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记叙文10篇.docx
- 文档编号:29720588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90.20KB
山东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记叙文10篇.docx
《山东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记叙文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记叙文10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记叙文10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
白发
斯沐
①我一直以为50多岁的母亲,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
②这个暑假,侄儿满月办酒,虽然在遥远的北京,但我这个当姑姑的没有考虑就买了去北京的机票。
一来去看看可爱的小侄儿,二来因为母亲也在北京。
③因为飞机延误,到达首都机场已经是晚上九点多。
原本说好就弟弟一人开车来接我。
没想到母亲也来了,我感到很意外。
母亲一向晕车,她这一生最受折磨的就是头晕头痛。
在儿时记忆里,我最早认识的药就是去痛片,用白色小瓶子装着,药片也是白色的,那是每次母亲头痛必吃的药。
这么晚了,还坐上一个多小时的车来接我,母亲的头一定又痛了。
④母亲见了我,就大步走来牵着我的手。
用那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都握疼了,就好像我随时会逃走一样。
我心疼地说:
“妈,这么晚了,你干吗还来接我啊。
我这么大一人,弟弟来接就可以了。
再说,等下还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你不是会晕车吗?
你的头肯定又痛了。
”母亲笑着回答:
“我也想来看看机场,首都机场可真大!
头不痛,不痛。
”我知道母亲说来看机场,说头不痛,只是敷衍我,我便不吭声了。
⑤从机场出来到停车场,要搭自动扶梯。
我跟在母亲后面,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我才发现,母亲一头原本乌黑的头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白了一大半,是那么刺眼,一根根直刺我的心。
“妈,你头发怎么白了这么多?
年初回来时,怎么没看见你有白发。
”我吃惊地问道。
母亲倒是很自然,像是问了一个跟她无关的话题,轻描淡写地答道:
“是啊,头发白了很多。
夏天,要经常剪头发,我就没去染发了。
”
⑥染发!
我这才恍然大悟。
是啊,近三年,我看到母亲都只是过年的时候,她都是特意染了头发回来。
我一直以为,她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
我一直以为,我的母亲,还是没老的,我还是可以在她面前耍点小脾气的。
⑦可时间却是一把利剑,残酷地划开一道道赤裸裸的现实。
让我清楚地看到,只是三年的时间没有待在母亲身边,她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大半。
是一根根慢慢变白,还是一下子就白了那么多呢?
作为她的女儿,一点都不知道。
一股强烈的自责感涌上我的心头。
⑧有多久,没有坐在母亲身边,好好地看一眼母亲了;有多久,没有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了;有多久,没有用手摸一摸母亲的头发,给她洗过头了;有多久,没有……
⑨当我什么都还没为母亲做的时候,母亲就已经老了。
这种心酸的感觉,让我很不安。
⑩在坐上车回去的途中,我让母亲坐在前排,帮母亲把窗户打开,这样就不容易晕车。
我坐在车的后排,车内没有灯光,一片灰暗。
但母亲的白发就像是已经深深地长进我的脑海,不停翻转。
我想起年幼时,母亲是极其爱护她那一头秀发的。
那时家里穷,很多人都舍不得买洗发露洗头,只是用洗衣服的肥皂洗洗。
母亲却是例外,她每次用洗发露洗完头后,头发上总能留下淡淡的清香,那种味道很好闻。
我就吵着让母亲也给我洗,母亲边给我洗头边说:
“女孩子,要爱护自己的一头头发。
”
后来,我读师范,学费成了家里的一笔负担。
母亲就更拼命地干活。
炎热的夏天,母亲在采完茶后,因为要赶到2公里外的乡里把茶叶卖了,就来不及再回去洗漱。
母亲就带了一把梳子放在茶篮里,去卖茶前,都要把头发梳整齐。
每次还都问我,头发还乱吗?
母亲所做的这些小小的细节,都被我牢牢地记在心里。
当时我心里暗暗地想,毕业了,能赚钱了,就不让母亲这么辛苦了,给母亲买好吃的,买漂亮的衣裳,买母亲喜欢的。
如今,我毕业了,也工作了。
我为母亲做了什么?
我什么都还没做,母亲的一头秀发已白。
母亲的白发,成了我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
(选自《福建日报》2017年12月05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是千千万万个勤劳能干、疼爱子女而又爱护头发、注重仪表的母亲的典型代表。
B.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补叙的方法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避免了平铺直叙。
C.文章为了更好地刻画母亲的人物形象、揭示文章的主题,还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既有详略得当的叙述过程、描写场景,又抒发了真挚的感情。
2.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3分)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可时间却是一把利剑,残酷地划开一道道赤裸裸的现实”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2)有多久,没有坐在母亲身边,好好地看一眼母亲了;有多久,没有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了;有多久,没有用手摸一摸母亲的头发,给她洗过头了;有多久,没有……(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4.文章以“白发”为题,意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5.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的感悟。
(6分)
【材料链接】如今,我已一无所有,妈这一走,这个世界和我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女儿已经独立,她不再需要我的庇护。
在待人处事方面,我有时还得仰仗她的点拨,而且还很有出息。
只有年迈的,不能自立的妈才是最需要我的,需要我为之劳累、为之争气、为之出息……如今这个最需要我的人已经远去。
真是万念俱灰,情缘已了。
现在我已知道,死是这样的近……直到现在,我还不习惯一转身已经寻不见妈的身影,一回家已经不能先叫一声“妈”,一进家门已经没有妈颤巍巍地扶着门框在等我的生活。
──张洁《再也不能叫声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
故乡的眼
戴春兰
只有池塘才是故乡的眼。
老井不是,虽清澈却缺少了生气。
溪河也不是,它远远地绕开村庄,过于匆促而疏远。
只有池塘,如同邻居家那条土黄狗,懒洋洋地趴在村庄边缘某座黑瓦白墙的土房前,丝丝入扣地记载着整个村庄的酸甜苦辣,但恒久地保持沉默。
池塘是村子里醒得最早的。
不等第一缕阳光照射,它就调皮地在满塘的绿叶上留下露珠的吻痕。
池塘里大多是水浮莲,叶子像婴孩的小手般大小、肥厚,握成一簇,摸上去毛茸茸的,水珠在叶子上滚动,珠玉般晶莹剔透。
水浮莲在池塘里长得挨挨挤挤,却被相互绑着的竹竿规整地分成几块,这是矮嫲家的,那是河田佬家的。
当然,水浮莲没那么老实,长着长着就爬到竹竿上偷渡过去,也没人计较的。
隔不两天,就有人挑起畚箕捞起满满一担水浮莲,挑回家去,连根须一起剁碎了,再撒些盐巴当猪食,长膘。
一头头水浮莲像小白菜一样整齐地码进了畚箕,你还要记得,把其他角落的水浮莲往捞得稀疏的这头赶匀,也不需泼洒肥水,肥沃的池塘也能诱惑得水浮莲们春心荡漾地疯狂生长,很快又密不透风了。
不要被水浮莲温柔多情的表象给迷惑了。
抓抓它们,原来只有手会痒,不抓不痒,越抓越痒,全身起小疙瘩了。
以前都是妈妈或奶奶剁水浮莲,我很惊奇她们不会过敏,一问,她们淡淡地说:
“命好是装出来的,谁不会痒?
反正都是要干的活,忍忍,再难也就过去了!
”
④秋末,水浮莲人老珠黄,打捞净了,趁着赶圩的时候买来一担箩装的薸子,放在塘里不几天便长成绿茸茸的地毯,猪爱吃,池塘便一年四季也不感到寂寞。
⑤渐渐地,妹子布娘提了桶衣裳来池塘边浆洗。
木槌敲打着青石板“梆梆”作响,叽叽咕咕的说笑声交织,戴家的田头、黄家的灶尾被清亮的嗓音迅速传播着。
听得高兴了,戏水的麻鸭扇着翅膀嘎嘎应和起来,大白鹅忙不迭放下矜持踱着方步走来。
也有人挑了塘水到旁边园里浇菜。
坎上绵延着繁茂的金针菇,艳黄的花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⑥中午的池塘最是热闹。
半大小子脱个精光在水里扑腾,除了眼白和牙齿,全身比烧炭的还黑。
害羞的便在边上的小树林里用蜘蛛网捕蝉。
蹑手蹑脚地进了树林,蝉憋足了劲儿嘶鸣,绞满蛛网的树杈谨慎地一点点靠近,猛地一罩,蝉便只能徒劳挣扎。
撕去翅膀扔到袋子里,理好蛛网再瞄下一只。
大约蝉太专注歌唱,往往一中午能捕上十来只,架在火上烤了吃,色味都比瘦肉要好得远。
⑦笼罩在晚霞里的池塘是蜻蜓的天堂。
鼓着无辜的大眼,迅捷地在空中盘旋、起降,远远地停靠在刚露出水面的小荷上、紫得像梦一般的水葫芦花上,轻轻颤动的翅膀变幻着五色。
“从来不曾忘记晚霞中的你,踏过青青草地夕阳在心里……”若干年后,当我听到这首《晚霞中的红蜻蜓》,一种莫名的情愫升腾起来,那些绮丽的图景一一展开。
⑧暑热渐渐消散,池塘边上凉风习习。
三三两两地来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拍着蒲扇拖了竹椅乘凉来了,稻花香里说说年成谈谈孩子,在青蛙和虫子们的欢唱声中,孩子倚在大人膝上蒙眬欲睡,又突然被一阵嘈杂的骂声惊醒。
支棱起耳朵一听,总是边上的马金家。
她家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靠着几丘薄田,自然生活拮据,哪个孩子稍不注意便会招来打骂,而其他孩子竟能充耳不闻地在昏黄的灯下苦读。
平日里见那几个孩子,都长得高而瘦,衣服明显窄小破旧,低头疾走,口里念念有词,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唤他们半天才呆呆地回过神来。
不料几年后,这五个孩子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轰动一时。
远近的人聚到那座土房前后仔细查看,终于恍然大悟:
“你们看看,马金家前有池塘,有活水,这是财运、家运呀!
”
⑨走走停停,到过不少村庄见过不少池塘,有些污浊不堪,完全失去神采;有些被各式楼房推挤得瑟缩在角落,早没有了活力;有些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犹如戴上“美瞳”,失却“村气”野趣,反而俗艳失真。
故乡的眼啊,我暗自庆幸又隐隐担心,暮霭中为你深深祈祷,我愿用一生期许换你永远澄澈清明!
(选自《福建日报》2017年11月07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用对比手法,对标题做了描述性的诠释,起了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作用。
B.文章围绕“池塘”写了很多的内容,由此及彼,由物及人,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C.文章整体布局合理,以时间顺序行文,而且首尾呼应,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过程、描写场景、抒发感情等融为一体。
2.理解第③段画直线句子的含义。
(4分)
3.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坎上绵延着繁茂的金针菇,艳黄的花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水浮莲没那么老实,长着长着就爬到竹竿上偷渡过去,也没人计较的”这个句子。
(3分)
4.作品题目“故乡的眼”指的是池塘,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人们的家事,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图。
(6分)
5.作者为什么说“只有池塘才是故乡的眼”?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原因。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
青衣
漆宇勤
正在寒露时节,山谷里石头堆垒的堤岸在依旧茂盛的植被遮蔽下保持着阴凉和湿润。
看上去,这丛细密的植物有点类似苔藓,但又比我日常所见的苔藓高大,形状也大为不同。
当地的山民告诉我,这种植物叫做青衣。
要有多少个诗意的清晨和黄昏,要有多少处美好的河边和山谷,朝夕相处亲切可爱,才能让识字不多的山村村民给一种植物取出这么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
青衣苔藓似乎就是这么一种植物。
她们不声不响,可能趁你不注意,就在屋后湿润的墙角绿了一大块。
待到夏末阳光太过强烈,这一片绿又在干燥的墙角枯成黄褐。
但你不要放弃也不要失望,秋天的末尾,斜飘的雨水渐多,一个清早醒来推开窗,远远望去墙角又是蓊郁的绿了。
无论是时间还是数量,在青衣的身上仿佛都没有发生作用,她们并不相互串门集会,也不摆着老太君的坐姿——她们只是安静地活着,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
我没有见过老去的苔藓,就像舞台上没人见过老去的青衣,而江南水乡着青花布衣的女子,老来也早换了装束。
世间的繁华热闹与青衣无关,世间的肆意张扬与青衣无关。
大多数植物都有开花的热烈年华,可是青衣不,青衣不开花,也不结果。
仿佛从生至死,都只为安静地活着,装点这世界的一个角落。
她们始终都是那么从容、淡定,波澜不惊。
这一点,似乎再一次切合了舞台上稳重、端庄的青衣形象,连举手投足的动作都是轻微的。
而她们的俏皮活泼呢?
都交给浅水处沙石间的植物青衣吧。
那种飘逸柔婉、纤弱清新、百转千回,是世间女子全部温柔的集合。
民谚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
这里说的似乎是水里的青苔,而陆地上阴湿处叫青衣或不叫青衣的苔藓,似乎并不完全挑着季节来成长。
我在春季看过她们,夏秋冬三个季节似乎也并不消失。
她们疏离了庞大的历史年轮,自然也疏离了微小的四季交替,她们本身就是岁月感的体现。
有了青苔的石头、墙垣、树木、院落,似乎便经过了经年累月的“沉睡”,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打磨”,像一帧旧照片里独自诗意和沧桑着的美好。
而青衣不附的石板是光鲜但浅淡的,没有了年岁感,仿佛酒吧里热闹的流行歌曲,举手投足间都比书斋里安静的线装旧书要鄙陋了许多。
据说,在汉代以后,穿衣讲究起来的人们,富贵者永远都是追求颜色的纯正与鲜亮。
而青色的衣服,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
就像作为植物的青衣本身,也是如此:
在低处安详地呼吸,在低处沉静地活着。
这样也好,不让人高不可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就像乡间的家里人,就像邻家的那个女子。
越往后,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女子,那容貌、眉眼,那神态、举止,那品性、脾气,都像,都无比贴切。
对,对,对,就是这样的意味。
越往后,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女子,那容貌、眉眼,那神态、举止,那品性、脾气,都像,都无比贴切。
我看医书上写:
取墙上青苔烧成灰加植物油治疗火伤;取水中青苔烘干研细末撒上药粉包扎治疗外伤;涂抹青苔治疗马蜂蜇伤……
我马上又看见乡间的妇女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轻轻吹拂被烫到的小手,轻轻含吮被蜇刺的伤口,轻轻揉捏被累坏的脚丫……
我看报纸上写:
“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成为地球首个稳定的氧气来源,令智能生命得以蓬勃发展。
没有这毫不起眼的苔藓,就不会有我们所有人的今天。
”
我马上又看见世间一切端庄的柔情的妇女,先是挺着日渐饱满的肚子,然后喂养生命的乳汁,之后牵着孩子的小手蹒跚学步直至长大成年。
没有这并不显得轰轰烈烈的母亲,就不会有所有孩子的未来。
这真是令人激动、令人内心柔软的温暖事情。
这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拥入怀中的青衣。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8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用抒情笔调写出作者对青衣名字富有韵味的感叹,表达出山民对青衣的喜爱之情。
B.第⑤段中“这一点”指的是青衣安静地活着,始终都是那么从容、淡定,波澜不惊。
C.第⑥段引用民谚写出水里青苔特点,衬托出陆地青衣完全不挑着季节来成长,增添了文采。
D.第
段总结上文,抒发了作者对青衣、对底层普通妇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点明文章主题。
2.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3.赏析语言。
第⑥段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何作用?
(6分)
有了青苔的石头、墙垣、树木、院落,似乎便经过了经年累月的“沉睡”,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打磨”,像一帧旧照片里独自诗意和沧桑着的美好。
4.文章叙写了青衣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6分)
5.借物喻人,是本文一个重要的写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
隧道
康斯坦丁·梅利罕
①在火车驶出隧道的一刹那,这位乘客看到了出口外的一座巡道工的小房,而在它小小的窗口后面,站着一位老人。
②这列火车不偏不倚地停在了隧道里。
糟糕的是,它的第一节车厢已开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却还没有进去。
出乎意料的停车让许多乘客心中颇为不爽,只有最后一节车厢中的一位乘客不以为然,他心里反而有点暗暗庆幸。
因为离这条隧道不远,正好住着他的父亲。
每次出差旅行,他都要通过这条隧道,可是和父亲却已是多年没有见面了。
③这里从来没有为火车设置停靠站。
他想,借这次意外的机会,说不定能和父亲见上一面。
这位乘客从车窗探出身子,叫住一位正沿着铁路闲逛的列车员:
“喂,您好,请问出什么事了?
”
④“哎,隧道出口的铁轨坏啦。
”
⑤“啊,那我们需要在这里等多长时间?
”
⑥“起码得四个钟头吧。
”列车员说完,返身朝隧道的另一头走去。
⑦这位乘客心中立刻有了底,他张望了一下周围,发现在最后一节车厢的对面,正好有一個电话亭。
这位乘客便下了火车,给父亲打电话。
可电话那头的人告诉他,他的父亲正在工地值班,于是,他又往工地打过去。
⑧“是儿子吗?
”不知为什么,父亲立刻听出了他的声音。
⑨“是我,老爸!
我有整整四个小时会在这里。
”
⑩“啊,太可惜啦!
”父亲失望地说,“我干完这点活正好要四个小时。
”
“你不能请假提前走一会儿吗?
”
“不行,”父亲回答。
“这是个急活儿。
让我想办法……”
乘客挂上电话,点上一根烟,开始焦急地等待。
这时,那个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返回来。
“过两个钟头我们就能走啦。
”他向乘客宣布。
“什么?
过两个钟头?
”乘客惊叫一声,“您刚才不是说,要四个小时吗?
”
“那个修理工刚才以为修好坏铁轨起码要四个钟头,可现在他又说,两个钟头就能搞定。
”列车员解释道。
乘客忙奔向电话机,匆匆地按下号码:
“爸!
你知道吗,我不能等四个小时,只能等两个小时!
”
“真糟糕!
”父亲有些气恼,但马上又说:
“哦,没关系,我再加把劲儿,说不定一个钟头就能把活干完。
”
乘客挂上了话筒。
这时,那个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走了出来:
“我们今天真走运,碰上这么一个好修理工!
一个钟头,他说,一个钟头就能搞定。
”
这位乘客忙又奔向电话。
“爸!
对不起!
不是两个小时,而是一个小时!
”
“怎么这么倒霉!
”父亲很生气,“好吧,那我用半个钟头,我不会再往后拖了。
”
乘客挂上了话筒,把烟头扔到地上,使劲地用脚踩灭。
这时,那个列车员又正好从隧道里返回来:
“哈哈,简直是笑话!
那些活儿,修理工说半个钟头就能搞定了。
”
“他这不是在耍弄我们玩吗?
”
乘客叫喊着又奔向了电话:
“爸,十分钟内你能把活干完吗?
”
“没问题,能干完,孩子!
我就是累散了架,也要尽快把活干完。
”
乘客挂上电话,抬起手腕看着手表。
这时,那个列车员手中摆弄着一根小树枝儿,嘴里哼着小调,从隧道里钻了出来:
“嘿,这个修理工真会瞎扯,嘴里喊着‘这么多活儿,这么多活儿,可现在他又说,十分钟就能干完。
”
“真是混蛋!
”乘客心中暗骂,又抓起话筒:
“爸,听见了吗?
我们已经来不及了。
开始,那个混蛋答应要停四个小时,可如今他又说,只能停十分钟。
”
“不错,他确实是个混蛋,”父亲说,“但不要失望,孩子,我马上就完事儿!
”
突然,隧道里传出那个列车员洪亮的喊叫声:
“请大家赶快上车!
”
“再见了,爸!
”乘客向话筒最后叫了一声,“他们没能让我和你见上一面!
”
“等一等,孩子!
”父亲气喘吁吁、声音嘶哑地喊着,“我已经没事儿啦!
你别挂电话!
”
然而,这位乘客已经跳进了车厢,列车徐徐开动。
在火车驶出隧道的一刹那,这位乘客看到了出口外的一座巡道工的小房,而在它小小的窗口后面,站着一位老人。
他一边用帽子擦拭着满脸的汗水,一边高兴地冲着话筒大声喊着:
“我终于脱身了,孩子!
我完事儿啦!
”然而,车轮与铁轨撞击的轰鸣淹没了他的声音……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7年10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之所以三番五次的修改完成任务的时间,为了使能和儿子见上一面。
B.文中父亲和儿子都在骂着“混蛋”,是他们并不知道父亲修理的就是耽搁儿子路程的坏铁轨。
C.“父亲”最后用十分钟不到的时间完成了本来需要四个小时的铁轨修理任务,说明没有急事,父亲会消极怠工。
D.虽然父亲极力赶时间完成工作,但最终父子二人也没有见到面。
2.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
(6分)
次数
一
二
三
四
五
时间
“我”停留
四小时
两小时
一个小时
半小时
十分钟
“父亲”工作
两小时
结论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出乎意料的停车让许多乘客心中颇为不爽,只有最后一节车厢中的一位乘客不以为然,他心里反而有点暗暗庆幸”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是什么?
(3分)
(2)乘客挂上了话筒,把烟头扔到地上,使劲地用脚踩灭。
(赏析句子)(3分)
4.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分)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体会材料和课文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3分)
【链接材料】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的《背影》)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
母亲和她的地
张海棠
①周末回乡下看望母亲。
②新做的小楼敞开着,电视的戏曲频道大汗淋漓地唱着老腔调。
母亲不在屋内。
后门也敞开着,屋后坡那块花生地里,摆在院子里遮阳的大伞,此时撑在了地中间,母亲就坐在伞下,肩上搭着一条毛巾,怡然自得的摘着花生。
③看我走近,母亲并没有停下来,“回来了!
”七十多岁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我,黝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里,尚有未干的汗迹。
④“回家歇歇吧,这么热。
”我责怪起母亲来。
⑤“不热不热,我好得很。
”母亲挥着手,声音洪亮有力。
⑥比起住在城里的时候,母亲身体硬朗多了,精神状态也更加的饱满了。
⑦去年,是母爱执意要回乡下住的。
父亲离开我们后,母亲就随我们住到了城里。
做做饭,带带孙子,偶尔和楼下的老太太打打麻将,还有把我家几十平米的露台弄满花花草草,见缝插针还种一些蔬菜。
这些年,我们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⑧让我担心的是母亲的身体时好时坏,从前在老家种田时候落下的腰疼的老毛病,还有高血压,头晕会常常突然来袭。
所以当母亲说要回乡下时,我第一反应是万万不可以的。
⑨可是一次次看见母亲坐在沙发上,孤单单地看着电视,眼里流露着一丝丝的失落。
我答应了母亲,那一刻我看见了母亲眼里好久没有的惊喜的光。
⑩回到乡村,或许是老母亲这些年一直的愿望吧。
我暗暗想,一定要好好完成母亲的心愿。
推掉了老房子,盖起了这栋古民居风格的小楼。
灰色的屋面、白色的墙,红色的步步锦窗棂,还有砖雕、马头墙。
屋前的小庭院,准备种一些母亲喜欢摆弄的花花草草。
而屋后的小山坡,我计划建一个休闲的亭子,铺一条青石路,栽几棵桂花树、樟树,还有脐橙、黄桃等果树,点缀一些杜鹃、绣球、紫藤。
清晨或者黄昏后,母亲可以在青石的小路上舒展一下筋骨,也可以坐在亭子里闭目养神,任花香弥漫,任清风拂面。
这是多美的一幅乡村图画。
而母亲一定会欣慰地陶醉其中。
母亲搬回来的时候,村里所有的人都来了。
母亲兴奋地不停说着,“回来了,回来了。
”
就在当天稍微收拾停妥,母亲把我拉到旁边。
“和你说个事……”稍有迟疑,目光却很坚定。
“屋后的亭子啊路啊能不能不做!
”我一惊,母亲显然听到了刚才我和做规划的朋友通话了。
一生勤劳、节俭的母亲一开始就反对把房子做成现在这样的,她说把老屋修整一下可以住就行。
房子开工了,还不停地埋怨我乱花钱。
现在又开始折腾后山坡了。
母亲断然不会让我花这钱的。
“都是朋友帮忙弄,花不了多少钱的。
”我赶紧解释,让母亲放心。
“不是钱的问题,我是想把后山坡翻整成一块地,种花生什么的……”母亲不再迟疑,很果断的,有点急切地说。
我一怔。
我终于明白,母亲回来的意义不仅仅是住回来,让她割舍不了的应该是她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的土地。
我没法不答应。
可是毕竟70多岁的老人呢。
“你放心,乡下空气好,每天赚健康,活动活动更健康。
”母亲看出来我的顾虑,安慰起我来。
地平整出来了,地翻好了,种上花生了,花生出苗了。
花生种密了,肥追多了,花生熟了……母亲以后打来的电话都是那块地了,那块或者在她心里翻耕了无数次,种了无数遍花生、黄豆的土地。
我在母亲旁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中考 语文试题 研究 题库 记叙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