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1.docx
- 文档编号:29772926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86
- 大小:208.05KB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1.docx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1.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1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1)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不偏不倚的中和美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平庸和单调却是艺术的敌人。
“中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变化的“同”,而是各种丰富的情感糅杂形成的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
在整体的和谐中蕴藏着变化,变化中又体现着统一。
钱钟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谈论文学艺术的时候始终贯穿着“和而不同”、一与多彼此统一的思想。
如果把事物比做一,那么,这个一中包含着无限的多。
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曾参透过这个上帝创造世界的秘密。
为了能让我们有更清晣的认识,钱先生在《管锥编》里把古希謄和古中国放在一起,显示了他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说: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和谐的……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
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低、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左传》里说,声音妤比味道,有“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彼此配合而成,“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融合在一起,如果只有琴或瑟的一种声音,谁还愿意去听呢?
古希腊的诗人还概括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争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善相争,一种是两恶相争,前者可以互补互利,后者则是互相残杀。
钱先生解释说,两善相争与“和”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古人说:
“和而不同”,“和”就是有差别的统一。
清朝人刘熙载写过一本文学评论方面的书叫《艺概》,谈到对文学的看法,作者和前人颇有同感。
前人曾说,不同的事物互相交织才产生花纹,又说,两个不同的事物彼此对峙,才有文产生,如果失去一个,就不能成文了(在文字学里,“文”和“纹”相通,“文”最初的意思就是乌兽身体上的花纹)。
写文章的人可曾考虑过文章是怎样写出的吗?
刘煕载继续解释说,虽然大家都明白“物一无文”,事物没有差异就没有“文”的诞生,但更应当明白“物无一”也无文,统一是文章真正的主宰,必须得有一个统一的东西贯穿其中,各个有差异的部分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钱钟书认为,刘熙载提出的“物无一也无文”是十分精妙的道理,这与古希腊人所说的“一贯于万殊”正是一个意思。
一与多的统一,在一致中见出变化,是生活和艺术共同的辩证法。
前人谈论杜甫的诗歌时说,杜甫的诗每一篇都是朴拙和工巧相结合。
如果完全朴拙当然无所取,如果全诗都写得工巧,那么又会过于新奇而少了浑厚的古风,古人的文章大多是这样的。
有人想删掉苏轼的诗歌里不够精湛的部分,被别人劝住说,在不整齐的诗句中经常有高妙的意思显现不是更好吗?
对这种情况,钱忡书解释说,满眼的繁花似锦,络绎不绝,会让人得疲惫,大鹏搏击九万里长空,每年都要休息六个月,就是一张一弛之道啊!
(摘编自李莫谦《听钱钟书讲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和美能够形成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是因为在整体和谐中蕴藏着变化,丰富情感中体现着统一。
B.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自然是通过联合对立物达到整体和谐的,这体现出他对“一包含多”奥秘的领悟。
C. “两善相争”与“两恶相争”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互补互利的和谐统一,后者是互相残杀的矛盾对立。
D. 虽然“文”的诞生是由于不同事物彼此对峙,但刘熙载认为只有差异而没有统一也无法真正成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引述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及《左传》中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古希腊和古中国对“一包含多”存有共同认识。
B. 文章通过古中国与古希腊文艺观点之间的对比论证,得出了“和而不同”“一与多统一”在古今中外都相通的结论。
C. 作者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一”因为“多”丰富且不单调,“多”也因为“一”统一而不杂乱的文艺观。
D. 末段引用钱钟书对大鹏搏击高空需要一张一弛的观点,来类比对杜甫诗歌的鉴赏也应遵循朴拙和工巧结合的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统一差别且在一致中见出变化,才可以避免艺术上的平庸单调,达到中国传统艺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B. 只要具有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中国传统艺术观就能够和西方文艺理论展开广泛对话。
C. 钱钟书认为刘熙载提出的“物无一也无文”与古希腊人“一贯于万殊”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揭示了统一的主宰作用。
D. 文中前人对杜甫、苏轼诗歌的评论启示我们,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可以彻底消解追求工巧精湛带来的审美疲劳。
【答案】
(1)A
(2)B
(3)C
【解析】【分析】
(1)A项,强加因果,原文前后语句并无明确因果关联。
原文说的是:
尽管不偏不倚的中和美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平庸和单调却是艺术的敌人。
“中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变化的“同”,而是各种丰富的情感糅杂形成的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
故选A。
(2)B项,并未通过“对比论证”方法。
原文说的是:
钱先生在《管锥编》里把古希謄和古中国放在一起,显示了他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
故选B。
(3)A项,曲解文意,原文说“‘和’就是有差别的统一”,而非统一差别,且“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并无据此便可展开中西广泛对话的含意;D项,程度有误,原文是说能缓解审美疲劳。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A;⑵B;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把选项和原文做比较。
阅读选项,把选项和原文信息作比较来辨析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读文本论证的分析能力,注意了解论证的基本内容。
了解论证的基本内容,然后逐一分析相关的文段判断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读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分析原文的信息。
疏通文本的内容,根据选项分析原文的相关的信息然后辨析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红布
游睿
起风了。
小伙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一团乌云正缓缓靠近,天色阴沉下来。
小伙加快了步伐,沿途的柳树、房屋,纷纷被小伙抛在了身后,穿过青石板的小巷,在大杨树下,一边努力掩盖自己的喘息声,一边喊道:
红儿,红儿。
小伙的嗓音穿过杨树的树梢,飞向树下那三间瓦屋。
一条小花狗翻滚着扑倒到小伙脚下,一边欢快地摇着尾巴一边用嘴撕扯小伙的裤腿。
小伙摸了摸小狗的头,继续喊着,红儿,红儿。
风掠过树梢,小伙看见,杨树的枝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绿的、黄的、红的,整块整块的布,像飞天仙子身上的彩缎。
小伙笑了笑说,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气,我手机没话费了,这不一放假,我就赶过来了。
又一阵风吹了过来。
小伙狡黠地笑了一下大声喊道,起大风了,你就不怕风把布刮跑了么?
这时门咯吱一声,一辆轮椅出现在门口。
轮椅上的姑娘黑发如瀑布,她低着头,双手缓缓转动着轮椅。
小伙赶紧上前,推着轮椅后面的扶手。
姑娘转过身,眨了眨葡萄一样的眼睛,然后用力地将小伙的手从扶手上甩开。
这是怎么了?
小伙赶紧绕到姑娘身前,半蹲下身子,望着姑娘略显苍白的脸。
姑娘别过脸,不看他。
小伙慌忙取下背包,迅速取出一块巧克力说,专门给你买的,算我赔个不是。
姑娘却把脸别得更远了,轮椅也跟着转动起来。
小伙起身去看姑娘的脸,他顿时愣住了。
哭了?
怎么了红儿?
谁欺负你了?
小伙手足无措。
姑娘啜泣着,轻声说,你走吧,不要来了。
为什么啊?
小伙抓了抓自己的头发说,都怪我的破手机,我真不是故意不联系你的。
姑娘抬起手拭了一下眼睛说,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
小伙重新蹲下身子说,又来了,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
小伙说,这样的话,你早点给我起来,轮椅让给我。
胡说什么啊?
姑娘连忙打断小伙的话。
哎哟!
小伙又狡黠地眨了一下眼睛,佯装痛苦地蹲下身子。
姑娘迅速用双手撑起身子,差点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怎么了?
小伙指了指心口说,这里,这里让人给弄疼了。
姑娘破涕为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一边抡起手频繁地捶打着小伙,一边说,你真逗。
小伙捉住姑娘的手说,又帮你妈妈染布了吧,你看指甲上还有染料。
姑娘抬手指了指杨树上的布匹说,那些,都是我染的。
我希望这些布将来能做一些花花绿绿的裙子,穿在一些漂亮的女孩身上。
小伙也顺着姑娘的手看去,又一阵风正吹过来。
杨树上的那些布变成了钟摆,来回舞动。
快下雨了,得把这些布收下来。
小伙说着,转身向杨树跑去,准备爬上树。
姑娘咯咯地笑着说,不用爬树,树旁边有根竹竿,挑下来就是了。
小伙甩了个响指,很快找到那根竹竿。
小伙仰着头,那根竹竿就绑着姑娘的目光在树枝上轻轻挑动。
不一会儿,姑娘的腿上就叠了厚厚的一叠布。
最后,树枝上只留下一块红布。
小伙抖动着竹竿说,太高了,不好挑。
姑娘仰望着,用一只手把轮椅往前滑了一段说,要不,你站到轮椅上?
那可不行,我怕伤着你,我自有办法。
说着小伙轻轻一跳,那块红布总算被挑动了。
忽然,小伙手中的竹竿微微抖动了一下,红布在空中悄然滑落。
那块布不偏不倚,正好向姑娘头上落去。
姑娘的眼前立刻就红艳艳的一片了。
姑娘静静地坐着,她挺直了身子,明显感觉到小伙就站在自己的跟前,她听得见小伙的呼吸声,听得见他砰砰的心跳声,若不是有风,甚至都怀疑世界静止了。
姑娘就闭上了双眼,静静地等候着。
此刻小伙也静若雕塑,他静静地看着红布里的姑娘,同样纹丝不动。
又一阵风吹来,姑娘睁开了眼,发现红布依旧罩在自己头上。
为什么不把我头上的红布拿开?
姑娘小声地问。
我舍不得,小伙说,现在你多像……
那,就不要拿开。
姑娘哽咽着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团乌云正缓缓靠近,天色阴沉下来”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小伙的着急心理,也暗示两人的感情可能遭遇波折。
B. “一条小花狗翻滚着扑倒到小伙脚下”写出了小花狗对小伙的亲近,侧面衬托了小伙与姑娘之间深厚的感情。
C. “小伙又狡黠地眨了一下眼睛,佯装痛苦地蹲下身子”运用“狡黠”一词形象地刻画出小伙借此考验姑娘是否关心自己的心理。
D. 文章多处对自然环境中的风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描写,如结尾处“又一阵风吹来”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2)文中画线句子蕴含着姑娘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有关情节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一块红布”为题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
【答案】
(1)C
(2)①对小伙嗔怒。
因为小伙手机没话费了,有一段时间失去了联系。
②不愿连累小伙,从下文违心地说“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就说明了姑娘的这种心理。
③对两人未来的担心。
下文“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说明两人的情感遭到了他人的反对,姑娘担心两人的爱情难以承受外来压力。
(3)①有凸显情节的作用,姑娘最后头顶红布宛若新娘,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鲜艳的红色暗示着小伙和姑娘对美好生活的炽热追求;③有隐喻象征的作用,象征着小伙与姑娘的美好爱情能有美好的结果。
【解析】【分析】
(1)C项,“形象地刻画出小伙借此考验姑娘是否关心自己的心理”说法错误,结合“小伙笑了笑说,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气,我手机没话费了,这不一放假,我就赶过来了”“姑娘破涕为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一边抡起手频繁地捶打着小伙,一边说,你真逗”分析,是给姑娘逗乐,消除姑娘的担心。
故选C。
(2)“姑娘啜泣着,轻声说,你走吧,不要来了”,结合“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气,我手机没话费了,这不一放假,我就赶过来了”分析,是小伙嗔怒。
结合“姑娘抬起手拭了一下眼睛说,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分析,不愿连累小伙。
结合“小伙重新蹲下身子说,又来了,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分析,对两人未来的担心。
(3)结合文本最后内容“姑娘静静地坐着,她挺直了身子,明显感觉到小伙就站在自己的跟前,她听得见小伙的呼吸声,听得见他砰砰的心跳声,若不是有风,甚至都怀疑世界静止了”“发现红布依旧罩在自己头上”“小伙说,现在你多像……”“那,就不要拿开。
姑娘哽咽着说”等分析,“一块红布”凸显情节,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合“姑娘抬手指了指杨树上的布匹说,那些,都是我染的。
我希望这些布将来能做一些花花绿绿的裙子,穿在一些漂亮的女孩身上”“小伙仰着头,那根竹竿就绑着姑娘的目光在树枝上轻轻挑动”“那可不行,我怕伤着你,我自有办法。
说着小伙轻轻一跳,那块红布总算被挑动了”分析,“一块红布”烘托人物形象,“红色”暗示着小伙和姑娘对美好生活的炽热追求。
结合“我舍不得,小伙说,现在你多像……”“那,就不要拿开。
姑娘哽咽着说”分析,有隐喻象征的作用,象征着小伙与姑娘的美好爱情能有美好的结果。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对小伙嗔怒。
因为小伙手机没话费了,有一段时间失去了联系。
②不愿连累小伙,从下文违心地说“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就说明了姑娘的这种心理。
③对两人未来的担心。
下文“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说明两人的情感遭到了他人的反对,姑娘担心两人的爱情难以承受外来压力。
⑶①有凸显情节的作用,姑娘最后头顶红布宛若新娘,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鲜艳的红色暗示着小伙和姑娘对美好生活的炽热追求;③有隐喻象征的作用,象征着小伙与姑娘的美好爱情能有美好的结果。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
分析人物的心理要注意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变化、语言表现等,从而得出人物心理特征。
因为小伙手机没话费了,有一段时间失去了联系所以顾念对小伙嗔怒。
从“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就说明了姑娘不愿连累小伙。
“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说明两人的情感遭到了他人的反对,姑娘担心两人的爱情难以承受外来压力。
⑶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
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此题从情节、人物塑造及表达主题的角度进行分析。
姑娘最后头顶红布宛若新娘,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鲜艳的红色暗示着小伙和姑娘对美好生活的炽热追求,“一块红布”象征着小伙与姑娘的美好爱情能有美好的结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名叫孙赫的男子在高铁霸占他人座位,出言不逊,并不听警察劝阻。
此后网友又陆续曝光出各种各样的“坐霸”。
铁路部门翻遍了整本《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都没有发现什么好用的条款,于是只好回应说:
“涉事男乘客的行为属于道德问题,不构成违法行为。
”
(摘编自2018年9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京报:
道德“滑坡”的观点是转型后才出现的,很大程度上是将此归因于市场经济。
在你看来,事实是这样吗?
高兆明:
尽管社会道德状态与市场经济实践有关,但不能将社会普遍道德失范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
第一,在市场经济建立以前的几千年历史上,也有道德败坏、拜金主义、极端自私自利的现象,建立起市场经济的社会,未必是道德风尚败坏的社会。
第二,市场经济本身是否就没有积极的人文价值?
黑格尔、斯密、马克思等思想大家对市场经济人文精神的分析很充分,都有自己基本的看法,对市场经济的人文价值并没有取绝对否定的态度,相反,还在相当程度上给予积极肯定。
主体、主体性精神、权利、契约、规则、法治、合作等精神,是市场经济建设对社会人文价值精神的积极贡献。
(摘自2016年12月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材料四:
黑格尔曾明确区分“道德”与“伦理”。
黑格尔的“道德”指向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伦理”指向社会自我立法、秩序规范、正义制度。
黑格尔强调“道德”须以“伦理”为内容并在“伦理”中实现,其目的之一是要揭示:
只有在正义的社会秩序中,个体的理性能力才能正常发挥,才能真正谈得上自由意志。
道德类型奠基于互为目的的合作性社会关系。
合作性社会关系以“相互性”为规定之一。
“互善”的相互性尽管不同于“互利”的相互性,但是在根本上却离不开“互利”的滋润。
在一个开放性社会过程中,如果“善意”是单向的,如果“善意”始终没有“互善”“互利”滋养,那么、除非是在纯粹宗教精神的意义上,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
(摘自2017年7月4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材料五: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
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
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
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这恰恰表明,人是其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摘自2018年08月2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中“道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市场经济不一定会带来道德败坏,相反它还伴随主体、主体性精神、权利、契约等积极的社会人文精神。
B. 道德体现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我们应该期待来自个体美德方面对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抵抗与克服。
C. 道德是人们反思和选择的产物,想要让我们的意志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我们必须掌握道德的知识和原则。
D. 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因而人类能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做出选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 )
A. 黑格尔等对市场经济人文精神的分析,可以证明将社会普遍道德失范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B. 大多数人会在高铁上抵制类似“霸座”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说明公众普遍追求公共道德与秩序。
C. 在合作性的社会关系里,“善意”通常不能是单向的,它始终需要“互善”“互利”滋养,否则不可能持续。
D. 人类不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会受到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等影响,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3)依据材料四中关于“道德”与“伦理”的阐述,对材料一中“孙赫霸座”这一现象加以评析。
【答案】
(1)A
(2)B
(3)①孙赫霸座的行为表明他在公共场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没有良好的道德;铁路部门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对他进行处置,表明我们的伦理秩序还不够完善(或缺少正义的社会制度)。
②对霸座行为有相对应的合理的法律条文,可以保障个体能够更好地约束自我行为,加强自我修养。
【解析】【分析】
(1)B项,“道德体现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错误,根据原文“黑格尔的‘道德’指向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伦理’指向社会自我立法、秩序规范、正义制度”,选项混淆了两个概念。
C项,“想要让我们的意志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我们必须掌握道德的知识和原则”错误。
根据原文“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可见,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D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这恰恰表明,人是其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可知,“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是得出的结论,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选项颠倒了因果。
故选A。
(2)B项,“大多数人会在高铁上抵制”错误,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只有38%的人在高铁上抵制不文明行为,可见只有少数人会在高铁上抵制不文明行为。
故选B。
(3)解答本题,首先分析材料四中“道德”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抓住以下关键句:
“‘道德’指向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伦理’指向社会自我立法、秩序规范、正义制度”“黑格尔强调‘道德’须以‘伦理’为内容并在‘伦理’中实现”“只有在正义的社会秩序中,个体的理性能力才能正常发挥,才能真正谈得上自由意志”。
然后分析孙赫霸座的行为属于道德不完善,铁路部门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对他进行处置,表明我们缺少正义的社会制度。
强调法律条文对自我约束的作用。
故答案为:
⑴A;⑵B;
⑶①孙赫霸座的行为表明他在公共场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没有良好的道德;铁路部门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对他进行处置,表明我们的伦理秩序还不够完善(或缺少正义的社会制度)。
②对霸座行为有相对应的合理的法律条文,可以保障个体能够更好地约束自我行为,加强自我修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⑶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评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析,评析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
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
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
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现代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详细 答案 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