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病例.docx
- 文档编号:29784517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5.95KB
针灸治疗病例.docx
《针灸治疗病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病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治疗病例
SANY标准化小组#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针灸治疗病例
一、中风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均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方义 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谓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配穴 闭证者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
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 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
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疏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
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 选顶颞前斜线、顶旁l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
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 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二、眩晕
【病因病机】
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等有关。
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均可导致眩晕。
总之,眩晕的发生不越清窍被扰、被蒙和失养三条。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平肝化痰,定眩。
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泄肝胆,平抑肝阳。
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
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2)虚证
治法 益气养血,定眩。
加足少阳、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用补法。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以治本。
风池用于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肾上腺、皮质下、额。
肝阳上亢者,加肝、胆;痰湿中阻者,加脾;气血两虚者,加脾、胃;肾精亏虚者,加肾、脑。
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头针法 选顶中线,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针灸
三、头痛
(1)外感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以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
配穴 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
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配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
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方义 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
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2)内伤头痛
①实证
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
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②虚证
治法 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
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 风池 用平补平泻法。
余穴均用补法。
方义 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
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
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四、漏肩风
【病因病机】
多因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所致。
感受风寒,气血阻痹,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可使肩部经络气血不利。
不通则痛。
肩部主要归手三阳经所主,内外因素导致肩部经络阻滞不通或失养而致肩痹。
【辨证】
主症 肩部酸重、疼痛,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痛,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肩前部疼痛明显,为手阳明经证;肩后部疼痛明显,为手太阳经证;肩外侧疼痛明显,为手少阳经证。
兼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遇风寒痛增,得温痛减,畏风恶寒,为外邪内侵;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夜间尤甚,为气滞血瘀;肩部酸痛,劳累加重,或伴头晕目眩。
四肢乏力,为气血虚弱。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经活血,祛风止痛。
以局部阿是穴和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阿是穴
配穴 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
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操作 足三里、气海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
先刺远端穴位,做较长时间的手法,行针后令患者活动肩关节,肩部穴位要求有强烈的针感。
方义 肩髃、肩贞、肩髎是手三阳经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前,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而止痛。
五、腰痛
【病因病机】
多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
若感受风寒湿邪,邪客于经络,经络之气阻滞;或长期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后未全恢复,经筋、络脉受损,瘀血阻络,均可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若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虚,或房劳过度,损伐肾气,腰部经络失于温煦、濡养,也可致腰痛。
腰部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循行经过,故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 大肠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配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督脉病证者,加后溪;足太阳经证者,加申脉。
操作 主穴均采用泻法。
寒湿证加艾灸;瘀血证加刺络拔罐;肾虚证配穴用补法,肾阳虚加艾灸。
方义 阿是穴、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穴,疏通腰背部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六、痹证
【病因病机】
主要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痹阻关节筋肉筋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而发本病。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辨证】
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无红肿热胀,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痹止痛。
取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痛痹、着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 疼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
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
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取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辨证为行痹,应对证选用
七、面瘫
【病因病机】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
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则出现歪噼。
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放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辨证】
主症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兼见面部受凉史,舌淡苔薄白,为风寒证;继发于外感发热,舌红,苔黄腻,为风热证。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取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鱼腰阳白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 风寒证者,加风池;风热证者,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鼻唇沟浅者,加迎香。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
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泻法。
余穴均用泻法。
方义 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
合谷、昆仑为循经远端取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太阳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
在恢复期,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2.其他治疗
(1)电针法 选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接通电针仪,通电l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
适用于面瘫的中、后期。
(2)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
(3)皮肤针法 用梅花针叩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
八、便秘
【病因病机】
本证的发生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可以概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便秘,多由素体阳盛,嗜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腑积热,或邪热内燔,津液受灼,肠道燥热,大便干结。
或因情志不畅,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肺气不降,肠道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便秘。
虚证便秘,多由病后、产后,气血两伤未复,或年迈体弱,气血亏耗,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亏肠失滋润,或下焦阳气不充,阴寒凝结,腑气受阻,糟粕不行,凝结肠道而成便秘。
【辨证】
主症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兼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身热,口干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为热邪壅盛(热秘);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为气机郁滞(气秘);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
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细,为气虚(虚秘);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唇舌色淡,脉细,为血虚(虚秘);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面色
白,四肢不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为阳虚阴寒内盛(冷秘)。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
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 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 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气秘者,加太冲、中脘;虚秘气虚者,加脾俞、气海;虚秘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冷秘者,加神阙、关元。
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神阙、关元用灸法。
方义 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
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腑气通调。
水道、归来、丰隆可调理肠胃,行滞通腑。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毫针刺,中等强度或弱刺激,或用揿针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九、扭伤
【病因病机】
多由剧烈运动或负重不当、跌倒闪挫、牵拉以及过度扭转等原因,引起皮肉、筋脉、关节损伤,致经络不通,经气运行受阻,瘀血壅滞局部。
【辨证】
主症 扭伤部位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继则出现肿胀,伤处肌肤发红或青紫。
兼见皮色发红,多为皮肉受伤,青色多为筋伤,紫色多为瘀血留滞;新伤疼痛肿胀,活动不利者,为气血阻滞;若陈伤每遇天气变化而反复发作,为寒湿侵袭,瘀血阻络。
此外,应根据扭伤部位的经络所在,辨清扭伤属于何经。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瘀消肿,舒筋通络。
取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
腰部:
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
阿是穴 申脉 解溪 丘墟
膝部:
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部:
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肘部:
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
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髋部:
阿是穴 环跳 秩边 承扶
配穴 可根据扭伤部位循经远取或上下循经邻近取穴。
如腰部正中扭伤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者,远取手三里或三间;膝内侧扭伤取血海、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
陈旧性损伤可用灸法。
方义 《针灸聚英·肘后歌》言:
“打仆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
”扭伤多为关
节伤筋,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疗当以扭伤局部取穴为主,以疏通经络,散除局部的气血壅滞,以达通则不痛。
十、痿病(参照诊疗方案)
针灸治疗痿病(脊髓损伤)可起到“疏通督脉,调理阴阳”的作用。
脊柱骨折应首先手术复位,待脊椎骨折愈合后才能进行针灸治疗,以防止脊柱骨折复发,重新压迫脊髓。
⑴肢体瘫痪:
①夹脊电场疗法
处方:
脊髓损伤节段的上下端两侧各一对夹脊穴。
操作:
针柄接电针仪导线,同1组导线连接同侧1对夹脊穴,正极在上,负极在下。
采用KWD-808型脉冲电针仪,用密波,输出强度以双下肢瘫痪肌肉出现收缩为度,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6次后休息1日。
②电针疗法
处方:
上肢用肩髃、天井、手三里、外关、八邪等穴位,下肢用髀关、血海、阳陵泉、悬钟、八风等穴位。
方解:
取神经干的腧穴,通以电流,有利于防止神经支配区的肌萎缩。
操作:
针尖达神经干根部。
用电针仪疏波,输出强度以瘫痪肢体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为度,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6次后休息1日。
⑵二便障碍:
①尿潴留:
处方:
双肾俞、双会阳
操作:
针柄接电针仪导线,正极在上,负极在下。
采用KWD-808型脉冲电针仪,用密波,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6次后休息1日。
②尿失禁:
处方:
双肾俞、双会阳
操作:
针柄接电针仪导线,正极在上,负极在下。
采用KWD-808型脉冲电针仪,用疏波,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6次后休息1日。
十、痿病(参照针灸学)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
肩髃曲池合谷颈胸段夹脊穴
下肢:
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肺热津伤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浸淫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关元;肝肾亏虚加太溪、肾俞、肝俞
方义阳明经多血多气,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
三阴交健脾益肾,濡养筋脉。
筋会阳陵泉,可输调经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治疗 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