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703879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650.12KB
高考地理二轮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
专题十五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选修供自选)
[考点统计]
环境问题与
环境保护
全球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与可持续发展
2014年
课标卷Ⅰ 天津卷
福建卷 上海卷
山东卷
福建卷 广东卷
福建卷
天津卷
课标卷Ⅰ 课标卷Ⅱ
广东卷
2013年
山东卷
课标卷Ⅰ
浙江卷 广东卷
江苏卷
江苏卷
安徽卷 重庆卷
2012年
广东卷 上海卷
海南卷 福建卷
浙江卷 重庆卷
江苏卷 四川卷
四川卷 江苏卷
山东卷 重庆卷
海南卷
[命题分析]
纵观近三年高考命题,可知本专题一般以热点地区的区域图和统计资料为背景材料,或联系循环经济、碳排放等时事热点问题,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考查形式较灵活,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但近年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
体系构建
名师点拨
1.掌握环境问题要把握“一个实质、二种原因、三种表现”。
2.掌握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3.复习全球气候变化,重点在于对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掌握,主要从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对策方面进行理解和掌握。
4.掌握可持续发展要结合循环经济的模式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评价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意义注意要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去分析。
考点一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表现
[真题领悟]
1.(2014·上海地理,12~13)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问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 第
(1)题,由图示可知:
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它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
第
(2)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故选C。
答案
(1)A
(2)C
2.(2014·山东文综,4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
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0分)
解析 植被浅沟地势相对较低,可收集道路两侧的雨水,浅沟内植被较好,可有效地下渗,补充地下水源,并起到净化的作用,植被延缓汇集速度,减少城市内涝等。
答案 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命题探源]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1)
(2)
3.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
(1)主要表现形式: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地区差异:
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
(3)国家差异
①形式不同:
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
②程度不同: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主要原因有三点:
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本身经济、技术条件有限,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技巧点拨】
(1)区别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是从人地关系角度宏观分析;根本原因是从人口、资源和经济的特点具体分析。
(2)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分析自然原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预测演练]
1.(2014·福州期末质检)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
(1)~
(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的一样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大致相同;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
第
(2)题,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减少对薪柴林的破坏,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开发。
答案
(1)C
(2)A
2.相对湿度为80%~90%时,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低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即雾霾。
2013年1月以来,北京多次出现雾霾天气,与此同时,与空气质量相关的呼吸道疾病病例相应增多,引发了民众的“空气焦虑”。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原因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雾霾天气增多主要是由________增多造成的。
简述我国中东部地区这种大气污染物增多的主要原因。
(2)简述雾霾天气对人类的危害。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中雾霾天气的形成过程可知,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空气中尘埃增多,而空气中固体尘埃增多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可以从图中获取信息。
第
(2)题,雾霾天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交通有明显的影响。
答案
(1)固体颗粒物 工业生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增多;能源消费中煤炭使用比重高,冬季用煤炭取暖等使固体尘埃排放量多;机动车增多,大气中污染物排放增多等。
(2)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影响交通运输等。
考点二 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和对策
[真题领悟]
1.(2014·福建文综,3~4)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
km2)。
读图,回答
(1)~
(2)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解析 第
(1)题,据图判断该流域冰川面积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东南方向面积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
第
(2)题,冰川面积减小会使冰蚀作用减弱;补给水源减少使绿洲面积减小,干旱程度加剧;流域面积是河流、湖泊的集水区域面积,不会随冰川面积的减小而扩大。
答案
(1)A
(2)C
2.(2013·广东文综,10)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解析 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植树造林增加了对CO2的吸收,会有效抑制气候变暖,故A项错误。
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改变了地面状况,降低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地面又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会使地面对热量的吸收和传递功能增强,加剧气候变暖,故B项正确。
植树造林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相对湿度,故C项错误。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与气候变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命题探源]
全球变暖的影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在复习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时,应注重理清思路,防止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高考时,比较注重思路的考查,应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加以分析。
如: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导致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抓住思路,注重联系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顺利突破这一主干考点。
[预测演练]
1.(2014·临沂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大会于2012年11月26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幕。
下图为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比较图(圆的大小反映国家排放量,横坐标为城市化水平,纵坐标为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
完成
(1)~(3)题。
(1)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印度、中国、日本、美国B.印度、美国、日本、中国
C.日本、印度、美国、中国D.日本、中国、印度、美国
(2)该图反映了( )
A.总排放量大的国家人均排放量大
B.城市化率高的国家人均排放量大
C.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都比发达国家小
(3)卡塔尔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居于前列的原因不包括( )
A.碳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
B.石油、天然气产业是支柱产业
C.人口较少
D.水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小
解析 第
(1)题,在选项所示四个国家中,美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且人均排放最多;中国排放的总量较多,因此④是美国,②是中国;印度人均排放量最少,①是印度;③是日本。
第
(2)题,总排放量大,人均排放量不一定大;城市化率与人均排放量不一定相关;发达国家一般排放量大,人口较少,因此人均排放量大;有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也较大。
第(3)题,卡塔尔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与此相关的产业发达,且人口较少,因此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多。
答案
(1)A
(2)C (3)A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3年8月4日14时30分,上海徐家汇气温超过37.2℃,标志着今夏第30个高温日诞生。
(1)分析图示区域等值线的分布规律。
(2)与郊区相比,上海市区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较多的原因是什么?
(3)简析高温天气对图示区域造成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读图,注意等值线的疏密变化及其含义。
第
(2)题,从市区与郊区在建筑物、路面、植被、人口和工业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即可。
第(3)题,可从对城市人口的生活生产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
(1)年极端最高气温≥35℃的天数自市中心向郊区递减;且向东递减较快,向西递减较慢。
(2)市区建筑物和硬化路面多,升温快,不利于散热;市区人口、工业高度集中,消耗能源多;市区植被较少,吸收热量小。
(3)高温热浪超过人体的耐受极限,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率增大;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使农作物减产;引发干旱灾害;使用水量、用电量急剧上升,供水、供电紧张,从而影响生活和生产。
考点三 可持续发展
[真题领悟]
1.(2014·天津文综,6)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
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解析 增加商城数量,扩大商城规模会占用土地资源,大量购物者的到来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A、B项错误;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会给景点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D项错误;立体建设商场,集约开发土地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答案 C
2.[2014·福建文综,37(4),8分]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
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
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
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 若支持观点A,则要从对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有利影响提供论据;若支持观点B,论据可从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加大基础设施的压力,人才短缺、农业劳动力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分析。
答案 观点A:
有利
论据: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答四点即可。
)
观点B:
不利
论据:
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答四点即可。
)
[命题探源]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1)内涵:
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如玛雅人未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文明的消失),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
(2)原则
原则
具体含义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应共享地球资源;不能以损害他人(其他地区)的利益来获得自己(本地区)的发展;侧重的是权利
续表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应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侧重的是发展
共同性原则
各国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作为共同的任务;侧重的是义务,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战略措施
原因
内 容
战略措施
人口
压力
人口数量过多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战略
人口素质较低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科教兴国
人口结构不合理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计划生育,消除性别歧视
人均自然资源
占有量少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
贫困人口多
制定扶贫开发纲要、坚持开发式扶贫
资源
短缺
资源需求量大
保护和合理利用
资源战略
人均占有量少
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
资源利用率低
依靠科技挖掘潜力
环境
危机
环境污染由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
建立合适的环保体系;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环境战略
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3.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预测演练]
1.(2014·山东临沂模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
(2)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 第
(1)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项。
第
(2)题,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但不是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故选D项。
答案
(1)B
(2)D
2.(2014·浙江高考考前信息卷)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读东北地形及主要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试分析该平原发展农业的不利自然条件。
(2)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沼泽分布区,试分析该地区沼泽形成的原因。
(3)东北盛产的大米、玉米等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下图为东北某玉米产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意图,据图说明该地发展玉米芯综合产业对当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解析 第
(1)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松嫩平原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气候方面。
第
(2)题,沼泽是由地表长期过湿或有浅层积水而形成的,因此要从水的来源和去向两大方面分析。
第(3)题,根据题中要求,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安排就业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纬度高,热量不足,作物的生长期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
(2)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3)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延长了产业链,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考点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真题领悟]
1.(2014·广东文综,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 植被的出现,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从而降低风速,风速降低则会使侵蚀变弱,A项错。
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沉积堆积能力增强,B项错。
风速降低,携带风沙的能力变弱、侵蚀也变弱,C项错。
风速降低,并能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因而沉积作用增强,形成沉降,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2.[2014·新课标Ⅰ,36
(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
解析 第
(1)题,冬春起沙的原因既考虑风力因素,也要考虑植被因素,同时考虑周围的地形等。
第
(2)题,风沙可以填埋路基,侵蚀路基,并对机车造成破坏,影响行车安全。
从车、路两个方面展开。
第(3)题,防止措施,一方面从沙源地找办法,另一方面从路段方面想办法。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命题探源]
1.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2.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灌溉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
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具体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草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④开发新能源:
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技巧点拨】
1.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
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图所示:
2.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把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预测演练]
1.(2014·浙江温州二模)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
(1)~(3)题。
(1)该区域在荒漠化之前,盛产优质向日葵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强B.气温年较差大
C.土壤肥沃D.地形平坦
(2)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
(3)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解析 第
(1)题,能使农作物品质优良的自然因素有: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
图示区域降水稀少而光照强。
第
(2)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
第(3)题,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
答案
(1)A
(2)B (3)C
2.(2014·江西六校联考)下图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
读图完成
(1)~
(2)题。
(1)与该省区其他地区相比,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能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湖泊密布,渔业资源丰富
B.地势平坦开阔,耕地资源丰富
C.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居住生活
D.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
(2)与长三角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地理 二轮 环境 问题 可持续发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