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1.docx
- 文档编号:29793032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258.01KB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1.docx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1.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1
2020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
(1)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2019•天津)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
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
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
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
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
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
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
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
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
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然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
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
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苍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
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
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
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
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
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
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
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
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
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些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
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
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是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 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 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D. 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E.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4)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
(1)B,C
(2)①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②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③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④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
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3)形象:
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
①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②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③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4)①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②羊羔生长期的春天;③萨丽娃事业的春天;④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解析】【分析】⑴B项,“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错误,强加因果,“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感情与老祖母截然不同”理解错误,根据后文“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以及最后“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可知她同老祖母一样对故乡、对草原有着深厚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C项,“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错误,原文“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不是“花期”,也不是“提前到二月”,而是让草原的春天从不正常的二月回到了正常的情况。
故选BC。
⑵本题赏析“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本题主要分析手法。
先分析手法:
“挤”“奔跑”运用拟人;“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运用比喻;“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运用排比;“奔跑着”运用夸张。
接着分析效果:
“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突出呼伦贝尔无霜期的特点;“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生动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状态,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⑶本题中老祖母代表传统牧民的形象。
她勤劳,比如“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她坚忍,比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慈爱,比如“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
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她敬畏自然,比如“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
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
老祖母对萨丽娃的影响由浅到深分别是:
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比如“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的烙印,召唤她回到草原,比如“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比如“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⑷本题考查“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这个标题的含义。
具体分析“春天”的含义,即是谁的什么样的春天。
首先“春天”指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指羊羔生长期的春天,“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必经几次生死磨难,方能生存”“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第三,“春天”指萨丽娃姐姐事业的春天,“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
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最后,“春天”指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的春天,“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
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故答案为:
⑴BC;
⑵①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②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③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④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
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⑶形象:
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
①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②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③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⑷①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②羊羔生长期的春天;③萨丽娃事业的春天;④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用到的手法,分析其效果;其次思考词语运用的特点,句式特点等;还要从内容、结构方面理解语句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返回原文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概括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注意人物身份。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及把握标题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要按照一定线索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每一个阶段标题的不同意蕴,答题时要由浅入深逐层来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就有10道,若将附带在其他工作的文件计算在内,已出台的“减负令”多达50多道。
如果将地方出台的“减负令”算进来,过去60余年,我国出台的学生“减负令”多达上百道。
其实,过去60多年的学生减负实践,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社会、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因时而异的社会价值观。
梳理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10道“减负令”,我们发现,每一道“减负令”所对应的“症状”,都是因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稍微不同的是,不同时期学生课业负担的程度与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式和程度各异。
2018年2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六类突出问题,联手排查、全面治理。
数据显示,在调查样本中仅有38%的学生没有报辅导班,其余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可见报名辅导班是普遍现象。
“中小学减负”,再次成为舆论美注的热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
从以前老百姓关注的学生“课业负担”到如今的“课外负担”,一字之差,折射出“减负”这个老大难问题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引发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持续关注。
(摘编自柯进、王家源《减负:
艰难中前行》,《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9日)
材料二:
《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中国教育中的一道难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存在,被称作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顽症”。
《报告》中,针对我国多个省份的小学生家长、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发起的学业负担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
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图一父母对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原因的认识
图二 家长对“减负”的看法
图三 家长对如何“减负”的建议
(摘编自《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
材料三:
“减负”并非意味着不留作业,更不是说让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减负”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孩子的课业负担来自学校简单而低水平的重复强化,过分强调重复书写、记忆的知识,缺乏有针对性的强化与自由想象。
作业占据了学生们太多课余时间,没有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对此,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校来说,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展现好奇、自由想象、大胆质疑和合作探索,从而唤醒每一名学生的潜能,构筑每一名学生的自我激励系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天赋。
教师也要转变,要从关注学习成绩本身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还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了解学生成长经历、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精准助学。
学校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尝试建构课业负担检测预报模型,实行基于事实的时时跟进检测制度,提高“减负”效果。
(摘编自戴立益《“减负”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逐渐增多,这些现象和课内外学业负担过重不无关系。
B. 父母认为孩子课业负担重有多重因素,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升学压力大、父母焦虑”,其次是“学校教学效率不高、作业偏多”。
C. 对减负问题,超过75%的受调查者支持减负,但近30%的受调查者为了孩子的升学考试可以接受现状,改变的意愿不强烈。
D. 减负问题已经刻不容缓,56.26%的家长建议以寓教于乐,提升孩子兴趣的方式达到目的,且在高年级中这种需求比例会呈正向增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减负实践记录了我国社会变迁,折射出不同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因时而异的社会价值观。
B. “课业负担”和“课外负担”是压在中小学生肩上的“两座大山”,当前学生的“课外负担”已经超越了“课业负担”。
C. 材料三指出减负不是取消作业,更不是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留给学生自由和充足的思考时间。
D. 研究者针对家长对“减负”的看法及对“减负”的建议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数据显示,家长中多数人赞成“减负”,并提出了许多“减负”意见。
(3)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简要分析。
【答案】
(1)D
(2)B
(3)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
①课程学习的负担重;②课外学习的负担重;③学生心理负担重;④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减负途径:
①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②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③学校要配置多元课程,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④家长的期望要合理化,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⑤社会上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
【解析】【分析】
(1)D项,“且在高年级中这种需求比例会呈正向增长”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这一信息,属于主观臆断。
故选D。
(2)B项,“当前学生的“课外负担’已经超越了“课业负担’”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呈现出新的特点”。
故选B。
(3)本题要求筛选整合中小学生辅导过重的表现,以及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
答案分散在材料中,要注意的是必须进行归纳概括,而不是简单摘抄原文句子。
材料一,“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材料二,“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
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图三,对教学资源设置不合理方面也有反映。
分析可得出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即课内负担过重、课外负担过重、心理辅导过重等。
学生负担过重这一现象,涉及到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多个方面,要改变这一现状,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①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推动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要加强立法调研,使“减负令”能真正落到实处。
②要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
有效打击非法的校外辅导机构。
③学校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能满足有不同需求学生的要求,配置多元课程,教学内容不超纲,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
④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寓教于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强化。
⑤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期待,不盲目攀比,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
故答案为:
⑴D;⑵B;
⑶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
①课程学习的负担重;②课外学习的负担重;③学生心理负担重;④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减负途径:
①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②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③学校要配置多元课程,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④家长的期望要合理化,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⑤社会上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
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账簿
丰子恺
我幼年时,有一次坐了船到乡间去扫墓。
正靠在船窗口出神,手中拿着的不倒翁一刹那间形影俱杳。
我看看自己的空手,又看看窗下的层出不穷的波浪,再向船后面的茫茫白水怅望了一会,心中黯然地起了疑惑与悲哀。
我疑惑不倒翁此去的下落与结果究竟如何,又悲哀这永远不可知的命运。
它也许随了波浪流去,搁住在岸滩上,落入于某村童的手中;也许被鱼网打去,从此做了渔船上的不倒翁;又或永远沉沦在幽暗的河底,岁久化为泥土,世间从此不再见这个不倒翁。
我晓得这不倒翁现在一定有个下落,将来也一定有个结罘,然而谁能知道这不可知的命运呢?
终于我想:
将来我长大起来,总有一天能知道这究竟,能解除这疑惑与悲哀。
后来我果然长大起来。
然而疑惑与悲哀,反而随了年纪的长大而增多增深了。
我赴郊外散步,偶然折取一根树枝,后来抛弃在田间的时候,总要对它回顾好几次:
“我不知几时得再见它?
它此后的结果不知究竟如何?
我永远不得再见它了!
它的后事永远不可知了!
”有时已经走了几步,又回转身去,重新拾起,郑重地道个诀别,然后硬着头皮抛弃它,再向前走。
明明晓得这些是惜不胜惜的琐事,然而悲哀与疑惑确实地充塞在我的心头
吃饭的时候,一颗饭粒从碗中翻落在我的衣襟上。
我顾视这颗饭粒,又惹起一大篇的疑惑与悲哀来:
不知哪一天哪一个农夫在哪一处田里种下一批稻,就中有一株稻穗上结着这粒谷;这粒谷又不知经过了谁的刈、谁的磨、谁的舂、谁的粜,而到了我们家,而落在我的衣襟。
这种疑问都可以有确实的答案;然而除了这颗饭粒自己,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
袋里摸出一把铜板,分明个个有复杂而悠长的历史。
它们之中,有的曾为街头的乞丐哀愿的目的物,有的曾为劳动者血汗的代价,有的曾经参与在盗贼的赃物中,有的曾经安眠在富翁的大腹边。
这些铜板倘会说话,我一定要尊它们为上客,恭听它们历述其漫游的故事。
但它们都像死也不肯招供的犯人,心中分明秘藏着是非曲直,然而不肯泄漏它们的秘密。
现在我已行年三十,那种疑惑与悲哀在我胸中,分量日渐增多;但刺激日渐淡薄了。
因为我参考大众的态度,看他们似乎全然不想起这类的事,饭吃在肚里,钱进入袋里,就天下太平,梦也不做一个。
这在生活上的确大有实益,我就拼命以大众为师,学习他们的幸福。
学到现在,只是那种疑惑与悲哀的刺激淡薄了一点,然其分量仍是日渐增多。
我每逢辞去一个旅馆,无论其房间何等坏,临去时总要低徊一下,想起“我有否再住这房间的一日?
”又慨叹“这是永远的诀别了!
”。
每逢下火车,无论这旅行何等劳苦,临走时总要发生一种特殊的感想:
“我有否再和这人同座的一日?
恐怕是对他永诀了!
”但这等感想的出现非常短促而又模糊,像飞乌的黑影在池上掠过一般。
我究竟已有了学习的工夫了。
然而一旦不见了老师,而离群索居的时候,我的故态依然。
现在正是:
春风送进一片白桃花的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现代文 阅读 复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