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加点字及复习.docx
- 文档编号:29688767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8.36KB
苏武传加点字及复习.docx
《苏武传加点字及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加点字及复习.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武传加点字及复习
苏武传
班固《汉书》
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
律曰: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
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武等实在。
」……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一、文化常识
《苏武传》选自《汉书》。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汉”,班固和司马迁并称“班马”。
前四史: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都是纪传体。
二、内容概述: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后,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经磨难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赞颂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各段段意:
①初使匈奴,以求通好。
②缑王谋反,殃及汉使。
③引刀自刺,决心殉国。
④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⑤幽禁窖中,饮雪吞毡。
⑥牧羊北海,持节不渝。
⑦⑧汉匈和亲,请还汉使。
⑨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分“①出使——②③被拘——④⑤⑥拒降——⑦⑧⑨归汉”四个部分。
1、研读④“卫律劝降”一段。
(3)讨论:
这一段是怎样刻画苏武形象的?
敌人以利剑逼降、以名利诱降,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在威逼利诱中显示其坚强的气节。
正面描写苏武的语言、行动,用张胜的贪生怕死、卫律的卑劣无耻作反衬。
2、研读⑤“幽禁窖中”和⑥“牧羊北海”两段。
这两段是怎样刻画苏武形象的?
敌人用恶劣的生活环境逼苏武投降,苏武“贫贱不能移”,在艰难困苦中显示其坚强的气节。
动作(细节)描写,正面刻画;环境描写,侧面烘托。
3、讨论:
汉使卷入谋反事件,苏武两次选择自杀;后来被幽禁大窖中、流放北海上,苏武选择不死。
这“死”与“不死”是基于何种考虑?
两次选择自杀,是认为自己“屈节辱命”重负国家。
卫律劝降,苏武以死明志,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也是为了自己的名誉。
而苏武忍受绝非常人可以忍受之“穷厄”,选择不死,出于对汉廷的坚定信念。
苏武是一个十分珍重生命的人,然而,为了国家利益,又可以毫不犹豫献出生命。
苏武的生死抉择基于一个信念: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三、写作特点:
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
与张胜、卫律对比反衬苏武;
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苏武
四、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
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
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武传加 点字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