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大联考三.docx
- 文档编号:29749090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88.53KB
历史浙江大联考三.docx
《历史浙江大联考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浙江大联考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浙江大联考三
浙江大联考
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试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4.交卷时,可根据需要在加注“
”标志的夹缝处进行裁剪。
5.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人民版必修一、必修二(前五专题)(占30%),必修二(后三专题)(占70%)。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
1.明朝御史刘台上书皇帝说:
“高皇帝鉴前代之失,不设丞相……文皇帝始置内阁,参与机务。
……二百年来,即有擅作威福者,尚惴惴然避宰相之名而不敢居,以祖宗之法在矣。
乃大学士张居正俨然以相自处……擅威福者三四年矣。
”这表明当时
A.御史能有效监察内阁行政权的滥用B.内阁一度成为明朝的法定中枢机构
C.内阁权力的扩大引发大臣普遍不满D.专制体制下非法定机构权威的扩大
2.西塞罗认为:
“法律并非人的思想的产物,也不是各民族的任何立法,而是一些永恒的东西,以其在指令和禁令中的智慧统治整个宇宙。
法律是神的首要的和最终的心灵,其理性以强迫或制约而指导万物。
”其意在强调
A.法律是神而不是人意志的体现B.罗马法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C.人类立法须遵循平等正义原则D.制定万民法适应时代需求
3.独立战争后,美国领导人反复向人民强调,“舍此,不能保卫美国免遭外国的进攻;舍此,亦不能保证稳定地执行法律保障财产……不能保障抵御野心家、帮派的暗箭与明枪”。
为此,他们在1787年宪法中实施
A.联邦制并赋予总统行政大权B.共和制原则
C.主权在民、各州自治原则D.三权分立原则
4.厘金是一种货物产销税,征于货物生产、过境和落地销售过程中。
它原本是清政府为镇压农民运动筹措军饷的临时措施,后来推行全国。
据统计,在厘金收入最好的时期,厘金一年的收入比清政府原来一年的财政收入还高出3~4倍。
下列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①厘金完全成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 ②厘金收入高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③清政府积极利用厘金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④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科举考试内容也开始转向时务。
但在1903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
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
A.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B.教育改制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
C.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D.废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
6.1937年12月,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刊登了记者从南京江边军舰上发出的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消息。
1941年,美国《时代》周刊刊文称:
“黄河两岸正展开大规模战斗;蒋委员长统帅的军队正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高昂的士气。
”这些报道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在美国的主导下实现国共两党和解
B.有效地推动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物资援助
(注:
“中中交农”即国民
政府四大国有银行)
C.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为中国抗战赢得美国广泛的舆论支持
7.历史漫画是研究历史的生动素材。
右面的漫画可用来论证
A.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官僚资本开始实行经济垄断
C.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D.国民党统治危机在不断加深
8.下列图片所示的重大政治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注:
图中文献为《中华人民共国宪法》(1954年)
A.标志着三大改造顺利完成B.保障了我国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C.表明“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是新中国民主宪政的开端
9.1972年是中国外交的丰收年,下表是这一年下半年外交取得的成果。
对表中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外交成果
9月
中国与多国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10月
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中国和马尔代夫建交
11月
中国和卢森堡建交、中国和牙买加建交、中国和乍得建交
12月
中国和澳大利亚建交、中国和新西兰建交
①外交成果归功于新时期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②更多的西方国家开始承认新中国
③国际政治环境重大变化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④恢复联合国席位是中国外交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10.亨利·基辛格博士指出,“外国评论家提出美国谋求统治地位问题,而美国这样做常常是对国内施压集团所做出的反应”。
由于这些的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倾向单边政策和霸道行为”。
在此,基辛格强调的是
A.美国政府被特殊利益集团所操纵
B.美国外交单边主义政策遭到国际社会反对
C.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在国内不得人心
D.美国外交反映了特殊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
11.秦汉以后,江苏的农业与家庭饲养业、家庭手工业并重。
魏晋至中唐,由于政府的税收中征收绢与布,因此,迫使每家每户必须纺麻织布或织绢。
这些共同体现出江苏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
A.农业副业并举,“以副养农”B.家庭手工业成为古代农耕经济的主体
C.手工业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D.丝织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动
12.圈地运动(12~19世纪)是将零散的土地集中经营,对土地经营权的重新分配,是土地资源的内部整合。
下表为英国粮食作物生产在耕地被圈占后,单位面积产量的发展情况。
这一现象反映出英国
时间范围(年)
单位面积产量(蒲式耳/英亩)
1200~1300
8
1650
11
1800
19.5
1850
34.8
注:
1蒲式耳约等于25.5千克。
数据来源:
邹德秀《世界农业发展史》
A.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B.政治革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C.规模化经营利于农业生产效益D.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3.《安徽地方史》载,与其他手工业相反,“战后”安徽茶业发展较快,茶叶的出口量居全国首位,约1亿磅,超过战前全国出口量,“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
倘居奇不卖,则逾七减十分之一”。
这种现象开始于
A.鸦片战争以后B.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C.抗日战争以后D.解放战争以后
14.1978年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向全党推荐安徽的“省委六条”,其主要精神是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允许农民搞正当的家庭副业。
这里涉及的主要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安徽率先设立经济特区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安徽人民公社化进一步发展
15.《大众电影》在1979年第5期的封底刊发了英国电影《水晶鞋和玫瑰花》的剧照,画面中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拥吻动作。
编辑部认为它最能表现爱情。
然而,该照片引起新疆奎屯农垦局一位以“九亿人民的代表”自居的读者的质问:
“你们准备把我国的青少年们引向何方呢?
”该事件说明当时
A.《大众电影》不为多数人所接受B.经济特区的设立推动了文艺发展
C.革命主题电影仍然独占电影市场D.社会生活领域存在新旧思想冲突
16.1926年,柯立芝总统否决了麦克纳利·豪根的农田救济法案。
该法案旨在允许联邦政府购买农产品盈余并在国外市场低价出售,以确保国内农产品价格免受欧洲农业的冲击。
但他支持赫伯特·胡佛的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来增加农民收益的建议。
这说明柯立芝总统
A.无视欧洲经济复兴的事实B.坚持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C.牺牲农业发展换来短暂繁荣D.主张政府适当干预经济生活
17.新政前期,罗斯福把财政赤字看成不光彩的政绩,力图消除它,但到了1936年以后,罗斯福总统再也不提消除赤字之事了。
对财政赤字的看法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美国经济运行的情况已根本好转B.实践证明财政赤字不可消除
C.赤字是国家克服危机的重要手段D.只有赤字财政才能发展经济
1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欧美各国的物价、工资管制、物资配给等一些战时经济统制措施被逐步取消,部分战时国家投资兴建的国营企业也转卖给私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战争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过时
C.国家垄断行业的重心转移D.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有所减少
19.所谓“余粮收集制”,其粮食征收的办法是首先由粮食人民委员部根据国家需求制定征收年度的征收总额,然后再通过地方各级粮食机关逐级分配给各产粮省、县、乡、村,直至每个农户承担,按固定价格向农民征购。
由此可见,这种办法实际上是
A.无偿征收B.强制摊派C.市场交易D.平均摊派
20.有人这样描述20世纪20~30年代苏俄(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这里的“现实”指的是
A.内忧外患威胁新政权B.生产力水平严重落后
C.农业集体化高速推进D.工业化政策的大力推行
21.下表是1953~1964年苏联农业改革中的部分数据,它可以反映出
年份
项目
1953年
1964年
农村拖拉机
74万台
154万台
谷物收割机
32万台
51万台
卡车
42万辆
95万辆
国家对农庄的长期贷款数额
5.8亿卢布
12.5亿卢布
A.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B.国家重点投资农业机械生产
C.国家加强了对集体农庄的支持D.机械化生产使农庄负债增加
22.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阿尔巴金在1990年6月的真理报上写道:
“现在有人唯恐经济形势不恶化,因为经济形势的任何好转,对政府的信任提高,就意味着这些势力的垮台。
”这主要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仍然以经济改革为中心B.带来了经济形势的好转
C.暂时赢得了民众的信任D.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阻力
23.“(关贸)总协定为解决各成员国在相互的贸易关系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提供了场所和规则。
……制定了一套调处各国争议的程序和方法。
”而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准司法性增强其仲裁效力。
这表明与世贸组织相比,关贸总协定
A.不具备权威性B.不具备强制性
C.适用于世界各国D.其内容更趋于完善
24.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
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英国、意大利、爱尔兰也实行了单独浮动。
这一现象主要冲击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B.欧盟的经济地位
C.冷战格局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地位
25.2012年,中国同亚太经合组织其他成员之间的贸易额达2.33万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60%以上。
在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中,除欧盟和巴西外,其余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
这表明中国
A.重视区域经济内部的合作B.实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C.团结亚非国家抵制大国霸权D.成为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市场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
26.罗斯福新政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不同发展阶段遭遇着不同形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民国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教科书认为,新政“能否收效,还是问题”。
材料二 1947年出版的《初级中学适用外国史》教科书:
“罗斯福执政之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强国的国际责任。
当政数年,成效大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了。
”
材料三 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历史教科书,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
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突出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的沉重打击,直接恶果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至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状况如何,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
(1)材料一、二中的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持怎样的不同态度?
(4分)
(2)材料三的态度有何变化?
(2分)
(3)分析导致出现材料一到材料二、三态度不同的原因。
(原因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6分)
27.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时间早,相对比较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社会保险计划、社会保险制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
铁血宰相俾斯麦被迫转向了软化工人与调和阶级对立的政策,在德皇威廉一世的支持下,帝国议会通过了法令,先后于1880年、1884年和1889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保险法》三项法案。
材料二 受丘吉尔委托,贝弗里奇1940年开始考虑到了30年代大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在一个工业社会,在和平时期,应该运用所有生产要素,不要再遭受那五大灾难之苦——贫困、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散。
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为英国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该报告指出,贫困、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散是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五大障碍,国家要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在贝弗里奇思想的指导下,英国相继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家庭补助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于1965年和1975年对《国民保险法》进行了补充与修订,最终形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据郑秉文主编《走进法兰西》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原因并概括其基本内容。
(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德两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和积极作用。
(7分)
28.长期以来,对赫鲁晓夫及其改革的评价众说纷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改革思路来讲,为了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病,在改革开始阶段,首先应把中心放在改革经济机制和调整经济关系上,即要调整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放权让利,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与经济杠杆的作用,而1957年的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把中心放在调整经济管理组织形式上,只是把经济管理的重心由中央转到地方,管理机构从条条搬到块块,即只是在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
从改革的步骤来看,正如一些苏联学者指出的:
“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不能代替实际的尝试。
”改组的结果使企业下放过了头,权力分散过了头。
致使地区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
材料二 1959年10月,赫鲁晓夫参加新中国10周年大庆。
其间,赫鲁晓夫在庆祝宴会上讲话,教训中国不要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的稳固性,并在中苏两党领导人的会谈中粗暴地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以致双方发生了激烈争论,赫鲁晓夫提前结束访华回国。
10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认为,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抱有幻想,只看到美国当局表面上所谓“爱好和平”的一面,而且真的相信,没有看到美帝国主义的本质。
会议作出结论,认为目前应采取以团结为重、不搞争论、冷静观察的方针,但应看到国际上出现的修正主义思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百年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6分)
(2)谈谈你对材料一、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的认识。
评价历史现象和人物,我们要注意哪些因素?
(6分)
29.全球化在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神秘的“绝对理念”和“自由精神”,而是根源于资本的本性。
对于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贪欲使资本充满了不断膨胀和扩张的冲动,它力求冲破各种地域的限制。
“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据《浅析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等文章整理
材料二 下面是2011年凤凰网财经首页的一栏目截图。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并归纳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内涵。
(4分)
(2)你支持材料二中哪一方的观点?
说明理由。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分)
(3)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凤凰网开辟这一栏目的意义。
(6分)
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1.D 明朝内阁“参与机务”,其权职取决于皇帝,张居正时期内阁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D项符合题意,而B项错误;A、C两项中的“有效”“普遍”说法不准确。
2.C 西塞罗认为法律“是一些永恒的东西”,“其理性以强迫或制约而指导万物”,由此可知他强调的是人类的任何立法都必须遵循自然法中的平等正义等基本原则和精神,而不能违背它,故C项正确;“法律是神的首要的和最终的心灵”“强迫或制约而指导万物”强调的是自然法原则的重要性,A、B两项解读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3.A 独立战争后,要“保卫美国免遭外国的进攻”、“保证稳定地执行法律保障财产”,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故A项正确,D项不全面、准确;B、C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4.C 厘金是一种货物产销税,通过厘金对流通中的商品进行征税,且收入颇高,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②正确;材料仅强调厘金收入最好时期的情况,①中“完全”“支柱”的表述夸大了其影响;材料未涉及“应对外国资本冲击”,③错误;④表述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为C项。
5.A 材料表明晚清政府试图通过学堂教育推进教育的转型,但科举制所带来的巨大地位利益与学堂培养近代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存在冲突,A项符合材料主旨;B项改制缺乏“国家支持”的表述与材料明显矛盾;清廷可以选择通过将学堂所学内容与科举考试逐步挂钩、录取标准从人文型知识分子向技术型转变的方式推进教育改革,C、D两项均不对。
6.D 美国记者对侵华日军暴行的揭露,对中国抗战的正面报道,有利于中国赢得美国广泛的舆论支持和同情,D项正确;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物资援助主要取决于其战略利益考量,B项依据不足;A项与材料无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无关,C项错误。
7.D 从“内战”一词可知,该漫画反映的不是抗战时期的历史,排除A项;漫画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实行经济垄断,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国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发动内战,“一手遮天”,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对,故D项正确,C项错误;B项“开始”的表述不准确。
8.B 材料图片反映的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宪法的场景。
当时正处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期间,社会主义新宪法的通过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保障,故B项正确,A、C两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
9.C “新时期”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①错误;从表格中可知与中国建交的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②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积极寻求改善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致使追随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美关系改善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故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C项。
10.D 由材料中的“外交政策倾向单边政策和霸道行为”“这样做常常是对国内施压集团所做出的反应”可知,美国外交政策服务于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要求,D项符合题意;材料仅涉及外交,A项说法过于夸大;B项不是基辛格强调的重点;C项与材料无关。
11.A “农业与家庭饲养业、家庭手工业并重”“政府的税收中征收绢与布”进一步推动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家庭手工业服务于农业,农业才是古代农耕文明的根本、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的变动在明中后期才出现,D项错误。
12.C 圈地运动是将零散的土地集中经营,改变原有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获取规模效益,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12~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尚未开始,A项无法解释这一时期粮食增长的原因,故A项不准确;B、D两项材料未涉及。
13.A 材料描述的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大部分衰落,安徽的茶叶因为受出口需求的影响而获得一定发展,但贸易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外国商人手中的现象。
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加紧对中国原材料的掠夺,故选A项。
14.A 1978年2月,安徽的“省委六条”指的是安徽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其得到了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认同和推荐,这预示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即将拉开,故A项正确,D项错误;率先设立经济特区的是深圳等地,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于1984年,C项错误。
15.D 材料反映的是《大众电影》杂志希望通过这一做法表达改革开放初期渴求新的社会生活的人们的精神面貌,但这受到了一些受旧思想影响很深的人的质疑。
A项所述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经济特区是1980年设立的,B项错误;C项所述不符合事实。
故选D项。
16.B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柯立芝总统反对通过政府干预的手段而是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来增加农民收益,故B项符合题意,D项与题意不符;“无视欧洲经济复兴”“牺牲农业发展”之说均缺乏材料依据,排除A、C两项。
17.C 罗斯福新政前期把财政赤字当做了经济崩溃和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在新政期间,政府通过扩大开支,增加公共投资,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恢复,正说明一定程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发挥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有利于克服经济危机,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说法均过于绝对。
18.D 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因战争被破坏的经济,欧美各国取消战时统制经济政策,实行部分产业的私有化,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调节有所减少,故选D项。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说法与事实不符。
19.B 材料反映了“余粮收集制”并不是收集农民剩余的粮食,而是根据政府的规定按计划强制层层摊派。
这种方法既不是市场交易,也不是无偿征收;仅凭材料也不能判断是否是平均摊派。
故选B项。
20.B 材料中的“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分别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尝试,“理想”指的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社会模式,“现实”指的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不足和战争对生产发展的破坏带来的困难。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C、D两项所述均是斯大林时期回归“理想”的实验。
故选B项。
21.C 1953~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期间,由表中数据可知,这一时期的改革加强了农机工业,增加了对农庄的长期贷款数额,由此可以得出C项所述结论;A、B两项说法没有依据;D项所述因果关系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不能反映贷款完全用于农业机械化。
22.D 材料说明了当时的改革受到了许多反对势力的阻挠,因为改革如果取得成功,反对派就会在政治上垮台,故D项说法符合材料含义。
A、B、C三项均与事实和材料不符。
23.B 材料中的“准司法性”“仲裁效力”表明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法律强制性;而关贸总协定仅“提供……场所和规则”和“制定了……程序和方法”,这些规则、程序是各成员国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但不具备强制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C项错在“适用于世界各国”的表述上;D项表述本身错误。
24.A 材料反映了欧洲各国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崩溃,实行了浮动汇率,这表明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
25.A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这与中国致力于加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推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浙江 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