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9658509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4.10KB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
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设计说明: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
思考:
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
思考:
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
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素食《记承天寺夜游》)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
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
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
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
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
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
(《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
(《满庭芳·归去来兮》)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
(《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
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
(《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
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
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
(《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
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
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
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
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
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
"(《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
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习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
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
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⑴丛中蛙鸣不断。
⑵村中狗吠鸡鸣。
⑶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
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
高兴地遂:
于是盖:
原来是
相与:
一起但:
只是无与为乐者:
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
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
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诵读:
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
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
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
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
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
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
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
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②林语堂:
《苏东坡传》;
③东方龙吟:
《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事:
寻友赏月乐观旷达
写景:
庭中月色闲人
抒情:
月下抒怀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㈠初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⑴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㈡再读课文
要求:
参考注释理解课文,能整体翻译课文。
㈠学中求问
要求:
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
㈡问中求学
要求:
解决各组提出的问题
弄清重点词意
四、读思结合不殆不罔
三读文章,探究思想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问题。
2、问题整理归纳
⑴作者为什么会夜游?
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
所见夜景如何?
引发怎样的感叹?
(用原文回答)概括层意。
⑵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⑶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⑷细细品味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简要说明景物特点,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⑸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⑹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问题解答。
⑴第一段: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第二段: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段:
惋惜无人赏月。
⑵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⑶“欣然”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寻”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⑷月色空灵皎洁。
(空明澄澈等)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⑹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学以致用小试身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学而省之评价收获
1、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这篇文章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七、学而习之不亦乐乎
布置作业:
1、积累吟咏月亮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 夜游 公开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