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战略走向.docx
- 文档编号:29720005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9.15KB
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战略走向.docx
《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战略走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战略走向.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战略走向
集团档案编码:
[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战略走向
所长专栏
着眼于市场化、民营化
当前世界能源已经进入了石油天然气时代,但石油供应紧张和化石能源的污染使得世界能源正朝着一个多元化的能源时代演进。
天然气时代正在来临,多种新的能源在各国得到迅速发展。
而中国能源还处于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燃煤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中国制造”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对中国能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旧模式的中国能源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位能源需求。
中国能源产业正在加快步伐,进入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
在此背景下,围绕以煤气油为主的能源产业价值链活动,能源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围绕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各种企业之间,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都在展开多方位的竞争与合作。
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能源渠道趋于多样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日渐规范。
在变革面前,能源企业的领导者、政府的能源决策者,都需具备洞察先机的战略远见。
当前能源产业的某些领域之中,还实行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落后机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石化、电力等行业还存在寡头垄断现象,市场化竞争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如油价定价机制的不合理,电力建设规划的不合理等,导致中国经济为此支付了大量额外的成本。
走向市场化、民营化,将是能源产业重要的解决之道。
王德禄
2004年6月28日
1.能源利用走向多元化
经过几千年的文明进步,人类用能已经进入化石能源时代。
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普遍以石油、天然气为主,中国则以煤为主。
但石油危机和化石能源造成的严重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其他能源迅速发展,新能源正在兴起,能源多元化的时代正在来临。
能源的石油天然气时代
人类社会的用能方式始于机械动力时代。
早期人类主要靠利用自然能和人畜力来获取所需的热、光和动力。
机械动力主要来自于畜力、风能和水能,唯一的能源转换形式是将薪柴、秸秆等物体燃烧转换为热能和光能,供炊事、取暖和照明。
在这一时期,人类的人均年能源消费量不超过油当量。
煤炭的发现利用和工业革命带来煤炭时代。
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的出现,使矿物能源开始转变为动力。
煤炭最早被利用是在公元前5世纪,但大规模利用是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从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经过150~160年,到1920年煤炭占世界商品能源的87%,基本替代了非矿物质能源,造就了“蒸汽时代”。
这一时期,人均年能源消费量达到20t油当量。
电能、内燃机的出现和石油天然气的发现利用带来石油天然气时代。
一是随着电能的出现,各种能源可方便地转换成电,而电又可方便地转变为光、热和动力;二是内燃机出现带动汽车和飞机的诞生。
从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1口21米多深的油井作为现代石油工业起始的标记,到1959年世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到50%(1920年时为11%),而煤炭消费的比重下降到48%(1920年时为87%),石油、天然气成为全球的主导能源。
世界和中国能源现状
当前石油是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图1-1)。
但世界石油储量有限,剩余可开采年限只有几十年(表1-1)。
而且石油资源主要富集在中东、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以沙特、伊朗为首的OPEC组织11个成员国就拥有世界75%的石油储量,供应世界40%的石油需求。
发达国家自身石油储量普遍不足,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美国、日本的能源利用均以石油为主,而石油进口依赖度均超过50%。
近年来,中东和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争夺也愈演愈烈。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石油消耗,进一步加大了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
伊拉克战争和俄罗斯尤斯科公司被迫停产等一系列变故,加剧了石油供需的矛盾,世界油价持续上升,连创新高,使世界经济可能受到重大的冲击。
图1-12003年世界能源结构
表1-12002年世界化石能源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可采年限
资源种类
全世界探明总储量
按2002年数估算可采年数
石油
亿吨
40
天然气
万亿立方米
60
煤炭
亿吨
200
图1-21977~2002年世界能源结构
除了石油之外,天然气几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超越煤炭成为第二重要的能源。
同时核能和水电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也有所上升,煤炭在能源利用中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图1-2)。
中国的能源利用以煤为主(图1-3),主要是因为中国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表1-2)和能源利用方式较为落后。
但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快速上升(图1-4)。
天然气、核能、水电近年的增长也较为迅速,但天然气仅占不到3%,核电更是小于1%,只有水电占据了将近8%的较大份额。
2000年前,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比例持续下降,但近来由于能源需求紧张带动了煤炭消费,导致煤炭的比例有少许反弹。
图1-32002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图1-41978~2001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单位为万吨标准煤,核能不足1%)
表1-2中国化石能源储量和可开采年限
资源种类
探明储量
估算可采年限
石油
25亿吨
20
天然气
亿立方米
40
煤炭
1145亿吨
80
能源走向“多元化时代”
天然气时代即将来临
虽然目前石油仍是世界最主要的能源,但天然气的时代正在到来。
按热值计算,已探明的世界天然气储量与石油储量相当(图1-5),而且天然气热值高、使用清洁,又是用途广泛的优质化工原料。
因此,近几十年来,天然气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领域迅速替代煤炭和石油,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速度远高于煤炭和石油。
20年来,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以每年%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10年的增长速度为每年%。
2020年前后,天然气有可能超过石油成为最重要的能源。
图1-5煤气油储量结构
而就中国而言,当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构成中不到3%。
据专家预测,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12%以上,从而在能源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
核能、水电的发展
核能、水电是当前除化石能源外最重要的能源。
目前发达国家水电的平均开发度已经在60%以上,已经没有多少开发潜力。
中国水力资源世界第一,拥有万亿度的可开发储量,而且当前开发度仅为23%,潜力还较大。
但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是个投入巨大的浩大工程,水力资源偏远、移民问题、生态破坏,都将影响水电的进一步开发。
核能虽然潜力巨大,但由于核电站安全问题和核废料难于处理,各国在发展上大多持谨慎态度。
苏联和日本均发生过严重的核电站事故,尤其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给世界核电事业带来难以抹去的阴影。
但核能的发展也有乐观的一面,法国就是一个以核能为主的国家。
新能源的兴起
化石能源的使用在全球范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石油、煤炭的燃烧排放大量的硫化物、氮化物和固体粉尘,转化利用过程中还带来其他的有害废弃物。
天然气虽然相对清洁,但同样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而且,几十年后,石油、天然气都将面临资源的枯竭,煤炭也只能维持数百年的时间,人类需要更先进的能源利用方式。
而水电储量有限,人类又不能把所有的砝码押到核能上。
因此,长久以来,新能源利用方式一直倍受关注。
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由于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优点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区别于传统低效直接燃烧的,新型的清洁高效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如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固化成形制取燃料,生物质气化、液化制取清洁燃料等,以及通过生物化工制取大宗化学品和能源,都成为国内外的热点。
据IEA统计,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已经占到%(不含水电),还在进一步扩大,是发展最快的能源。
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仅为%,基础较为薄弱。
但近年来以风能为龙头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已经得到了开发,过去10年中国风力发电以年均55%的高速增长。
十五规划中2015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是在能源构成中占到%。
能源进入多元化时代
由于煤炭的污染将导致其在世界能源构成中的比例持续下降,同时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都将在今后几十年中相继达到顶峰。
因此,未来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有望在能源构成中占据主要的地位。
图1-6勾画了这样的情景:
百年以后,世界能源利用将以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为主。
虽然这样的预测不一定准确,但能源利用结构由煤气油占据主导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世界能源利用将进入多元化的时期。
类似的情形也会发生在中国能源领域:
石油、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必然上升;核能、水电得到大力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为核心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得到大力推广,从而使能源结构从以煤为主过渡到一个新的多元化的结构。
图1-6百年内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2.能源产业价值链分析
能源产业涵盖众多,包含庞大的业务集群。
能源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是分析能源产业格局和变革走向的重要手段。
对以煤气油为主的能源产业价值链的分析表明,各种能源在产业价值链上存在相当程度的融合,为能源之间相互替代,形成多元化的局面提供了可能。
能源产业价值链基本特点
围绕能源利用,形成能源和化工两大行业,如图2-1。
能源经过转化与加工,面对能源和化工两大市场:
一方面可以生产电/热/冷、油品、燃气等各种能源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化工原材料以及塑料、橡胶、纺织、化肥、药品等各类化工产品。
能源化工行业是国家的命脉,能源利用创造了大量的价值,支撑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图2-1能源产业链基本构成
能源产业具有鲜明的“上中下游”格局:
上游为能源的勘探开采和资源的初步加工,如煤矿的勘探开采、油气田的勘探开采和天然气液化等;中游是能源的转化与加工,如电力生产、石油炼制与化工、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等;下游是基础化工原料的精细加工与能源产品的终端市场分销,如化工市场的精细化工生产、合成材料生产、化肥农药生产等,能源市场的供电、供热、供冷、供气以及油品供应等等。
围绕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三类辅助业务:
金融贸易、仓储物流、工程技术与装备业务。
金融贸易业务包括如勘探开采权的权益投资、能源利用产业的股权投资、能源化工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和期货交易等;仓储物流包括油气管输、港口码头、能源化工产品的仓储与公路、铁路、海洋运输等;工程技术与装备包括各种相关能源利用产业的工程咨询、技术服务、装备制造等。
所有这些辅助型的业务与能源利用的上中下游产业的诸多业务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能源利用产业价值链。
煤炭产业价值链
煤炭上游产业即煤炭的勘探开采,煤层气的开采在我国刚刚兴起,尚未得到规模化的利用。
煤主要有直接燃烧和化学加工两种利用方式(图2-2)。
煤直接燃烧是主要的利用方式,广泛用于发电和工业、民用各种用途。
而煤通过炼焦、气化、液化、电石化等多种路径,又可以生产多种化工基础原料,衍生出丰富的下游化学产品。
图2-2煤炭利用方式和产品
围绕煤炭利用主要形成中游煤发电和煤化工两大业务板块(图2-3)。
煤化工又可分为传统煤化工业务和新型煤化工业务:
传统煤化工包括炼焦和化肥生产两大业务;新型煤化工包括所有将煤转化为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的业务,如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煤制氢、煤制烯烃、煤化电多联产等等。
与中游产业对应,电网、焦炭贸易分销和化工产品的贸易分销是下游最主要的产业。
炼焦副产的焦炉气可做为城市煤气使用,煤化电多联产可同时生产电力和化学品。
煤制油和煤制烯烃属于石油炼制化工的替代业务,延伸出其他与石油、天然气产业价值链对接的部分。
图2-3煤炭产业价值链
石油产业价值链
勘探开采得到的原油不能直接利用,必须经过炼制,才能加工生产成品油和化工基础原料。
炼制除了可以得到如汽油、柴油、航空燃料油等用途广泛的成品油之外,还可以得到润滑油、石蜡、沥青、LPG等产品,通过石脑油的裂解可以进一步生产乙烯、丙稀、丁二烯等石油化工基础原料(图2-4)。
石油炼制和化工是中游最重要的业务,炼化厂有以炼油为主,也有以化工生产为主。
石油化工衍生出庞大的业务链,已经成为有机化工领域的支柱性产业,其中润滑油精加工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业务(图2-5)。
除用于交通运输燃料和化工生产之外,柴油、燃料油等也可以作为发电的燃料,渣油和重油气化同样可以合成氨生产化肥。
然而相比成品油和化工生产,它们并不是石油的主要用途。
图2-4石油炼制产品路线
成品油的贸易、批发和加油站零售,以及成品油的仓储物流,是下游极为重要的业务。
石油产业的下游业务极为庞杂,还包括如化工品的进出口贸易、化工品的仓储物流、LPG的批发零售等等,这里不能一一罗列。
图2-5石油产业价值链
天然气产业价值链
图2-6天然气的利用方式
天然气是优质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发电、城市燃气和化工生产(图2-6)。
传统的天然气输送方式是铺设管道,但将天然气冷却压缩之后形成液体(液化天然气LNG),体积降为原来的1/600,可以方便地用LNG船或槽车进行运输,因此形成管道输送和LNG输送接受两大业务(图2-7)。
天然气转化加工的中游产业主要包括天然气发电和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化工的生产路线与煤化工类似,与石油产业链也在下游市场形成融合。
天然气的城市燃气运营属能源分销业务,是下游最主要的产业。
同属下游的还有加气站,以及和石油、煤炭产业价值链相重叠的众多下游业务。
煤气油产业下游价值链融合
比较煤气油产业价值链,除了具备基本的能源产业价值链特征外,它们还具备更多的共性。
图2-7天然气产业价值链
煤气油产业价值链在下游能源化工市场相互融合,众多产品重叠。
也就是说,煤气油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比较典型的是化肥生产,中国化肥生产历经小氮肥、中氮肥、大氮肥的发展而形成目前以煤头化肥为主,气头、油头化肥为辅的“三分天下”的局面。
图2-8中国化肥原料构成
除化肥外,另一个焦点就是近年来由于油价高涨而兴起的,以煤、天然气合成油和生产基础石化原料(乙烯、丙稀及衍生品)为核心的,替代石油的热潮。
煤制油始于二战时的德国和英国,上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美、日等各国都有过煤制油的研究,但主要作为技术储备,仅在南非Sasol集团建成了大型的煤制油商业装置。
目前中国的神华集团正积极尝试将煤制油推向产业化的探索。
相比煤制油,天然气合成油更被各国看好,壳牌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已经开发成功天然气合成油的商业装置。
天然气合成烯烃近年来也一直是化工产业界的焦点,技术已经完成中试阶段,但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产业化。
煤和天然气的产业价值链在中下游领域的类似性更强,除炼焦之外,天然气几乎可以替代任何煤炭的大宗用途:
发电、化工、工业民用燃料等。
因此天然气的发展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意义较大。
但发展的局限在于中国的资源有限,管网、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提高了进口天然气的成本。
其他能源的价值链
发电、供暖是其他能源的主要利用方式。
煤气油之外最主要的能源如核能、水能,以及新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都主要用于发电、供暖。
只有生物质能的产业价值链与煤气油类似,生物质不仅可用于发电、炊事、供暖,也可用于生产柴油以及甲醇、乙醇、二甲醚等液体燃料,以及将来在生化科技的推动下,可以广泛用于农药化肥、医药、食品、大宗化学品,乃至柴油的生产,如图2-9。
总之,其他能源的产业价值链相对简单,利用领域有待开发,主要在电力生产与供暖上与煤气油的产业价值链形成竞争替代关系。
若从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角度,生物质能的利用最具潜力。
图2-9煤气油之外其他能源的产业价值链示意图
3.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虽然煤气油产业价值链存在很大程度的融合,但实际上由于煤气油利用方式的区别,具体产业格局差别较大。
煤炭利用以发电、直燃和炼焦为主,石油以成品油生产和基础化工原料为主,天然气以燃气、发电和化工为主(图3-1)。
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和行业特点。
但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煤气油产业也正在发生调整,核能、水电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利用产业正在兴起。
图3-12002年中国煤气油消费结构
煤炭战略地位凸显
煤炭产业基本格局
发电、直接燃烧和炼焦是当前煤炭利用最主要的用途:
2002年,中国的煤炭54%用于发电,25%用于工业民用的直接燃烧,13%用于炼焦,6%用于城市民用的供热制气,2%用于合成氨化肥生产,用于其他新型煤化工利用的微乎其微(图3-2)。
煤炭产业的主要业务按市场规模排序,分别为煤电、煤炭开采、煤炼焦、煤制化肥、煤制甲醇(表3-1)。
图3-22002年中国煤炭利用结构
表3-1煤炭产业主要业务的业务规模
业务
煤电
煤炭开采
煤炼焦
煤制化肥
煤制甲醇
大致规模(亿元)
3000
2000
1700
800
70
除发电业务之外,煤炭产业的集中度普遍不高,进入壁垒相对较低。
在从事煤炭开采的煤矿企业中,国营、地方、乡镇企业三分天下,行业集中度低,前4位的神华、兖矿、山西焦煤和大同煤矿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4%。
而发电行业的华能、大唐、中电投、华电、国电五大国有发电集团的占据总发电量的45%(图3-3)。
炼焦行业的主体除联合钢铁企业、大型商品机焦联合企体外,还存在大量具备相当规模的个体机焦、土焦企业,行业集中也比较低。
发电和炼焦是煤炭产业价值链上利润最为集中的行业。
由于电荒引起的电煤涨价,极大提升了煤炭开采的利润率,但煤炭企业总的来说利润偏低。
煤制化肥是利润微薄的成熟行业。
煤制甲醇的利润也由于甲醇价格的快速上涨而受益,但由于规模较小,总的利润很小。
图3-3煤矿和煤电企业的市场份额
相比石油产业,煤炭产业相关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并不发达,而且煤炭、焦炭等产品的出口受到政策限制。
由于国内产量较大,化肥仅少部分需要进口,甲醇的进口额更小。
煤炭产业的发展形势
煤炭的战略地位显着提高。
以煤矿为代表,煤炭产业一直给人“脏、乱、差、穷”的印象。
但近年来由于能源供应紧张,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煤炭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电力紧张导致煤电形势一片大好,“圈地”建厂成为电力行业的一大景象。
原本在煤、电企业博弈中处于劣势的煤矿企业,成为各发电集团竞相争取的合作对象。
地方电厂上煤矿排队购煤,甚至出动地方政府高官进行煤炭公关,已成为2004年煤炭市场的一大景象。
而焦炭需求快速增长,焦炭价格一路暴涨,使得炼焦产业的规模和利润率都大幅上升。
焦煤资源的争夺,也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状态。
煤的清洁利用成为产业中的一大热点。
我国石油缺口不断扩大,而过于依赖石油会带来能源安全的问题,因此依靠资源相对丰富的煤取代部分石油就成为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具备实力的煤矿企业纷纷走上坑口煤转化、煤清洁利用的道路,如神华集团制定了“煤、电、油”并举的发展规划(图3-4)。
目前神华的第一条百万吨的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已经开始建设,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的化工基地也正在筹建中。
山东兖州矿业集团90年代就开始进入煤转化加工领域,并于1999年兼并鲁南化肥厂,目前设计了“新、老、水煤浆”三个煤化工基地的宏伟规划(图3-5)。
此外,在煤炭产业领域,还有众多坑口煤转化制甲醇、二甲醚的项目正在上马。
图3-4神华集团“煤、电、油”并举的发展规划
图3-5兖矿集团“三个煤化工基地”的发展规划
煤炭产业亟需有序的竞争结构。
虽然目前煤炭行业形势大好,但据预测2006年电力市场就将饱和,焦炭市场也将在几年后陷入低谷。
在此之前,煤炭产业亟需结束目前的分散、无序的状态,形成有序的竞争结构。
在国家政策调控之下,小型乡镇煤矿面临关停,煤矿行业亟需大型的联合企业集团。
2003年电力改革之后,电力企业和电网分开,形成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电力机制改革还将进一步深入。
目前电、煤企业在利益分配上争夺激烈,但长远来看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土焦将被逐步取缔,未来炼焦企业将朝大型化、联合化和综合加工利用方向发展。
石油天然气产业进一步开放市场
图3-6石油炼制主要利用结构
石油产业基本格局
成品油生产和有机化工原料生产是石油最主要的用途,石油经过炼制,部分用于生产汽油、柴油、润滑油、沥青等成品油,部分用于以乙烯、丙稀等为龙头的有机化工原料生产。
石油开采、石油炼制化工(包括成品油加工和化工生产)、油品贸易、化工产品贸易是石油产业链上的主要业务。
石油产业主要业务按市场规模排序,依次为石油炼制化工、石油开采、油品贸易和化工产品贸易。
其中成品油加工高达5000亿元,基础化工原料生产有900亿元(包括后续基础加工);石油开采2500亿元;原油进口高达1780亿元,成品油进口也高达800亿元;化工品中,仅聚丙烯和聚乙烯的进口额就高达900亿元。
表3-2石油产业主要业务的业务规模
业务
石油
炼油
成品油
加工
基础化工原料生产
石油
开采
原油进口
聚乙烯、聚丙烯进口
成品油进口
规模(亿元)
5600
5000
900
2500
1780
900
800
目前国内石油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垄断现象,上游的石油开采几乎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国有企业完全垄断,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在其余中下游产业的大部分环节都处于垄断地位。
只有三巨头以及中化集团、珠海振戎少数几个国企享有油品进出口贸易的特权。
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走向全面开放,外资已经在合成材料加工、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工、石化仓储物流等多个领域获得技术领先的地位,而民营企业则在合成纤维及其原料、石油化工下游的材料加工、成品油销售、润滑油、石油沥青等领域占据一定的优势。
随着今后几年成品油零售和批发市场的全面开放,现有石油产业的寡头垄断局面有望发生变化。
图3-7石油化工三大巨头的垄断
石油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大部分集中在石油开采和化工生产上,图3-8显示了油气开采占石化行业总利润的70%,其次是化工生产,占24%。
而在这一统计数据之外,在巨头垄断控制之下,油品进出口贸易和成品油批发零售业也成为价值链上利润极为丰厚的环节。
除了以上这些业务之外,其他业务的利润就较为微薄。
图3-82003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利润结构
天然气产业基本格局
图3-92003年中国天然气利用结构
天然气主要用于燃气、化工和发电。
燃气占天然气利用的56%,化工占32%,发电为12%。
其中,天然气化工90%以上用于合成氨的生产,仅少部分用于甲醇、二甲醚等的生产。
由于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整个产业的基础难以和石油、煤炭相比。
上游天然气开采具有220亿的市场规模,中游天然气发电的市场规模不足100亿,燃气市场规模将近300亿元,天然气制化肥有20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
这几个是天然气产业价值链上规模较大的产业,其他如天然气制甲醇、二甲醚业务规模较小,而天然气合成油和烯烃生产都未进入产业化。
表3-3天然气产业主要业务的业务规模
业务
城市燃气
天然气化肥
天然气开采
天然气发电
规模(亿元)
300
280
220
<100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密不可分,天然气上游与石油一样是由三大巨头垄断,电力和化肥都是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份额较小。
而燃气市场则众多民营企业已经占据一定优势。
相比而言,天然气开采和城市燃气运营是价值链上利润较为丰厚的产业,天然气发电还有待政府在燃气价格上出台补贴的政策。
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
石油天然气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由于石油需求的不断上涨,油品贸易、石油炼制与化工、油品批发零售、化工品贸易等业务都大幅增长,带动仓储物流、港口码头和其他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
随着天然气时代的来临,天然气产业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领域。
中石油、中石化联手建立西气东输管道;中海油拟在广东、福建、浙江三地建设接收站,进口大量LNG;珠海振戎与伊朗签订LNG进口协议;国内民营城市燃气迅速发展;专家预测天然气发电有望在20年内增长近百倍,出现大批进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能源 产业 发展 格局 战略 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