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训练卷二.docx
- 文档编号:29759589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38.57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训练卷二.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训练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训练卷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训练卷二
语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情景作为核心范畴,很有中国特色。
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事关系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
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深厚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
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
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具体分析文本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
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便不免将之推向极端。
至于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就更加僵化了。
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
他把景钉死在“实”上,也就是现场感上。
他说: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
“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
”“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
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
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寻到了原因。
“景有神遇,有目接。
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定具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
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
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冷冷,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⑤在汉语中,实和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虚则和假联系在一起。
怎样才能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
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
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
这个突破首先体现在理论范畴上。
一般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
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
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
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斯异不同”,诗文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摘编自孙绍振《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1.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某个角度讲,文章就是古典诗论中情景关系发展史。
B.文章开篇论述了古典诗论重视情景的原因,这正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D.文章第③段中的“神遇”之“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第⑤段论述了怎样避免由虚而假的问题,因此,第③⑤两段衔接更紧密,第④段应放到最后。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自认为是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对于景情割裂的问题,清人黄生、乔亿提出了“无景之景”“神遇”等概念,但他们没能解释“无景之景”“神遇”感染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统计的数据,中国的科学出版物总数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科技论文发文量还在印度之下,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一。
衡量一国科研实力的强弱不能仅看“数量”。
国际权威机构“自然指数”(NatureIndex)称:
“中国虽然生产最多的科技论文,但在其他措施上滞后。
”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7年间,中国撤稿总量为2319篇,位居第一。
撤稿本是正常现象。
作者无法按照审稿意见修改、期刊出版时滞长、论文不在作者预期的时间内发表等都是撤稿的正当理由。
但在中国,国际期刊撤稿总能在学界掀起打假的风暴,因为学术不端是中国学者“被撤稿”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网易《发文大国,也是撤稿大国》2018年6月22日)
材料二:
【注】文献他引率是衡量文献重要程度、影响力大小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学术质量。
(摘编自网易《发文大国,也是撤稿大国》2018年6月22日)
材料三:
为什么学术不端在中国屡禁不绝?
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认为,在中国科技界,戴着人才“帽子”的和没戴上“帽子”的待遇悬殊;对科研人员重复奖励或重奖等都诱使科研人员快出成果;再加上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与“收获”极不相称,所以才有不少人对此趋之若鹜。
其实,每个国家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然而对中国来说,严重的问题在于对严重学术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裴钢院士指出:
“在惩治学术造假上,打一只(影响大的)老虎比打100只苍蝇的效果更明显。
欧美以及日韩等国在面对此类突发性重大科技事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2012年,时任匈牙利总统的施米特·帕尔因20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被查实而被迫辞职。
2014年,小保方晴子因在论文中存在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被日本理化所开除并被要求退还科研经费、人工费以及验证试验费。
”
(摘编自《科技日报》,《惩治学术造假,打一“虎”胜过拍百只“苍蝇”》)
材料四: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全国高校系统自2013年起,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全面引进了软件“剽窃侦测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而不是侦测剽窃行为。
美国:
设立“研究诚信办公室”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该办公室的经验表明,调查、处理学术腐败,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的自律,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
新西兰:
以梅西大学为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会连同指导教师的姓名公布在网上,一旦发现论文有剽窃嫌疑,根据程度不同,指导教师将承担连带责任。
英国:
鉴于2017-2018学年牛津大学学生学术剽窃事件数量创下纪录,校方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引用参考文献,避免“非故意”剽窃。
(摘编自环球网《严打学术造假,其他国家有这些妙招!
》2019年2月14日)
4.下列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比2003年,2007年到2017年,我国科技论文发文总量有了较大突破,位列六国中的第二位,说明我国的学术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B.虽然2018年我国科学出版物总数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科技论文被引频率上,美国几乎是我国的2倍。
C.11年间,我国的科技论文总量几乎是印度的4倍,且被引频率高于印度,说明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完全超越了印度。
D.11年间,无论从科技论文的发表总量、被引频率,还是从撤稿总量和千篇撤稿发文比来看,英国都要优于德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学术不端事件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待遇差距悬殊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想要杜绝这种情国况,可以缩小待遇差距。
B.对待学术不端行为,中国存在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的现象,使得造假者“收获”与“风险”不相称,因此使大家都对造假行为趋之若鹜。
C.多国在学术造假问题上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从材料看,爱沙尼亚和英国的措施强调预防,新西兰则强调超惩戒,美国预防与惩戒并举。
D.作者认为,打“苍蝇”的效果并不理想,惩治学术造假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要打“大虎”,并且要狠打,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6.除了个人与科学界加强自律以外,怎样有效遏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旁若无人
梁实秋
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
在你聚精会神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
大概是轻微地震罢?
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
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
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
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地在那里发抖。
如果这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暴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
看样子也不像是神经衰弱,他的动作是能收能发的,时作时歇,指挥如意。
若说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得安生,却也不然。
全是陌生人无仇无恨,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
“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只一端。
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倦则伸。
”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
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
《礼记》云: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是欠伸合于古礼,但亦以“君子”为限,平民岂可援引?
对人伸胳臂张嘴,纵不吓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
邻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归来必令我闻知。
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气充沛,根据那声音之响我揣测必有异物入鼻,或是有人插入纸捻,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之上有金石声!
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
再随后是三餐的饱膈,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
可惜隔着墙没能看见他剔牙,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不会太小。
这一切“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恼的乃是高声谈话。
在喊救命的时候,声音当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普通的谈话似乎可以令人听见为度,而无需一定要力竭声嘶地去振聋发聩。
生理学告诉我们,发音的器官是很复杂的,说话一分钟要有九百个动作,有一百块筋肉在弛张,但是大多数人似乎还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长一个扩大器。
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
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
不过我们国人会嚷的本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电影场里电灯初灭的时候,总有几声“嗳哟,小三儿,你在哪儿啦?
”在戏院里,演员像是演哑剧,大锣大鼓之声依稀可闻,主要的声音是观众鼎沸,令人感觉好像是置身蛙塘。
在旅馆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庙会,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难免没有响皮底的大皮靴毫无惭愧地在你门前踱来踱去。
天未大亮,又有各种市声前来侵扰。
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
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
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
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
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畋亩阡陌之间,低声说一句“早安”是不济事的,必得扯长了脖子喊一声“你吃过饭啦?
”可怪的是,在人烟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咙还是不能缩小。
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般地认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声音洪亮者主贵!
叔本华有一段寓言:
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
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
最后,经过几番聚散。
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
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
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相当距离。
用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当地满足了;可使彼此可以不至互刺。
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逃避不是办法。
我们只是希望人形的豪猪时常地提醒自己:
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地伸张。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批评电影院抖腿的不文明现象,作者细致描述了在电影院不愉快的经历,表达了对于邻座抖腿者的气愤与无奈。
B.前两段是对旁若无人者的泛写,第三段是对邻叟的特写,诉说了作者被邻居骚扰之苦,虽写凡人琐事,但文字犀利,惟妙惟肖。
C.第四段对大声说话的种种表现进行了精彩的描绘,并将此类人与动物相比,是嘲讽,更是提醒我们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D.文章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摹了在某些公共场合中人的不雅行为,以滑稽幽默暗示着人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8.在梁实秋先生看来,“旁若无人”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9.文章末尾,作者引用了叔本华所写的一段寓言。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白居易传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
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
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
朝鲜半岛古国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B.久之,转中书舍人/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C.权贵有嫌其出位/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D.与刘宾客齐名/与生彘肩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B.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C.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D.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
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一)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二)
琵琶行(节选)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4.下列对《夜筝》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表现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有很强的画面感。
B.首句写明月,借月点明时间的同时,也渲染了环境的明净美好,衬托了弹筝女子的形象。
C.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表现了弹筝女子孤芳自赏的心性。
D.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情景交融,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
书法是汉宇的艺术。
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
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
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了。
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
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博大精深典范化浑然天成宛转
B.千姿百态典范化浑然天成含蓄
C.千姿百态规范化应运而生含蓄
D.博大精深规范化应运而生宛转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当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会形成静电。
①:
正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就形成了正静电,负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就形成了负静电。
静电的累积不可避免,严重时会对工业、医疗等产生较大危害。
②,但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所有的静电都是有害的。
做好预防措施避免静电伤害的同时,③,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1.下面是某学校发布的一则通知稿,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5分)
我校2019年春季运动会就要启动,为避免在运动会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情,今天找来市教体局安全科刘科长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各班学生上午9点到学校大礼堂聚会,请早点到会!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
什么是“燃”?
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称之为“燃”。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联想?
要求:
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2020学年必修3第二单元训练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训练卷二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第二 单元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