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代五代文学讲义剖析.docx
- 文档编号:29720875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86
- 大小:90.77KB
隋唐代五代文学讲义剖析.docx
《隋唐代五代文学讲义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代五代文学讲义剖析.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隋唐代五代文学讲义剖析
第五编隋唐代五代文学(公元)
绪论
一、总论
隋代占统治地位的是浮靡淫艳的南朝文学,文学价值不高;五代文学价
值较高的是词;唐代文学成就最高。
二、唐代文学的繁荣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是中国诗歌群峰中的珠穆朗玛。
唐诗以其所表现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以及精妙绝伦的艺术风采,被后人称为“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2、诗歌之外,散文、传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也是在唐代产生的,变文也是一种新兴的文体。
三、唐诗繁荣的表现
(一)从表层上:
1.唐诗数量据《全唐诗》、《全唐诗逸》、《全唐诗外编》共收录五万二千首诗歌,这比西周到南北朝的诗篇数目多出两倍以上;
2.唐诗作者数量多、分布阶层广、名家大师辈出:
(1)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对《全唐诗》作者进行统计,作者多达2873人;
(2)唐诗作者并非专为文人学士;
(3)著名诗人是空前绝后的:
3、体裁完备:
“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古体(汉魏六朝诗)和近体诗(唐以来讲究平仄、对仗及押韵的诗歌)
4.题材丰富
(二)从深层上看:
1.风格多样,百花齐放:
2.流派众多,争奇斗艳:
3.后世影响,卓绝千古:
四、唐代散文:
古文运动为中国散文树立新的标准(骈文)
五、唐代小说成就突出:
1.唐代传奇标志中国古代小说成熟
2,变文及话本、词文等以讲唱为主的通俗文学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文学样式
六、唐五代词:
兴起于唐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体。
七、唐文学繁荣的原因
(一)强盛国力:
经济力量雄厚,国威大振,民气高扬,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裕的精神食粮。
胸怀开阔,气度恢弘,精神昂扬。
(二)多样化的社会形态:
有起有伏、有治有乱
(三)帝王好尚、百姓喜爱
(四)文化制度开明
1.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重文采,试诗赋。
调动了士子研究诗歌艺术的积极性。
2、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政治,文禁松弛,广开言路,使诗人敢于放手写作。
杜甫赞许太宗朝说:
“直词宁戮辱?
贤路不崎岖”。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说:
“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以下引杜甫、白居易、张祜、李商隐抨击时弊的诗,最后感慨宋朝文网的严密,说:
“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3、统治者实行文化兼容政策:
其一,去华夷之防,吸收外来文化。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其二,允许儒、释、道并行发展,诗歌得以表现各种思想情绪。
(四)文学自身发展
1.丰富的文学遗产为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散文,小说等都积累了丰富的遗产。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不同文体特征的探索,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2.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
隋及初唐时期,齐梁形式主义诗风虽然占统治地位,但初唐四杰已开始反对,陈子昂高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在复古中实现创新,杜甫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与“转益多师是吾师”,负起继往开来的任务;总之,唐代所有杰出的作家始终坚持既批判又继承、既借鉴又创新的正确态度,无疑是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积极动因。
3.文学自身新陈代谢规律。
正如王国维先生指出:
“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
”
八、唐诗的发展轨迹(唐诗自身特点,钱钟书)
1、初唐(618—713):
准备期;诗风革新,“四杰”、陈子昂
2、盛唐(713—766):
繁荣期;两人两派
3、中唐(766—835):
巨变期;元白、韩孟(注意与郭预衡区别)
4、晚唐((836—907):
退潮期。
小李杜
章节名称:
第一章初唐诗坛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初唐诗坛创作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律的定型;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创作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1章隋及初唐诗坛
第一节隋代诗歌
一,总体价值不高(教材)
1.诗人多是南北朝旧人,明显带有齐梁浮艳诗风。
2.隋炀帝好南朝文学,大力提倡宫体诗。
二,积极方面:
1.南北诗风融合
2.薛道衡成就最高,小诗《人日思归》
总之,隋代诗歌的总体特点是新旧并存,开始显现南北文学融合的新气象,为唐诗繁荣做了一定的铺垫。
第二节初唐前期诗歌
一:
准备期:
显著标志是七言古诗与近体诗的最终完成与确立
1.前50年为前期,后50年为后期。
前期文风仍为六朝唯美主义文风,作者亦为梁陈旧人。
宫廷诗人上官仪,绮错婉媚的“上官体”总结对偶规律,对近体诗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2.初唐后期,宫廷诗人“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宫廷诗人“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沈佺期《古意》(作品选)、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注:
“四友”、“沈宋”,郭均未提,要补充,作品略讲),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
“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在诗体发展史上给以充分的肯定。
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
“五言自沈、宋始可称律。
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
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
”其实,不仅五律,七律、排律到了沈宋手里,皆有法度可寻。
第三节王绩与初唐四杰
1、王绩《野望》(教材)
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唐诗中最早摆脱齐梁浮艳之风的近体诗。
2、初唐四杰:
“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认识到初唐诗坛“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现象,力求变革,王勃成就最高。
3、王勃
(一)《送杜少府之蜀川》(作品选):
用语清新、气势雄浑,变现出爽朗气概和豪迈感情,格局上形成律诗起承转合格局,初唐气象代表作。
(二)《滕王阁序》
1.创作背景:
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
其二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后一说法较妥)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
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
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滕王阁,“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江南第一名胜
2.第一段:
(1)“豫章”两句:
历史悠久
(2)“星分”四句:
地理位置重要
(3)“人杰”四句:
人物杰出
(4)“台隍…王将军武库”:
介绍写作背景
总之,从历史到现实,从地理到人文,极力铺写洪州盛况,为状写滕王阁盛景作铺垫
3.第二段:
(1)“时维”四句:
点出登高的时间
(2)俨,通“严”,整治
(3)“层台”八句:
由远及近,从上到下铺写滕王阁。
(4)“闾阎”句:
极言房屋之多、大户人家的富裕,恭维主人家阎公治理有方,显示王勃高妙的写作策略。
(5)彩,阳光;彻,照亮;区,天宇
(6)“落霞”两句:
化用庾信《马射赋》云: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前半句,从滕王阁向外远眺,只见落霞由上而下,野鸭自下而上,仿佛在共同飞翔;后半句,秋水映着长空,水天一色。
艺术价值:
其一:
对仗工整,几近“工对”。
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
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
“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
其次,色彩丰富、明丽。
在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了红霞白露,形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再次,审美风格上,动静结合,静中寓动。
既有旷远的背景,又有明丽的描绘,做到壮美与优美的结合。
(7)“雁阵惊寒”:
写作线索上照应本段开头的时间,情感线索上,为下文抒怀做了巧妙的铺垫。
总之,本段展现了滕王阁雄壮、优美的景色,写作特点是章法严密、辞藻华美、音韵和谐。
章法严密表现在:
首先,游览时间交代很清楚,秋水、雁阵紧扣了“九月”;其次,游踪、视觉也交代得很清楚,给人以杂而不乱之感。
先是上路访风景,再是临长洲得旧馆,然后是披绣闼,俯雕甍,这样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状写滕王阁;并且,当作者站在滕王阁,举目观望,所见之景物繁多,“山原、川泽、舸舰、云彩、阳光、孤鹜、秋水、渔舟、雁阵”,作者巧妙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的顺序,显得杂而不乱。
第三段:
(1)“遥襟”两句:
起承转合之语,由写景转向抒怀。
(2)“白云遏”:
白云遏形容音乐优美,能驻行云。
则是秦青的故事。
出自《列子汤问》原文是: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3)“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滕王阁宴饮胜过隐士独乐。
(4)“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借曹植、谢灵运赞宾主之才。
(5)“二难”:
坦诚相待。
(6)“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全文情感的转折。
(7)“萍水相逢”:
没有知音。
(8)“冯唐易老”:
岁月易逝,功业难成。
(9)“李广难封”:
生不逢时,功业难成。
(10)“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朝廷昏庸,功业难成。
(反语)
(11)“窜梁鸿于海曲”:
时代浑浊,功业难成。
(反语)
(12)“老当益壮”至“青云之志”:
渴望建功立业。
(1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志向高洁、生性乐观。
(1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浪漫的想象。
(1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乐观。
(16)“孟尝”,“阮籍”:
坚守独立人格。
总之,本段主要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坚守独立人格的志向。
写作特色是大量用典。
第四段:
交代写作目的,意在说明本文是有感而发,其一是渴望伯乐赏识,其次是抛砖引玉,其三是希望这篇骈文能够流传。
总结全文:
1.语言华美,四六句型
2.用典丰富,技巧纯熟:
从用典的内容上,涉及制度、故事、言语、诗文句等,形式上有明用、暗用
3.有感而发,情感充沛
4.章法严密、结构严谨
四、杨炯:
长于五律,边塞题材作品有一定价值,代表作《从军行》。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
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尾联: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总之,全诗文笔劲健,境界雄浑,文气充沛,对纤弱的初唐诗风是有力的冲击,给盛唐边塞诗以较好的影响。
5、卢照邻:
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长安古意》,语言华丽,沿用宫体,但又有突破。
6、骆宾王:
长于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五律《在狱咏蝉》艺术上较成熟。
全诗巧用比兴,以物喻人,既写蝉又写己,既咏物又咏怀,格律工整,风骨凝练。
7、总结初唐四杰;
(1)诗歌内容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更积极。
(2)七言古诗的完成,王勃《滕王阁序诗》气势雄放,卢照邻《长安古意》源于宫体又有所突破。
(3)五律的奠基。
(4)语言清新秀丽
第四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一、初唐诗人在六个方面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1、确定了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文学发展方向。
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
2、写景体物的技巧、对仗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上官仪及其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
3、诗歌题材的开拓。
初唐四杰的诗歌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关山大漠。
4、风骨的倡导。
杨炯倡导“骨气”、“刚健”;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5、五律的声律定型。
文章四友,沈宋。
6、意境的创造。
张若虚,刘希夷。
二、初唐诗歌讲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骆宾王
《在狱咏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通过讲析,具体认识上述内容。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讲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通过讲析此诗,了解四杰在题材拓展、风骨形成、声律建设等方面的贡献。
胡应麟说:
“初唐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之妙境。
”(《诗薮》)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讲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通过讲析此诗,了解诗歌意境的创造。
全篇无论写景、议论、叙事,皆由月下江畔而展开。
春江月下的景物关照,春江月下的人生思考,春江月下的游子思妇之情,三者浑成一体,遂构成深邃幽婉的意境。
章节名称:
第二章盛唐诗人群体
授课时数:
6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盛唐诗人群体的创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王维、孟浩然诗歌创作;2、高适、岑参等诗人边塞诗创作王维的禅诗;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二章盛唐诗人群体
从玄宗开元元年到天宝末年,为唐诗的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诗,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诗汇而为一,诗人们写近体诗,能够表现慷慨情怀;写古体诗,能将声律、对仗、辞藻运入其中。
达到了声律与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才子型的诗人群体代替了初唐以来宫廷侍从型文人集团而主持诗坛,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创造这种诗美的有王维、孟浩然、裴迪、储光羲等诗人。
王维,幼年丧父,母亲奉佛,王维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年轻时为时代精神感召,曾有凌云之志。
后因政治上频遭挫折,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晚年则以焚香奉佛为事。
他多才多艺,于绘画、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
王维以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著称于诗坛。
诗境空静明秀,且带冷寂氛围。
这是他以佛心观物的结果,也是他在借物境写心境。
王维作品讲析:
《山居秋暝》、《鹿柴》、《送元二使安西》、《观猎》。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钟云:
‘竹喧’、‘莲动’,细极!
静极!
”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
“‘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
林深少日,
易长青苔,而返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
”
以上二诗皆用以动显静的手法,写出山林的空静。
王维早年尚有建功之志,《观猎》诗可见一斑: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沈德潜《唐诗别裁》:
“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
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
胜人处全在突兀也。
”
孟浩然,一生清淡寡居,前40年在家乡隐居读书,40岁来长安求仕,应举不第,转游江东。
晚年在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府供职,为期很短。
孟浩然也是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作家。
诗风平淡自然,由于他参加过农业
劳动,与农民交往,与王维相比,其诗富有田家情调。
孟浩然作品讲析:
《过故人庄》、《春晓》。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方回《瀛奎律髓》说:
“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迹。
”
黄生《唐诗摘抄》说:
“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
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
火候至此,并烹炼之迹俱化矣。
”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二节王昌龄、王翰与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2课时)
创造这种诗美的有王昌龄、王翰、李颀、崔颢、祖咏等诗人。
王昌龄,慕侠尚气,纵酒长歌,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其造诣大约只有李白可与相比。
王昌龄作品讲析:
《出塞二首》(选一)、《长信秋词五首》(选一)、《闺怨》。
出塞二首(选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沈德潜《说诗晬语》道:
“盖言劳师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
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息。
……边防筑城,始于秦汉。
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
长信秋词(五首选一)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
”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引蒋仲舒语:
“‘不知’、‘忽见’、‘悔教’,有转折,是章法。
”
王翰,出生于有“游侠窟”之称的并州(今太原),性情豪健,狂放不羁。
诗多壮丽俊爽之语。
《凉州词二首》为其代表作,其一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诗主旨,古人有三种见解: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伤已极。
”施补华《岘佣说诗》说:
“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王士禛《万首唐人绝句选评》说:
“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
第三节高适、岑参与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4课时)
创造这种诗美的有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等诗人。
他们以创作边塞诗得名。
边塞诗在盛唐蔚为壮观。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曾北上蓟门边塞,欲建立军功,失意而归;又曾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有几年军旅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在平乱中建树功勋,封渤海县侯。
诗多慷慨悲壮之音,风格雄厚浑朴。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清人叶燮说:
“高七古为胜,时见雄沉,……其雄沉直不减杜甫。
”(《原诗》)《燕歌行》为其代表作。
高适作品讲析: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为七古,却多用七言律句,多用对仗,押韵上以四句为一个单元,韵律流转。
这些语言形式特征与慷慨悲壮的格调汇而为一,是盛唐诗歌“引律入古”的典范作品。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先后在唐大将高仙芝、封常清的幕府供职,为其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生活源泉。
诗风壮丽奇伟,多写西北边塞奇异景象,将士豪迈情感,极具浪漫色彩。
杜甫说:
“岑参兄弟皆好奇”。
殷璠说:
“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序》)。
清人翁方纲说:
“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
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石州诗话》)高、岑相比,高雄厚,岑雄奇。
岑参作品讲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隋唐 五代 文学 讲义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