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9774992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0.36KB
未来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
《未来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未来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六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为《好大一个家》、第二单元为《壮丽的山河》、第三单元为《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第四单元为《各族人民一家亲》、第五单元为《自然灾害与救助》、第六单元为《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
“激性、明理、导行”是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
因此,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学习明理是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5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
本学期,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学习和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的祖国,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域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2、通过了解祖国壮丽的山山水水,中国主要的河流及其分布,感染学生,让学生热爱祖国的山和水,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祖国山河的知识。
3、了解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明白地区的差异是造成各地环境和生活差异的重要原因,了解环境差异带来的风土人情,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4、中国是56个民族汇聚一体的大家庭,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认识每个民族服饰等的差异,了解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住房的特点和有趣的节日,体会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让学生知道,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关键。
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好思想,好风尚。
5、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以及自然灾害的救护措施,联系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这些词语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心,积极加入到慈善事业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关爱生命,关爱社会。
6、了解生命的诞生及艰辛的成长过程,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分辨哪些是不良习惯,拒绝不良习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民族,热爱祖国,关爱生命”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注重从实际出发,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教材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第一周:
…………………第一课
第二周:
…………………第二课第三课
第三周:
…………………第四课第五课
第四周:
…………………第六课第七课
第五周:
…………………第八课
第六周:
…………………第九课
第七周:
…………………第十课
第八周:
…………………第十一课
第九、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第十二课
第十二周:
………………第十三课
第十三周:
………………第十四课
第十四周:
………………第十五课
第十五周:
………………第十六课
第十六周:
………………第十七课
第十七周:
………………第十八课
第十八周:
………………第十九课
第十九周:
………………复习
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 好大一个家
1、祖国有多大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
3、通过地图和生活实例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
4、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祖国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音乐欣赏,导入学习
听儿童歌曲《祖国有多大》。
问:
祖国有多大?
看祖国的地图,它像什么?
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祖国到底有多大。
二、计算比较,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活动一:
"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1、做"徒步旅行"的游戏,出发前,先来看看要走的"路线"。
(学会看图例,认识国界和海岸线。
)
2、开始旅行吧!
从哪里出发?
(了解家乡浙江在我国的哪边,复习地图方位。
)
3、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祖国的行政区划,并结合地图,了解祖国的四至点(祖国的最南边、最西边、最北边、最东边分别在哪)。
4、计算:
沿祖国大陆的边界走完一圈,至少要花多少时间?
通过这样的计算,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活动二、调查比较,体会面积之广
1、结合浙江地图,比较本地与浙江的面积。
2、结合中国地图,比较浙江与中国的面积。
3、结合世界地图,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面积。
比较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想说点什么?
三、了解行政区划,进一步感受祖国的辽阔。
1、读读书中的小资料,了解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了解首都、省级行政中心、一般城市等图例。
四、模拟旅游,充分感受祖国幅员辽阔。
1、说说自己小组准备去哪旅游。
2、小组交流旅游前了解的情况。
3、汇报交流:
(1)路程。
(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通过路途遥远感受祖国的辽阔。
)
(2)温差。
(通过南北温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
(3)时差。
(通过东西时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
五、总结升华
2、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2、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现代都市风貌。
3、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通过上网、看报、听新闻和看电视等方式,收看近期有哪些重要会议正在召开,北京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最近,首都北京有哪些国际友人来访,有哪些国际性重大活动等。
2、广泛搜集反映北京古城与新貌的照片、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从此,北京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
2、提问:
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和我国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首都是祖国的心脏?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
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首都是国际交往中心。
3、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分别阅读教材第10页至12页,选择与本小组探究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为什么说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
从哪些方面能看出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
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办公。
党和国家许多重要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都在北京举行。
为什么说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
高校,中央电视台和春节联欢晚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图书馆,北京军事博物馆。
为什么说首都的国际交往中心?
各国驻中国大使馆,中国外交部,国家元首来访,国际间友好合作。
5、引导学生探究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
提问:
北京有哪些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反映了哪些丰富的历史?
北京有哪些具有现代大都市的时代特色?
让学生互相交流。
板书;首都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6、总结:
第三课、第三课、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知道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简单了解什么是“一国两制”。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搜集香港和澳门风光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港澳的历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特别行政区
1、提问:
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有两个被称为特别行政区。
它们是哪两个呢?
它们在哪里呢?
为什么是特别行政区?
特别在哪里?
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地图,找到香港和澳门。
3、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资料卡”,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
4、学生探究:
“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以及“高度自治”具体指什么?
“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怎么回事?
是谁提出的理论?
二、指导学生追寻历史1、为什么根据在香港和澳门建立特别行政区?
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资料卡”内容后,指名说一说。
3、教师补充讲解历史变革。
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在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60年,清政府再与英国签下《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用新界地区,租期99年。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发表联合声明。
1990年4月,我国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自古以来,澳门就是中国的领土。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骗取明朝政府的许可,在澳门租界地搭棚,存储货物。
1573年,明
朝政府筑墙为界,澳门被葡萄牙殖民者长期占用。
1849年,葡萄牙擅自宣告澳门为自由港。
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就澳门问题发表联名 fc1 ?
声明。
1993年3月,我国八届全国人民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三、回顾港澳回归
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时,中英和中葡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
师生共同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庆典的相关影片,重温激动人心的时刻。
讨论:
香港和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
四、在地图上认识香港和澳门,认识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1、学生阅读教材地15页地图和教材第16页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2、让学生画一画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3、展示有关香港和澳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香港和澳门。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第四课、第四课、宝岛台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
2、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使学生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搜集台湾风光图片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终于圆了萦绕一个世纪的团圆梦。
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夙愿:
就是实现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二、指导了解台湾1、提问:
台湾在哪里?
2、台湾什么样?
3、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
为什么会分离?
4、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图》,找一找台湾的位置,师生小结: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海面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
包括台湾岛及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等80多个岛屿,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
北回归线从台湾中部穿过,南部是炎热的热带地区,北部是温带。
台湾的地形特点:
西部是平原,东部和中部是山地。
5、阅读教材20页,师生总结:
美丽气候: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
山高、林密、瀑多、饶、市和海港6、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关系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提问:
台湾的风土人情和大陆有什么关系?
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
为什么会分离?
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已经做了工作?
有什么意义?
是否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关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血浓于水;大陆对台政策是努力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7、课外拓展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两岸统一的渴盼心情。
板书:
板书:
风光秀美4宝岛台湾 fc1 资源丰富工业发达,海上交通便利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第五课、我们的“母亲河”第五课、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择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山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水系图,长江、黄河流域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中国河流分布图》找到黄河和长江,在图上找到自己知道名字的主要河流,并把它们的名字填写在表格里。
二、指导学生了解黄河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黄河流域图》。
找一找,黄河流经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
说一说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按照黄河流经的顺序)。
阅读教材第26页至27页,讲一讲黄河流经的地方什么样?
“母亲河”给予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说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呢?
黄河从青藏高原流出,流经内蒙古大草原,流经黄土高原,流经华北大平原,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横贯中国北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其中黄河下游还是我国的粮、棉基地。
黄河流域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让学生分组探究黄河泛滥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探究后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总结:
现存问题:
“地上悬河”现象及危险;黄河断流现象及危险。
解决办法:
南水北调工程。
三、用同样的办法了解长江。
四、总结复习,完成练习。
1、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
)
2、(
)和(
)是我国两条主要的河流。
)省中部,流经(),全长约()个省
3、黄河发源于我国(级行政区,从山东注入(国第()长河。
)千米,是我
4、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发出(“在黄河中上游(防止()。
)防止,(
”)的号召,),
)在下游加高加固;(
5、黄河下游形成的“黄河再现生机和活力的工程是(“6、长江发源于(流经((
”是黄河汛期的一大隐患。
使”。
))。
长江
)西部,最后注入(
)个省级行政区,全长约(
)千米,是我国第
)大河。
7、长江沿岸著名的大城市有()(、)(、)
和上海市。
8、长江流域出现了很多问题,源头的(上游的( fc1 )正在退缩,),导
)遭到破坏,人们把长江当成天然的(
致长江严重的垃圾污染。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第六课、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
2、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搜集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文字或其他相关信息。
2、准备主题汇报。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我国不仅有世界著名的长江和黄河,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名山。
在这些名山中,有的山势挺拔,气势雄伟;有的重岩叠翠,悬峭俊秀,有的流泉飞瀑,云雾缭绕。
你知道这些名山吗?
二、说一说祖国名山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图文。
2、教师以泰山为例,结合自然与人文进行讲解。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它以“擎天捧日”之姿、“拔地通天”之势,被尊为“五岳之首”。
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初,大多来泰山祭拜天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泰山览胜之余,也留下许多佳作。
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
3、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名山进行学习,结合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信息,进行汇报。
4、出示课件,完成练习:
(1)“五岳”指的是我国的五座名山,它们是东岳(于(位于(于()省,西岳()省,北岳()省。
”,孔子有“”之语,唐代),位于()位于()省,南岳()省,中岳(),位)山,),位
(2)东岳泰山被尊为“诗人杜甫有“(3)华山有“
”的佳句。
”的说法。
黄山有“”(。
)
山瀑布有“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佳句。
三、发表会“我爱祖国山河水”提问:
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确定表达方式;分组;小组自主探究;各小组依次发表小组的研究成果。
四、课外拓展
汇编名山之最;访谈家乡名山日月山。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第七课、第七课、走上黄土高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学生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fc1 ?
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幻灯片。
2、《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走上黄土高坡1、曲《黄土高坡》2、提出问题:
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
“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
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
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板书歌词中反映西部地区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词语:
黄土高坡、大风、四季风、西北风、东南风、窑洞、牛、黄河。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黄土高原,看个究竟。
3、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
说明:
图中区就是黄土高原,人们又称黄土高坡。
看看黄土高原在我国什么地方?
黄土高原上有哪些地名是你曾经听说过或去过的?
(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
)4、小结:
“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
5、质疑: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探讨交流。
阅读“资料卡”。
教师图示讲解:
高原西部为贺兰山、东部位太行山、南部为秦岭,只有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连,且高原北部为沙漠和戈壁,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沙子和黄土就随风而至。
经过上百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6、黄土高原什么样?
联系生活经验:
谁去过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黄土高原?
说一
说黄土高原什么样?
师生语言描述。
播放黄土高原图片。
提问:
黄土高原为什么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
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1、提出问题: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人们是怎么生产和生活的呢?
2、阅读教材第38页至40页图文。
3、说一说,人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梯田、挖窑洞、打井、穿老羊皮袄、戴羊肚毛巾,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
(1)生产方面:
修建梯田;植树种草;放牧。
(2)生活方面:
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
三、课外拓展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第八课、第八课、登上世界屋脊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青藏高原环境和藏民 fc1 生活短片和幻灯。
2、《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1、指导学生识图出示:
《中国地形图》。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青藏高原。
观察比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观察:
教材第41页地图。
观察青藏高原范围:
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2、小结:
在我国的西南部优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境内。
这里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总面积约250平方米,相当于我国领土总面积14,这里不仅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
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1、提出问题:
这么高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登上“世界屋脊”,看个究竟。
2、播放:
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的幻灯片。
3、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的山水风光图。
4、阅读教材第41页地图。
在地图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脉和河流。
5、小结:
这里有神秘的雪山,圣洁的水,碧蓝的天,灿烂的阳光和未受污染的耕地、大气和草原,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块“净土”。
三、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1、提出问题:
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高原的气候和平原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
2、阅读教材第43页,教师讲解。
气温低。
说明:
地势越高的地方,气候就寒冷,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就降低6摄氏度,所以地高天寒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气候特征。
牦牛和青稞是适应这种高寒气候的特有物种。
空气稀薄、日照强。
说明:
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日照时数多,所以这里又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未来 小学 年级 品德 社会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