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乘法》北师大版.docx
- 文档编号:2966766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0.25KB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乘法》北师大版.docx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乘法》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乘法》北师大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乘法》北师大版
乘法单元教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生活得到应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方面的内容,包括找规律、整理书、电影院和练习一四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
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因此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成为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
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
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
12×40=12×5×8=?
120×40=60×2×40=60×80=?
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
首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的下吗?
”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是什么意思,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其次提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习惯。
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本课的算法与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题。
三、教学建议:
1、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情境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并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
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数学学习活动也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
2、重视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练一练”、“算一算”等一系列算法活动,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对于交流算法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
3、要把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过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案例:
案例1.
《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难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 5×1= 12×3= 14×2=
10×4= 30×3= 2×200= 60×2=
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
500×4= 6×70= 90×7= 8×600=
通过回答,明确:
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3、
(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
(2)归纳题目特征:
多位数乘一位数。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
1、学习“找规律”
(1)出示第一组算式。
5×1= 5×10= 50×10=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
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
同时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
学生能发现这一问题,说明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如果提不出,可由老师以“我有不疑问”等巧妙提出。
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来说明50×10=?
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及结果。
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不急于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
生:
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应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
现在你们能否运用其他的已有知识来说明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讨一下:
(师巡回指导)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是:
生1:
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10个50),从数位表知它是500。
生2:
50×10=50×2×5
=100×5
=500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需要补充、讨论、完善,或有另外的解释,只要合理,教师要给予肯定,但要适当加以巧妙的控制]
刚才,同学们的研讨的有理有据。
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一下:
(2)出示第2、3组算式:
3×2= 12×4=
3×20= 12×40=
30×20= 120×40=
1).学生回答算式,教师总结评价。
2)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并注意观察三组算式:
5×1=5 3×2=6 12×4=48
5×10=50 3×20=60 12×20=480
50×10=500 30×20=600 120×40=4800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组内同学相互交流,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同伴相互补充、完善。
(3)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师给予肯定。
(4)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注:
可由学生代表完整表述]
三、知识运用,拓展提高
1、尝试练习
(1)投影出示课本27页“试一试”第2题(可直接看课本)。
要求:
a.独立完成,同桌互查交流。
b.学生互评,找出存在的优、缺点,供全班交流订正。
(2)出示第27页“试一试”第1题(情境图)。
要求:
a.说明图意,提出相应问题。
b.绘制统计表、计算。
c.交流、订正。
2、练习:
课本第27页“练一练”1、3、4题。
第1题:
开火车口算填表(可用投影)。
第3题:
独立审题、列式、口算,制成统计表,组内互查。
第4题:
独立解答,交流汇报。
(不要求学生会列综合算式,但可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尝试一下。
)
3、数学游戏:
接力竞赛。
完成第27页练一练第5题。
评选优胜组。
[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4、拓展练习:
完成课本第27页第2题。
( )×( )=800 ( )×( )=1260
看谁写得最多。
四、升华提高。
师生共同完成:
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你的进步表现在哪里?
你给同学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你学习的同学是谁?
你的疑问是什么等等。
板书设计:
乘法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教学反思:
案例2
《找规律》教学设计
(二)
教学内容:
找规律(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7--2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进行乘数是整+数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
淘气和笑笑星期六去儿童乐园玩,走到公园门口,发现门口上贴着一张启事:
只要做出这几组题,儿童就可以免票,淘气和笑笑乐了,你们能和淘气、笑笑一块做吗?
(出示图片):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计算
3、交流:
①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生1:
10个50想加,它就是500
生2:
因为50×10=50×2×5 所以等于500
生3:
也可以只用十位上的5乘十位上的1,再在结果后面添2个0。
②同桌互相解释30×20 12×40 120×40的计算过程。
3、引导学生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生1:
在做这样的题时,末尾的0可不看,算出结果来再添0。
生2:
只看不是0的那些数,乘出来后有几个0添几个0。
生3:
我们发现的规律和他们几个一样。
4、小结:
如果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来计算150×30的话,算法有几个步骤?
生:
两个步聚:
先口算15×3=45,再添上原来乘数中被省略的0,也就是150×30=4500。
三、应用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1、2题
抽查学生是否掌握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直接口算填表。
乘数
30
20
27
50
26
18
乘数
10
30
20
30
30
50
积
3、看谁写得多。
( )×( )=800
( )×( )=1260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案例3
《整理书》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性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题卡、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知激情
1、口答:
开火车口算:
(出示题卡,要求学生回答完整)
20×20= 10×30= 50×30= 600×20=
12×40= 130×20= 160×4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乘法 三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第三 单元 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