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9680119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6.18KB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docx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主题:
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
主题二探访农作物的家
主题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
主题四走进北京新农村
单元特点:
1、外延大、跨度大;
2、开放性明显;
3、突出北京特色。
课标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P14:
9.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些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教材分析:
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
本主题包括“识五谷,知农业”、“衣食住行与农业”、“各行各业与农业”三个学习活动。
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北京的先农坛入手,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五谷”,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和学生的日记,认识五谷,了解五谷的特征。
再通过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各行各业与农业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
主题二探访农作物的家
本主题包括“从五色土说起”、“这方水土这方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三个课题。
主要是借用中山公园中的五色土,从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长期以来对土地有一种依赖,并认识中国现有的土壤。
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作物的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主题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
本主题包括“远古农业的出现”、“农业工具的演变”、“农学思想的初绽”三个课题。
通过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参观活动,知道我国农耕文明出现的情况,远古农业的状况。
知道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现代农业机械使用的情况。
并对中国历史上关于农事记载的农书、二十四节气等有认识和理解。
主题四走进北京新农村
本主题包括“京郊农业的发展”、“科技支农到田间”、“美丽乡村展新颜”三个课题。
通过认识京郊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科技农业的发展与变化,现代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等,认识当代新农村的建设,党的三农政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中的巨大作用。
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8课时,其中单元检测1课时。
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调查了解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与相关知识,让学生感悟到农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农业、尊重农民、珍惜农业成果的情感。
2.技能:
通过调查农业生产的情况与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调查与观察生活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一日生活,培养学生的分析(农业与生活的关系)能力。
3.知识:
初步了解关于“五谷”的几种说法,认识一些农作物;知道农业的结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初步渗透“农业生产”的概念(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知道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用的主要来源,知道农业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
教学重点:
1、三农问题。
2、关于农业的相关概念与知识(知道农业的结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知道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用的主要来源,知道农业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
3、通过调查农业生产的情况与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调查与观察生活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一日生活,培养学生的分析(农业与生活的关系)能力。
教学难点:
1、农业文明。
2、自己家乡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
3、理解农业的结构。
教学准备:
1、教师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观察自己家的一日生活,填空记录表格。
调查家乡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主要种哪种农作物、主要是哪一方面的农业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
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
(“五谷”)(种植果树)(养殖鱼、虾……)(养羊、牛、鸡……)
农业
栽培植物饲养动物
一、引入新课(4分)
1.出示“先农坛”照片,学生观察,谈自己的了解。
2.教师介绍:
先农坛建筑群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
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
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
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
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
(观耕台位于先农坛东南,方型台面,方石铺墁,周围有汉白玉石栏。
东南西三面各有台阶八级。
台前有一亩三分田地,是皇帝亲耕的地方。
)
3.学生听过介绍谈想法或感受。
(预设:
中国古代人很重视农业生产,说明农业很重要)
4.板书揭示课题,学生齐读。
(板书:
一生活离不开农业)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34分)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农业的理解。
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
2.教师出示关于农业的古诗(句):
《悯农二首》。
谈话:
古代的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重视农业;古代著名的诗人也以农业为题材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农业。
3.板书名词:
五谷。
(:
五谷)
指名谈自己对“五谷”的认识。
学生阅读教材P4页“链接”,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使学生认识“五谷”(结合教材P5页的谜语)。
教师谈话:
种植五谷是农业,我们称之为“种植业”(板书)。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
还有哪些也可以归在农业一类?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板书,如:
种植果树(养殖鱼、虾……)(养羊、牛、鸡……)
(预设:
如果学生没有提到这些,教师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还包括这些;如果学生已经提到,则这些图片用于深化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下面的概念)
教师谈话:
种植果树、其他树木——林业
养殖鱼、虾等——渔业
饲养牛、羊、鸡等——牧业
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都是农业。
5.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谈谈自己对农业的认识。
(要求学生在前面谈的基础上有所深入,初步认识到农业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离不开农业))
6.渗透——教师谈话:
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的生产活动,如果分类的话,种植业和林业都是栽培植物的活动,渔业和牧业都是饲养动物的活动,所以农业生产就是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
(板书:
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农业生产)新课标第一网
7.分组说一说农业包括哪些方面?
什么是农业生产?
指名说。
8.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9.整理知识点,学生记录在书中空白处: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
现在的“五谷”主要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
农业生产就是人们从事的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
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
三、布置作业(2分)
课下观察自己家的一日三餐,记录所吃的食物,想一想它们与农业的关系。
我家的一日三餐
食物原料与农业的关系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农业
衣各
食离不开离不开行
住农业各
行支持业
一、导入新课(3分)
1.复习:
农业包括哪些方面?
现在的“五谷”指什么?
(板书:
农业)
2.引入新课。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35分)
1.指名汇报交流:
“我家的一日三餐”(指二三人汇报即可)
四人一组交换阅读“我家的一日三餐”表格,根据调查内容讨论,得出本组的结论。
汇报交流。
(预设:
家里的一日三餐离不开农业)。
教师小结,板书:
食离不开农业
2.学生思考:
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与农业有没有关系呢?
举例说明。
指名交流。
(预设:
学生会从住、衣、行等方面举例说明,如果学生没有从这些方面说明,教师出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衣、住、行(离不开农业)。
3.教师小结:
衣食住行是人们的生活,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
练习:
出示图片,学生说一说图中的物品是用什么农产品做成的,属于农业的哪个方面?
(衣服、汽车、家具、皮鞋……)
课件出示或学生阅读教材P7页:
农业是衣、食、住、行、用的主要来源,它解决了人类吃饭、穿衣、居所、出行等生活的基本问题。
过渡: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的中,除了农业,还有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它们与农业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4.学生观察教材P8页图片,用铅笔写出图中人物或工作与农业的关系。
汇报交流。
(预设:
从事各行各业的职员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生产原料离不开农业)
小结:
各行各业离不开农业。
(板书:
各行各业离不开农业)
出示图片:
今冬,北方地区异常干旱,还会有其它原因导致农业减产,如果农业大量减产,将会有怎样的后果?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5.学生观察教材P9页图片,教师谈话:
农业为各行各业提供必需的原材料,与此同时,各行各业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比如:
农产品需要运输到工厂,加工厂成品,化工厂为农业提供化肥等。
(板书:
支持)
6.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7.整理知识点:
农业是衣、食、住、行、用的主要来源,它解决了人类吃饭、穿衣、居所、出行等生活的基本问题。
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农业。
农业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为各行各业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各行各业离不开农业。
与此同时,各行各业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三、布置作业(2分)
课下调查:
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土壤特点或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黑土
主题二探访农作物的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的耕地情况、我国古代对土地的敬畏之情,使学生初步感知人们自古对土地的珍重,激发学生热爱乡土、国土的情感;感知农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促进农业发展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学生对勤劳与智慧的农民的敬佩之情。
2.技能:
通过让学生课下调查我国的土壤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通过课上阅读我国耕地情况的图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农作物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3.知识:
知道我国的土壤类型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黄土等,初步了解这些土壤的特点及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知道土壤是农作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初步了解我国的耕地情况;知道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的特征,初步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情况;初步知道我国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重点:
1.知道我国的土壤类型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黄土等,初步了解这些土壤的特点及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2.知道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的特征,初步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情况;
3.通过课上阅读我国耕地情况的图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农作物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的特征;通过课上阅读我国耕地情况的图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我国的土壤类型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黄土等,初步了解这些土壤的特点及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教学准备:
1.师生调查相关的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二探访农作物的家
黑土——东北地区
黄土——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
土壤褐土、棕壤——淮河以北中部地区
红壤——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
一、引入新课(2分)
1.出示社稷坛图片,教师介绍:
社,是社神,是土地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神。
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出土地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探访“五谷”也就是农作物的家,土地(土壤)。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究(35分)
1.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浏览课下调查的表格,两人交流,补充完善自己的调查作业。
课下调查:
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土壤特点或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黑土
2.汇报交流。
步骤一:
先汇报我国的土壤类型。
(预设:
黑土、黄土、褐土、棕壤、红壤。
如果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教师根据经验引导)(板书:
黑土、黄土、褐土、棕壤、红壤)
步骤二:
根据土壤类型汇报土壤的分布区。
(黑土——东北地区。
黄土——北部、西北部。
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最为典型。
褐土、棕壤——淮河以北中部地区。
红壤——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
)
教师在地图上指出大致的区域。
步骤三:
汇报“土壤特点或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黑土:
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适宜种植大豆、玉米、谷子、小麦等农作物。
(黑土——土质特点:
最肥沃。
适宜作物: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
)
黄土:
砂粒、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的混合物,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
土质肥沃。
但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都造成严重的危害,需要科学治理。
(黄土——土质特点:
质地均匀,疏松多孔。
适宜作物:
谷子、小麦、玉米、高粱。
)
褐土、棕壤:
中国境内褐土具有明显的粘化作用和钙化作用。
呈中性至碱性反应。
褐土除适宜农作物生长外,也适宜于栽培苹果、梨、枣、杏、柿等果树作物。
但为防止旱、瘠和水土流失的影响,须加强水土保持、培肥和灌溉措施。
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业与水果产区。
特别是小麦、玉米、棉花等三大作物,以及苹果、梨、板栗等鲜干水果。
(褐土、棕壤——土质特点:
腐殖质积累较为丰富。
适宜作物:
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苹果、梨、桃等。
)
红壤:
红壤地区雨量大,降雨集中,红壤土地微量元素缺乏,红壤是种植柑橘的良好土壤。
(红壤——土质特点:
土质湿润,矿物质较多。
适宜作物:
水稻、茶树、桑树、甘蔗、甜菜等。
)
思考:
自己家乡的土壤是哪种类型?
主要生长什么农作物?
3.教师谈话:
“凡物土中生”,这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古话,人们自古以来对土地都十分珍爱,很多海外的华侨回国时,总要带走一捧黄土,以此寄托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土地也成了祖国、家乡的象征。
出示艾青诗《我爱这土地》,指名朗读。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
中国古人对土地的热爱更为浓烈。
4.出示五色土和社稷坛图片,学生观察,阅读教材P10文字,谈自己的体会。
5.师:
自古以来,我国农业一直以粮食种植为主,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词。
种植“五谷”要在耕地。
理解耕地:
教材P12“链接”
出示教材P12图: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思考与分析:
从这个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分析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
谈谈你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后发言。
补充学生的发言:
教材P12“提示”。
学生阅读教材P12页最后一段文字,之后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阅读教材P12活页卡内容。
学生谈: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土地、对待耕地?
6.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7.整理知识点: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有:
红壤、棕壤、褐土、黑土、黄土。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第一章总则中第三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耕地面积在世界排第4位,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
但是因为我国人口多,平均到每个人拥有耕地才只有1.39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排名第126位以后。
(我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3。
)新课标第一网
土壤是农作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
我国的土壤特点、主要分布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三、布置作业(2分)
1.课下调查:
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或林木,标注在教师发的地图上。
(调查题目:
农作物的家)
调查渠道:
一是根据五年级上册学习过的内容,二是预习教材P13至14页,根据预习内容标注。
重点标注内容:
小麦、大豆、玉米、青稞、棉花、水稻、甘蔗、甜菜、苹果、香蕉、桔子、芒果。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探访农作物的家
地域性——秦岭——淮河
农业生产因地制宜
季节性
一、导入新课(3分)
1.复习提问:
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土壤特点或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黑土
什么是耕地?
我国的耕地情况?
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35分)
1.学生汇报交流:
农作物的家。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把农作物的家标注在地图上(课件)。
2.学生观察地图,分组讨论:
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
(板书:
农业生产)
(预设: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
讨论:
为什么会具有地域性?
你能举例说明农业生产地域性的特点吗?
(教师根据学生举例的程度随机提供支持资料:
小麦:
比较耐寒,适应性强;
水稻:
适合生产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
青稞:
耐寒;
北方地区:
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炎热;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
青藏地区:
海拔高,气候寒冷。
)
学生发言。
出示教材P15页“秦岭—淮河地理界线”图,教师简要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阅读教材P15页马明写的文字)
师:
结论: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地貌、土壤、水量、气候、日照等对农作物的生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不同的地域适宜生长不同的农作物。
学生观察教材P13页“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加深对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理解。
探究:
北方人和南方人的主食有什么差异?
这种差异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思考:
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农业生产还具有什么特征?
提示:
农作物在什么季节种?
什么季节收?
最适宜生长的是哪一个季节?
指名发言。
(预设: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板书:
季节性)
教师介绍:
在东北地区,因为气候较为寒冷,农作物一般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地区一般为两年三熟(春天种玉米,秋天天收获;秋天种小麦,第二年夏天收获;);南方地区因为日照充足加上气温高、降水量大农作物生长周期较短,有的地方可以达到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4.练习:
(教材P14页)。
5.学生阅读教材P16页“我知道的‘桑基鱼塘’”,阅读后谈自己的想法。
(预设:
根据土地情况开展适宜的农业生产)
板书:
因地制宜
帮助理解:
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适宜进行?
农业生产。
(出示相关图片理解)
观察、阅读教材P17页的图片和文字,理解“因地制宜”。
6.你知道你的家乡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情况吗?
(思路:
我的家乡在哪里;那里的气候、自然环境如何;发展什么农业生产。
如:
山地多,栽培果树,就是因地制宜。
)
7.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8.知识点整理: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材P14页练习。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最重要的地理界线。
三、布置作业(2分)
预习主题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首师大版)
主题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与演变过程,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通过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2.技能:
通过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并做适当分析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调查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知识:
初步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和演变以及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农耕和畜牧养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研究规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及对今日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2.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和演变以及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知道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农耕和畜牧养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研究规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农学思想。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和演变以及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调查相关的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
农耕出现——发明种植、养殖技术——农业
粟、稻/136/20%
农学思想——《农政全书》、《齐发要术》、二十四节气、农时、农谚
一、引入新课(2分)
1.出示几幅农耕图片,学生观察,说出图中的内容。
2.教师导入:
几千年前,甚至是更早以前,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就出现了农业,今天,我们就走进农业博物馆,参观农业的历史。
(板书课题:
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究(35分)
1.学生质疑:
如果真的能走进农业博物馆里,你想参观到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整理。
(预设:
最早的农业是什么样的?
什么人发明了农业?
……)
2.了解农业的出现。
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农业的出现情况。
师出示一些人物的图片:
炎帝(神农氏)、后稷,介绍相关的传说。
学生阅读教材P18页《农耕的出现》一文,谈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教师板书:
农耕出现——发明种植、养殖技术——农业)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农业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劳动人民在自己的劳动中逐渐形成的。
3.了解农作物种植的情况。
学生观察教材P19页“碳化稻”和“碳化粟”图片,教师介绍它们当时出现的年代。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预设:
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会种植农作物)
出示教材P19页资料,学生阅读。
(板书数字:
667/136/20%)
全班思考讨论:
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
学生结合五年级上册学习过北京人的生活思考)
指名发言。
4.农学思想。
过渡: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我们的祖先们总结出了不少经验,形成了很多农业思想。
(板书:
农学思想)
学生发言:
你知道哪些与农业有关的经验?
思想?
出示二十四节气歌。
学生齐读,指名讲自己的理解。
(板书:
二十四节气)
教师结合今年“雨水”节气下雪讲解“二十四节气歌”的科学性、规律性。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其他节气的理解。
出示:
春耕、夏耘、秋收、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首师大 年级 品德 社会 下册 第一 单元 我们 衣食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