,是同心、同行、同乐的关系。
这么一种关系,会让学生的生命意识空前地高涨,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空前地强大。
有了这么一种关系,学生们成才的几率自然会有极大的提高。
微笑:
要发自内心。
一心想获得他人的认可、赞赏,却不知道对别人抱以笑容。
你对别人冷淡,别人就会对你冷漠;要想得到他人的友善,应该首先对他人表达自己的友善。
有人:
说:
“给别人的,其实就是给自己的。
”这话实在不错。
让他人经历什么,有一天自己也将经历,就像你怎么对待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
因此,若想被人爱,就要先去善待别人—这是可以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定律。
如果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就要先用真心对待朋友,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会很自然地真心对待你。
如果希望别人真诚的笑容,就要常常向他人露出灿烂的笑容。
堆彻出来的笑容,矫揉造作,极不自然,令人不快,很难接受。
从而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来的微笑,有着无比强烈的亲切感,让人心情愉悦,增进亲和力,会很自然地感染他人。
人们都知道“笑一笑,十年少”的道理,就是因为微笑具有减轻压力感,释放人们心头郁结的愁苦的神奇魔力。
因此,人人都喜欢笑口常开。
给每个孩子锻炼的机会
有一位中国母亲到了美国,给一位美国母亲照料孩子。
小汤母只有两岁,很顽皮。
一个休息日,美国母亲没有上班。
小汤母在家里跑着玩。
突然,小汤母被什么东西绊倒了,哇哇大哭。
中国母亲马上起身要把孩子扶起来,美国母亲立即阻止了她。
中国母亲指责美国母亲:
“你太残忍了!
”
美国母亲指责中国母亲:
“你太残忍了!
”
中国母亲说:
“我怎么残忍?
孩子那么小,跌倒了,哭得那么厉害,你身为孩子的母亲不去扶他,也不叫我去扶。
你才叫残忍!
”
美国母亲说:
“孩子跌倒了,自己完全可以起来。
爬起来,他就成功了一次。
就锻炼了一次,你连这样的锻炼机会都不给他,如何让他面对将来激烈的竞争?
你才是真正的残忍!
”
到底谁残忍一些?
这里当然表现出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有明显的不同。
如果从眼前来看,美国母亲缺少仁慈、疼爱之心,的确有些残忍;但是,从长远来分析,中国母亲从小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致使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不能独当一面,缺少创造精神和能力,这么说来,中国母亲更残忍一些。
在家庭中,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一切都采取包办代替的做法,自己认为尽了做父母的义务,其实这种过度的保护主义,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老师把什么东西都悉数教给孩子,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老师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们沉痛地发现,当今社会,许多家长的价值观念的变异直接导致了人格的扭曲。
就拿做家务劳动来说说,现在,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竟然毫不隐瞒地把自己鄙视劳动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说:
“你们都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袜子、脏了,就要自己动手洗干净,少先队员要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有一位学生回家后果然按照老师的教导把自己的袜子洗了,由于年龄小,特别又是初次做,难免弄得地上一片水迹。
母亲回家后看到孩子干活了,非但没有表扬,还破口大骂:
“没出息的东西,有书不好好读,谁要你做家务?
将来考不上重点中学,读不了大学,看你去擦皮鞋!
”
这位母亲的苛责训斥,像一盆冷水把孩子刚刚升起来的热爱劳动的火苗无情地熄灭了,也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断送了。
假如这位孩子将来真的考不上大学,而又没有热爱劳动的思想,缺少独立谋生的一技之长,很难想象这个孩子将来怎样生活。
再说,考上大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吗?
老师,你对学生传递了爱心了吗?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
对学生来讲,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要比传授给他们多少知识强得多。
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尊重孩子:
老师具备的最起码的品质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
小时侯,罗斯福被母亲严格了作息时间,有一天,他提出要点自由,母亲考虑后答应放他一天假。
傍晚,当六岁的儿子灰头土脸地从外面回来时,母亲并没有问他做了什么。
我想,这就是尊重。
七岁的美国小女孩杰西卡架机飞上蓝天,不幸坠机身亡。
记者问其悲痛万分的母亲,如果再有选择的话,还会不会让她上天,母亲坚定的回答,她不会阻止一颗飞翔的心。
我想这才是尊重。
孩子总要长大的,父母不可能一辈子把他拴在裤腰带上。
愈早给他自我选择、自我支配的权利,孩子愈是能够较早地自立。
这应该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
然而在中国的许多学校和家庭,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却始终不愿意及早地“交权”。
这里面或许有许多原因,但是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
缺乏信心——对自己、对孩子都缺乏信心。
换言之,是从保护孩子这一善良的动机出发,做着束缚孩子发展的傻事。
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常常是把孩子和学生当做自己的附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家长对孩子指东道西,往往都是用命令或教训的口气,用一句成语形容,就是颐指气使。
这是比较纯粹的家长制作风,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集权制的反映和体现。
这种家长俯视孩子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在学校里则表现为,对于许多知识,分明孩子通过自学就完全可以弄明白,但是,老师却根本不肯让孩子自己动脑,而是不厌其烦滔滔不绝地讲,直到把孩子讲到无精打采、恹恹欲睡。
我们很少看到老师或者家长蹲下身来和孩子谈话或商量。
在中国,一向缺少平等和民主的气氛,因此,倘若见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反而有些不习惯:
咳,这做家长的一点儿威严都没有!
挺腰直立、高高在上者,由于远离地面,难免会从高处摔下来,就跌得不轻。
那些没有架子蹲下身来和孩子平起平坐的老师和家长,就永远也不会尝到这种挨摔的滋味,心里踏实,感觉会舒服很多。
宽容:
老师应具备的品质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试想一下,如果这位老师没有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这个学生,而是厉声斥责,或变相予以惩罚的话,教育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宽容即是爱心的表现,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和同成年人一样的感情世界:
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儿急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
宽容就象皎洁的月光,擦亮孩子的眼睛;宽容就象甘甜的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宽容更像一艘扬帆的船只,载乘风破浪到彼岸。
宽容,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美德。
有了宽容,才会有爱,因为教育处处充满着爱。
在宽容的滋润下,我们的孩子才能时时处处感受着爱,在爱的阳光下活泼、健康的成长。
人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有所长也有所短,有优点也有缺点。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缺点,也就没有优点。
古代有一首歌谣: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
”责后生动形象地说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就会看到,人之长都是相对的,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长处会变为短处,短处也会变为长处,关键在于用人者怎么使用,为他们创造怎样的条件。
做最好的自己:
老师应努力具备的品质
著名的美籍华人李开复先生在他的《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中说:
如果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别人的事情,就无法从内心深处投入足够的兴趣和激情。
在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尽料200%的努力,也往往会事与愿违,同时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缺乏诚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首先做“最好的自己”。
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
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能和兴趣。
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做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情做好并因此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相反,那些追逐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事情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努力、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善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得财富或名利,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幸福 教师 读书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