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货币供求与均衡.docx
- 文档编号:29683756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29.43KB
第七章货币供求与均衡.docx
《第七章货币供求与均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货币供求与均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七章货币供求与均衡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含义;重点掌握决定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其中,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是本章的难点。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我国的货币供给有很强的内生性,它会随着经济的热度而相应发生变化,外汇储备增加带动货币供给增长就是一例。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央行货币政策的意图如何,货币供给的增加都难以避免。
1.基础货币变化情况
由于目前我国央行再贴现业务萎缩,商业银行再贷款意愿不高,再贷款主要用于支农以及扶持中小金融机构,因而外汇占款和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成为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手段。
一方面,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大量增加,央行不得不在市场上以本币购入外汇,为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投放人民币占款。
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不断增加,截至2006年5月底,外汇占款余额达到78816.27亿元人民币。
外汇占款的增加引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2006年5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高达19.5%。
这样,不但会促使某些商品价格上涨,而且对信贷增长过快、投资过热有所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应付金融机构过多的流动性,央行不得不采取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回笼资金。
这些连锁反应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也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案例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除与我国出口和吸引外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关外,还与国际上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诱使一部分外汇源源流入我国有关。
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面临大量涌入的“外资”,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必须大量购入外汇,从而被动形成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
由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央行也难以实现对货币供给的主动调控。
外汇持续流入所造成的被迫的基础货币投放,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愈加明显。
2.货币乘数变化情况
在基础货币同比增速逐渐放缓的情况下,M2同比增速仍拾阶而上。
这主要应归因于货币乘数的快速增长。
也就是说,货币投放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货币乘数的快速增长造成的。
尽管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但由于该措施效果猛烈,央行很少采用。
因此,货币乘数的变化主要应归因于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行为变化。
而短期来看,社会公众现金持有倾向是稳定的。
所以,货币供应量M2的快速增长应主要归因于商业银行贷款意愿增强、积极放贷,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率不断下降,而导致的货币乘数快速增长。
如2006年6月金融该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约在2.5%水平,已远远低于2005年和2004年的水平。
思考:
1.2005年来超常的货币信贷形势是否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
2.我国的货币供给有很强的内生性的观点你是否赞成?
为什么?
第一节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要与货币需求量
(一)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TheMoneyDemand)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一定数量货币的动机和行为。
经济学中的需求都是一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欲望,而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
货币需求也是如此,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持有货币的愿望:
二是持有货币的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有能力而不愿意持有货币不会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有意愿却无能力获得货币也只是一种幻想。
货币需求的实质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潜在的或正在实现的购买力。
产生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所具有的支付功能、流通手段、价值贮藏等职能,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概念,而非流量概念,它考察的是在某个时点和空间内,社会各部门在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而不是某一段时间内,各部门所持有的货币数额的变化量。
(二)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量,又称货币必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国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形成的对执行流通手段与价值贮藏手段职能需要的货币数量的总和。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货币需要量的主要因素,通常以经由货币媒介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即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表示,也有学者以国民财富总值作为决定货币需要量的主要因素。
二、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就货币需求主体而言,货币需求可分为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各个经济部门(个人、家庭或企业)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它经济条件下,基于自己的利益、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等因素考虑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
宏观货币需求是指随着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等指标的变化,一个国家作为社会总体满足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对货币产生的需求量。
这一定义主要强调货币作为交易工具的职能,可利用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M’=Y’+P’等宏观模型来估算宏观货币需求量。
三、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按是否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货币需求可分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没有剔除物价水平变动影响的货币需求,即直接以名义货币来表示的货币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后的货币需求,即用货币能够买到的实际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来衡量的货币需求。
现假设在社会生产水平、实际财富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涨一倍,即全社会的商品、劳务的名义价格上涨了一倍。
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为确保经济正常运行,货币存量同时也增加一倍,但这只是适应物价上涨幅度所作的相应增加。
由于商品劳务、各种债权债务、一切支付义务都增加了一倍,原50元可以购买的商品现需要用100元。
显然是名义货币需求量增加了一倍,但实际货币需求并没有任何变化。
四、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和影响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也有所不同,现阶段决定和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收入水平。
一般来说,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关系,收入越高,支出也会相应扩大,需要更多的货币来满足商品交易。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消费和投资水平也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货币需求不断增加。
(2)物价水平。
在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价格越高,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易的货币需求也必然增多。
因此,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商品价格上涨、房价上涨等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3)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与货币需求量的变动是反方向的。
在不考虑其他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银行利率,利率的高低决定了人们持币机会成本的大小,利率越高,持币成本越大,人们就不愿意持有货币而更愿意将钱存入银行以获得高额利息收益,因而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减少;利率越低,持币成本越小,人们则愿意手持货币,增加货币需求。
(4)资产存在形式。
资产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货币,在个人财富既定的情况下,三者之间具有替代性,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增加,将减少对货币的需求。
因此实物资产的数量和价格、金融资产多样化及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安全性、流动性,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减都有较大的影响。
(5)其他因素。
如个体的风险偏好、货币流通速度、经济发展水平、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服务技术与水平、医疗保障水平等都可能影响我国货币需求。
七动机说
货币需求依赖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凡是影响或决定人们货币持有动机的因素,就是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以琼·罗宾逊(JoanRobinson)、温特劳布(S.Weintraub)和卡尔多(NicholasKaldor)等人为首的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所分析的“三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不能全部说明现实情况,应予以补充。
于是,他们结合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七动机说”。
①产出流量动机。
当企业决定增加产量或者扩大经营规模时,需要更多的货币。
②货币—工资动机。
有货币—工资增长所连带造成的货币需求的增加,如通货膨胀,是一种经常性现象,所以,货币量增加后,往往会带动工资增长,企业货币需求加大。
③金融流动动机。
金融流动动机是指人们为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而储存货币的动机。
④预防和投机动机。
个人手中保留超出交易需要的货币,一方面可备不测之需,另一方面可等待有利时机进行投资。
⑤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
债务人维护自己的信誉和保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必须按规定的条件还本付息,这就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
⑥弥补通货膨胀损失动机。
在通货膨胀中,因货币贬值,个人要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企业要维持在生产,都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
⑦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当政府有意识地采取赤字财政政策时,政府需求货币动机十分明显。
上述“七动机”后来被归纳为三类:
一是商业动机,包括产出流量动机、货币—工资动机和金融流量动机,这类动机与人们的收入紧密相关;二是投机性动机,包括预防和投机动机、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弥补通货膨胀损失动机,这类动机与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金融预期相关;三是公共权利动机,即由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这类动机产生的后果或冲击物价,或冲击实际利率。
(资料来源:
高彩霞,《货币金融概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5)
思考:
新剑桥学派关于货币需求的“七动机说”较凯恩斯“三动机说”究竟有哪些发展?
第二节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一)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MoneySupply)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银行体系向社会公众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信用货币(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的主体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特定的存款性金融机构。
(二)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一国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现金和存款货币两部分构成。
根据是否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动,货币供给量有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之分。
名义货币供给量是指在现行价格水平下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实际货币供给就是指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后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人们通常所使用的货币供给量,一般指的是名义货币供给量。
现假设一个国家流通中现有货币供应量是2000亿元,在考察期间内,商品、服务增长率与货币增长率为0%,但商品价格水平却提高了100%。
显然,原有的1000亿元,即名义货币供给量只能实现流通中商品、服务的50%。
此时面对实际不变的商品、服务供给,名义货币供给量仍保持不变,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却由2000亿元减到:
2000/(1+100%)=1000(亿元)。
为了便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各国以流动性作为主要标准,将货币划分为不同层次。
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同。
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征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
二、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量由流通中现金与金融中介机构的活期存款构成,两者的增减变动都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货币供给的实现机制,具体是由中央银行向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注入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进行信用创造或存款创造,然后向整个社会提供最终货币。
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是通过存款货币的创造(即创造派生存款)来实现的(已在第五章商业银行中讲授)。
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一是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
具体是:
①控制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源,即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商业银行从客户处获得的存款,或向央行申请的贷款)。
故:
中央银行的信用规模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量(如三大政策工具和货币发行);②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乘数。
二是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即通过各种方式扩张和收缩基础货币来控制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调节和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R)和流通中通货(C)构成。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源泉,中央银行供应基础货币也即是货币供应过程的最初环节。
三、货币供给模型
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存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若K为货币乘数,M为货币总额,B为基础货币,则:
M=B·K(公式7.1)
K=M/B(公式7.2)
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在基础货币一定时,货币乘数的变动将引起货币供给的变动。
一般来说,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央银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控制基础货币量,但对于货币乘数是否能由中央银行控制观点不一。
所以,在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中,人们往往较多地致力于货币乘数及决定因素的研究,所得出的各种货币供给模型,常见的是货币学派的货币乘数模型。
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乔顿对卡甘模型和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进行了改进和补充,导出了一个比较简洁明了的货币乘数模型。
乔顿模型自提出以后,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可和接受,因此,乔顿模型被看作是货币供给决定机制的一般模型。
若将上面公式7.2中的M定义为M1,K相应定义为K1,则得:
(公式7.3)
式中,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D为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C为流通中的现金;Dt为商业银行定期存款;E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将公式7-5分子和分母同除以D,设c=C/D,t=Dt/D,e=E/D,则:
(公式7.4)
(公式7.5)
上述模型表明:
①货币供给的两大类决定因素即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者之积等于货币供给量。
②在货币供给量中除了银行起主要作用外,非银行部门的行为对货币供给也有很大作用,主要在货币乘数中反映出来。
③货币供应并非货币当局和银行的主观行为,而受货币需求的制约,与社会一定的商品量相适应,即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根据国民经济周转的客观需要来提供。
四、决定和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上的货币供给模型,可以得知,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基础货币(B);二是货币乘数(K)。
(一)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高能货币,它通常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两者之和。
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准备金,用B表示基础货币,则B=存款准备金+通货=R+C。
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
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中的基础货币增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基础货币收缩。
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
(2)国外净资产数额。
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
其中,中央银行购买外汇和黄金,意味着中央银行直接发行货币,增加基础货币。
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在国际贸易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
(3)对政府债权净额。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
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而是为弥补财政赤字给财政发放贷款。
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入了流通领域。
(4)其他项目(净额)。
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二)货币乘数
所谓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因素决定:
(1)法定存款准备率(rd)。
各家商业银行均需按一定比率将其存款的一部分转存于中央银行,一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存款准备率越高,派生存款的扩张倍数越小;反之,派生存款的扩张倍数就越大;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减函数关系。
(2)现金漏损率(c)。
在现实中,客户会以通货形式持有一定比例的货币,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lossofcashes)。
现金漏损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
由于现金外流,银行存款用于放贷部分的资金减少,由此也就削弱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派生能力,现金漏损率越高,派生存款就越少。
(3)超额准备率(e)。
商业银行除按照规定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外,为审慎经营起见,为了应付存款的变现和放款的需要,银行实际持有的存款准备金总是高于法定准备金,这种款额称为超额准备金。
显然,超额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一样,也相应减弱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率。
(4)定期存款准备金。
企业等经济行为主体既会持有活期存款,也会持有定期存款。
银行对定期存款也要按一定的准备率计提准备金,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为rt,定期存款中按rt所提取的准备金是不能用于创造派生存款的。
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五、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或内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所决定,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决定不了,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内部实际变量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如果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但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实时控制,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外生性货币供给论
一些主流的货币供给理论,如凯恩斯学派理论、货币主义的理论、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等等都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社会经济活动,但他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凯恩斯的这一观点同他关于货币特性的认识有关。
他认为,现代货币具有三个特性:
①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
②货币的替代弹性几乎等于零。
货币的替代弹性是指当货币的交换价值上升时人们抛弃货币而用其他因素来代替货币的比率。
货币作为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它可以换回任何其他商品,它的效用来自于交换价值。
③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储藏费用低的特征。
由于货币具有这些特征,现代社会只有依靠国家才能发行,强制流通。
无论货币需求多大,或经济中其他变量的刺激多么强烈,货币供给不会受它们的影响而自行变化。
货币供给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来掌握,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决策和金融政策,按照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自行调节货币供给量。
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变动货币供给量的主要渠道。
货币当局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各种债务票据调节货币供给量。
货币当局买进证券,意味着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卖出证券,则意味着减少货币供给量。
货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也是一个典型的外生性货币供给论者。
在他与施瓦茨合著的《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中,阐明了货币供给外生性的观点。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根据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观点,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高能货币B、存款对准备金的比率D/R和存款与通货的比率D/C)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但中央银行能直接决定高能货币,而高能货币的变动对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改变高能货币改变货币供应量。
(二)内生性货币供给论
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主义都是内生性货币供给论者。
托宾认为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方程将货币供给归结于高能货币、存款/通货比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固定函数过于简单,实际上这三个变量及其决定因素之间是存在交叉影响的,因而货币供给并非是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货币供给量作为内生变量主要是由商业银行和企业行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取决于经济体系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控制银行和企业的行为。
托宾关于货币供给的资产选择模型,认为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形式其供给和需求与其他资产的供求一样,都是在经济运行中内生地决定的。
后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货币存量内生地对信用需求的变化作出反应,并把货币工资率看作主要的外生变量,价格和货币存量都对它作出调整。
综合各学者的理论以及考虑到现实经济状况,可以发现货币供给并不是一个完全决定于货币当局的主观意志、不受经济运行内在规律影响的外生变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部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或者说,是一个外生性和内生性相结合的变量。
因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就不可能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仍具有较大的控制力。
因此,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中央银行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调控责任。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将会逐渐增强。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并不断提高调控的艺术。
图7.11995-2002年M0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
图7-11995-2002年M0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
图7.21995-2002年M1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
中国理论界对货币供给是外生还是内生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可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其依据是:
①经济体系中的全部货币都是从银行流出的,从本质上说,都是由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只要控制在每年新增贷款的数量,货币供应的总闸门就可以把牢;②中国的中央银行不是没有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有效手段,而是没有利用好这个手段,如果能够不管来自各方的压力有多强大,中央银行都始终不渝地按照稳定通货、稳定物价的政策严格掌握信贷计划,那么货币供给就不会增长过快。
有些学者认为货币供给不能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观点也很普遍。
“倒逼机制”的论点,可视为内生变量论。
这个观点认为,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货币供给往往是被动地适应货币需求,中央银行很难实施各项既定的货币调节方案。
企业、地方政府和个人对各自利益的追求形成了一种压力——偏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的合力,该合力直接影响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而对于这种合力,中央银行本身是难以左右的。
很明显,这种机制说明,货币供给的变动事实上是内生的。
思考:
有人认为,中国的现实情况说明上述两种观点均不正确,而应是外生性中包含有内生性,内生性中也包含有外生性,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为什么?
第三节货币供求均衡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由于货币供求均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所以研究货币均衡问题有着十分明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涵义
(一)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MonetaryEquilibrium)是指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基本相等,不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简单的数量相等,而是指货币供给与由经济的实际变量或客观因素所决定的货币需求相符合。
经济态势通常是表现为经济正常增长,市场情况良好,物价基本稳定。
理解货币均衡需要注意: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不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完全相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货币 供求 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