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9679247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06KB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下学科:
语文编号:
bnj-s-yw4
(1)
主备人:
幸林审核(签字):
审批(签字):
课题:
《列夫.托尔斯泰》课型:
新授课审批时间:
年月日
教师寄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相信同学们阅读托尔斯泰,定会获得精神激励。
学习目标
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习重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知识链接:
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读过大学,办过学校,当过军官。
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他1881年前后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晚年坚决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来,但反对暴力革命,宣传基督教 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2.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他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茨威格从世界文坛上选择了三个作家作为他研究的对象。
他们是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法国作家司汤达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却孤独凄凉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小火车站;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放弃一切,心甘情愿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
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他是谁呢?
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恰恰抓住了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矛盾这一特点,用他独到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托尔斯泰的独特形象。
下面就带着我们的想象,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托尔斯泰的形象和生活是否与我们的想象是一致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给加线字注音
Yǒuzhìdùngùxuānxīrúgāngàchì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尴尬炽热
làngòuhànhuángànmàoyín
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sìliǔránquánjiázīqióngmèizēng
酒肆一绺长髯鬈发两颊胡髭穹顶蒙昧面目可憎
bǐngzèngzhòucànàngqiàocāo
屏住锃亮甲胄粲然意趣盎然刀鞘粗糙
3.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轩昂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自主学习:
1、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请同学们细致地阅读一遍课文,尝试着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层意。
预设:
第一部分:
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平庸甚至丑陋。
(外表)
第二部分:
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敏察、深刻。
(精神)
2.仔细阅读第一部分,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可逐段概括)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3.阅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其须发的?
有何特点?
第一句中“植被”是什么?
“空地”是什么?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还有哪些句子也运用了这一手法?
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预设:
①胡髭长髯眉毛鬈发胡子②多毛、须发茂密(扣住总起和总结的句子——“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③植被:
胡髭;空地:
脸庞没长胡髭的地方。
④比喻(借喻)
5”长髯……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教师提示:
比喻和夸张联袂使用。
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见教材P36)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4.阅读第2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其面部轮廓特点的?
哪一句是中心句?
找出比喻和夸张联袂使用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预设:
①面容(脸孔、低矮的陋屋、工作间、小屋)、眼睛(小窗)、额头(横梁)、皮肤、鼻、耳、嘴唇②“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单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
③a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b.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c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d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e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f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课件:
加红色的词语各比喻什么?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
5.独立阅读第3、4、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何理解“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
预设:
①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养,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安德烈耶夫的《逝世前的半年》中描写他道:
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他走起路来,步子也是那么的柔和,简直听不到脚步声,他上身穿的那一件法兰绒短衫的料子也显得特别柔和,他的帽子也使人感到是柔和的……
②第四段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写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
从穿戴方面看、从职业方面看……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
预设:
②强调托尔斯泰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表明“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老师提示:
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6.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这是为什么?
预设:
①平庸甚至丑陋反衬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大众化说明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提示:
欲扬先抑)
②a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B联系全文看,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犀利和思想的深邃——作者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坏托尔斯泰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四、合作交流
五、展示点评
六归纳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
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七、课堂作业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对托尔斯泰是褒扬还是贬低呢?
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预设: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表明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举例如下:
预设: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
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自主学习: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预设:
(1)写犀利的目光;
(2)写目光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3)眼睛有威力;
(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认真阅读课文,勾划并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预设: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第8段“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可以作为该句的注释。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预设:
写其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对珠宝”指什么?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预设:
“珠宝”指托尔斯泰的眼睛。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人生的观察、研究,又经过自己的思想加工,并用他的笔表现出来,展示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匕首”指什么?
“主人”指谁?
这几句话该怎样理解?
预设:
匕首——托尔斯泰的眼睛
主人——社会、生活、人(作品所反映的对象)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他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无不给予深刻的揭露。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
3..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预设: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联系作者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们讨论:
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预设:
1.作者说“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就是说这样的人能成为整个世界及其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从这个角度说他确实幸福。
2.这句话和“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因为:
A“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智者的痛苦。
如果既是智者又是仁者,痛苦将是双倍。
B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苦难及其原因,并尽其毕生去改变,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是他最大的痛苦。
托尔斯泰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一直致力于“平民化”:
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
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
波利亚纳的森林中。
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点评
五、归纳总结:
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用泼墨般的文字,极力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庸、粗鄙乃至丑陋。
而在后文同样不惜笔墨刻画他的与众不同的眼神——目光犀利,感情丰富,威力无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六、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刻画人物,使人物形神兼备的方法,写一段话,尝试着描写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的外貌吧。
2、名言给人前进的力量,托尔斯泰有许多富含哲理的话,搜集两三条积累在下面吧。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一个人就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践才干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量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値越小。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应该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
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聪明人的特点有三:
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七、课后练习
语段一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④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⑥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这段话按_C_____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选出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
A.逻辑顺序 B.总分顺序 C.总分总顺序
2.文中写托尔斯泰胡须的有哪几句?
序号是_①②⑥____,突出写胡子的是第___⑥__句。
3.作者描写托尔斯泰两腮胡须_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_,嘴上的胡须_____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_,使用了比喻 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4.本段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B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语段二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__柔和的目光与_____和蔼__的笑容。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__黯然失色_____,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__意气盎然_________地涌出_好奇________的神色。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___高尔基_______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②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
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
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请用一句话写出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预设:
写托尔斯泰富有感情和威力的眼睛
2.将第1段中残缺内容补充完整。
3.第1段中的托尔斯泰“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文中列举了哪些情形下的感情?
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是什么样的人?
预设:
愤怒时冷峻、不悦时结冰、友善时和缓、激情时炽烈如火、优美音乐中热泪涟涟、精神满足时闪闪发光。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
4.“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前文写他的外貌近乎丑陋,这对写“眼睛”有什么好处没有?
预设:
作者先抑后扬,写胡子、眉毛、头发反衬富于洞察力的眼睛,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5.从修辞和描写内容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画“ ”句子的理解。
预设: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特征突出。
作者不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而且含蓄地揭示了他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补充资料:
1.《战争与和平》: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2.《安娜.卡列尼娜》: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3.《复活》: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
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主人公: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4.《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列夫 托尔斯泰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 人教版 初二 语文 下册 托尔斯泰 导学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