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电子版.docx
- 文档编号:29793871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3.09KB
人文地理学电子版.docx
《人文地理学电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电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电子版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导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及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自然现象------------自然地理学
人文现象------------人文地理学
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建筑等
人文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包括{精神文明:
社会制度、法律等
人本身:
生理、心理、行为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目前,多数学者将地理学分为三大块,即自然、人文、经济地理,也有人将其分为区域地理、通论地理、应用地理学三大块,然而无论怎么分人文地理都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科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从理论上看: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或是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根据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罗士培的观点,其研究内容包括:
①人类社会如何调整(adjustment)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②通过认知环境,调整人地关系后,也要调整有关地区人类社会的区际关系。
adjustment既包括自然环境对某些人类活动的制约,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与地、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地域系统,使之有利于人类的各种活动。
(2)从通论上看:
人文地理除研究人地关系外,还研究其学科性质与特性、区位理论、文化景观、人类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相关等。
(3)从分支学科看:
经济、人口、聚落、政治、行为、文化等都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内容。
目前分支越来越细,出现了医药、疾病、难民、饮食、音乐、舞蹈地理学等分支科学。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目的
人文地理是研究人文现象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要阐明各国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也就是从区域的观点来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或某地具有什么样的人文地理特征,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和学科性质
一、学科性质
一般来说,自然现象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人文现象按人文社会规律发展变化,由于决定人文地理现象分布变化的主要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而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又是其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因此,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但由于它与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和地域性等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人文地理学是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地理科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
1、区域性 任何人文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特定的空间,如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区域差异、空间结构、区域特性与规律等,丢掉区域这个特性,也就不是地理学了,因此,区域性是地理学,也是人文地理学最基本的特性之一。
2、社会性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因为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变化
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3、综合性 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人文地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它具有非常广泛的综合性,因为它不仅是地理科学整体中的一部分,而且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
如人口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遥感技术、自动制图、工业经济、技术科学的成果都大大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综合性既指方法论的综合,也指方法的综合。
从方法论来说,人文地理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现象来研究,而是从总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复杂的相互联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现象愈复杂,综合性就越高。
在方法上,可以用传统的综合描述、综合制图等方法,也可以用数学的、控制论的、系统论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来研究。
在内容上,是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如行为地理学等。
4、预测性 现代地理学的最大特征之一是科学的预测性。
对地表人文现象分布变化规律的科学预测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人地关系、各种文化景观的创建、地表人文现象的扩散、区域联系与分异并科学地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次为国家决策
提供可靠的依据,是人文地理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人文地理学拥有巨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原因。
5、统一性 即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一体化,两者都统一于地理学这个整体概念之中。
因为,人类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需要综合探讨解决,要多学科共同作战,不能缺乏科学地人为地划分“无人”的自然地理和“无自然”的人文地理学。
研究客体的统一性,决定了地理学最终是统一的。
人文地理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要达到人地关系的统一和协调,所以,统一性是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最明显的区别特征。
此外要注意的是,人文地理研究区域问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战前主要把区域理解为等质区域(在某区域内从某种观点看有一定的均质性的区域),如工业区、农业区小麦带、玉米带等。
战后主要重视结节区域的研究,所谓结节区域,就是由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核心与其辐射区共同组成的区域。
其内容是不等质的,内部有一个或数个结节点,结节点通过它的辐射流,构成辐射区。
结节区域(统一区域)是几个以中心职能为核心的结节(城市)所统一的空间范围。
凭借核心的多种职能活动形成的区为复合结节区域,凭借核心单一职能活动形成的区为单一结节区域。
如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区域就叫结节区域。
结节区域可以形成多职能的分工、联合作用下的区域系统。
区域研究的重点,已经不是求共同性的问题,而是求区域内部职能的差异性及其层次和在区域系统中的作用,使区域研究更加复杂化和深化。
第三节 研究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研究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一、积极参加社会经济建设实践
(1)重新认识工业布局原则
①工业布局必须适应小工业群体大量出现的需要。
新技术革命时代的新产业发展趋势是多品种、小规模代替传统的产品单一、大规模的生产。
如美国硅谷,5000多家公司,200人以下的占75%以上。
②新工业部门减少了对偏在原料的依赖。
新工业部门多以遍在原料为主,如光纤、陶瓷、氢能等多以石英、硅为原料,硅在地壳中占25.7%在自然界又以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是提取方便、储量丰富的资源。
新工业部门原料费所占比重越来越低,据日本的统计,九州硅岛企业生产的集成电路中原料费仅占销售价格的1/2500。
同时,新工业依靠尖端技术与科学,型小量轻,可利用高速度的航空运输,完全摆脱了原料对发展工业的束缚,形成了新的临空型工业。
③加强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生产的国际合作越来越紧密,一种产品由某一国单独生产已很少,大多数产品都是国际合作的产物。
如美国的棒球手套,95%在日本生产,但使用的是美国的小牛皮,在巴西鞣制。
袖珍计算机,硅片来自美国,钢制外壳来自印度,在新加坡、印尼、阿尔及利亚装配,最后运到横滨把日本制造的牌子钉上去。
二、研究产业部门结构变化方向
①第三产业比重日益增高。
如美国第一产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第三产业则占到72%。
②知识密集型工业部门增加迅速。
欧美各国输出额中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就占工业出口额的主导地位,如美国占78%左右。
(3)为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城镇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参与环保、环境分析预测、区域生态设计、协调人地关系
(5)参与国土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
(6)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规划与设计工作
三、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教育实践
四、大力加强理论研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人地关系论 Man land relationship
一、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论
1、人地关系的含义
(1)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2)人地关系是一种客观的关系
(3)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概念。
人地关系的概念
?
作为地理学的人地关系,“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
2、人地关系论是近代地理学思想论的高度概括,具有地理哲学的意义
二、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
1、按发展的历程来看主要有:
决定论、二元论、或然论、生态论与适应论、文化景观论等。
2、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
(1)因果观的人地观,可分为两种
① 必然论的人地观,以地理环境决定论最典型,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是服从自然规律的,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②或然论的人地观,认为地理学的目的是研究地面相关现象的因果,在人与环境的
关系中除了环境的直接作用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又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2)非因果观的人地观,也可分为两种
①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人地观,认为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原因与结果都是人脑思维的创造物,即否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②唯物主义非决定论的人地观,主张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
3、人地协调论
?
二战后,认地关系问题引起了许多学科的重视,地理学积极吸收环境学、生态学的学科成果,提出了新的认地观。
即和谐论或协调论。
?
人地协调论强调人地双方紧密结合,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并强调人应主动地与地理环境和谐地发展。
三、人地系统及研究人地系统的意义
1、人地系统
人地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系统与人文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的供给和自然条件的保证系统,他们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人文环境系统包括物质生产系统和人口生产系统,各子系统主要遵循人文规律发展变化。
2、研究人地系统的意义
(1)一切人类活动都是在人地系统中进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人地关系贯穿于一切人类活动的始终。
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人地关系,掌握了其中的规律,用人地关系客观规律指导人类社会活动,才可以少走弯路。
(2)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生存条件的改善
(3)人地关系论是地理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和精髓。
对建立和完善人文地理学和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人地关系的再认识
1、现代地理学对人地关系不仅解释其因果更注重探究其规律;
2、现代地理学对人地关系更重视于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
3、古典人地观的哲学基础基本上是机械唯物论的,现代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4、从人地关系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新人地观比旧人地观在广度上缩小而在深度上加强;
5、方法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
五、正确人地观的探求
1、整体的观念
2、微观的探索
3、动态的分析
4、进取的研究
5、区域的概念
6、辨证的关系
六、人地关系的协调
(一)协调论的提出与发展
1、协调论的概念,又称和谐论Harmony来源于希腊文字,意即联系、匀称,是指客观事物诸方面的配合和协调,亦指自然界多样性中的统一。
和谐整体,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和关于自然界的总画面。
2、协调论的提出,正式提出首推阿努钦和费谢尔
3、协调论提出的背景与理论发展
(二)协调概念的主要含义
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
有三各要点:
1、 协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2、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机的关系
3、协调是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差异中的一致
(三)协调人地关系的原则和依据
1、协调人地关系的依据
2、协调人地关系的原则
主要包括:
多级协调、重点协调、同步协调、统一协调、综合协调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的重大课题
1、人口、耕地与食物的协调
2、协调城乡聚落的建设发展等
第二节 区位论 Locationaltheory
一、区位论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一)基本概念
1、区位 即人类行为场所选择的地点
2、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二)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1、区位论的萌芽
2、代表性区位理论的形成
(三)研究区位论的意义
1.区位论的萌芽
?
1775年法国康提伦《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到农业区位问题
?
英国斯秋阿特1767年在《政治经济因素》中论及了区位问题
2.代表性区位论的形成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海港区位论
此阶段区位论发展的特点:
区位论与政治相结合,注意研究地区规划;理论向动态方向发展;重视市场构造理论的研究
3.现代区位论的新发展
?
由静态研究进入区位论动态的发展的多因子的对比研究阶段;
?
60年代以来,采用计量方法研究农业区位问题,并从动态角度研究工业区位问题;
?
70年代以来,又将行为与区位研究结合,大大提高了区位论的理论水平与地位。
?
此阶段区位论的特点:
区位论成为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理论组成部分,政府直接领导区位论研究;工业区位论研究多企业集中的工业地域:
与行为论相结合:
用新科学方法和手段研究:
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论。
(三)研究区位论的意义
1、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2、是将区位论深入研究的需要
3、是建立我国科学的区位理论的需要
二、区位论的主要理论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克里斯泰勒中心地学说
(四)运输区位论
(五)市场区位论
三、区位分析
(一)基本概念
(二)区位因素分析
(三)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四)其他分析
(一)区位的概念
区位Location有绝对、相对两种意义,从绝对方面看,它通常指格状系统(常是经纬网系统)中的一个位置;相对意义则是指为其他相关位置所限定的一个位置,相对区位对地理学的作用更大,具有如下特征:
度量方式不定,并不一定已绝对单位距离来衡量与其他地方的关系;相对区位能够变化,有时变化还很迅速。
(二)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分析 即空间分析,是地理学中运用科学方法,着重解释和预测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途径。
区位分析的内容,就区位的空间范围来说包括:
区域内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区域内部各点与整个区域的联系;区域内部各点与它区域各点之间的联系;作为整体的区域之间的联系。
就区位本身的内涵来说
有一个地方或地区与其他地域的关系;以及该地域内部区位因素的制约等。
由于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地区经济实力、引力大小、经济性质等区位特征得以产生,从而限定了它在区位网络中的地位。
区位分析的作用:
它能胜任综合性和区域性分析的任务。
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一般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即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因素除人口资源的质量分析外,还涉及地区现有经济部门及其彼此促进或制约的关系。
区位因素分析将各要素置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之中来考虑,而不是将其割裂开来。
(三)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1、空间相互作用的三要素
(1)互补(complementarity)在两地之间要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必须在两地之间存在着供与求的矛盾,若一方所能提供者并非另一方所需,作用不可能发生。
(2)干预机会(interveningopportunity)当提供流体的来源多样化时,其中距需求区域较接近的显然更可能与需求区域建立联系。
(3)可运输性(transferabitity)以货币或时间度量的流体所需克服的空间距离而产生的成本。
2、共生与制约
区域之间,区域中心与区域之间总是存在着共生的关系,如区域中心的衰落往往与区域经济发展迟缓存在着多方面的相关;区域中心的增长又可能将增长传至周边地区,如大城市周围乡镇企业发展、城郊农业发达等均是空间共生例子。
区域之间还存在相互制约的作用,即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衰落为补充。
3、外力与内力
每个国家都有对外联系的倾向,它的各个区域,在这种对外联系的框架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由此可导致不同地区的空间功能分异。
如产生经济等活动一定程度的临边性。
但是,每个国家或地区又都力图使自己成为一个内聚的实体,这种内聚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增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而达到的。
4、交通运输网络
是空间联系最基本的条件,从多方面参与区位分析过程。
交通运输网络构成错综复杂,很难循一定之规; 运输网线布局,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空间联系方向和程度;可反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
(四)其他分析
历史与现状的研究
空间经济特征或经济地理特征分析等。
(五)西方工业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传统区位论以优化区位为标准,但是实践中许多工厂的区位以次优化为特征
传统区位论以理论性的经济人为前提,忽略了人的行为因素,现代则重视人的心理行为因素
传统理论所假设的企业是小规模的、单一决策者经营的企业,现代企业的空间活动范围、组织方式有着根本的变化,代之以组织复杂规模庞大的现代股份制企业集团
现代区位论将企业置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大背景中来探讨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区位理论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1、组织决策方法,又称为企业地理学,它研究多产品、多工厂企业的政策结构对工业区位变化、对区域发展过程的影响。
企业的组织复杂化、规模增大,原因在其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因而企业试图通过努力使难以估量的不确定性变为可以计算的风险。
主要作法有:
垂直结合、水平结合、多样性等。
2、结构方法
是从政治经济环境出发来研究和理解工业区位的,与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学说的兴趣有关。
理论思路是:
一国经济处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大系统中,并受其影响,当它受到国际竞争,整个经济系统效率下降,产生危机时,它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将有不同的反应,当一个行业产品严重过剩时,将关闭一些工厂,从而产生利润,用马克思的公式来解释即P=S/(C+V)
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可能导致区位模式的新变化。
在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中也有国家的作用存在。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定义
1、从自然属性定义
2、从社会属性定义
3、从经济属性定义
4、从科技属性定义
5、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定义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含义的讨论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可持续发展思想应包括如下要点:
1、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保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2、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3、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环境的承载力协调
4、承认并要求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价值
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
二、可持续发展的评判与实施
(一)可持续发展的评判
1、叶文虎等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评判法
2、胡涛等的复合系统分析法
3、牛文元的五要素评判法
即:
资源的承载力、区域的生产能力、环境的缓冲能力、进程的稳定能力、管理的调节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有学者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生态规划。
其步骤如下:
1、确立规划的范围和目标
2、广泛收集规划区域的自然人文资料
3、综合分析所收集的资料
4、对各主要要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适宜性评价和分析确定适宜性等级
5、绘制综合性适宜图
三、可持续发展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透视
(二)发展带来的危机:
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等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全球性、两极化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一致性等
(四)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一)环境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环境与发展取得的成就
2、面临的严峻挑战
(1)人口问题积重难返
(2)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经济发展模式尚未转变
(二)中国21世纪议程
1、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
2、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3、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
(1)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体现了新的发展观
(2)重视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突出了保护资源与改善环境的战略
(3)注意到中国与世界环发的战略协调
(4)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 文化概念
一、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即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学术等。
(一)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
(三)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定义的特点
1、该定义将文化当作行为的模型,而这种行为模型,既有外在的显型,又有内在的隐型;
2、该定义说明后天的文化获得与传播是靠符号而实现的;
3、该定义是从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来解说文化的。
二、文化结构
文化的结构通常由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物质文化的物质性
2、物质文化的基础性
3、物质文化的时代性
(二)制度文化
又称为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
(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又可以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
精神文化的不同层面
1、书面文化是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它是借助书写的各种符号,跨越时空界限传递给他人。
2、行为文化是指以语言、礼俗、仪容、服饰、动作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是心理文化的直接显示。
3、艺术文化是代表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和。
4、心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孕育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审美观念等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
第二节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适应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个是人开始直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另一个是人类对工具和火的使用,对工具的制造和人工取火的出现。
这两个特征都是在人类适应环境而发展中产生的,前者一般称为生物适应,后者则称为文化适应。
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一)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地理学 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