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新闻.docx
- 文档编号:29811524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04KB
第2章新闻.docx
《第2章新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新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章新闻
第一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活动
第二节、新闻起源和本源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第四节、新闻的特点
第五节、新闻的要素
六、新闻的类别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的起源,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的本源,新闻的定
义,新闻的基本特点和新闻基本要素。
二、学习重点:
1、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2、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3、新闻的基本含义;
4、新闻的特点和要素。
三、学习难点:
新闻的本源、比较中西方几个有代表性的新闻定义的异同。
四、授课学时:
6个学时,分为三个教学单元。
新闻活动内容: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政治活动需要新闻信息
企业经营需要新闻信息
军事部署需要新闻信息
科学工作需要新闻信息
现实生活需要新闻信息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
亲身传播
大众传播
群体传播
(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政治活动需要新闻信息
二、企业经营需要新闻信息
三、军事部署需要新闻信息
四、科学工作需要新闻信息
五、现实生活需要新闻信息
现代社会提到新闻,我们总是会联想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我们所理解的这是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就是新闻传播媒介,或者是大众传播媒介。
人们在亲朋聚会、沟通交往中,不断了解到新闻信息,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讲,新闻活动不仅局限于大众传播工具所传递的信息,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一、政治活动需要新闻信息
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身边的情况,就能知道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当今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化中求的生存与发展。
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制定内政外交的方针政策的时候,就必须时刻了解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获得可靠、全面、丰富的现实情况。
邓小平为什么能够提出改革开放,正是因为他能够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规划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
如何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前列,就需要对前沿新闻信息、世界新闻信息、其他国家发展实践以及变动情况的把握。
朝鲜战争前夕,兰德公司组织大批专家对朝鲜战争进行评估,并对“中国是否出兵朝鲜”进行预测,得出的结论只有一句话:
“中国将出兵朝鲜”。
当时,兰德公司欲以500万美元将研究报告转让给五角大楼。
但美国军界高层对兰德的报告并不感兴趣。
在他们看来,当时的新中国无论人力财力都不具备出兵的可能性。
然而,战争的发展和结局却被兰德准确言中。
美国go-vern-ment最终以200万美元买回了这七个字的决策以及一份380页的过期研究报告,但是,美国go-vern-ment出兵朝鲜所造成的重大伤亡,却无论如何都买不回来了。
这一事件让美国政界、军界乃至全世界都对兰德公司刮目相看。
兰德公司正式成立于1948年11月。
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在华盛顿设有办事处,负责与go-vern-ment联系。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军事工作,把运筹学运用于作战方面,获得成绩,颇受朝野重视。
战后,为了继续这项工作,1944年11月,当时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提出一项关于《战后和下次大战时美国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备忘录,要求利用这批人员,成立一个“独立的、介于官民之间进客观分析的研究机构”,“以避免未来的国家灾祸,并赢得下次大战的胜利”。
根据这项建议1945年底,美国陆军航空队与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订一项1000万美元的“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合同,这就是有名的“兰德计划”。
“兰德(Rand)”的名称是英文“研究与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两词的缩写。
不久,美国陆军航空队独立成为空军。
1948年5月,阿诺德在福特基金会捐赠100万美元的赞助下,“兰德计划”脱离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正式成立独立的兰德公司。
二战结束后,美苏称雄世界。
美国一直想了解苏联的卫星发展状况。
1957年,兰德公司在预测报告中详细地推断出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间,结果与实际发射时间仅差两周,这令五角大楼震惊不已。
兰德公司也从此真正确立了自己在美国的地位。
此后,兰德公司又对中美建交、古巴导弹危机、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德国统一等重大事件进行了成功预测,这些预测使兰德公司的名声如日中天,成为美国政界、军界的首席智囊机构。
二、企业经营需要新闻信息
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涉及生产和经营,生产需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原材料市场行情、价格、质量、技术革新、行业变化等。
内部管理,管理思想的变化与革新,对外销售,国家政策、银行利率、对外的汇率等;不仅了解国内的基本情况,还要了解国外经济状况,竞争对手的状况等。
三、军事活动
《孙子·谋攻篇》中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
军事指挥员需要不断了解敌我双方的兵力、军事装备、部署、士气等,战争爆发后只有时刻关注战争进程,及时修改和重新部署作战计划。
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查,和对各种侦查材料连贯起来的思索。
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
在胡宗南的军事部署下达之前,中共中央就已经获悉了。
因为胡宗南的机要秘书是熊向晖。
毛泽东曾经评价过熊向晖,“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
通过傅冬菊,在1948年底1949年初,共产党与傅作义的谈判中,有关傅作义的一举一动,共产党方面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四、科学工作
科学工作,为了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新的成就,必须时刻关注科研动态,也就是了解同行业,同样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吸收别人的科研成果更好推动自己的科研,为什么牛顿说,他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吸收前人的最新科研成果,为我所用。
20世纪80年代,不少学者提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特点是:
知识经济的崛起,信息及信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大众传媒业成为信息产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提升。
信息时代,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信息,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也比以往更频繁,更复杂。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人类的产生,就是群居的,结成最简单的生产关系,面对自然,仅仅是生存的需要,他们凭借最简单的工具,无法在自然界单个生存,采集食物,猎取动物,和为争夺生活资源而进行的氏族、部落之间的斗争。
原始人的采集、狩猎、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具有社会性,是学多人系统行动的。
客观世界不断变化,植物的季节性生长,动物的季节性活动等,以及有不测风云等,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威胁到原始人的生命,为了寻找食物,躲避自然灾害。
原始人必须随时随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植物生长的变化,动物的活动等,没有彼此相互传递外界信息,没有协调一致的集团行动,原始人很难身存下来。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社会分工,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还需要了解社会活动,奴隶社会的运作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阶级要随时注意奴隶的举动以便镇压他们的反抗。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活动频繁,战争频繁,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连绵,为了战胜对方,各国雇佣专门人员刺探对方政治、经济、军事活动。
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是通过烽火传递战争的信息,著名的郑国渠就是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而使用的反间计。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封建社会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会制定许多法令、政策、向全国传递,同时要监督各级官吏,了解各地的情况,没有灵敏的情况反应,古代的驿道驿站就是专门为传递信息而设立的新闻信息传递渠道。
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需要摸清对方的政治、军事、情报;封建社会的思想控制,需要向被统治传播思想。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必须要有一定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
驱使人民不由自主第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是世界的永恒变化。
随着新闻活动扩大,新闻内容的丰富,使得人们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规模,扩大新闻活动内容,增加新闻传递手段,而社会的新闻需求随着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生产力水平越高,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越大。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三节新闻活动渠道
一、亲身传播
二、大众传播
三、群体传播
一、亲身传播:
亲身传播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最长见的是两人面谈。
亲身传播的方法有语言传播,面谈,电话沟通;
文字传播:
私人信件、电报、传真最新的方法是email和手机短信。
体态语言传播:
人们常常在一定场所以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情绪。
信号传播:
亲身传播的特点:
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大众传播的特点:
是一个媒介面向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属于一种无定向传播。
第二节新闻渊源
一、新闻起源
1.1.1 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方式
新闻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在人类出现之前,我们这个星球上是没有新闻这种现象存在的。
那时的地球上,各类自然现象生生灭灭,变动不居。
对这些变动,无机界与有机界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虽然也会产生某种反映,但那还不是有意识的传播和反馈。
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受传给外界,又有意识地接受外界的情况传递,只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发生。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需要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彼此结成简单的生产关系,以此来共同应对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威胁。
这样,互相联络,沟通情况,不断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的新信息,以便相应地采取行动。
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就是最早的新闻现象。
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口头传播(新闻):
口头传播,又叫口传新闻,是人类最早运用的新闻传播手段之一。
在文字出现之前的远古时代,原始人群在集体劳动中产生了语言。
为了满足劳动集体共同协作从事生产活动的需要,为了满足交流思想,图生存求进步的需要,人们创造了口头新闻传播方式。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具体材料可以证明人类最初的口头新闻的存在,所以关于最早的口头新闻的看法只是一种推论,甚至可能是一种假设。
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交往中,并不一定需要语言,如同动物界也在劳动和交往甚至有复杂的信息传播系统,但确实没有语言的存在。
语言是有意义的形式,是信息的载体,所以,语言的产生一定与信息传播紧密相关。
当某些正在渐渐具有人的属性的动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的时候,已开始把某些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信息)相联系。
在固定情景中,这些声音选择了使它们与之联系的原来的经验中的一部分含义,于是把声音赋予了这种信息及其含义,使声音渐渐脱离固定情景,成为语言工具。
已经成为人的猿人有了自己的语言工具之后,就能比祖先们更有效地理解、接受信息,并有效地转告给其他成员,更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社会关系,把自由的自然群体变为更加紧密的社会群体。
换句话说,人类比其它动物更有效地利用信息了。
一些新闻学者认为,原始社会人们的一项主要生产活动是打猎。
当一个猎人发现了野兽,通过喊叫或回去报信招呼同伴,或者打猎回来互相叙述打猎的收获和见闻,这就是典型的口头传播新闻。
据史料记载,口头新闻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报告马拉松战役胜利的故事。
公元前490年波希战争时期,在希腊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希腊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进犯的波斯军队后。
希腊军队的一个名叫斐迪辟的士兵不停顿地从马拉松平原跑到希腊首都雅典报捷,他跑到目的地报喜后就因精疲力尽而死去了。
他全程跑了42.195公里。
口头新闻的长处是灵活、简便。
消息不胫而走,有广泛的适应性。
一是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的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二是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口语传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
2、信号传播(新闻):
信号传播,又叫信号新闻,是通过传受双方事前约定的信号快速地传递某种信息(新闻)。
这些信号包括烽烟、信号架、敲锣、打鼓等传递方式。
信号新闻较有代表性的是用烽火报信。
中国古代用烽火传递消息,可以达到一天传几千里的速度。
敲锣打鼓也是古代社会传递信息的方法。
在交通、通讯很不方便的山区、农村,这些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信号新闻的长处是,传送消息比口头新闻传播方式迅速。
但一般只能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报道复杂的内容比较困难。
3、符号传播(新闻):
所谓符号传播,就是通过图画或者某种实物的暗示传递信息。
以上三种古老的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没有过时。
比如:
口头传播。
直到今天,由于人们需要的新闻信息千差万别,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不能完全满足受众要求,所以口头新闻依然存在。
它与其它新闻传播手段并存,发挥着自己特有的作用。
人们常说的“小道消息”,大多是指口头传播的新闻。
日常生活中的茶馆、旅店、火车、市场等公共场所,都是口头新闻的传播场所。
口头新闻失真度大,容易以讹传讹,人们常以“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态度对待它,而且在短时期内,传播范围不大,因而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较小。
信号传播:
比如打铃上下课。
符号传播:
比如交通标志。
4、文字传播(新闻):
即采用文字作为手段,传递信息。
与上述三种传播手段比较而言,文字传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拓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
由此可见,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氏族社会中,人们从事的劳动比原始直立人群更为复杂,共同的打猎、捕捞、采集等劳动促使他们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互相协作的机会增多,共同协作的好处对每个氏族成员来说都一目了然。
在劳动中他们已经到了非协作不行的地步,到了彼此有什么想法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再进步到音节清晰的语言,最后形成了作为人类标志的语言。
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1.1.2坚持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新闻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脑制造出来的?
弄清新闻的起源,对于认清新闻的本质,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认为,人类为了及时获取对外部世界的准确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有效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总之,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与唯物主义新闻起源观相对立,存在着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有两类说法:
一、是“本能说”,他们认为,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正是好奇心对远近发生的变化产生无限的兴趣,才有追求、采集和传播新闻的欲望与动力。
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成熟的新闻没有发生在古代,而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初期。
二、是“意志说”。
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非本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新闻这种现象由意志这种本质的“外化”而产生。
这种“意志说”影响深远,直到我国“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特别是“四人帮”横行时期,就无限夸大新闻的意志作用,鼓吹决定“事实为政治服务”。
本节要弄清两个问题:
一是新闻的本源;二是为什么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含义。
1.2.1 新闻的本源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闻界有些人把具有什么“性”,如趣味性、文艺性、政治性等,作为新闻的本源。
这就是把新闻解释为某种“性质”本身的“性质说”(Qualitytheory)。
1943年9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延安)发表总编辑陆定一的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性质说”的错误,认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性质说”是新闻学理论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会导致新闻报道的主观主义倾向,为篡改客观事实、制造假新闻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就必须尊重事实,反映事实的本来面貌,不能以自己主观的东西代替或改变事实。
新闻报道中表达的某种观点或思想倾向,要寓于事实之中。
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取得受众信任的前提。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论述了新闻的本源和新闻的真实性等新闻学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唯物主义的新闻观。
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早期重要文献之一。
关于新闻的本源问题。
文章论述:
“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
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
1.2.2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陆定一关于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坚持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原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的存在决定新闻的存在,不能无中生有,向壁虚构,更不能搞“合理想象”。
二、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既做到整体上不走样,也做到细节上不掺假。
不能因为传播者的好恶而任意删减或增加,更不能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大跃进”中的浮夸新闻,往往是用美好理想代替严酷的现实,起了祸国殃民的负作用。
三、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观众误认为是外星人真的向地球发动进攻,顿时造成社会一片恐慌。
1958年我国传媒频频宣传粮食亩产数千斤、上万斤的人间神话,导致人们产生错觉,产生“放开肚皮吃饭”、“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狂热举动。
这些都是将幻想当作事实加以宣传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和可怕恶果。
由此可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
一是新闻的定义及其含义;二是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新闻定义;三是新闻的特点。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
辨析中、西方不同的新闻定义,帮助学生正确取其精华。
1.3.1 国内外最有影响的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
国内外的专家对其定义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至今莫衷一是。
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实务派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强调的是“趣味性”和“刺激性”。
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博加特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这条“定义”,很明显,强调的是“反常”和“剌激”。
紧步博加特后尘的另一个著名的定义是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瓦利克尔提出:
“什么是新闻呢?
新闻就是女人、金钱和犯罪”。
对这个定义,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
曼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评论说:
“瓦利克尔所以这样强调,因为性、金钱和犯罪——这些是人们(诚然是男子)遮遮掩掩想知道的东西。
”
与此类似的还有:
美国康萨斯州《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
贺说: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美国赫斯特报系记者莱特:
“新闻就是要使读者叫‘我的天呀’的东西。
”美国《纽约太阳报》主编查理德纳:
“新闻是一种令人惊叫的事情。
”另一类是新闻学研究者们提出的定义。
强调的是“时效性”和内容上的“新鲜性”。
它又可细分为四小类:
1、片面夸大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志。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提出的:
“新闻就是编辑说是就是的一切事物。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鲁汉提出:
“东西一进入报业就是新闻,其他未进入的就不是新闻。
”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罗尔德?
约翰逊说:
“凡是报纸印刷的都叫做新闻。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史密斯说得更露骨:
“凡是市新闻组长认为新闻的东西,就是新闻。
”显然,这类定义否定事实的决定性作用,把新闻看成是一种完全按照从业者主观意志随心所欲解释的东西。
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新闻观在新闻定义问题上的反映。
2、认为新闻就是事实。
代表性的说法有:
美国新闻史学家福兰克卢德莫特:
“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实。
”
法国新闻学家贝尔纳丽耶纳:
“新闻是刚发生的和刚发现的事物。
”
前苏联新闻学家科尔尼洛夫:
“新闻是值得社会重视的新闻事实。
”
我国上世纪初著名新闻学家徐宝璜:
“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
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说: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
这些说法,强调了新闻的本源,但忽视了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主观能动反映的产物。
因为客观事物中,并非所有的事实都是新闻。
3、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美国新闻学者乔治穆脱:
“新闻是经过记者选择后及时的事实报道。
”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
约斯特:
“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陆定一的定义。
4、认为新闻是信息的传播。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提出的:
“新闻就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
”
1.3.2 国内普遍认可的新闻定义
在我国新闻界最有影响的也是至今普遍认可的新闻定义是陆定一提出的: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理解这个定义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人类在同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所发生的各种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新闻,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事实。
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信息;从形式上看,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如果没有事实,就不是新闻;如果背离了事实,那就是谣言。
(2)报道和传播是新闻能够成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有了值得报道传播的事实,并不等于有了新闻。
如果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生了一种重大的自然现象的变化,由于不被人知道,没有人了解到真相,更没有人把这个事实传播开来,这件事自然成不了新闻。
如果有些事实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很有报道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加以保密,成为不能泄露的情报,除了少数人知道外,其余大多数人一概不知,这类事当然也成不了新闻。
(3)新闻必须有新意。
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
人们每天吃饭这是事实,但不是新闻。
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吃饭,这就是新闻。
可见新意是使某个信息成为新闻的重要因素。
新闻必须是新鲜的所见所闻。
新,包括新情况、新动态、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等等。
(4)新闻必须及时。
就是说必须注意时效。
这是与新意相联系的一个要求。
既然新闻只存在于时间长河的一瞬间,那么时效对于新闻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失去时效,新闻就变成了旧闻。
1.3.3 新闻的特点
(一)新鲜:
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
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徐宝璜新闻原则:
(一)新闻价值与新闻重要性成正比例;
(二)时效性:
新闻如鲜鱼,越新鲜价值越高。
(三)距离性:
人们关心的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