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docx
- 文档编号:29677863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98.51KB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故A正确;B时间是东汉时期;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D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流
【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
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2.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B.“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
C.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D.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答案】C
3.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
”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
A.强调发明本心B.真实的描绘呈现C.注重抒情写意D.取材于市民生活
【答案】C
【解析】黄庭坚的这首诗是对墨竹艺术特色的一个诗性概括。
“老斫轮”们的妙笔各具个性,历代出现众多的墨竹图所显示的“精神”,体现出抒情写意的特点,故C正确。
A是陆九渊心学思想;BD是风俗画的特点。
4.河南社旗县是中国民间商会的发源地之一,清代山陕会馆最早制定了详细的商业规则,并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至今留下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等商业文物遗存。
这说明
A.会馆有地方商业行政管理职能B.会馆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
C.清政府注重立法规范商业行为D.商会成为政府重农抑商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都是与商业规范有关的文件,所以体现出会馆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选项错误,这些商业规范都是组织自己制定的,不是清政府规定的要求;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5.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
这说明林则徐
A.借用西方法律推动禁烟运动B.强调建立中国近代外交制度
C.主张政府采用西方政治体制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解读题干的能力。
材料中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法律条款证明禁烟的合法性,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是为了借用西方法律推动禁烟运动,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为林则徐组织编译西方法律,并依据其处理相关外商事务,建立近代外交制度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
仅依据题干无法推断出林则徐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且结合史实可知,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等,并未主张采用其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
仅依据题干无法推断出林则徐是否系统的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故D项错误。
点睛:
D项是误选项。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并加以实践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
...
6.下列表格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
该表表明
1890-1894年
1895-1899年
1910-1914年
出口
100
142
315
进口
100
153
417
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
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甲午战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均出现大幅度增长,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表现为在华投资设厂,题干内容与此不符,故A项错误;清朝调整税收政策在题目中体现不出,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针对国内市场,对进口影响较小,故C项错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从殖民地进口原料,还进行资本投入,故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出现均增长的现象,故D项正确。
点睛: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指数都呈上升趋势,并且进口指数高于出口指数,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7.有学者认为: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
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
材料表明革命派
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中‚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
‛说明革命派有明确的革命目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得出材料中未涉及革命派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说明革命派要求推翻封建帝制,有民主的要求,对外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因此有拯救中华民族的愿望,故C项正确;材料中革命派大多数是知识分子,不能说明成为知识分子的代言人,故D项错误。
8.1961年我国政府规定:
“应该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
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凡是第三类物资和完成国家合同任务以后的第一类物资,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
”这项政策在当时
A.削弱了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B.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
C.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覆盖范围D.克服了分散经营导致的困难
【答案】B
【解析】“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可见这项政策仍然强调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该政策规定部分物资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不受计划经济的覆盖,可见计划经济覆盖范围在缩小,故B项错误;1961年中国正遭受严重经济困难,允许部分物资进入市场,有利于缓解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故C项正确;该政策有利于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经营导致的困难,故D项错误。
...
9.亚里士多德认为古代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陪审法庭”最能体现雅典政体的民主性质。
这主要基于它
A.确保公民受到最公平公正的审判B.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C.陪审员产生的方式和履行的权力D.对公民大会决议有最终核准权
【答案】C
10.1835年,德意志第一条铁路正式建成通车,随后在整个德意志境内掀起一股铁路建设高潮,1843年莱茵铁路全线告通。
当时德意志铁路建设速度之快、投资增长之巨,以及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均名列欧洲大陆之首。
材料反映此时期德意志
A.经济发展己跃居欧洲之首B.铁路建设促进工业革命进程
C.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D.统一民族国家市场己经形成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表述的是“德意志铁路建设速度之快、投资增长之巨,以及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均名列欧洲大陆之首”,不能推断出其经济发展已跃居欧洲之首。
故A项错误。
题干中描述的是德意志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大力发展铁路事业,通过铁路建设带动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德国在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故B项正确。
题干中未涉及政治变革和统一民族国家市场的内容,且统一民族国家市场在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才能实现。
故C、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1871年4月16日,巴黎公社颁布的法令规定:
“一切企业主已经逃跑或已停业的工厂和作坊交给工人协作社管理,以便组织生产。
保证企业主有权获得补偿,按资产量确定补偿数额”。
这项措施
A.体现了对私有财产权的尊重B.没收了部分私人资本
C.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维护了资本家的利益
【答案】A
【解析】材料“保证企业主有权获得补偿”体现了对私有财产权的尊重,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一切企业主已经逃跑或已停业的工厂和作坊”不符,故B项错误;没收逃亡资本家资本或已停业资本只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途径之一,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颁布的法令是为了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而不是维护资本家利益,故D项错误。
12.冷战结束后,有些政治评论员对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态度由批评转为赞扬,称赞它们具有控制军事冲突升级的能力。
这是因为当时
A.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大国对抗的危险已消失
C.安理会的作用增强D.破坏稳定的新因素出现
【答案】D
【解析】材料对北约和华约组织由批评转为赞扬,表明当今社会新的破坏稳定的新因素出现,冷战时期,北约与华约组织一定程度上具有控制军事冲突升级的能力,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
材料和区域集团化的加强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当今世界大国对抗的威胁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安理会的作用问题,故C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8年,光绪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
清政府在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开始建立农事试验场。
这些试验场从美国、日本分别购进了几十种新式农机具,就场试验。
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还不是机械动力,仍旧是人力和畜力,而且也没有推广到其他地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人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
各级部门经常性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被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农业机械化的状况。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农业机械化状况不同的原因,对当今中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哪些启示。
【答案】
(1)中国:
新式农机具被引进;局限在试验场;动力仍是人力、畜力。
美国:
农业机械的研发加速;新型农具的广泛应用;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
(2)原因:
中国:
小农经济的阻碍;科技水平低,无力自主研发农业机械;社会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美国:
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化水平高;地广人稀,需要农业机械化;美国政府和民间农业团体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
启示:
重视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倡制度创新;政府与民间推动力量结合;创设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提炼材料要点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中国的振兴农业从外国购进了新式农机,但是没有机械动力,也只是在试验场并没有推广,这些就是中国的状况。
美国的情况,是有专门的农业研究团队并且很快把新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新机械的推广使得农业向农业基本机械化迈进。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精耕细作并且有丰富人力资源,解放生产力的动力不足,所以农业机械化意愿不高,科技水平低,研究不出来,社会动荡不安,不能很好推广。
美国则是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需要机械化,科技发达,工业发达,能够机械化,农业机构多人才集中,有创新意识,社会安定有利于推广农业技术。
第二小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围绕科技、制度、合作等方面展开,可以以材料二的美国农业为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
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
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
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
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一:
观点:
失败的改革会激化社会矛盾,促使革命的发生。
论述:
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一些列新政与预备立宪。
清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堂的学生反叛政府;振兴商务使民族资产阶级日渐成长;“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了,他们转而同情革命,使革命形势更趋成熟;当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示例二:
观点:
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避免革命的发生。
论述:
新中国建立后,忽视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即“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其次阅读史料,获取史料的核心内容,即“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
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等信息,得出改革是否得当,会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最后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分析,如清末新政、十一届三中全会等,据此归纳即可。
1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回眸】
材料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
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
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
“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
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1)相同:
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不同点:
三司制:
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
巡抚制:
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2)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巡抚制度。
(1)根据材料信息“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
(2)根据材料信息“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16.【历史——选考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
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
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
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
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
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胜利复国的历史经验。
【答案】
(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
(2)具有战胜反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解析】试题分析:
第
(1)问比较简单,概括材料“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等信息可以归纳出法国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
第
(2)问“总结历史经验”以材料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
“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说明法国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法国临时政府”说明法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说明与反法西斯盟国互相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补充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法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晏阳初(1890—1990年),近代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
20世纪20年代,他主持河北定县翟城村平民教育实验区的全面工作。
开始工作时,实验区全面经费只有3600元,经晏阳初赴美募捐,资金困境得以改善,而人才的解决主要依靠晏阳初的人格魅力和引领作用。
晏阳初要求博士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尽量“农民化”。
在晏阳初指导下,洋博士们用在灯笼上写字的办法培养农民识字兴趣;在农药的配水比例上,技术人员掌握好“药”与“水”比例后,再用简单直观的方法告知农民,以药瓶瓶盖为单位进行配药,使老百姓很快就掌握了喷洒农药的技术。
晏阳初倡导,平民教育运动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有参加机会。
平教会主编的《农民报》每期所登内容,农民投稿竟占一半。
由洋博士主导的定县实验,由河北而湖南、四川,由中国而菲律宾、泰国、印度、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
——摘编自薛伟强《一场泥腿子与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1)根据材料,指出定县平民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人才和资金的相对改善;教育方法符合农民文化层次,贴近农民生活;对民众动员程度较高
(2)影响:
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平民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启迪意义。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资金困境得以改善,而人才的解决主要依靠晏阳初的人格魅力和引领作用”“晏阳初要求博士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尽量‘农民化’”“平民教育运动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有参加机会”“办法培养农民识字兴趣”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可以从农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第六 中学 届高三 下学 第四 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