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文化.docx
- 文档编号:29758209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14MB
临沂文化.docx
《临沂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沂文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沂文化
临沂十大民俗
临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鲁南古城秀、琅琊圣贤多”,蒙山沂水孕育了“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算圣”刘洪、大书法家颜真卿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文韬武略,彪炳千秋。
与此同时,临沂还是革命老区,曾涌现出“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批英雄群体。
汉晋文化、兵学文化、孝文化等民族文化秉承相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在临沂出土,破解了千年之迷。
临沂不仅有着丰厚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制品、印花布、泥制玩具、民间剪纸、香荷包、草柳编、地方戏曲——柳琴戏、民歌、民舞等民间艺术流传至今。
柳琴戏已被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张亮丽名片,全力彰显老区临沂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
1、柳琴戏:
沂蒙地区的戏曲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以柳琴戏最为著名。
建国之初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柳琴演员,如李春生、唱青衣花旦的张金兰等。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临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并受到柳子戏的影响,其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独特的拖腔为主。
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表演朴实、生活化。
特别是小丑的表演,诙谐又不流于庸俗。
2、沂蒙剪纸:
沂蒙剪纸是具有双重价值的工艺品,各乡镇较大的集市都有剪纸出售。
千姿百态,争相斗妍的枕头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恋人们选购的鞋垫花,应有尽有。
每当新春佳节,城镇乡村家家户户不仅贴有春联,在门楣下还垂挂着一排排五彩缤纷的门笺。
它迎风飘舞,火爆兴旺,和春联、门画交相辉映,与冰天雪地、色彩单调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给节日的新春增添了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
3、印花布:
沂蒙印花布的印花工艺,分蓝印和彩印,以蓝印流传最为广泛。
蓝印花布是用防染方法印制而成的。
印花板过去采用油纸刻制,现大多改为塑料板。
印染时,把豆浆、石灰、蛋清等混合成为涂料,透过印板刷在布上,晒干后再用靛蓝进行煮染即成。
靛蓝是从蓝草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稳定,色泽素雅,经久耐看。
靛蓝染出的布呈蓝底白花,古朴素雅,富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这类染坊较多,几乎遍及各乡镇,印染品各式纹样达数百种。
民间蓝印花布的图案构成既具有一般图案结构程式,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多以圆点、短线和小块面组成,最为常见的是以7个小圆点组成图案,群众称它为“猫蹄花”。
民间印花布的形式简洁、明快、浑厚,富有装饰趣味,有些酷似汉代画像石。
印花布的题材多以梅、兰、竹、菊、牡丹、龙、凤、鸟、走兽等为主,并带有明显的谐音和美好的寓意。
像“富贵盘长”、“福寿双全”、“喜鹊闹梅”、“连(莲)年有余(鱼)”等,用来象征吉庆、平安和幸福。
印花布的用途很广,它既有较普遍的使用价值,又有一定的审美装饰价值,至今仍受到不少群众的喜爱。
4、小郭泥塑:
小郭泥塑相传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以兴明乡小郭村为代表,群众传统手工捏制的“小郭泥人”已有近200年历史,生动传神、异彩纷呈。
多年来,继承了家传和师传的某些独特技法,深受现代艺术的熏陶,逐步发展成一种民间特色艺术,深受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极盛时,销售区域遍及鲁南苏北、枣庄、临沂、徐州、连云港;等地,在冬闲季节,群众也带上制作工具到天津、南京、丹阳、开封、洛阳、河北等地就地取材捏制销售。
5、郯城木镟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发祥于鲁南地区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北部的樊埝村,俗称“耍货”,源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郯城木旋制品自创始以来,一直以樊埝村为中心,世代相传,共传至第19代,并且历代都有传承比较典型的人物,对木旋制品进行不断创新。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郯城木旋玩具以村民樊继美为代表,生产京剧脸谱、木偶人等,樊埝村木镟玩具的制作完成了由手工向机器生产的方向转变。
有资料显示,他们加工生产的木旋玩具已形成10大类600多个花色品种,传统作品有古代人物、虎头棒槌、高低棒棒人、燕车、鸟车、八仙花盘、和尚敲木鱼、不倒翁、京剧脸谱、花篮、杂货、木碗、把拉头子、撵钻子等。
创新品种有胡桃人、小火车、火箭、飞机、大炮、智力拼盘等。
产品不但在国家级民间工艺品比赛或展览中获奖,被中国美术馆、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收藏,还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100多万美元。
樊埝村成为闻名遐迩的“木镟玩具之乡”。
6、沂蒙香荷包:
沂蒙香荷包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流传甚广、具有独特艺术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是流传于鲁东南地区民间的一种香荷包,具有沂蒙地方风格。
沂蒙香荷包,是用各种布的下脚料和花线缝制,选料精细,极有特色,多是以沂蒙人所喜欢的传统色彩大红、大绿、粉红、黑等4种颜色为基调,以其他色彩来点缀,加之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刺绣技术,形成一件件绚丽多彩、风格迥异、寓意不同的艺术品。
以花样多、色彩鲜艳、乡土味浓惹人喜爱,令人赞口不绝。
7、沂蒙泥哨:
沂蒙泥哨是流传在沂蒙山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
中国民间玩具简史记载:
临沂市东去三里是九曲乡褚庄,盛产牛头哨、双音哨.....
传统的泥哨造型粗犷夸张,外观朴素奇巧,色彩简练艳丽,具有浓重的沂蒙民间文化气息,系上五色线绳佩带在胸前,寓意吉祥,可观可玩,孩童爱不释手。
历史上一度曾经销量大增,远销到江苏、河北。
等地,成为当地一大收入,从业者十之有七.....
8、临沂柳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柳编基地,根据2005年的外贸出口统计数字,山东省的柳编工艺品出口量占全国的80%,而临沂市的出口量又占到了全省的80%,其产业带主要集中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莒南、临沭、河东、和郯城四县区,其中临沭的规模和产值最大,占全市出口额的40%,其它三县区各占20%。
河东区的柳编产业80%以上集中在汤河镇,汤头、郑旺、重沟和凤凰岭四乡镇各有小部分的柳条种植和柳编户。
9、双旱船:
“已是阳春三月天,渔妇轻歌唱华年。
锣鼓敲得麦场小,树头争看双旱船。
”一首流传郯城县红花乡的民间小诗《村戏》,道出昔日旱船歌舞在乡村的受欢迎程度。
双旱船起源于宋代,相传是古代沭河商埠———郯城县红花乡红花埠村渔民节庆时,把各种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进行夸张处理,形成的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演艺术。
旱船船体大多用竹、木、秫秸扎制而成,外罩彩绸,船底中空。
表演以两船组合,互动游戏为主,每船各有两名女子“乘舟”对歌唱舞,一名男子执篙“撑船”表演,每逢节庆日子,旱船、高翘、狮子、锣鼓等混编成队,同时演出,营造出浓浓节日气氛。
10、三官庙龙灯杠阁:
三官庙龙灯的"龙",用竹、木、布等物料扎糊后彩绘而成,9节或12节,节内燃烛,后来有的放置电灯炮。
龙灯、扛阁是以龙舞与扛阁结合在一起的广场舞蹈表演,粗犷豪放,气势宏大,独具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龙灯、扛阁用打击乐队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前者节奏平稳,力度与速度视表演气氛而定;后者用在舞龙激昂如"窜龙""泼龙"时,节奏快而热烈。
表演进入高潮时,由专人在场外"打口哨",以渲染气氛。
龙灯、扛阁的舞龙者为青壮年,由两组轮番上场,每组10人或14人。
其中1人擎珠,其他分执龙头、龙尾;8付扛阁由16人表演,8个成年人为"下扛",8个儿童为"上扛",多扮童男童女或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中的人物形象,不时做出各种戏龙的惊险动作,场面精彩,引人入胜。
龙灯、扛阁的表演由擎珠者指挥,龙紧随珠舞动,基本套路有"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双窜龙""泼龙""滚龙"等,套路均以"速场"贯穿连接。
动作要求"窜泼"一边倒,"翻腾"要抡圆,跑站记住"活",时刻都不闲。
扛阁则以"走场"为主,龙舞动作激烈时,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舞龙舒缓时,扛阁即插入龙队中穿行回旋。
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至元宵期间表演,过去都用于祀神和求雨。
三官庙村因紧靠沂河,为免受洪水之灾,百姓每逢汛期之前,也都表演龙灯、扛阁,乞求苍天保佑。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解放军的活动,成为喜庆节日的娱乐项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沂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