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807366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03KB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治均衡:
用来说明公共选择的过程。
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问题上,公共选择所涉及的主要是两个因素:
供给和相应的税收份额。
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原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应的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了所谓的政治均衡。
2、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的对称。
指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
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构成。
支出分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三类,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
这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式。
转移性支出体现了公共财政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
3、支付能力原则:
按照纳税人支付能力确定纳税负担的原则称为支付能力原则。
纳税人支付能力依据其收入或财富来衡量。
支付能力原则得出了平等观念的两个推论:
纵向平等和横向平等。
纵向平等认为,支付能力强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的税款;横向平等认为,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
4、林达尔均衡:
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这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林达尔均衡的功绩在于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共物品(包括信息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与私人物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探讨信息商品的价格问题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5、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原则的基本涵义是:
国家征税时,除了使人民因纳税而负担以外,最好不要使人民承受其他额外的经济负担和损失。
据此原则,一个好的税收制度,对人民的生产和消费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税收政策受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左右,主张应用税收政策来纠正市场的缺陷,调节经济的运行。
这时的税收中性原则被说成是,税收应对经济的不良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解决不了市场中出现的新问题,宏观经济理论失灵,凯恩斯理论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冲击和挑战。
这些学派主张减少国家干预,让市场通过自身调节来解决问题,这时税收中性思想又有所归复和再发展。
有人倡导在我国实行税收中性,这是不符合我国的市场状况的。
税收中性原则只有在市场经济很发达的地方才可能发挥出他的作用,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不是主要通过税收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国家进行资源配置也不是主要通过税收,这样降低税收对市场的影响会促进市场的发展。
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市场不健全,需要国家适度的干预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调节经济的运行,实行税收中性并无益处。
6、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税收公平原则是税收最高原则之一,它指具有相等纳税能力者应负担相等的税收,不同纳税能力者应负担不同的税收。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颁布以来,对于调节个人收入差别、抑制社会分配不公、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随着个人收入流向高度集中和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明显并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在现代各国的税收法律关系中,所有纳税人的法律地位平等,税收负担在国民之间的分配也必须公平合理,但公平合理并非绝对的等额负担。
学术界对公平原则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
1.受益说。
在受益说中,包括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是指凡自政府得到相同利益者应负担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是指凡自政府所得利益不同者应负担不同的税收。
2.负担能力说。
认为凡具有相同纳税能力者应负担相同的税收,不同纳税能力者应负担不同的税收。
税收负担能力是指各纳税人的经济负担能力,其基础有所得、财产和消费三种。
二、简答题:
1、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其表现为:
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
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
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
⑵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
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
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
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
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
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
一旦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⑷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
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
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
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
再是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区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
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
这种现象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危害。
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这类产品如国防、公安、航标灯、路灯、电视信号接收等。
所以这类产品又叫非盈利产品。
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
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
⑺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有些生产主要依赖于公共资源,如渔民捕鱼、牧民放牧。
他们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这些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这类资源既在技术上难以划分归属,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归属。
正因为这样,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
有时仅管使用者明白长远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又担心其他使用者的过度使用,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
市场失灵的表现还有许多,它要求人们科学地认识市场机制的作用。
2、公共支出的原则是什么?
公共支出就是公共财政的支出,是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
公共支出的原则1、“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
所谓节约,指的是在经济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
所谓效益,指的是经济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的耗费与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市场经济下也就是以货币计量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
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排公共支出时,必须对各方面的支出需要和自身的财力可能全面加以考虑和安排,既保证重点,又照顾一般。
3、何为税收的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是指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并通过税收分配促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现代税收理论一般把税收效率原则概括为3个方面
1生态效率角度税收生态效率是21世纪的理论创新,体现了税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税制。
2经济运行角度税收分配要有利于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政府征税是将私人经济部门占有和使用的资源转移给政府部门的过程
如果税收分配不当,就会造成对市场经济的扭曲,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确决策,给社会带来福利损失,形成所谓税收超额负担,因此,征税要遵循效率原则,使社会承受的超额负担最小,并形成较小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大的所得(即效率)
3税务行政角度在征税过程中征税主体支出的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要尽可能地最小。
4、简述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的区别?
1、私人选择是要通过市场过程选择资源在私人产品间的配置;公共选择是通过政治过程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间的配置。
2、私人选择基本上遵从自愿交换的原则,消费者所消费的产品数量怡好是他所需要的;公共选择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个人所消费的公共产品与其需要相比可能过多或过少。
3、在私人选择中,存在一一对应的消费-支出关系;个人选择行为与结果有直接联系。
在公共选择中,个人税收支付与单个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行为与结果没有直接联系。
4、在私人选择中,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竞争,竞争与市场机制促使厂商去满足消费者,实现社会利益;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来改变市场行为,而且这一影响过程是比较迅速和及时的。
在公共选择中,需求方为包括居民和厂商在内的投票人,供给方则是政府机构,相对于社会民众,政府可能拥有更多的影响决策的权力;由于民主过程的巨大成本,政府决策或非市场决策行为的调整过程往往是缓慢的。
5、功能财政论主要观点是什么?
1、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上来着眼,政府财政的基本功能是稳定经济;2、政府预算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即经济平衡,预算平衡只是第二位的;3、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的问题本身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或持续的经济衰退相比是不重要的。
4、功能财政论完全抛弃了预算平衡论的思想。
5、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反对要求政府平衡预算的严格规则,他们认为预算赤字或预算盈余可以有助于稳定经济。
三、论述题
1、试述发展公共产品与扩大需求的关系?
(1)发展公共产品对扩大需求的作用:
第一,发展公共产品可以增加相关产业部门的要素收入,进而刺激私人产品的需求增加。
第二,发展公共产品有利于私人产品的开发和成本降低,进而扩大了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
第三,发展公共产品可以降低消费成本,进而扩大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需求。
(2)私人产品的消费和公共产品的发展密切相关。
当私人产品满足后,发展公共产品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发展私人产品阶段进入发展公共产品阶段,再到更高层次的私人产品发展阶段,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国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发展私人产品,满足人们吃穿用等基本生活的需要。
当私人产品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一国经济就受到公共产品发展滞后的阻碍。
公共产品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发展更高层次的私人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私人产品的消费进入更高的层次。
因此,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总是伴随着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协调发展过程。
2、税收的性质是什么?
有哪些特征?
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
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制度下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特征
(1)强制性
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用法律形式、对征、纳双方权力与义务的制约。
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凭借财产所有权。
国家征税不受财产直接所有权归属的限制,国家对不同所有者都可以行使征税权。
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国家与国有企业的税收关系,也具有强制性特征。
这是税收形式与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形式的根本区别。
强制性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用法律的形式,对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制约。
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凭借财产所有权。
国家对不同所有者都可以行使征税权而不受财产所有权归属的限制。
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是具有自身物质利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和国有企业的税收关系,也具有强制性特征
(2)无偿性
指国家征税对具体纳税人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付出任何形式的直接报酬。
无偿性是税收的关键特征。
它使税收区别于国债等财政收入形式。
无偿性决定了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并成为调节经济和矫正社会分配不公的有力工具。
税收无偿性的形式特征,是对具体纳税人说的。
无偿性指国家征税对具体纳税人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付出任何形式的直接报酬。
无偿性是税收的关键特征。
它使税收明显地区别于国债等财政收入形式,决定了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国家,它还是调节经济和矫正社会分配不公的有力工具。
(3)固定性
指国家征税必须通过法律形式,事先规定课税对象和课征额度。
也可以理解为规范性。
税收固定性的含义包括三个层次,即课税对象上的非惩罚性,课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课征比例上的限度性。
税收的固定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罚没、摊派等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固定性指国家征税必须通过法律形式,事先规定纳税人、课税对象和课征额度。
也称税收的确定性。
这一特征,是税收区别于财政收入其他形式的重要特征。
四、供选择题参考的概念:
1、政治均衡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2个:
供给和相应的税收份额。
2、消费性公共支出的形式有:
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还有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等。
3、公债的主要功能:
1)从财政角度看,公债是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是弥补赤字、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手段,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方法。
当国家财政一时支出大于收入、遇有临时急需时,发行公债比较简捷,可济急需。
从长远看,公债还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形式。
一些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如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往往需要政府积极介入。
2)从经济的角度看,公债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A、调节积累与消费,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
公债采用信用的方式,只是获得了一定时期内资金的使用权、没有改变资金的所有权,适当发行公债,可以使二者的比例关系趋于正常。
B、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C、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
公债是一种金融资产、一种有价证券,公债市场可以成为间接调节金融市场的政策工具。
D、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4、治理经济过热的财政政策是什么?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这四种手段都可以抑制经济过热.但是各种方法在使用时的偏向不同.目的相同:
抑制经济过热.
注:
本复习题答案属个人学习心得,有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自行补充完善,选择题中的单选题老师没有公布,多选题讲到的内容已在复习题内,能找到的就这些了。
希望考试前大家再仔细看看教材。
祝大家好运!
祝同学们顺利通过!
吕明辉
2015-11-30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经济学 公共 经济学 复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