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docx
- 文档编号:29726263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63.52KB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高中语文
教
案
学
案
课
堂
训
练
大
全
Word解析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1.熟读背诵这些诗歌,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2.了解这些作者的身世和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1)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竹林七贤”之一。
好学博览,尤慕老、庄。
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旷达不拘礼俗。
他不愿与新起的司马氏政权合作,故而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作消极的反抗。
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
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苦。
二十九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
此后的十三年间,做了几任小官。
由于他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
四十一岁那年,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
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
直到晚年,不改初衷。
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六十三岁。
.
(3)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就出生在那里。
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
他父亲何以要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成了千古之谜。
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早期曾受过很好的教育。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4)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济南历城)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自幼刻苦勤学,博闻强记,精通书史。
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
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在赴湖州太守任上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此后,词人境遇孤苦,流徙于杭州、绍兴和金华一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她的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5)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
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
1876年中举。
诗人、史学家,维新派人物,是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
1882年,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
1885年回国,以三年时间,修《日本国志》四十卷成。
1889年再次以参赞身份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
1891年调任新加坡总领事。
1894年冬回国,曾在两江总督府办理教案。
后加入强学会,助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
1897年夏至湖南襄助新政。
1898年6月充任出使日本大臣,因政变,被放还乡里,1905年3月病逝。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
今人辑其诗文为《黄遵宪集》。
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友人称誉他“有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
2.了解背景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痛恨险恶的社会环境,不满封建礼教,不与当权者合作。
虽终日饮酒,故作狂态,以全身避祸,其实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此诗就表达了他内心的哀伤与反抗。
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诗人不能直抒胸臆,只好采用隐晦的笔法,曲折地反映现实。
(2)《杂诗十二首(其二)》
咏怀诗和咏史诗也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他自己的特点。
这首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也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愤,有时候这种激愤还是深而且广的,本诗就是一个明证。
(3)《越中览古》
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越中览古》。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李白南游吴越时,除了《越中览古》,还写过一首《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4)《一剪梅》
选自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据后人考证,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并不幸福,赵明诚曾长期在外不归,身边有小妾陪侍,故李清照的寂寞和相思之苦可想而知。
(5)《今别离》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近现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用韵和句意均从孟郊《车遥遥》诗来,饶有新意。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
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鹧(zhè)鸪(gū)玉簟(diàn)
衣襟(jīn)杳(yǎo)悠悠
绸缪(móu)倏(shū)
2.掌握通假
荡荡空中景(景通“影”)
3.一词多义
(1)号
(2)素
(3)易
(4)书
(5)及
(6)少
4.词类活用
(1)薄帷鉴明月(名词活用作动词,照)
(2)义士还家尽锦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华丽的衣服)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的诗歌五、六句中写到孤鸿、翔鸟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孤鸿、翔鸟的哀号悲鸣与诗人单调的琴声相和,更衬托出夜景的凄清;另一方面,诗人又自比孤鸿、翔鸟,表达了自己的无助与忧伤。
2.《杂诗十二首(其一)》中诗人为什么“终晓不能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诗人由节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感叹岁月的流逝和自己壮志未酬。
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诗人满怀悲凄而又无法排遣,所以直到天亮内心也不能平静。
3.《越中览古》中对往日越宫盛景,诗人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镜头一:
“义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尽锦衣”三字,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镜头二:
“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4.《越中览古》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
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5.从题材上来说,《一剪梅》是一首什么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1.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情景交融。
陶渊明青年时代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自言“少时壮且励,抚剑独行游”。
虽因“性本爱丘山”,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
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发端,以暗示岁月无情的流逝,进而引出诗人“有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
在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赏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酌,聊以自遣。
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情,与清旷的夜景交相融合在了一起。
2.李白的《越中览古》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今昔对比的描写。
诗中的今昔对比方式不同寻常:
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华(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尽管都是描写客观景物,其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众所周知,越王勾践曾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其后经过20年卧薪尝胆,才取得了“破吴”的胜利。
可是胜利后他做了些什么?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证明。
如此强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3.《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动态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移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4.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今昔对比。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快,不畏惧逆风,按点发船。
不像传统的车舟,能给别离的人以缠绵的自由,如今只能是“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让人望远兴叹。
分离迅疾,聚合也是迅疾的,这也是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人们的聊以安慰的另一面。
所以诗人在结尾时说: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
J
(1)咏怀八十二首
(2)杂诗十二首
(3)越中览古
(4)一剪梅
(5)今别离
对比
Z
(1)咏怀八十二首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自己忧从中来、夜不能寐的种种情形,抒发了“忧思独伤心”的慨叹,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2)杂诗十二首
这首诗写诗人夜中不眠时的悲怀,抒发了“有志不获骋”的感慨。
诗人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壮志难酬的悲戚。
(3)越中览古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越中时,有感于吴越之争的怀古之作,通过昔时繁华与今日凄凉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4)一剪梅
这首词以工巧细腻的笔触,通过刻画新颖而又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抒写词人和丈夫别离后的孤独寂寞,表现了词人对丈夫浓浓的相思之情。
(5)今别离
这首诗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轮船、火车等,与传统的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独特感受。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白日沦西河沦:
落下
B.气变悟时易易:
变换
C.不眠知夕永夕永:
下午长
D.望影倏不见倏:
疾速,忽然
【详细解答】 夕永:
夜长。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
B.
C.
D.
3.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进来,清冷的风吹拂着我的衣襟。
B.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C.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排着队形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D.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友人的人影像疾驶而去的轮船,让人望而兴叹。
【详细解答】 应为“友人坐着轮船疾驶而去,让人望而兴叹”。
4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BD )
A.词从派别上分,有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后者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所抒之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B.苏门四学士指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
C.《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都属于词集。
D.《珠玉词》《白石道人歌曲》《雨霖铃》的作者分别是李清照、姜夔、柳永。
【详细解答】 B项中苏门四学士是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D项中《珠玉词》应为《漱玉词》。
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完成5~7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
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详细解答】 A项“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不恰当,应该是“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6.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详细解答】 C项,“云中”句不是词人的主观臆想,而是词人的美好心愿。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详细解答】 “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
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
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止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今别离(其一)
[清]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8.下列对这首诗有关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意思是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B.“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意思是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C.“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意思是虽然车船有万钧之重,但是发动机却十分轻巧地把车船拉动。
D.“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意思是车船不害怕迎面吹来的大风,表达了诗人对新生事物的赞美之情。
【详细解答】 D项“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没有表达出诗人对新事物的赞美之情,只是说现代车船的速度之快,离别之速。
9.这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举例加以说明。
【详细解答】 这首诗在意象的选用上一反传统诗歌的“灞桥”“杨柳”“红袖”“泪眼”,采用了许多标志现代文明的“车船”“时钟”“轻气球”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诗歌最后一句“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盼归之心。
10.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诗歌中明显带有新生活的气息,但是这首诗中依然有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试找出并简要说明。
【详细解答】 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即诗歌的题材)依然是男女别离,抒发的是分别之忧,同是以舟、车作为离别的抒情载体,用韵依然类似于我国古代的诗歌,只是这首诗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的标志。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翔(xiáng)鸟 获骋(chěng) 鹧(shú)鸪
B.红藕(yǒu)玉簟(diàn)罗裳(cháng)
C.锦(jǐn)书须臾(yú)绸缪(móu)
D.柁(duò)杳(yǎo)悠悠吹襟(jǐn)
【详细解答】 A鹧:
zhè;B藕:
ǒu;D襟:
jīn。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详细解答】 两个“独”字都当“独自”讲。
A.鉴:
①照,②以……为借鉴。
C.易:
①变换,②替代。
D.骋:
①驰骋,句中指大展宏图,②放开,敞开。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B )
A.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B.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C.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D.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4.下列都是出自词牌名为“一剪梅”的词作语句,对其表现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化虚为实
B.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刘克庄《一剪梅》)——对比、反问
C.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拟人手法
D.流苏斜掩烛光寒,一样眉尖,两处关山。
(周文璞《一剪梅》)——通感、比喻
【详细解答】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构不成对比关系。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B )
A.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近体诗根据每首诗诗句的多少,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限定为八句,绝句限定为四句,按字数律诗分为“七律”和“五律”,绝句也分为“五绝”和“七绝”。
B.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新题,创作的诗称为“新乐府”,如“三吏”“三别”等。
C.唐初有“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杜甫评其作品为“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
D.晚唐杜牧、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杜牧,号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其爱情诗成就尤高,如《无题》诗等。
【详细解答】 杜甫的“三吏”“三别”不是新乐府。
6.下面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写的是忧从中来,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户外,环顾四野,忧思难排。
这首诗通篇写“忧”,却未明言,表达的是一种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B.《杂诗十二首(其二)》写的是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C.李白的《越中览古》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写的是诗人对古代越国繁华生活的向往和羡慕,对其迅速灭亡无限惋惜,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D.《一剪梅》是作者写给她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详细解答】 “对古代……惋惜”不对。
二、语段精读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通篇写“忧”,却未明言。
请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政治态度,说说诗人为什么而“忧”?
【详细解答】 阮籍生活在魏晋时代,身仕乱朝,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常恐罹谤遇祸。
诗人对魏晋时代的黑暗社会现实不满,想说又不敢说,客观上又无法言说。
因此,满心忧愁,却又不便明言。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8.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详细解答】 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9.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不同之处。
【详细解答】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于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物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感受。
10.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请作简要分析。
【详细解答】 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 ①高冠:
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1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两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高中语文 教案 课时 训练 咏怀 八十二 其一 十二 其二 一剪梅今 别离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972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