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下册考试复习参考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9667166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6.43KB
毛邓三下册考试复习参考资料.docx
《毛邓三下册考试复习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邓三下册考试复习参考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邓三下册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①改革开放—强国之路;②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得是体制)。
开放:
走出去,引进来。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
(理论基础)
A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和“非对抗性的性质”。
3社会主义矛盾的解决不需要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两种矛盾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4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B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是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
2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和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的地位(强调性质),标准,领域,方针。
A地位: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革命,是就其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而言的;
2把改革称之为革命是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改革要从根本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及其他体系;
3把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二次革命是对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进行深刻变革;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非否定,必须强调改革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B标准:
“三个有利于”。
(1)含义: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得标准。
(2)解析:
“三个有利于”就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所需要的。
答:
前半部分是错,后半部是对的。
“三个有利于就是”: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得标准。
前半部是错的:
一方面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接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
后半部是对的:
1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2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3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
4所以凡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C领域:
全面的改革。
由改革的任务决定,要点:
1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2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D:
方针: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E性质: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根本任务,稳定是前提;十四大的方针: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
)
四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如何理解对外开放?
)
(一)为何要开放
(1)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的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金、信息、技术和资源;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的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
(2)原则:
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3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足、自力更生的能力;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进行怎样的开放?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的政策;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城市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三)如何进一步开放?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
2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创新利用外资的关系,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设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四)地位:
决定中国地位的关键抉择。
五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选择)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先回答含义)
含义: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或主导性作用。
1突破了两种体制是代表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二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10年实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三大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国有经济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防止两级分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四(解析)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
错误
(先回答三大特征(上题),在回答四个坚持)
(四个坚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六(多选)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领域: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七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独资;股份制(国企最适宜);合作制;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最适宜)。
八(解析)股份制就是私有制。
错误
1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是控股权在谁的手里;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3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题地位。
九为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条件;
2通过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提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竞争力;
3外资企业会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为我国公有制经济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十为何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题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十一为什么要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广泛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
十二十七大的分配原则: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十三如何实现更加注重公平?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
十四中国社会的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
十五如何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的问题,经济发展将不能维持;
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要无足轻重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低,现代化任务艰巨,既需要经济质量的提高,也需要持续稳定的发展速度。
十六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七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1坚持走轻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3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转变;
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5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
十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在: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
十九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密切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二十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
二十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怎样建设)?
1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3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十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目标是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既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二十四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二十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口战略:
控制数量,提高素质;资源战略:
节约型;环境战略:
友好型。
二十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十七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中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解析)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正确。
1性质相同。
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2作用、职能相同。
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3历史使命相同。
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三(解析)我国既不是一党制又不是多党制。
正确。
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平等地位。
四发展民主政治的根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5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六社会主义民主:
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是真实的民主,它公开承认自身的阶级性,认为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意味着对于被统治者的专政,民主和专政,两方面相辅相成。
七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八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九依法治国的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一十章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或精神文明):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是以社会主义意思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理想追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1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2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五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进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知道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如何正确理解(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含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点: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的。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两者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都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还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应对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指导思想: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精赤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目标任务:
是社会全体成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台湾问题性质:
内政问题
三1985年,在六届三次会议上把“一国两制”确为基本国策。
四“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①一个中国;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争取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⑤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与台湾人民;⑥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⑦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⑧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⑨反对外国势力的插手和干涉;⑩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实现统一的基础。
意义:
1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五“胡四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坚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六2005年3月14日,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1985年,邓小平提出新判断:
现在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而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
二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表现;
3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当今这两大问题都没有解决,还需要长期努力。
三中国为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1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3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4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5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四中国的外交政策:
独立之主,和平外交。
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六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允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七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八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根本目标: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毛邓三 下册 考试 复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