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谷寺导游词.docx
- 文档编号:29667433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35KB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docx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灵谷寺导游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本文是精心编辑的南京灵谷寺导游词,希望能帮助到你!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
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
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
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
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
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
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
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
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l千。
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
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
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前往南京东郊三大景区之一的灵谷寺游览。
车行下坡,我们看到一处面积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镜,山光树影,十分缓丽。
湖边一座临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盖的卷棚歇山顶的开敞建筑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建造的,用以纪念军校创始人孙中山先生。
由黄埔一期学员,后成为开国元勋之一的徐向前元帅题写“流徽榭”楷书匾额。
再向前,绕过灵响亭即到了灵谷寺大门万工池停车场。
我在门口广场向大家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历史概况。
明朝初年,钟山西侧的蒋山寺搬迁至此,改名为灵谷寺。
它最早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15年)。
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在高僧宝志(济公原型)圆寂后,于此建五层琉璃珠宝塔,第二年武帝扩建造寺,名开善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声名的大寺。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选中寺址为陵寝吉地,并利用皇上权威迫其二次搬迁,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现址复建。
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为避迁寺建陵不敬之口实,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
当初养寺僧千余名,下辖12座佛寺,包括栖霞寺、定林寺等大寺庙,占地500余亩,拥有庙产三万四千多亩土地山林,可谓盛极一时,名噪佛界。
数百年间,屡有修茸,景况不衰,康熙南巡,游寺题联,韩隆驻辟,作诗赐宝。
可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清军镇压太平军,在此几次摆开战场,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掉的无梁殿。
太平天国失败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虽重建少部分建筑,但也绝非前貌了。
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300米分别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门、树坊,改造无量殿,兴建纪念馆、纪念塔,成为民国时期一处重要的中山陵园附属纪念区。
这里安葬了数以千计的部队官兵的遗骸,每逢纪念日都有祭祀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灵谷公园,栽植树木花草,维护旧观,继续开放游览。
现第一公墓改为草坪,第二公墓修建了邓演达烈士墓,第三公墓培育成茂密的树林。
尽管这里是寺庙、公墓、公园的混合体,但人们还是把这一带称为灵谷寺,可见灵谷二字的魅力。
它是朱元璋亲自命名,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为山有灵气,谷有合水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面前的半圆形面积数亩的水池,叫万工池,也叫放生池。
相传朱元璋见这里有景无水,命一万军工筑池,栽植白莲。
应该说,寺前放生池也是一般寺庙的传统布局,搬来皇上,实为景点增色吧。
池的西端不远有一小石桥,叫迎驾桥,传说是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
广场北面有一座大门,绿色琉璃瓦虎殿顶,下辟三个拱门,花岗岩基座。
这种门的形式稳重气派,用的是皇家规格。
原来门额上是老蒋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
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所赠。
门墙为红色,故名红山门。
红墙左右延伸又辟有二门,方便车辆通行,门额上分别为“松声”“泉涛”。
它虽叫山门但不是原灵谷寺大门,而是原金刚殿的位置,大家看到的门外柱础的痕迹就是原殿殿基的范围。
进入山门,步过青石甬道,前方42层台阶上,原天王殿旧址,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十一楼的大牌坊,高10米,钢混结构,顶覆绿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须弥座,梁枋仿彩画浅刻纹样,斗拱挑檐,气派不凡。
这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楼的形式修造的。
五间坊门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质党徽,中间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梅花中间写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是“救国救民”,都是中常委主席张静江书写。
大家细看,上面的瓦当都是党徽图案,体现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坊前石台上立有一对高档汉白玉雕刻的貔貅。
神话传说貔貅是黄帝作战阵前冲锋陷阵的凶猛神兽,每至阵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这里象征阵亡将士的忠勇威武,是陆军第十七军所赠。
这对石刻肌肉横暴,矫健奋进,从雕刻艺术手法看,是一件精美独特的作品。
各位游客,前方有一古老面庞大的建筑,请哪一位朋友猜一猜它是什么样的结构。
好的,几位朋友都抢先说是无梁殿,非常正确,好眼力。
它通体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寸梁木,叫无梁殿,用其谐音,又叫无量殿,原来供奉无量寿佛。
正因为无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但仅残留拱券,在造公墓时加修重檐屋顶。
它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结构建筑,比苏州开元寺、宝华隆昌寺、山西显通寺、峨嵋山万年寺的的无梁殿大得多。
现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复体式喇嘛塔。
外观面阔五间三门。
室内进深三间,实际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高大,宽11.4米,高14米,前后券宽4.8米,高7米,侧面为纵连三间的大简卷,两侧山墙用砖垛出挑,逐层弧形上伸1米多。
施工过程中木模架券,砌成凝固拆模。
中券正中三个券龛内,原供奉无量寿佛居中的西方三圣,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据说是升天孔。
其实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
造公墓时,请走佛像,代以石碑。
中碑由张静江书写“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之灵位”,左碑刻老蒋所书北伐誓师词,右碑刻陈果夫所写中执委祭文。
建国后碑文被磨去。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重修改刻,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民国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
祭堂四周嵌有110块青石碑,刻有按战役地点、军阶职务分类的阵亡将士姓名33224人,共十六万五千字。
殿内前二券还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蜡象馆,展出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当时名人57位,组成22组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无梁殿后有一片半圆形的大草坪。
各位朋友,能看出这块地是干什么用的吗?
好,这位游客反应快,已看出是一座墓。
这就是位于中轴线上的第一公墓。
它就是灵谷寺五方殿遗址,供奉五方五智大佛。
作为公墓,主要安葬北伐战争及1932年上海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阵亡将士,按编制军阶抽签实行“代表葬”,共有大小墓穴1624个。
在公墓北侧东西两头各立纪念碑柱,纪念这二支抗日部队的牺牲官兵。
现这两座碑成为南京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用来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墓地已成草坪,请大家仔细看,还可见按放射形划块的分格,有似徽。
背向数百米长的半圆形墓墙,弧形起伏,这是设计者美国工程师茂菲为益求古典庄重的效果,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弧形卷波的手法而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在闽南广东沿海也经常能看到。
各位游客,在高大栎树的浓荫覆盖下,绕过墓墙,我们看到陡阶高台之上,有一宽阔恢宏的殿宇,现在叫松风阁。
原是明初律堂的位置,清代复建为观音殿,重檐庑殿,绿色琉璃瓦,面阔连廊共11开间,红柱列绕,雕梁画栋,是古典建筑中最高规格形式,
按帝王陵墓中供奉灵位的主体建筑享殿的形式设计,反映出其当时受推崇的地位。
民国时建成“阵亡将士纪念馆”,由老蒋题写馆名。
内部布局作了一些变化,改单层为二层,是走马楼式串廊,中间为单层穿堂,宽敞明亮。
梁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装修。
原内设许多陈列橱架,展出阵亡将士遗物,举办专题展览。
抗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室内物品损失一空。
现在开设了小商店,各位可以在舒适的大堂中小饮休憩,也可选购一些你所喜爱的纪念品。
阁后广场中央,立一石鼎,上刻六角重檐亭式鼎盖,四面鼎身刻有狻猊兽头,乃龙之九子之一,中刻“垂勋铭鼎”,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献给公墓的纪念物,它是众多赠品中存世不多的遗物。
大家可在鼎前以塔为背景留影,效果绝佳。
各位朋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领略灵谷深松、涛声依旧的风光,不登九层塔,是不能如愿的。
前方100米,巨塔巍然,就是公墓中轴的终点灵谷塔,即阵亡将士纪念塔。
它建成于1933年,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阶,中间的日照山河图,长5.2米,宽2.8米,象征气壮山河,与日月同辉,用的是白色花岗岩石料。
上面是直径30.4米的花岗岩平台。
四周是云头雕花石栏。
塔高60米,九层八面,钢混及花岗岩结构,外形是楼阁式塔样式。
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收分,顶层宽9米,每层挑出绿瓦披檐,上置回廊护以石栏,供游人凭栏远眺。
塔顶绿瓦攒尖,中竖塔刹,运用佛家的台座、覆钵、宝匣相轮的形式,金光熠熠,直刺青天。
整座塔造型优美,坚固稳重,雕栏玉砌,绿白相间,真是第一流的纪念塔。
底层外壁刻有老蒋手题“精忠报国”,前门横楣上书“灵谷塔”,后门是“有志竟成”,侧门分别是“成功”、“成仁”,塔内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盘旋而上,共252级。
从二层至四层,各位可以看到内壁上刻有洒脱如泻,奔腾似龙的草书,是元老、监察院长于右任所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北上告别辞。
于右任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才华横溢,精于诗书,魏、草有名,更擅草书,时称“一代草圣”,又因长须飘髯,人呼“于大胡子”,晚年居台,其思乡盼归之情溢于言表。
五层至八层是另一元老吴雅晖篆书孙先生黄埔开学训词。
吴为篆书大家,其字谨严精妙,端庄秀丽。
原在塔身外壁刻有当时要人手迹,现用水泥覆盖,尚未恢复旧貌。
登临九层,极目四野,爽风万里。
远方山峦起伏,近依钟山屏障,环顾林海松涛,脚下诸景环抱,春日嫩绿如绒,夏季苍翠欲滴,秋色金黄交映,冬景莽莽似烟,西望遥见中山陵堂,下俯历数门坊殿阁。
各位朋友,游览至此,岂不快哉!
灵谷塔西南侧林中,有一覆钵式塔,上置相轮宝瓶和须弥座,人们称为宝公塔,是南朝高僧宝志和尚的舍利塔。
最初在现今明孝陵的位置,民国改建公墓时,原想保留不动,但在阵亡将士中掺进一个老和尚,很不相宜,也就委屈迁移至现在位置。
十年动乱中,塔中灵骨石棺均遭毁坏无存,后又重修,仅是象征之物了。
塔前嵌有一黑色石碑,刻有吴道子所画宝公像,李白所作画像赞词,颜真卿所书赞词,三人皆为唐代顶级大师,人称“三绝碑”,被视为国宝。
此碑也四毁四刻,在第三次复刻时。
乾隆皇帝也来凑热闹,在碑首题了“净土指南”四字。
各位朋友,观碑怀古,我不得不介绍宝志和尚其人其事。
在1400多年之前的南朝,他是一个赫赫有名无人不知的人物。
他七岁出家,成年得道,行为灵异。
所作预言,皆有应验,还戏弄皇帝,被请入宫中上座。
他手持的法器是禅枝上挂着刀、尺、拂尘,
暗喻南朝刘宋之后的王朝,即齐(刀)、梁(尺)、陈(拂尘)。
所以李白赞词“水中之日,了不可取,灵空其心,寥廓无主,锦蒙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往何所”,就是这位大和尚的写照。
梁代开善寺直至明代灵谷寺都是为纪念他而造,连贵为开国太祖的朱元璋,迁他的灵塔,还要上香祈祷赔礼,许愿在自己的陵墓禁区内再造更大的寺塔来补偿,地位真是不一般。
也许应了“何往何所”,他的墓塔三迁四建,颠沛流离,最后灵骨无存,真是“水中之日,廖廓无主”了。
塔基正前方,有一三开间小殿,硬山顶接一架廊庑,叫志公殿,是造公墓时为保存一些宝志遗迹特地建造的。
原内供志公及侍者弟子之像,两侧有历次迁葬的碑文,记述转迁经过。
各位游客,我又要出一道问题,请大家回答,殿前的叉形铸铁件是什么名称?
干什么用?
大家讨论很热闹,但都没说准。
请看旁边景点说明碑文。
这叫“飞来剪”,民间传说是孙权用来剪蟒镇妖的,其实它是明代造寺用的起重机械的部件,就像今天的吊车。
旁边还有一块巨石,二条巨龙盘绕,人称蟠龙石,高2.4米,有传说飞来剪拿住蛟龙,此石镇住二龙。
实际上这块巨石是碑帽。
大家知道,我国古碑都有帽、身、座三部分,现在是身、座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碑帽头,给我们留下了不解的话题。
各位朋友,向西南看去有一小石桥,叫玉带桥。
传说朱元璋在此封大银杏树为树王并赐以玉带。
山坡上有一方亭叫进思亭,亭西为第三公墓址,原有墓穴2268个。
1946年军统头子戴笠空难摔死,老蒋亲选第三公墓为戴入葬。
1950年被炸成废墟,仅有园路成了痕迹。
灵谷寺公园我们游了一大圈,灵谷寺内不见寺,寺在哪里呢?
请跟我从无梁殿后穿过,就会看到一座黄墙碧瓦的寺庙,这就是现在的灵谷寺。
庙前迎面立有大照壁,上有“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十字,点出该寺与宝志大师的缘脉关系。
大门门楣上有于右任写的“灵谷寺”三字。
各位朋友,此灵谷寺非彼灵谷寺,彼寺已毁,此寺乃重建物。
这里是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在“八功德水”处焚香祈雨,求有灵验就造龙王庙还愿,后来又有增修。
民国时,把无梁殿中佛像归并龙王庙,改名灵谷寺,所以前后二寺不可相提并论。
进了山门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门是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传是弥勒在东土的显身。
佛经所说,弥勒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的华林园继承佛位,又称未来佛。
背后是身披甲胄,手执降麾杵的护法神韦驮,在警视四众,惩戒犯禁。
山门内壁东侧有“灵谷寺龙王庙碑记”。
西侧有“祈雨碑”。
前庭中立1983年铸万年宝鼎。
正面主体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宝殿,重檐歇山,楼阁相依,殿内幡幢悬垂,华灯长明.黑花岗石铺地,深沉明亮。
中间高台座上一尊主供释迦牟尼佛,鎏金装彩,阿难、迦叶侍奉左右。
东西两侧贴壁而立的是二列像设,一列为十八罗汉,一列为二十诸天,把二种常见而又极易混淆的供像集中在一起,兼收并蓄,统而有之。
主台背面是大悲菩萨海岛观音,脚踏鳖头,手持净瓶杨枝,左右为善财童子和龙女。
后壁东为大智文殊菩萨,座骑青狮,西壁为身跨六牙白象的大行普贤菩萨。
殿后为宏大高敞的观音堂。
底层供奉开山祖师宝志铜像,上供观音铜像。
1994年,观音阁落成,举行了真慈法师升座仪式,这是自太平天国以来的首次升座。
东首院落现为“大遍觉堂”,是玄奘法师的纪念堂。
中供法师译经坐像,前有十三层木质密檐式塔,塔内供奉法师顶骨舍利。
讲到这里,有的游客肯定产生疑问,玄类法师在西安住锡、圆寂,灵骨怎么会转到这里呢?
各位,说来话长,这其中又有一段曲折而又与国运共兴衰的故事。
唐高僧玄奘,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陈祎。
他13岁出家,21岁受戒,精通经论,公元628年历经艰辛,西行天竺17年,带回经卷657部,创唯识宗,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
664年圆寂于长安慈恩寺,初葬白鹿原,继改樊川兴教寺,又因黄巢义军起事迁葬终南紫阁寺。
至宋金陵天禧寺可政法师在终南见塔毁寺废,就迎奉至天禧寺,在东岗造塔安葬。
明初迁南京名扬中外的大报恩寺。
太平天国时期战火纷飞,寺塔又湮没无存。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扩建军工厂,施工挖出石函及珍贵器皿,还有迁葬碑文。
日军妄图盗走诸物,后迫于国人压力和出于粉饰汪伪政权的政治需要,除在九华山造塔安葬一部分,其余瓜分存于多方佛寺。
这里供奉的是当初存于博物院的一部分,几经周折,辗转至灵谷寺供奉。
1998年8月,台湾玄奘大学法师了中住持向大陆申请分供舍利,经批准,取出2.8863克一粒分供,由两岸僧众护送至台,成为两岸交往,促进统一的盛事。
纪念堂前存一座三圣殿,中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及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是属净土宗的特色。
寺的最东侧为素菜馆,供应素食斋饭,选料素淡,做工精细,口味鲜美,各位不妨一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 灵谷寺 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