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参照模板可编辑.docx
- 文档编号:29755845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4.04KB
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参照模板可编辑.docx
《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参照模板可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参照模板可编辑.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参照模板可编辑
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
采矿权评估报告书
穗威能矿评[2008]03号
广州威能矿业权资产评估事务所受广东省韶关市国土资源局的委托,根据国家采矿权评估的有关规定,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公认的采矿权评估方法,对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以下简称双塘锰矿)的采矿权价值进行了评估工作。
本所评估人员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对委托评估的采矿权实施了实地查勘、市场调研与询证,对该锰矿采矿权在2008年10月31日所表现的市场价值作出了公允反映。
现将采矿权评估情况及评估结果报告如下:
1.评估机构
名称:
广州威能矿业权资产评估事务所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725号G座902室
法定代表人:
刘光
“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格证书”编号:
矿权评资[2003]007号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编号:
4401012300334
2.评估委托人
评估委托人:
广东省韶关市国土资源局
3.评估对象和范围
本评估项目的评估对象为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采矿权。
根据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九三二大队《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拟设矿区范围由以下4个拐点坐标圈定:
(A)X=2710020Y=38484385
(B)X=2710020Y=38485140
(C)X=2709320Y=38485140
(D)X=2709320Y=38484385
矿区面积:
0.5285km2,开采标高由+260米至+100米。
本项目评估的范围为以上(A)—(D)四个拐点坐标圈定的范围,矿区面积0.5285km2,开采深度由+260米至+100米标高。
4.评估目的
广东省韶关市国土资源局受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的委托拟有偿出让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采矿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需对该锰矿采矿权价值进行评估。
本次评估即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向评估委托人提供在本评估报告中所述各种条件下和评估基准日时点上该锰矿采矿权公平、合理的价值参考意见。
5.评估基准日
本采矿权评估项目的评估基准日确定为2008年10月31日,该日期距评估委托日在两个月之内,期间未发生过重大的经济变动事件,评估报告中的一切计量和取价标准及评估结果反映的价值均为该评估基准日时点的客观有效标准。
6.评估原则
本项目评估除遵循独立性、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等一般的评估工作原则外,同时根据采矿权的特性,还遵循如下原则:
(1)遵循采矿权与矿产资源及有关地质勘查资料相依托的原则;
(2)遵循地质科学规律和资源经济规律的原则;
(3)遵守地质勘查与矿山开发利用有关技术规程规范的原则;
(4)遵循持续经营原则、公开市场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5)遵循矿产资源开发最有效利用原则。
7、评估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
(2)《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1号);
(3)《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2号);
(4)《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7]75号);
(5)《矿业权出让转让暂行规定》(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0]309号);
(6)《矿产储量登记统计管理暂行办法》;
(7)《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
(8)《矿业权评估指南》(2006年修订版);
(9)《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
(10)国土资源部2006年第18号公告;
(11)矿业权评估委托书;
(12)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粤国土资(矿管)函[2006]1478号”;
(13)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九三二队《广东省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14)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广东省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粤国土资储备字[2007]61号);
(15)广东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广东省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书(粤资储评审字[2007]132号);
(16)黄石冶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17)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广东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备案证明(粤国土资开备字[2008]17号);
(18)广东省矿业协会《广东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矿产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书》(粤矿协审字[2008]81号);
(19)委托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20)评估人员收集的有关资料及其他参考资料。
8.评估过程
评估时间从2008年11月8日至2008年11月18日,具体过程如下:
2008年11月8日委托人同本评估事务所接洽,向本评估事务所介绍了委托评估采矿权的有关情况,形成评估委托意向,并将相关资料提交本事务所;
2008年11月9日本事务所组成评估小组,熟悉相关资料,拟定评估方案,确定评估方法;
2008年11月10日~11日评估人员现场调查,搜集有关资料;
2008年11月12日~2008年11月18日评估人员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按照既定的评估方法进行正式评定估算,提交采矿权评估报告书初稿,并与委托方交换意见,最终提交正式评估报告书。
9.采矿权概况
9.1矿区位置与交通
双塘锰矿区位于翁源县城302°方向,平距约28km处,行政区划隶属翁源县新江镇管辖。
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
东经113°51′15″,北纬24°29′14″。
从矿区往WS方向有简易公路4km接S106国道,南行178km抵达广州,往北50km至韶关,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衔接。
交通十分便利。
9.2矿区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矿区位于南岭山系南支脉,属中高山和丘陵地貌,呈北高南低,属北江流域,水系发育,呈支脉状,最大河流为中部的北江,自北往南流经本区,较大的支流主要为翁江和连江,翁江自东向南西于英德汇入北江,连江自西往南东经连江口汇入北江。
切割不强烈,自然坡度20°--35°,区内最高海拔标高486m,最低158m,相对高差320m。
本区处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春季雨水丰沛,潮湿温和,3—5月为雨季,年均降雨量1782.7mm,1月均温10.6℃,7月均温28.1℃,年均温度20℃。
平原区村庄密集,星罗棋布,劳动力充足,工农业发展相对迟缓。
当地以农业为主,次为林业和工业,农业主种稻,次为甘蔗、蚕桑、花生、油菜、油茶等。
是全国蚕桑生产基地县之一。
9.3矿区地质工作概况
二十世纪五十~九十年代,本区相继完成了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了一批重矿(化)点及水系砂异常,并进行了成矿规律的研究。
这一时期,还完成了1:
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并在主要成矿区带进行了1:
5万区域地质调查、1:
5万航磁航放调查、1:
5万化探扫面,为在该区开展地质找矿、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1995年8月至12月广东省地质局706队在本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完成工作量:
1:
1万地质填图2km2,槽探2000m3,民窿编录222m,钻探100m。
提交《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地质勘探报告》,初步估算锰矿石量478.7kt。
2001年3月—2002年1月广东省地质局706队在翁源新江、英德湾背、英德官山一带开展银锰多金属矿普查。
2002年7月706队编制了《广东省翁源县新江银锰多金属矿普查工作报告》。
报告于2003年1月16日经广东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及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管理处复审通过。
706队在本区开展地质详查工作,以岩心钻探为主,结合地质物化探等找矿手段,初步查明矿区地质和磁铁矿床(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矿化特征。
共发现大小锰矿体3个,铅锌矿体1个,磁异常5个。
截止2003年3月查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锰矿石221.28kt,Ag26.72t,Pb5058.66t,Zn2689.64t。
平均质量分数:
Mn26.1%,TFe18.1%,Ag120.8g/t,Pb2.3%,Zn1.2%。
预测的资源量(334):
锰矿石340.59kt,Ag31.88t,Pb7138.03t,Zn7542.58t。
平均质量分数:
Mn20.3%,TFe19.7%,Ag93.6g/t,Pb2.1%,Zn2.2%。
2006年10月,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九三二队受韶关市国土资源局委托对翁源县双塘锰矿进行了资源储量核实工作。
他们在广东省地质局706队提交的详查报告的基础上,对该矿区进行了实地勘测和调查,对民窿采空区,坑道采场进行实地测量,根据开采情况,对矿体边界线及其他地质界线进行了修正,圈定了采空区范围。
经过室内综合整理,编绘了1:
2000矿区地形地质图1幅,1:
1000勘探线剖面图4幅,1:
500坑道开拓系统图1幅,1:
1000矿体储量估算纵剖面投影图1幅。
估算了该矿区保有资源储量,于2006年12月30日提交了《广东省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该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于2007年7月19日经广东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通过(粤资储评审字[2007]132号),矿区资源储量已于2007年9月24日由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登记备案(粤国土资储备字[2007]61号)。
9.4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9.4.1地层
双塘锰矿区位于华南地台粤湘桂海西期坳陷区的东侧,大东山贵东EW构造带与北江断裂带的交汇处。
区内出露地层有中下泥盆统桂头群(D1-2gt)、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以及第四系(Q)。
1、中下泥盆统桂头群(D1-2gt):
分布于矿区北部,所见岩性顶部以浅紫红色、紫灰色页岩为主,其下岩性有浅黄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砂岩,属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
厚>200m。
2、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
于矿区大面积分布,属潮坪相碎屑岩沉积,是区内的主要含矿层位,据其岩性组合分为三个岩性段:
第一岩性段(D2d1):
分布于矿区南西侧。
岩性以浅黄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钙质泥岩、泥灰岩透镜体,底部为泥质条带灰岩、泥灰岩。
顶部为灰白色粉砂岩。
厚度195.3m。
第二岩性段(D2d2):
分布于矿区中部。
岩性上部为深灰色钙质泥页岩、泥灰岩、炭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凝灰岩,下部为钙质泥岩夹紫红色泥岩。
紫红色泥岩特征较明显,可作为该层底部的标志。
泥灰岩中富含腕足类化石,该层上部见一层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粉砂质泥岩或同生角砾灰岩,新鲜岩石标志很明显。
该段为主要含矿层位,厚度272.5m。
第三岩性段(D2d3):
分布于矿区北东部。
岩性底部为灰白色薄层粉砂岩,往上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
局部夹钙质泥岩、泥灰岩。
泥岩中含腕足类化石。
厚度>82.7m。
3、第四系(Q):
于矿区广泛分布,分残坡积和冲洪积层二类。
残坡积分布于山坡、山间洼地,堆积物为粘土为主,含5—10%的岩石碎块,厚度1—5m。
冲、洪积层分布于河谷及其阶地,分布区大部分已开辟为粮田,堆积物上部以粘土为主,底部含较多的卵、砾石。
厚度一般>5m。
9.4.2构造
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构造十分发育。
矿区处于翁城复式向斜的翘起端,受后期构造应力作用及岩浆岩活动的影响,原有的褶皱形态遭到强烈的改造破坏,形成了一系列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构造。
区内规模较大的构造主要为九曲岭向斜、背夫岭单斜构造、九曲岭断裂(F1)、塘坑断裂(F2)和蕉溪断裂(F3),上述构造组成了本区总的构造格架。
各构造的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褶皱构造主要有九曲岭向斜,向斜位于九曲岭村北西侧,轴向NW,北西端被F3错断,北东翼被F1切割破坏,遭部地层为D1d3碎屑岩,南西翼主要出露D1d2和D1d1之碎屑岩,地表两翼地层产状较平缓,深部经钻孔揭露情况分析,倾角较陡,一般70—80°,推测九曲岭向斜为一紧闭褶皱。
断裂构造发育有NW组、NNW组、NE组等三组断裂。
1、NW组:
主断裂有九曲岭断裂(F1),位于九曲岭以北一带,长>4km,出露宽0.5—25m,总体走向NW,倾向NE,推测倾角较陡。
据探槽揭露,见断层带岩石高度磨碎,形成千糜岩、糜棱岩,岩石之磨碎物质经重结晶作用形成绢云母,绢云母和其中的眼球状、透镜状碎斑均呈定向排列,黄铁矿化较普遍。
其中于4/TCI和8/TCI探槽中,除见千糜岩和糜棱岩之外,尚见断层带中有数层0.5—4.5m厚的“黑土”矿化层,刻槽样分析结果显示银、锰、铅、锌矿化。
该断层的南东段见岩石具硅化现象,且具碎裂结构,黄铁矿化较普遍,局部伴有闪长岩和次英斑岩脉侵入。
属逆断层。
2、NNW组:
主断裂有F2:
位于塘坑水库一带,长>3.5km,走向NNW,倾向NNE。
推测倾角中等。
该断层北西段于I/TC2-2见两盘岩层倾向相反,但岩性又明显不同证实其存在,南端见一条宽2—5m的梳状石英脉中部16/TC1探槽中见宽2—11m的次英安斑岩脉。
该断层性质推测为逆断层。
3、NE组F3:
位于蕉溪北东一带,长>3km,出露宽2—4m,总体走向NE,倾向NW,推测倾角较陡。
北东端见千糜岩,呈青灰色,片状构造,成份主要为绢云母,片理倾向330°,倾角85°。
宏观上F3北西盘出露D1-2gt地层,其产状总体向北倾斜,南东盘出露D1d2地层,亦显示了F3断裂的存在。
该断裂地貌上为一较平直的河流。
9.4.3岩浆岩
本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次英安斑岩(γ52
(1))、闪长岩(δ)、辉绿岩等。
呈小岩株、岩墙或沿层间充填贯入形成顺层的岩脉产出。
厚度变化较大,由0.2~数十米不等。
次英安斑岩(γ52
(1)):
呈浅灰白,局部带浅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为主,另于I/TC2-2中部见岩石具流纹状构造。
斑晶为石英、长石等。
闪长岩呈暗灰色,风化后褐黄色,新鲜的辉绿岩见于ZK0701和ZK1501两孔,呈暗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成份主要为辉石和长石,偶见石英斑晶。
位于背夫岭南部的次英安斑岩脉,总体走向NEE,长度>1km,宽度>10m,脉中含较多围岩角砾(捕虏体),并见约30%的石英斑晶,大小多为1—3mm,个别达8mm,其分布与岩层的走向一致,应是顺层充填贯入形成。
9.5矿产资源概况
9.5.1矿体地质特征
目前已发现的4个锰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第二岩性段地层中,呈透镜状或似层状顺层或沿破碎带产出,分布于九曲岭矿段0线、7线、15线范围,矿体总体走向呈NWW向,倾向NNE,倾角30°~60°。
自北往南分别编号为V1、V2、V3、V4,矿体大致平行排列,间距10—150m,主矿体为V1、V2号矿体。
详见《矿体规模、形态、产状一览表》:
矿体规模、产状、形态一览表
矿体编号
平均产状
规模(m)
形态
走向
倾向
倾角
延长
假厚度
倾斜延长
最大
最小
平均
V1
NWW
NNE
20°~50°
343
3.56
0.8
2.89
143
透镜状或似层状
V2
NWW
NNE
20°~50°
395
4.60
0.6
2.24
>60
V3
NWW
NNE
20°~50°
400
5.60
0.5
3.23
>80
V4
NWW
NNE
20°~50°
250
4.95
0.5
4.86
>30
各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V1矿体:
矿体呈走向NWW,倾向20°~30°,倾角40°~65°。
矿体呈透镜状顺层产出。
矿体控制长343m,圈定长473m,倾斜延深实控60m(ZK001),推测斜深143m,平均厚度2.59m,地表埋藏深度0~4m。
含Mn16.23~39.15%,平均23.13%,TFe7.05~30.00%,平均18.72%,Ag36.3~308.0g/t,平均109.44g/t,Pb0.42~4.21%,平均1.68%,Zn0.5~1.96%,平均0.94%。
矿石中有害组分P0.093%,SiO215.45%。
属中贫—富矿。
沿走向及倾斜方向具膨缩现象,厚度变化大,沿走向南东端地表仅0.32m(0/TC2),往北西有所变厚达0.80m(D6),2.00m(7/TC2),1.00m(D8),沿倾斜从北西至南东有所增厚,北西端厚仅1.3m(ML2),南东端厚达8.23m(ZK0001),且锰、银质量分数有增高的趋势。
矿体已控制的下延标高为197m,推测下延最低标高为137m。
剖面上工业矿体延深经ZK1501、ZK0701及ZK0003已控制(尖灭);目前民采的最低标高为170m。
V2矿体:
见于0—7线间,产于V1矿体下盘,相距18—20m,大致呈平行展布,走向NWW,倾向20—40°,倾角30—60°,地表较平缓,下延变陡,一般50—60°。
矿体圈定长395m(ML1、ML3、CK1、D195),倾斜延深大于23m(ML1),平均厚度2.33m,埋深0—15m,含Mn28.5—39.32%,平均33.39%,TFe14.92—19.04%,平均16.53%,Ag83.0—279g/t,平均148.58g/t,Pb3.62—4.22%,平均3.77,Zn1.20—2.45%,平均1.89%,属中一富矿。
矿体呈透镜状,厚度变化大,沿走向中间厚达5.00(CK1)两端迅速变薄,往南东厚2.35m(ML3)北西厚仅1.37m(ML4),矿体沿走向及倾斜方向已圈定,已控制的下延标高为188m(ML1),推测下延最低标高为160m,目前民采的最低标高为170m,
V3矿体:
见于0—7线间,产于V2矿体下盘,可分为V3-1、V3-2两个小矿体。
与V2相距55—60m,大致平行展布,走向NWW。
倾向20—40°,倾角30—60°,呈上缓下陡。
V3-1矿体仅有一条槽探控制,出露长度10m,厚仅1.14m。
据两个样品分析结果,矿石平均质量分数:
Mn30.99%,TFe7.11%,Ag109.70g/t,Pb0.77%,Zn1.05%;V3-2矿体见于ZK0001,埋深145m,厚达5.30m。
据四个样品分析结果,矿石平均质量分数:
Mn12.57%,TFe22.94%,Ag61.50g/t,Pb1.94%,Zn3.32%。
属贫矿。
矿体呈透镜状,沿走向倾向厚度、品位变位大,浅部以Mn、Ag为主,深部Pb、Zn含量增高的特征。
V4矿体:
分布于7—15线间,产于V3下盘,相距164m,于水平宽80m地段由4个小矿体组成,大致平行展布,从北往南编号为V4-1~V4-4,间距10—50m不等,呈顺层透镜状产出,总体走向NWW,倾向20—30°,倾角20—35°,圈定长V4-1为250m,V4-3为150m,V4-4为290m,厚分别为1.00m,1.15m,1.30m,1.41m,总厚度4.86m,出露标高在188—230m之间,V4-1含Pb2.02—3.18%,平均2.17%,Zn0.12—0.68%,平均0.34%,Ag6—14.4g/t,平均9.3g/t;V4-2含Pb1.87—4.37%,平均2.27%,Zn0.32-3.18%,平均1.80%,Ag4.00—4444g/t,平均315g/t;V4-3含Pb2.30%,Zn1.52%,Ag109g/t;V4-4含Pb1.65—2.99%,平均2.10%,Zn0.58-4.06%,平均1.74%,矿体中铅锌达工业品位外,含Mn品位较低,一般在1.98—6.26%,仅于V4-1南东端及V4-4南东端,见含Mn15.93%和23.57%,局部达工业要求,矿体沿倾向尚未控制,若下延与前述矿体相似,且倾角变陡、厚度增大,仍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9.5.2矿石质量
1、矿石物质组成
矿石矿物组分复杂,金属矿物主要有软锰矿、硬锰矿、褐铁矿,次为方铅矿、闪锌矿,局部含微量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是粘土类矿物与少量方解石、石英等。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
主要为自形晶粒结构、半自形晶粒结构、它形晶粒结构、交代残留结构等。
矿石构造:
土状、块状和条纹状三种,偶见表生胶状、角砾状、空洞构造。
锰银多金属矿地表经风化疏松呈土状;块状矿石则系由锰银多金属矿富集而成;条纹状则系软锰矿、硬锰矿呈细微的纤状集合体产出,往往各自聚集一起相间成条纹状。
2、矿石化学成分
主矿脉V1矿体含Mn16.26-39.15%,平均23.13%;TFe7.05-30.00%,平均18.72%;Ag36.3-308.0g/t,平均109.44g/t;Pb0.42-4.21%,平均1.68%;Zn0.5-1.96%,平均0.94%;P0.093%,SiO215.45%。
V2矿体含Mn28.5-38.2%,平均33.39%;TFe14.92-19.04%,平均16.53%;Ag83.0-279g/t,平均148.58g/t;Pb3.62-4.22%,平均3.77%;Zn1.20-2.45%,平均1.89%;矿石品位较富。
全区矿石平均质量分数Mn26.52%,TFe17.13%,Ag107.42%,Pb2.19%,Zn1.72%。
矿石中有害元素P0.06%、SiO212%,未超出工业指标允许范围,局部矿段SiO2含量稍为偏高,其它有害元素含量低微,经过水选后,有害元素含量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3、矿石类型和品级
矿石自然类型为氧化锰矿石,主要工业类型为铁锰矿石。
根据全区矿石主元素和有害元素平均含量(Mn22.61%,TFe19.02%,P0.06%,SiO212%),本区矿石品级达到冶金用氧化锰矿石类型的铁锰矿石Ⅱ级品。
9.5.3矿体围岩及夹石
V1矿体顶底板围岩为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具条带状锰矿化,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V2矿体顶底板围岩为钙质泥岩、泥灰岩或钙质粉砂岩,均无矿化,界线清晰;V3矿体顶板为基性岩脉,底板为泥岩、钙质泥岩,矿体中亦见岩脉穿插;V4矿体顶、底板围岩为钙质泥岩或钙质粉砂岩,与矿体界线清晰。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矽卡岩化、硅化等。
矿体夹石较少见,且大部分都在工业指标允许范围内。
9.5.4矿床伴生矿产
与锰矿伴生组分有铁矿、银矿、铅锌矿等,可作为副产品综合回收利用。
据野外观察,方铅、闪锌矿常呈细脉浸染状或星散状分布于铁锰矿石中,局部形成独立的铅锌矿体,如V4-1、V4-2、V4-3号脉等。
矿石中的银主要以银的硫化物—辉银矿等独立矿形式出现,与方铅矿密切共生,大部分以极其细小矿物分布在方铅矿及方铅矿边部或解理中。
矿石中银的品位高低与铅含量有明显正消长关系,全区铅银比值为0.44。
9.5.5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目前矿山有简易选厂矿石处理能力为70t/d。
选矿主要工艺流程为水洗选,原矿简单破碎后过双搅拌水洗机洗去泥土,再经过人工手选去石块,精选后获得商品矿。
根据多年来矿山提供选矿资料和实践证明,本区锰矿石可选性良好,原矿品位Mn含量18%,TFe含量14%,精矿(商品矿)品位Mn含量≧22%,TFe含量>18%,Pb1.8%,Zn1.4%,Ag102g/t。
尾矿品位含Mn3—6%,TFe含量5.2%,原矿石产率为75%,选矿回收率达90%以上。
矿石中综合回收矿物有软锰矿、硬锰矿、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辉银矿,都具有一定的工业回收价值,综合回收率高。
伴生组分铅锌矿和银矿因含量过低,目前还不能在选矿阶段直接回收,只能在冶炼生产过程中的锰渣、生铁、含银粗铅中综合回收利用。
9.6矿区开采技术条件
9.6.1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处于丘陵地带,锰矿体分布范围内属低缓丘陵地貌,大气降水大部分流向矿区,地形对降雨垂直渗透补给有利。
区内主要分布泥盆系浅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岩体中发育的裂隙含水属构造风化裂隙含水层,其富水性不均匀,一般在中深部富水性较强,为矿坑充水的主要补给源。
第四纪冲积含水层不发育,而风化残坡积粘土、亚粘土覆盖全区且其形成厚度大(0.2-12m),弱透水或局部透水,与裂隙水有水力联系。
大气降水为本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水源,因此,本区地下水具有明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翁源县 锰矿 参照 模板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