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经营学.docx
- 文档编号:29734037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70.13KB
草场经营学.docx
《草场经营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场经营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场经营学
草场经营学复习要点
熟悉以下专业术语
1、草地:
是一种土地类型,它是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与其所着生的土地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
2、草地产草量:
产草量是指地上生物量中有经济价值的草量。
3、草地利用率:
在适度放牧情况下的采食量与产草量的比率
4、草地放牧系统:
以非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和人类生产劳动3个组分构成的一个以土壤、牧草、家畜系统管理为主干,以放牧过程中草地物质和能量循环与转换为主题的开放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5、割草场:
牧草被刈割后利用的草场
6、草地退化:
草地在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土壤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使草群成分发生改变,产量减少,质量变低,饲用价值下降,生境条件恶化的过程。
7、草地现况:
草地发育和发展的健康状况。
8、草地改良:
采用各种农艺技术措施提高草地植物生产力的生产活动。
绪论:
世界草地的主要类型
(一)、短草草地
(二)、高草草原
(三)、稀树草地
(四)、荒漠(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澳大利亚中部)
(五)、栽培草地(降水稀少,强盛的蒸发,典型大陆性气候。
植被稀疏,主要为旱生植物,有机物少,表土易板结)
(六)中国草地类型
按照中国草地分类系统,我国草地划分18类:
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荒漠类;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低地草类;山地草甸类;沼泽类;未划类草甸。
产草量或含水量从高到低:
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我国是世界草地面积第三大国;第一是澳大利亚;第二是俄罗斯。
高寒草甸草原类占我国草地面积第一,温性草原类占我国草地面积第二,高寒草原类占我国草地面积第三,温性荒漠类占我国草地面积第四。
这四类面积占我国草地面积的60%以上。
我国按水分划分:
①青藏高原高寒区②温带草原荒漠区③南方、华北山地、沿海滩头
第一章复习重点
一、饲用植物的生活型划分依据及划分的基本类型
在草地学中,常采用德国学者克涅尔的分类方法,其根据植物的外貌和生长寿命把草地植物划分为六个不同类型的生活型:
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苔藓、地衣。
①乔木:
常绿乔木的叶没有饲用价值,而夏绿乔木的枝叶可作为家畜的饲料。
夏绿乔木又被称为“空中牧场”。
过冬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不死。
②灌木:
多年生木本植物,无明显主干,由其基本开始分枝,成丛状,按其植株高矮,可把灌木进一步分出一类小灌木,即半灌木,高度一般只有20—30cm,通常不会超过50cm,其生长特点,地上部是一年生,地下部是多年生,灌木在草地生态系统比乔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③多年生草木:
生活年限在一年以上,其生长特点,地上部分枝条每一年在开花结实后,或没有完成生育期的枝条在生长季结束后都要死亡,每一年的春季能从位于地表或地下的生殖器官的更新芽形成新的枝条,多年生草类种类多,分布广,是组成各类草地植物的主要建群种。
(其高产、稳产。
整个生长期都能生成青草,即再生。
一年内地上部分死亡,但地下部分不死)
④一年生草类:
生活周期在一年内完成。
一年生草类在各类草地上均有分部,但数量不多(主要在荒漠地区),不能形成建群种。
(一年内地上、地下部分均死)
⑤苔藓:
高等孢子植物,几乎没有饲用价值。
⑥地衣:
由真菌和藻类组成的一类共生植物,几乎没有饲用价值。
二、多年生草类的发育速度与寿命
根据多年生牧草发育速度和寿命的长短,可把多年生牧草划分为以下类型:
1、二年生植物:
该类型牧草发育速度迅速,但寿命短。
在播种当年产量最高,第二年迅速下降。
2、少年生植物:
该类型牧草发育速度较慢,植株寿命中等,播种第一年产量最高,第二年不如第一年,第三年显著下降,平均寿命5-8年
3、中年生植物:
该类型牧草发育速度缓慢,寿命10年左右,第二、三年产量最高,第四年产量开始下降。
如紫花苜蓿。
4、多年生牧草:
发育速度很慢,寿命10-15年,第4-5年产量最高,第5年开始下降。
如白三叶、草地早熟禾。
三、多年生牧草枝条的形成类型
1.根茎型:
有两种茎,一直地上茎,另一种由分蘖节上发育的与地面主枝垂直的地下的根茎,其能在顶端或节间处形成新的枝条,这些枝条也能形成自己的根系,该类型的草对土壤要求较严各,结构良好、肥沃的沙壤土和粘土生长最为优良。
(严格控制载畜量是为了更好的保持土壤条件,以满足根茎型牧草对土壤的要求。
)
2.根蘖型:
具有地下横走的根,在横根上有不定芽(分蘖节),分蘖芽可向地面产生枝条,该类型的牧草对土壤要求疏松、通透性良好、肥沃。
(控制载畜量是因为所形成的草皮之间没有联系,不结实,易破坏,过量后丛间下凹形成小土丘。
)
3.疏丛型:
具有入土不深的分蘖节,侧枝与主枝成锐角方向由分蘖节上发出,发育完全的侧枝又能形成自己的侧枝,各代侧枝都以锐角的形式向上发出,因此株丛表现为稀疏的株丛。
各侧枝都能形成自己的根系,在地下能形成强大的根系,与土壤结合能形成草甸,但缺乏联系。
(严格控制载畜量,对土壤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对土壤水分要求严格——不耐水,土壤透水性好,不会在根部积水)
4.密丛型:
具有位于地表的分蘖节,枝条自分蘖节发出后,彼此紧贴和母枝平行向上生长,株丛表现为密集的株丛。
该类型的牧草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能在通透不良或完全厌气的土壤上生长。
(因为分蘖节在地表之上,所以能在通透不良或厌气的土壤中生长)
5.根茎--疏丛型:
具有位于地表的分蘖节,可形成短的根茎,根茎可向地面形成枝条每一枝条又以疏丛型牧草的方式进行分蘖,从而形成以根茎相连的疏丛型。
该类型的牧草对土壤的要求既要满足根茎的要求,又要满足疏丛型牧草的需要,即在疏松、渗透与结构性好的土壤上发育最好。
6.匍匐茎型:
该类型牧草能在根颈上产生匍匐于地面的匍匐茎,匍匐茎发育特点是节间长,茎细弱,节处能形成叶族、茎枝和不定根,发育完全匍匐茎能在节处可产生匍匐茎,如此往复,因此该类型牧草的营养繁殖能力强。
(大部分是下繁草,适合于放牧)
7.轴根型:
具有垂直粗壮的主根,其入土深度可达2-3m或更深,在根与茎连接处由加粗的膨大部分,称之为根茎,根茎上有分蘖芽,枝条被利用后,再生枝条的形成主要由根茎上分蘖芽形成,因此该类型牧草营养繁殖较差,主要由种子繁殖。
该类型牧草对土壤:
要求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
(根颈使植株具有抗寒性,因为主根发达且长,所以需要土层深厚,主要是豆科植物,例如紫花苜蓿)
8.粗壮须根型:
具有短的的根茎和数量多的分枝根,无明显向下生长的主根,一般进行种子或营养繁殖。
(根系与禾本科相似,其种子繁殖居多,营养繁殖效率不高)
9、鳞茎型:
多在土壤5-20cm处形成鳞茎,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主根死亡早,靠茎生出不定根吸收营养。
(鳞茎上有分蘖芽)
10、块茎型:
地下茎末端形成膨大而不规则的块状,是适于贮存养料和越冬的变态茎;其顶端部肥大,有发达的薄壁组织,贮藏丰富的营养物质;块茎的表面有许多芽眼,一般作螺旋状排列,芽眼内有2-3个腋芽,仅有一个腋芽容易萌发,能长出新枝。
(块茎既是营养更新的繁殖器官,又是营养贮存的器官)
四、多年生牧草繁殖、更新及再生
(一)多年生牧草繁殖
种子繁殖是指植物通过种子发育呈新的植株。
营养繁殖是指植物从某一营养器官上获得一个完整植株。
在天然草场上,多年生牧草以营养繁殖为主,种子繁殖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原因:
(1)放牧或刈割破坏了生殖枝;
(2)天然草地上,种子发芽率低;
(3)幼苗生长初期竞争力差。
只得注意:
尽管种子繁殖与更新在天然草地中占的比重较小,但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二)、多年生牧草的更新
牧草的再生是指牧草被刈割或放牧后重新恢复绿色株丛的能力。
衡量牧草再生能力大小的指标参数:
再生速度、再生次数和再生量。
牧草的再生方式:
(1)生长点未受损的短枝的继续生长
(2)休眠芽形成再生枝条
(3)由茎和叶未受损伤的长枝的继续生长(4)腋芽的继续生长
(三)影响草地再生能力的因素
1、生物学特性
2、利用时期
3、利用的留茬高度
4、利用强度
5、光合产物
6、外界条件
五、草地产草量的测定方法
1、刈割收获法测定牧草产量
2、间接测定牧草产量——测草仗法
在样地取1m2样方3-5个,用测草仗测定高度后剪草称重,建立此草高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然后,在取样的草地上四处走动,随机测定40-50个草层高度,去平均值带入公式,利用已建立的回归方程计算草地产量。
六、草地牧草质量性状与评定方法
主要指牧草的适口性、可食比例和经济价值
1、牧草的适口性
(1)测定方法:
访问法;放牧观察法
(2)影响牧草适口性的因素
①牧草的化学成分
②牧草的生长期
③牧草的形态特点和各部分的比例
④利用方式和培育方式
(3)一般饲用植物适口性的评价等级
一般饲用植物适口性分为六个等级
五级——稽食,在任何情况下都首先被采食,家畜表现出贪食状态
四级——喜食,一般情况下家畜都吃,但不从草群中挑着吃
三级——乐食,能经常被采食,但不像前两类那么喜爱
二级——可食,只有在上述几类植物被吃掉后才被采食,一般采食量较少
一级——厌食,一般不被采食,只有在某一时期才可被采食
0食——不食,从不被采食
2、牧草的经济性评定
可用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分别来体现,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对牧草做出质量的综合判断。
①优等牧草:
适口性为喜食,在营养物质组成上,粗蛋白含量占干物质15%以上,粗脂肪占2%以上,粗纤维含量在30%以下;能够成为建群种或优势种;在生态生物学特性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和侵占性;在生产性能上可刈牧兼用或专用性强,叶量占茎、叶穗比的30%以上,种子成熟良好,有希望成为建立栽培草地或天然草地的补播对象或作特种饲料等;草质柔软,耐牧性很好;冷季保存率高
②良等牧草:
适口性为乐食,在营养物质组成上,粗蛋白含量占干物质10%以上,粗脂肪占1.5%以上,粗纤维含量在30%-35%;能够成为建群种、优势种或常见种;抗逆性和侵占性强;放牧和刈牧兼用性强,叶量占茎、叶穗比的25%以上,种子成熟较好,有希望成为建立栽培草地或天然草地的补播材料;草质柔软,耐牧性很好;冷季保存率高
③中等牧草
适口性为乐食或可食,在营养物质组成上,粗蛋白含量占干物质8%-10%以上,粗脂肪占1%以上,粗纤维含量在40%以下;是草地中常见种、伴生种或优势种;抗逆性和侵占性强;放牧和刈牧兼用性强,叶量占茎、叶穗比的20%以上,种子能成熟,在利用前途上,是一般放牧或刈草利用对象;耐牧性很好,成熟及枯黄后较粗硬;冷季保存率一般
④低等牧草
适口性为可食,粗蛋白含量占干物质5%-8%,粗脂肪占1%以上,粗纤维含量在40%以下;是草地中伴生种、偶见种或优势种;叶量占茎、叶穗比的20%以下,种子能成熟或不饱满,在利用前途上,是一般放牧或刈草利用对象;只在某个季节利用,耐牧性较差;冷季保存率低
⑤劣等牧草
适口性为不食或少量,可能为有毒植物,在草群中的作用上,仅在局部地区少量出现;适宜性差,耐牧性不强;枯黄后或经加工后可利用。
第二章复习重点
一、牧草对放牧的响应类型;
1、牧草对放牧的响应:
耐牧、避牧
2、避牧机制:
通过各种方式来避免或减少家畜对其的采食。
(1)形态避牧机制:
通过控制家畜对其采食的难易程度及。
。
。
。
,例如,控制生长高度、适口性,间接避免家畜采食。
(2)生理避牧机制:
牧草体内分泌不同种类的次生代谢物质,例如单宁和有机酸,这些代谢物质一旦被家畜采食就会使家畜中毒、产生不良反应或挥发产生刺激性气味,并且这些物质在家畜体内能快速增强,使家畜不会再采食。
分泌代谢物质需消耗营养和能量,因此生长速度和竞争能力均比其他物种差。
3、耐牧:
大多数牧草均具有耐牧性,采食适当将刺激牧草生长,使牧草生长更旺盛。
MCNaughton提出放牧优化理论:
认为食草动物和牧草的进化是协同的,适度放牧对草地植被是有益的。
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有3中:
第一种,植物对放牧特别敏感,属于欠补偿性生长(undercompensatorygrowth)。
第二种,植物开始放牧没有响应,当放牧达到一定强度是才会受到伤害,属于等补偿性生长(eaualcompensatorygrowth);第三种,植物在放牧作用下快速生长,当放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植物生长也会达到一个最优水平,但如果放牧超过这一强度,植物的生长将减速直至死亡,属于超补偿性生长(overcompensatorygrowth)。
二、合理的放牧标准及确定合理利用率应考虑的因素;
合理的放牧标准:
家畜在草地上放牧,草地在正确的管理下能长期保持稳定的生产力和相对稳定的草地群落结构,土壤不出现退化或水土流失,家畜的各项生产指标处于良好的状态。
确定合理利用率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草地的耐牧性;②地形和水土保持状况;③牧草质量状况;④气候条件
三、家畜采食量测定的常用方法;
测定采食量常用的方法:
双样方法;三氧化二铬法;链烷法
(1)双样方法:
①放牧短期:
在小区内放牧1—3天
放牧前测产草量为A,放牧后测产草量为B,则采食量I=A—B(没有考虑牧草的生长)
②放牧长期:
放牧天数3天以上
需设围笼,监测牧草在放牧期的生长速度。
放牧前围笼外的产草量为A,放牧后围笼外的产草量为B,放牧后围笼内的产草量为C,则采食量
样方的大小和面积不定,重复5—10次,且面积越大,次数越多,精度越高。
(2)三氧化二铬法(更具家畜粪便中的有机质和牧草。
。
。
。
。
)
①家畜饲喂三氧化二铬1—2次/天,牛为20g/次,羊为2g/次。
饲喂5—6天(一周)使三氧化二铬在胃中分布均匀。
②测家畜粪便中的三氧化二铬含量
(3)链烷法
四、草地的放牧强度分级类型
草地的放牧强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未放牧;②轻度放牧;③正常放牧;
④过度放牧;⑤极度放牧
五、载畜量的内涵及载畜量的表征;
1、草地理论载畜量(carryingcapacity):
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方面家畜的数量。
2、实际载畜量或载畜率(stockingrate):
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草地实际放牧的家畜的数量。
包含三项因素:
家畜的数量、放牧时间和草地面积
3、载畜量的表示:
⑴、时间单位法:
以“头•日”表示
⑵、家畜单位法:
世界各国一般以牛为家畜单位;我国在生产上广泛采用绵羊单位。
⑶、载畜量计算:
载畜量=(饲草量×利用率)÷(家畜日采食量×放牧天数)
饲草量:
kg/hm2;利用率:
%;家畜日采食量;kg/d
放牧天数:
d
六、草地放牧系统特点
1、开放性
2、互作性(相互依赖、密切相关)
由于其互作性,使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调节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协调,使其可持续发展。
3、渐进性
4、季节性
七、放牧地载畜量的测定;
牧草可利用量=牧草产量×可利用率×面积
每年每头家畜需求量=家畜体重×日食量(体重的2%)×草地放牧天数
载畜量=牧草可利用量/每年每头家畜需求量
在载畜量计算过程中,美国教科书对坡度和水源距离做出校正:
⑴坡度校正:
0°-10°:
(100-0)%=1
11°-30°:
(100-30)%=0.7
31°-60°:
(100-60)%=0.4
60°以上:
(100-100)%=0
⑵水源距离校正
校正系数:
0-1.6km:
(100-0)%=1
1.6-3.2km:
(100-50)%=0.5
3.2km以上:
(100-100)%=0
载畜量=不同水源距离分布的各自的草地面积×校正值×未校正值
八、全年性草畜供需总平衡表述;
草地上牧草总产量GP应等于草食动物消费量Cn和自然消失量De,即:
:
草地上牧草总产量(牧草积累生长量)
:
草食动物消费量(食入物草量)
:
自然消失量(放牧过量不计)
家畜的需求量应该是该时期
内i种家畜日食量
与家畜头数
的积,总需草量为:
。
若
,
,超载;若
,则表示草地牧草有余,有增加载畜量的潜力
九、放牧计划
放牧计划是短期的饲料计划,常以轮牧周期为时段进行计划,常用的放牧计划制定方法有:
根据草地牧草配给量法;以草地牧草牧后剩余量为指标。
(1)根据草地牧草的配给量法
(2)草地牧草牧后剩余量法
十、放牧地段的规划设计(划区轮牧);
1、小区放牧时间
每小区放牧时间4-7天,一般为6天,春季牧草生长较慢时,约3天。
2、小区划分和轮牧地面积计算
划分小区的原则:
使家畜能够充分的采食;在每个小区放牧时间不超过6天;留补充草地,以备不正常年份导致放牧面积不足;留下贮备青草小区以割晒干草共家畜越冬利用。
放牧地面积=(羊只数×日食量×放牧天数)/单位面积产量
3、轮牧周期
在计划轮牧小区上自第一区至末区循序利用一遍,并返回第一区的时间,叫轮牧周期。
轮牧周期长短,依据不同长短牧草再生速度而定,干草原30-35天;荒漠草原40-45天;草甸及森林草原25-30天;山地草甸30-45天;亚热带中山地栽培草甸15-25天;亚热带高山栽培草甸20-25天。
4、轮牧频率和分区数及小区面积计算
轮牧频率指轮牧小区全年可被重复利用的次数。
轮牧频率与牧草再生速度成正比,与轮牧周期成反比。
轮牧频率:
草甸草原4次;干旱及荒漠草原2-3次;荒漠1-2次;南方亚热带栽培草甸5-6次。
小区数=(轮牧周期/每区放牧天数)+休闲小区数
小区面积=放牧地面积/小区数目
5、轮牧小区的外形设计
一般以长方形为主,长宽比大致为2:
1或3:
1,也可采用其他形状,但尽可能利用自然地形和天然障碍如坡埂、山脊、河流、沟渠、灌丛带、林带等作为轮牧小区的边界。
放牧区形状要适合家畜的放牧密度。
分区宽度可控制家畜密度,太宽家畜易于运动增加能量损失,过密又彼此干扰。
各种家畜家畜分区宽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每种家畜每个个体所占的宽度为:
马:
1.5-2m;成年牛:
1.5-2m;1-2岁小牛:
1-1.25m;1岁以下牛犊:
0。
5-1m;羔羊:
0.15-0.2m;母羊:
0.4-0.5m;去势羊:
0.3-0.4m。
宽度确定后,再根据面积确定长度,如果长度太长,应适当调整分区宽度。
6、轮牧小区的布置
任何一个小区到达饮水点和畜圈的距离不应超过一定距离。
奶牛和怀孕后期母牛:
0.5-1.5km;其它牛2-2.5km;马:
5-6km;羊:
2.5-3km。
如果以河流作为饮水源,可将沿河流自下而上排列;如果水源适中,草场开阔,可把畜圈扎在牧场的中央,按一定顺序在其周围进行布局。
分区时遇到山坡,最好按上坡、下坡布置。
分区面积相等或不等,按草群生产力和牧草分布密度、地形条件而定。
各分区与饮水点和畜圈之间,都应有来往用的牧道。
7、轮牧顺序
轮牧时,一般是按计划小区,顺序放牧。
第一轮完成后,再从头开始;补充小区的草场打草,以备利用。
十一、放牧家畜的基本特征及放牧技术;
(一)放牧家畜的基本特征:
(书)
1、牛:
只能采食1cm的牧草。
牛通常不采食被排泄物污染的、多茸毛的或质地粗糙的牧草,但采食羊粪边的草。
反刍是牛重要的消化功能,是指牛将先采食进入瘤胃的草料重新返回口中咀嚼后再咽下的过程。
2、绵羊:
反刍,不善于跋涉,喜安静,对粗硬牧草采食率低。
3、山羊:
反刍,喜食灌木嫩枝及叶片,动作敏捷,善于攀爬,能有效地利用陡峭处和较远牧场的牧草,适口性强,不挑食。
4、马:
胃容量小,只吃不吐。
需要品质优良的禾本科、豆科草地。
不可在过分崎岖的地方放牧,以免影响马的蹄形。
马善走,放牧不妨离厩舍及水源较远(可达4—6km左右)。
发酵型食草如苜蓿、玉米,易造成马胃的迅速膨胀,甚至死亡。
马对严寒有很强的适应性,不适在潮湿的地方饲养。
应定量、定时饲喂,防止暴食。
5、骆驼:
单胃草食家畜,喜干旱、耐高温。
(二)放牧技术
放牧的基本队形:
一条鞭式;满天星式
1、一条鞭式放牧队形的优点:
能使家畜吃到新鲜牧草,利用草地比较均匀。
适于地势比较平坦,植被均匀的草场。
2、满天星式放牧队形的优点:
适于各种地形条件以及不同的季节。
夏季放牧采用该队形比较凉爽,也比较容易组织。
放牧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放牧时要做到“三勤”、“三稳”
v三勤:
手勤、腿勤、嘴勤
v三稳:
放牧时要稳(此为首要任务,以控制家畜的游走时间);出入畜圈时要稳;饮水时要稳
v
(2)应让家畜吃回头草
v(3)在夏季放牧时要防止打堆
第三章复习重点
一、割草场应具备的条件
1.草群组成特点:
应以上繁草为主,下繁草不应超过草群重量的10%。
如果选择天然割草场,杂类草在草群中的比例不应超过20%,有毒植物最多不应超过1%。
(对水肥条件要求高是为了满足上繁草的生长)
2.割草场的土壤要求:
土壤应土层深厚疏松结构良好,肥力较高,PH应为6-7。
(土层不要过于致密紧实,上繁草对土壤Ph较为敏感,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
3.割草场的地形条件:
应选地势平坦的草场;若选坡地,一般坡度不能超过10%。
如果选择天然割草场,杂类草在草群中的比例不应超过20%,有毒植物最多不应超过1%。
(地形、地势平坦的原因是其间接影响水肥状况,过陡不利于形成上繁草生长的土壤条件,且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二、牧草的刈割技术;
(一)适宜的刈割时期
开始刈割时间对草地植物再生有明显影响。
牧草生长和刈割后的再生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干物质积累呈典型的“S”型曲线形态。
当瞬时增长量接近零时,草地干物质积累达顶峰,可获得最高产量。
有研究表明,第一次和第二次刈割所得产量之间表现为倒数关系。
根据牧草生长和再生的“S”形曲线规律,牧草干物质积累接近最高产量时,即处在生长率下降前收获是最佳利用时期。
处于营养生长阶段的草地应在所有入射光均能截获时刈割,所以,刈割时间应为50%的孽抽穗时,此时不但干物质积累最大,而且牧草消化率也最高,草层持久性强。
如果草地水肥条件好,而且又计划当年刈割多次的话,实际刈割期比适宜刈割期提前2~3天为好,这不仅可防止因特殊情况刈割期拖后,而且对促进再生很有好处。
应注意:
在多次刈割的地区,注意最后一次刈割应在本地区稳定无霜期一个月前结束。
(通过适当的刈割对整个群落的发育有好处,因为存在饱和叶面积。
理论上,当增长量的斜率接近0时,干物质的积累量最大,在此时刈割可获得最高的产量。
在牧草前期刈割,其再生性能强,但干物质量少;在后期刈割不利于再生;在瞬时增长率为0时刈割,其干物质的量最大,对再生的影响不大。
实际上,刈割期比适宜刈割期应提前2—3天为好。
最后一次刈割对来年牧草生长产生很大影响,因为其影响非结构性的碳水化合物的量。
)
(二)适宜的刈割强度
刈割强度一般用刈割后留茬高度衡量。
适当强度刈割可刺激新分蘖的产生,新生优嫩的叶片一旦适应高光强条件将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
刈割的强度通常是由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多次刈割利用的草场,第二次刈割留差高度应适当高些,以保证再生草的产量,留茬高度比第一次高1-2cm。
(刈割的优点:
促进新叶产生,提高光合效益。
缺点:
刈割强度大,即留茬过低,不利于牧草刈割后的生长。
禾本科:
第一次刈割的留茬高度为5cm;以根茎再生为主的牧草:
第一次刈割的留茬高度为5cm;以叶芽再生为主的牧草:
第一次刈割的留茬高度为10—15cm,甚至可以更高。
第二次刈割比第一次刈割高1—2cm。
)
(三)刈割频率
刈割频率:
一个生长季内草地刈割利用次数。
主要取决于牧草的再生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田间管理等因素。
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刈割次数。
(即,被反复利用刈割的次数。
禾本科和豆科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场 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