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变咸了》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9797447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06.88KB
《水变咸了》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水变咸了》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变咸了》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变咸了》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水变咸了》公开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高锰酸钾溶解时的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
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眼睛看不见的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不会自行沉降。
【教学难点】
理解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烧杯1(内有水和一枚石子)
烧杯2(内有盐水)
烧杯3(内有水,待加沙粒)
分组材料:
3个烧杯(内有水)
1个蒸发皿(盛有高锰酸钾)
2个药品瓶(盛有食盐、土或粉笔末或白糖或面粉)
药匙1个、玻璃棒1根、纸巾1张
废水槽1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师:
三年级我们新开了一门课程《科学》,喜欢吗?
生:
喜欢
师:
为什么?
生:
能做一些小实验
师:
看来同学们对课上的小实验最感兴趣。
1.(出示烧杯1)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
生:
有石子。
师:
石子在哪里?
生:
烧杯底部。
师:
还有什么?
生:
还有水。
师: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
烧杯里有水和石子。
师:
真好!
说的完整、清楚。
2.(出示烧杯2)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
生:
烧杯里有水。
师:
还有其他物质吗?
生:
没了,因为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
看不见就代表真的没有其他物质了吗?
生:
也许有盐或糖。
师:
那到底里面有没有盐或糖?
怎么知道?
生:
尝一尝。
师:
一尝就能知道有没有盐,这个办法好。
但尝这个办法是不能随便用的。
这杯液体是否卫生?
是否有毒呢?
我们无法确定。
这杯液体很卫生,也没有毒,可以放心的尝。
怎么尝呢?
用桌上的玻璃棒。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好的习惯,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体。
)
生:
(用玻璃棒尝)咸!
里面有盐。
师:
(再次出示烧杯2)再来说一说烧杯里有什么?
生:
烧杯里有水和盐。
师:
虽然我们看不见水里的盐,但确实里面有盐。
师:
那盐是怎么化到水里去的?
师: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变咸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第一杯中的石子清晰可见,第二杯中的盐却不见踪迹,在课的开始阶段给学生一个重要启示“看不见并不一定就是没有”,为后面的实验探究中难点的突破提前做好了铺垫。
)
二、合作实验,探究新知
实验前出示实验提示:
(一)实验探究1:
水中加食盐(分组实验)
1.实验前猜测
水是怎么变咸的?
盐放到水里有什么变化?
(带着问题,小组猜测讨论)
生:
盐融化了,水变咸了
生:
颗粒变小,最后消失
2.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请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补充并出示温馨提示)
3.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各司其职,观察员认真观察,记录员作好记录。
教师引导提示)
生:
盐是白色的,圆圆的,一粒一粒的。
生:
盐一倒进去就落在了杯底。
生:
盐变少了。
生:
盐变小了。
生:
盐又少了一点,又小了。
······
师:
下面用玻璃棒搅拌搅拌,看又有什么变化?
生:
(生搅拌)盐的颗粒随着水飘起来。
生:
盐更少了,颗粒也更小了,都快没有了。
师:
好,继续搅拌,仔细观察。
生:
(生搅拌)盐真的没有了。
师:
(强调、疑问的语气)没有了?
是没有了吗?
生:
不是没有了,是看不见了。
4.实验结束,各组完成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
把盐从“放进去之前”到最后“看不见”这个过程完整地说一说,说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建构“溶解”概念的过程,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
(二)实验探究2:
水中加沙粒(演示实验)
师:
别的物质在水里是不是和盐发生同样的变化呢?
先来研究沙粒在水里的变化。
教师演示,请各小组观察,注意观察沙粒在水中的变化和盐是否一样。
生:
沙粒和盐不一样。
生:
沙粒放到水里没有什么变化,搅拌时随着水转动,一停下搅拌又落在了杯底,也没变小,还是老样子。
师:
看来沙粒确实不能在水里发生和盐一样的变化。
完成实验记录表:
(三)实验探究3:
水中加高锰酸钾(分组实验)
1.观察认识高锰酸钾
师:
在同学们的桌子上还有一样东西,请先观察它的颜色形状。
生:
也是颗粒状的,比盐的颗粒大,黑色的。
生:
不是黑色的,好像是有点红,不,是紫色的。
师:
你观察地太仔细了!
这种东西叫高锰酸钾(师板书)。
2.小组实验
师:
用药匙取2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静止1分钟,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
高锰酸钾是课前经过筛选的大颗粒,2粒实验效果恰到好处。
由于颗粒大,溶解的速度很慢,便于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溶解的过程。
)
生:
高锰酸钾一放入水中就落在了杯底,杯底就出现了一摊紫色的水
生:
那摊紫色的水地范围越来越大,并且里面颜色深,越往外越浅
生:
颗粒变小了
(生用玻璃棒搅拌)
生:
随着搅拌,从杯底高锰酸钾颗粒那个地方不断地有红丝线抽出来,好像永远也抽不完似的。
(设计意图:
“一摊紫色的水”、“红丝线抽出来”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高锰酸钾颗粒溶解到水中的方式和过程,对于自主建构“溶解”概念至关重要。
)
生:
水越来越红,后来全变红了
生:
杯底没有高锰酸钾了
师:
那原来的2粒高锰酸钾到哪里去了?
生:
到水里去了
师:
那2粒变成了多少粒,你觉得?
生:
变成了很多粒,无数粒
(设计意图:
从数量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变成了“极小的微粒”,很巧妙。
)
师:
这么多粒为什么看不见呢?
生:
因为颗粒极小极小的,眼睛都看不到
师:
你看烧杯里的水的颜色深浅均匀吗?
生:
均匀
师:
颜色深浅很均匀说明高锰酸钾的微粒在水里分布的怎么样?
生:
也很均匀
完成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
“颗粒分散均匀”是高锰酸钾实验的一个教学目标,从颜色的均匀来理解,很自然,也很到位。
)
(四)溶解的概念
师:
那你觉得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和盐在水中的变化有相同之处吗?
现在盐和高锰酸钾的杯子里的液体已经静止一会儿了,观察一下,这两杯和沙粒这一杯还有什么不同?
师:
对!
这是盐和高锰酸钾的第3点相同之处:
不管过多长时间,颗粒都不会自行沉降。
总结:
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散不会自行沉降(出示字卡,贴到黑板上)
像盐和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的现象,我们叫它溶解。
以后不能再说“化了”,要怎么说?
生:
溶解
师:
用上“溶解”这个词,说说把盐、高锰酸钾和沙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
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溶解,沙放入水中不会溶解。
三、巩固理解溶解,认识饱和现象(分组实验)
(一)巩固理解溶解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都可以溶解呢?
(各组分别实验验证以下四种物品)
(二)认识饱和现象(小组实验)
如果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你会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继续向食盐水中加入食盐,记着每加入一药匙,停一停,搅拌一会,记住加入的食盐量,观察现象。
生:
搅拌后在杯底沉下来一些食盐。
师:
这是怎么回事?
生:
盐放的太多了吧?
师:
当我们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加到一定程度盐就不再溶解了,这种现象叫饱和。
(设计意图:
通过再次探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溶解”概念,并深入认识到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促进了探究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
四、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溶解呢?
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大胆发言。
(设计意图:
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探究,促进探究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
五、总结下课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总结。
板书设计:
水变咸了
食盐:
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散不会自行沉降
高锰酸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变咸了 水变咸 公开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