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教案设计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9732583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69KB
14教案设计反思.docx
《14教案设计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教案设计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教案设计反思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归国前夕同朝鲜人民在车站热情话别的动人情景,热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深情厚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写批注体会,在交流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触摸历史,走进文本
1、(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
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
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
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
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品味感悟,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
仔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提醒学生可以用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批注感受等方法。
2、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习)
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
师:
仅仅是劳累?
还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她要穿过硝烟,可能会被敌人的炮弹打中。
在这里我们知道为了志愿军,大娘———
理解:
雪中送炭
师:
作者通过怎样的叙述表达感情的?
(叙事抒情)
生读句子并谈体会(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
同学们,理解”唯一”吗?
“唯一”说明了什么?
“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
师:
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
这就是我们的大娘!
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师:
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语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大娘?
(关怀体贴的大娘 无私奉献的大娘 情深似海的大娘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娘……)
师:
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
4、引导学生,深情朗读
师:
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
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
(二)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三)逆向思维,咀嚼情节
师:
同学们,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作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亲人!
问:
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
能不能从课文中看出来?
(学生回答)
(板书:
鲜血凝成的伟大的中朝友谊)
问:
你对课题的含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师:
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八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八年的血雨腥风中朝人民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
怎能不牵肠挂肚啊!
而今志愿军战士踏上归国的火车,火车即将开动,大家拿起课本把最后几段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生读)
三、总结升华,延续情感
今天,我们也许不会再遇上这样的壮烈,更多的是和平日子中幸福的感受,但我相信,这节课你不仅仅学会感动,还会把获得的感受内化为力量,学会去爱,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这份爱会伴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天……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3)看影视资料《英雄儿女》《上甘岭》
(4)课外阅读现代作家巍巍的著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依依惜别的深情》。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不眠
大 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雪中送炭)
救伤员 失去亲人(唯一)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同归于尽)
大 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血的代价)
伟大友谊 ———鲜血凝成
14.《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我说课的题目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再见了亲人》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及这篇课文的特点,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读写“噩耗、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上,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知识迁移法2、以读代讲法
五、说学法
有句老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
因此本课教学中我加强对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迁移法;2、读悟法;3、比较法;
六、说设计思路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
时代背景,掌握课文大意;第二课时:
l、学习课文2、3自然段,完成课后第3、4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指导背诵。
七、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出示题目,质疑:
“亲人”是什么意思?
(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课文中的“亲人”指谁?
(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2、了解时代背景,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1958年10月撤离朝鲜。
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
《再见了,亲人》
3、学生交流:
我了解的抗美援朝
八年来志愿军战士为了让人民过上宁静的生活,他们甚至付出了可贵的生命。
请看数据。
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认识他们吧。
有用身体堵住炮火的黄继光,有不顾生命保住军事资料的毛岸英,有为了战斗胜利在大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还有勇救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罗盛教。
设计意图:
在雄壮的歌声中,感受志愿军誓死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决心,为理解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奠定感情基础。
过渡:
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
(二)初读感知,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指名说,教师板书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
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2、全班交流。
指名读句子、说体会。
3、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4、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5、指导改写反问句: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
对比读。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去体会大娘与志愿军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情。
在对比读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反问句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四)小结方法,试着背诵
1、小组合作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习方法。
2、指名说,教师归纳。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再读文
3、小结:
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
怎能不牵肠挂肚啊!
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八、说教学板书:
从设计上体现课文内容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
14.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不眠
大 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雪中送炭)
救伤员 失去亲人(唯一)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同归于尽)
大 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血的代价)
伟大友谊 ———鲜血凝成
九、说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我引导:
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
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
“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
”多好的材料啊!
我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
“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
课前不但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查阅时间,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
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
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
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14《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
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质疑:
‘亲人’指谁?
是谁的‘亲人’?
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
……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
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
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
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
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
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
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
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
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
“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
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
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
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
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
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
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
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
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
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
“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
一师一课
14.《再见了,亲人》
讲
课
资
料
马玉瑛
2015年4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 教案设计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