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寓言四则.docx
- 文档编号:29679581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4.76KB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寓言四则.docx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寓言四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寓言四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寓言四则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
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
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
“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
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
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
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
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
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
用简练的话语填充:
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发展和结局是。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
问句中同中有变,“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第二次点写明,第三次则用代词。
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
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听读录音,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组织讨论: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②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
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③这段着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
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
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
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
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4)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
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表演,学生评议。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6)鼓励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
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
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
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进一步领会作者安排情节的意图。
(7)集体诵读。
读出语气、语调。
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教师提示:
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
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3.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
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问题讨论:
(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
下列成语中:
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5)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
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3)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
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
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
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
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
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5)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
4.跟录音仿读,体会拟人的妙用和情节的起落。
五、课堂练习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
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教师提供示例
(一):
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
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
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七、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
题目
(1)嘴和眼的对话;
(2)树和斧子。
要求:
任选一题完成。
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对于《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两则古代寓言,提供关键字词提示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自读《智子疑邻》,掌握不能因人废言的寓意;研读《塞翁失马》理解寓言中福与祸的相互转化。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推举想像新颖、合情合理的佳作在班上讲述,大家欣赏、评议。
二、指导自读《智子疑邻》
1.资料助读
投影: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
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
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
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
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
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
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2.放多媒课件,学生欣赏画面,感知寓言。
3.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1)智子疑邻:
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
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
(2)不筑:
修补。
(3)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4.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
思考:
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5.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
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
《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
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听读录音,注意下列字词。
教师提示:
(1)马无故亡而入胡:
逃跑。
(2)何遽(jù):
就,竟。
怎么就,表示反问。
(3)其马将(jiānɡ)胡骏马而归:
带领。
(4)堕(duò)而折其髀(bì):
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5)人皆吊之:
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战:
拿起弓箭去打仗。
引弦,拉开弓弦。
(7)死者十九:
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8)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保全。
3.畅读寓言,结合提示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教师明确:
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
“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
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
(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
(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
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
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6.集体诵读,深层体味。
四、课堂练习
投影:
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孔子的弟子曾参,品德高尚,一贯讲信用,重诺言。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上去。
他幼小的儿子哭闹着,要跟妈妈一起走。
妻子哄骗他说:
“你不要闹,妈妈从市上回来,就把家里的那头猪杀了给你吃。
”
妻子一回到家,曾参真的捉住那头猪要宰杀。
妻子急忙阻拦:
“这头猪正在长膘,杀了多可惜啊!
”
“你不是答应孩子,要杀掉它吗?
”
“唉,你怎么这样死脑筋!
我不过哄哄孩子罢了,哪里真的要杀猪呐!
”
“不!
”曾参坚决地说,“孩子年纪小,一切都学父母亲的样子。
你如果欺骗了他,这不是教他养成欺骗的坏习惯吗?
再说,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不会再相信母亲的话了。
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
曾参终于坚持杀了那头猪,实现了妻子许下的诺言。
1.曾参说:
“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你认为正确的办法是什么?
请大致按曾参这段话的格式把它表述出来。
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寓意。
3.请为这个故事拟个恰当的标题。
参考答案:
1.孩子年纪小,一切都学父母亲的样子。
你要用诚实来教育他,他不就养成了诚实的好习惯吗?
再说,母亲有好榜样,孩子就会学着这么去做人了。
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2.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3.曾子杀猪
五、课堂小结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见世界的窗口。
《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
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
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
1.大公鸡是那么的漂亮神气,你看它:
红色的大冠子,红光发亮带有金色的羽毛,走路挺胸昂头。
啼鸣时,总爱站在高处,引颈高歌。
请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中心是揭示公鸡骄傲的害处,使读者受到教育。
注意要符合寓言的特点,题目自拟。
2.阅读语段,完成1~5题。
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
“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
“我的孩子,”大鱼说:
“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取任何代价。
”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
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
”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
”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
1.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展开情节内容。
2.文中加粗的“必须”用“必需”替代行吗?
试分析两者的异同。
3.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正确理解文中“钓钩”的含义。
4.“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5.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 。
参考答案:
1.对话(或语言描写)
2.都有“一定要”的意思,“必须”有强调的意味。
3.致命的陷阱(或“骗局”)
4.最安全的、绝对
5.“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
或“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生命。
”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层次:
宣战 交战 被俘 叹息
(弱)飞
冲
战胜 (强)飞
粘
被吃
吹喇叭,唱凯歌
被粘住被消灭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活动与探究
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领会它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小短文。
一匹小马要过河,在路上遇见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过河。
牛大伯说,水很浅,可以过。
小马正要过,忽然听见一只松鼠大叫:
“不能过,不能过!
水深得很,前天还淹死了我的一个同伴。
”小马没主意了,回家去问妈妈。
妈妈叫它自己想一想,试一试。
结果小马过去了,水既不像牛大伯说的那样浅,又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关于寓言的一则短文,回答问题。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可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
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⑤寓言本来是来自普通人的言谈,几乎任何人的一生中都能讲一些聪明话,有的就是寓言;有心的诗人和哲学家听见了,就用文字把它们记了下来。
历史这个巨人很喜欢这些记载,就把它们珍藏起来。
以后,当普通人从书中再看见寓言的时候,忘了这是自己讲的,不禁大为惊讶,叫道:
“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珍宝呀,这样光辉灿烂!
”
⑥寓言是慷慨的。
当童话请它帮助的时候,它就到童话那里去;当小说请它帮助的时候,它就到小说那里去……所以,现在我们从童话、小说、诗歌、戏剧里都可以看到寓言的影子。
⑦寓言又是谦逊的,当一个刊物请它去做客的时候,它就等各种长篇大著都坐下之后,悄悄坐在补白栏里。
⑧寓言是孩子们的好朋友。
它长得又矮又小,说起话来却很逗。
它虽然年纪很老,孩子们却把它看成是平等的同伴。
因此,比较起来,它喜欢到儿童刊物那里去做客。
当然,它还是同样谦逊,等小说、童话都坐下之后,它才找一个角落坐下。
它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从不炫耀自己,也不指望从别人手里得到什么。
(1)短文共有八段文字,每一段都谈了寓言的某一种特点,请将这些特点概括出来。
(2)作为一篇解说寓言性质、特点的说明文,本文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1)①篇幅短小,寓意博深;②通过故事阐明道理;③通过寓言可以认识生活的意义;④寓言能够启发智慧,活跃思想;⑤寓言产生于生活;⑥寓言可以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⑦寓言在刊物中只占不显眼的位置;⑧寓言是儿童的好读物。
(2)短文主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拟人的表现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趣味很浓。
●备课资料
一、重温经典
荐读托尔斯泰的寓言
负 担
法国人从莫斯科撤走(指拿破仑侵俄战争失败——编者)后,两个农夫上街寻找财物。
两人中一个聪明,一个愚蠢。
他们一起来到城里被火烧毁的地区,发现一些烧焦的羊毛。
他们就说:
“这些羊毛拿回家就可以派上用场。
”
于是他们能拿得动多少,就收集多少,然后动身回家去。
路上,他们看见街上有许多布匹。
聪明的农夫便把羊毛扔掉,把自己扛得动的那么多布搭在肩上。
愚蠢的农夫说:
“为啥要把羊毛扔掉?
已经捆得好好的,又扎得牢牢的。
”他一点布也没拿。
他们再往前走,看见一些扔在街上的现成衣服。
聪明的农夫又把布扔了,拾起衣服搭到肩上。
愚蠢的农夫说:
“我为啥要把羊毛扔掉呢?
已经捆得好好的,又牢牢地绑在我背上了。
”
他们继续往前走,看见扔在地上的一些银餐具。
聪明的农夫又把衣服扔了,尽可能把银器收拾好带好。
但愚蠢的农夫还是不肯丢弃他的羊毛,因为已经把它捆得好好的,又扎得牢牢的。
又再往前走,他们看见路上有金子。
聪明的农夫扔下银器,拾起金子。
但愚蠢的农夫却说:
“把羊毛拿下来有什么好处呢?
毕竟它已经捆得好好的,又牢牢地绑在我背上了。
”
于是他们往家里走去。
半路上下雨了,羊毛被淋个湿透。
愚蠢的农夫只好全部扔掉它,就这么两手空空地回家;聪明的农夫却得到金子而富裕起来。
提示:
人们已经得到的东西,如果不善于正确对待的话,有时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就像寓言中这个愚蠢的农夫一样。
人们总是舍不得丢掉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何况,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像羊毛、布匹、银器和金子那样高下分明,易于辨别。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类似愚蠢的农夫那样的人。
泛言之,观念的更新也是如此。
只有抛弃一些陈旧的观念和知识,才可以与时俱进。
辞旧迎新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篇寓言的启示是值得我们牢牢记取的。
二、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猜读法
又名揣读法,适用于文言文。
猜读不是任意的主观臆测,而是从课文实际出发的合乎逻辑的推测。
由于人们在阅读一篇文言文时,总有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因而猜读法就告诉读者如何巧妙地运用已知部分去推测未知部分,从而理解全篇的内容。
这种方法不求字字落实一清二楚,却能理解全篇大意。
猜读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懂得一些文言词语的词义,古汉语的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
猜读法的要领是:
首先统观全文,把未知部分——难词难句找出来,然后根据已知部分,从上下文的关系中推断出未知部分的含义。
1.从前后的语意关系来推断。
2.从前后的因果关系来推测。
3.从前后的结构关系来推测,常用于加标点,分层次。
4.利用对文互译和六书造字的知识来推测词义。
5.根据字词所占的语法位置来推测词性和词义。
6.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推测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等。
7.根据修辞手法来推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初一 语文 上册 寓言 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