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课件.docx
- 文档编号:29678841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1.46KB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课件.docx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课件.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课件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
第一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
为什么要讲空想社会主义?
(1)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影响很大。
(2)空想社会主义并不全是空想,其许多(天才)预测和设想已成为或正在成为现实,理论上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3)二十世纪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也曾上演过“乌托邦”的闹剧,今天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吸取其教训。
共产主义微光的特点
(1)它们基本上是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反应,是近代无产阶级的先驱者反对资本主义的最初呐喊;
(2)它们基本上是用文学游记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理想社会,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
(3)它们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4)它们的理想社会都是建立在手工业和小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带有明显的小生产者的思想烙印;
(5)它们普遍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特点
(1)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使早期“共产主义的微光”终于发展“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2)基本上剥去了早期空想家们的神学外衣,也抛去了纯粹幻想的文学手法,把社会主义建立在自然法学和理论性基础之上,增强了其现实感;
(3)已带有明显的理论色彩,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和论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其科学性增强;
(4)从法学的角度、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论述,具有明显的法学色彩;
(5)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征。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1)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成就;
(2)都倾向于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上升的过程,并试图证明资本主义被理想社会代替的必然性;(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因素的萌芽)
(3)能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无论是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都以机器大生产为其基本前提的;而且注意到了大生产条件下分散经营与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并试图用协作制度来解决这一矛盾。
(4)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因此,弄清它的内涵着的科学成分与时代局限,有助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因为现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乎一切成功、挫折与失败,都可以从空想社会主义那里找到其思想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是否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1、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最精采、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开始,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的商业和金融业,直至全面批判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并相应地从批判资产阶级的某个阶层进而批判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批判使人们比较清楚和全面地了解了资本主义的全貌。
2、客观上起到了唤醒工人阶级革命觉悟的集中作用。
3、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比如傅立叶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4、他们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1)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
(2)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思想
(3)关于劳动光荣与劳动改造的思想
(4)关于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
(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代替旧分工的思想
(6)关于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的思想
(7)关于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8)关于普及教育与消除愚昧的思想
(9)关于消灭城乡、工农业、脑体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思想
(10)关于缩短工时的思想
(11)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思想
(12)关于民主政治的思想
(13)关于法治建设的思想
(14)关于实现理想制度的方法与途径的思想
(15)关于建立一个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
(16)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
(17)关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
(18)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与未来社会管理的思想
(19)关于人口发展规划与人口平衡的思想
(20)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缺陷
1、他们学说的理论基础总体上是唯心史观(理性论、人性论,把理想社会看作是正义、平等和真理等理性的体现,而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2、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这使他们找不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真正可靠的革命力量,而是把希望寄托上有天才智慧的英雄身上。
这使他们虽然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
3、他们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科社产生的必然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
(经济危机的暴发,基本矛盾的激化,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客观要求)
2、工人阶级的壮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工人运动逐渐与社会主义运动合流,以往的社会主义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难题与被压迫者的解放问题,时代呼唤科学理论建立。
)
两次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
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
三大工人运动的新特点
第一,无产阶级明确、公开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斗争的主要矛头直接对准了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第二,无产阶级逐渐抛弃破坏机器等原始斗争手段,转而采取罢工、游行示威直至武装斗争等形式,表明两阶级的斗争进入了新的更高阶段。
第三,无产阶级开始建立起政治性组织。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科社产生的可能性)
谁来承担“批判大师”的职责?
1、人类文明提供的优秀文化成果(三个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优秀素质和崇高品质立场
列宁指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在于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首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列宁选集》第3卷第603页)。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着自身规律性的变化过程。
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成现实的基础,这一历史时期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该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所得出的结论是:
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现在,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不再是去苦思冥想出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的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过程,并从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办法。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总的理由在于,这两大理论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终于把社会主义学说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变迁提供了正确思路
1、在此之前,社会历史观一直被历史唯心主义统治着,所有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是用唯心主义的理性论来观察人类历史,根本不可能从客观的社会存在出发,去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深入的考察,也就不可能通过这种考察分析来创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2、唯物史观第一次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对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作了哲学论证,使社会主义有了科学的哲学基础。
3、唯物史观的创立:
(1)从根本上铲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使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变革社会的物质经济根源;(3)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找到了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4)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
1、要论证理想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还要用正确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然而,古典政治经济学不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而是把它看成是绝对的和永恒的生产方式。
要克服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找到有力的理论依据,就必须弄清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实现了这一任务。
2、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成功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资产阶级财富的秘密,完全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纯粹道义的谴责,而是用经济学的方法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3、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
4、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和暂时性——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
5、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3、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工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4、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这两大运动合流,整个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1、唯物主义历史的核心思想
2、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
3、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4、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5、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
6、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7、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
8、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9、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0、关于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理论
如何认识巴黎公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2、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身的目的
3、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在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
4、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社会
5、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得到农民的“合唱”
6、民族独立是各民族和谐合作的必备条件
7、工人阶级只须组织成为独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和消极意义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两个必然”的理论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既非出入对资本主义的痛恨,也非源于对未来共产主义的美好向往,而是出自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入考察。
(一)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规律的客观要求(P35)
(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P36)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两种形式激化:
(1)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
(2)在经济上表现为:
二战后,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缓和了矛盾但没有解决矛盾。
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它。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前提(P36——37)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命运?
(P38—39)
v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v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v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未改变其性质
三、“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即对“两个绝不会”的说明论证)P39-40
第二节、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一、无产阶级的阶级特征和历史使命(P40)
注意: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1、先引用经典作家的话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排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
“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职能。
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
”“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
科学获得的使命是:
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摘自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206页)。
“这五百万知识分子是我们国家的财产。
我们没有五百万知识分子,就一样事情也做不好。
国家只存在三部分人,就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性质就是为工人、农民服务的。
他们是脑力劳动的工人,是用脑子的工人。
”(摘自《毛泽东传》1949——1976第636页)
2、就无产阶级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构成。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生产者从原始社会的劳动者变成奴隶社会的奴隶,再变成封建社会的小农,最后发展成为工人阶级。
前几个阶段的变化,就生产工具而言都是利用小工具;只有当劳动者以工人阶级的方式存在时,才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生产。
前几个社会转型都是农业社会之间的变化或发展,而发展到无产阶级作为劳动者时,却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和发展。
总结起来
第一,伴随着人类生产史史的发展,所有的劳动者将发展成工人阶级,并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
从这点来说,工人阶级代表着生产力中劳动者的发展方向。
第二,工人阶级的生产过程是社会化生产,它使科学的发展变得迫切、并成为可能(仪器仪表的生产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条件)。
第三,工人阶级的生产过程是大规模的生产,它易于使科学理论得到验证和利用,即使得科学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工人阶级是代表先进生产力。
二、战后无产阶级的新变化是否改变了其使命?
注意:
战后无产阶级的处境有所改善之后,这些国家的革命形式就超于缓和。
对此事实,又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
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
1.理解此问题的关键是:
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也是一个“类”;而此阶级又由一个个的工人个体组成。
因此,“无产阶级”就有一个“类”和“个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于是就有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理解作为大公无私的阶级,二是是否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是大公无私。
2.从个体来看,表现为生活在一种贫困的环境,因此每一个体都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即客观世界。
这是一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利己主义。
由于每一个成为无产阶级的个体——工人,只要存在十分不利于自己生存的环境,这个工人就要奋斗,努力改变这种生存环境,试图解放自己,一旦脱离这种环境,这个工人就变成了非无产阶级。
3.从类来看,“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阶级”,主要是源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句话。
尽管在斗争的过程中,某些个体脱离了原有的贫困环境,但只要全人类还没有彻底消除贫困,就会有人处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贫困环境中,无产阶级这个类就存在。
从历史进程来看,这个类就是最后消失。
因此,从类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4.类的大公无私,不等于每个个体都大公无私。
工人个体是利己主义,无产阶级这个类的行为是大公无私。
从个体来说,工人最早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实践行为,体现了类的“大公无私”行为,但只是一种自在的、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行为。
只有意识到自己本质上是“大公无私”、而且必须“大公无私”时,这种思想才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
5.但是,当这个工人的生存环境改变后,如果仍然从利己主义出发去实践,这个利己主义就可能也许与无产阶级这个类的特性相一致,也许相违背。
这样一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代表这个类的利益,就不能从他的出生来判断了。
关键是看这个个体是否意识到用“大公无私”的思想要求自己,并自始致终将这种思想付之实践(实践是最重要和关键的因素)。
如果用出生代表一切,就是血统论,反映在哲学观点上就是形而上学。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历史上党的领导人多数是知识分子(出生于非无产阶级家庭),但却代表无产阶级这个类。
因为他们意识到无产阶级这个类的特性,将大公无私的行为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无论环境是否改变,都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无产阶级革命:
为何要夺权?
如何夺权?
(P45)
无产阶级专政:
如何执政?
(P50)
注意: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
怎样理解“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怎样看待现代无产阶级非暴力革命的现实可能性?
第四节、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在马恩那里,何谓过渡时期?
二、在马恩那里,共产主义两个阶级分别是什么样的?
两者之是一种什么关系?
注意:
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存在过渡时期吗?
目前中国处于马恩设想的哪个阶段?
第五节、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
一、马恩的同时胜利思想(社会主义革命要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陆续取得胜利)
二、列宁的“一国胜利”思想
注意:
为什么说它是对马恩“同时胜利”思想的发展?
而不说它是对马恩“同时胜利”思想的否定?
三、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该不该先革命?
)
第三章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第一节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十月革命爆发前的俄国
集三大矛盾于一身,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爆发了两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年,1917年2月革命),
出现了两个政权同时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局面。
二、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P67——P68)
第二节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东欧的胜利(P69)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胜利(P70-72)
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争论
“原罪论”?
“早产儿”?
“补课论”?
“失败论”?
怎样理解这一问题(讨论)
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现实可能性(P74-75)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建设实践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弗·伊·列宁(1970-1924)诞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州国民教育总监。
1887年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
1889年在萨马拉建立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5年因创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而被捕,并被流放西伯利亚,1900年获释;
1917年领导了十月革命,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总理(当时称人民委员会主席)。
他一生不断总结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理论上有许多创新的建树。
在他逝世后,他的思想被称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并列为马列主义。
关于列宁之死,一般都认为是1918年8月那次刺杀让列宁的健康每况日下,导致1924年1月21日清晨,多次中风的列宁撕下一页日历后,忽感体力不支,两侧太阳穴剧烈疼痛,便身不由己地倒在了床上。
18点50分,一代伟人带着最后的遗憾溘然长逝,年仅53岁。
而苏联解体后解密的资料显示,当年被指刺杀列宁的芬妮.卡普兰“是个双目几近失明的女人,她不太可能在没有任何灯光的黑夜里朝列宁开枪!
当年的凶手是谁呢?
除了凶手自己,谁也不知道。
1、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1)启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
1918春起,英法日等14个国家对苏维埃俄国联合进行武装干涉,外国干涉者与国内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占领了苏俄四分之三的土地,战争迫使苏俄除了迅速建立战时体制外,别无选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P76)
第一,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
第二,在工业中加速实行广泛的国有化。
第三,实行贸易垄断,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使经济关系迅速实物化。
(3)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历史局限(P76——77)
(4)把战时的应急政策转变为社会主义模式的尝试及其失败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其所以在党内得到许多共产党人的赞许,这不仅同当时十分流行的社会主义观念有关,而且同1918年开始实行的一系列非常措施在战争环境中大显身手有关。
2、列宁转向新经济政策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长期战争加上党的政策失误,到1920年春,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迅速演化成政治危机。
1920年底到1921年春,各地普遍发生农民暴动。
其中规模最大的骚动发生在西伯利亚,参加人数人6万余。
农民的不满牵动着工人和士兵,于是出现了最严重喀朗施塔得水兵暴动。
参加者多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他们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党”,“政权归苏维埃,不归布尔什维克党”,“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的口号。
这次暴动使正在召开的俄共十大休会,并出动了6万红军平息兵变。
1921年3月,俄共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新经济政策正式启动。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第一,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第二,确定自由贸易原则;
第三,在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改为部分工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充分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和技术来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四,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运用价值规律及各种市场手段调节经济。
(2)新经济政治的实质
是通过商品交换这一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形式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小商品经济的经济联系,以便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巩固工农聪明,是苏维埃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政策。
它在历史上第一次证明,在一个小农生产者点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然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向和实施,我们可以看到:
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最初也是在按照马恩的思路在走——实行全面的公有制。
可是,在现实中碰壁了,因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不具备马恩所设想的历史基础!
所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观照现实之后作出的实事求是的选择。
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中,列宁对经典理论进行了反思与发展: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具体观点(P77)
新经济政策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模式的形成
1928年,斯大林苏联终止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实行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伴随着三大社会变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得以形成。
(1)高速工业化
(2)农业全盘集体化
(3)国民经济计划化
值得一提的大清洗运动
不难看出,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三大运动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三者又与大清洗之间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它们紧密配合,最终催生了一个以过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结果。
(三)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历史地位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及弊病(P80)
(1)政治体制方面
(2)经济体制方面
(3)思想文化方面
第一,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
第二,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也错误的惟一标准;
第三,舆论一律。
(4)外交方面
第一,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
第二,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热战对抗;
第三,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中心、控制中心和统治中心
2、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历史功绩及消极影响(P81)
(1)历史功绩
(2)消极影响
总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