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讲义.docx
- 文档编号:29655811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3.26KB
运动训练学讲义.docx
《运动训练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训练学讲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训练学讲义
运动训练学讲义
篇章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的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竞技体育同样如此。
狩猎是原始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原始人在其长期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能否获取赖以生存的猎物取决于他们同被追击的猎物之间在速度、耐力、力量等各种身体素质和搏斗技巧的实力比较。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身体活动形式被人类不断地加以分类、提炼和总结,并相互比较,渐渐演化出了区分胜负的竞技活动。
史学资料表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己经有了初步的区分胜负的比赛意识和一定的体育竞赛形式。
在原始公社末期,由于部落间的武装冲突十分频繁,为增强社会成员的作战能力,加强内部团结,常常进行不同目的的宗教活动,在世界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由单纯的生存需要转而为包括娱乐、愉悦在内的多元需要,人们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参加竞技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竞技运动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形成,竞技运动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活动的联系明显地减弱,成为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二)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三)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四)竞技体育管理
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竞争性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即竞技能力。
竞技运动的参加者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对手。
(二)规范性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但高度的技艺又是以对技术、战术种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竞技体育的规范性还表现在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制约机制的规范性和竞技体育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
(三)公平性竞技运动比赛应该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参赛者。
比赛必须严格根据规程和规则的要求来进行,平时训练也必须针对规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四)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是由很大的群落系统参与的社会行为。
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完成一定的功能;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竞技活动。
(五)公开性现代通讯系统的发展,使重大的体育比赛活动能够成为吸引全球数亿人关注的社会活动。
而且,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
(六)观赏性竞技体育是从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发展而来的,现代竞技体育日益加强的竞争性,更大大加强了其可观赏性。
观赏比赛成为广大群众善度时间最好的方式之一。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技运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地追求新的成就及新的突破。
竞技选手们永无止境的追求,每0.01秒的提高,每一个新技术动作的出现,每一场精彩的表演,都是这种奋斗精神的集中表现和生动写照。
竞技选手们在运动训练中所培养并在运动竞赛中所展现出来的竞争性,也正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素质。
(二)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自身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人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
观赏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已经成了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人们从观看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且也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着人们不断提高的体育观赏的需要,是竞技体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三)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优秀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表现出力与美的结合、勇与智的对抗、高超的技艺以及顽强的意志,都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
围绕奥运会和一些世界级的重大竞技体育比赛,以及全运会的召开,都会出现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
我国自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以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正逐步形成良性的协调机制,竞技体育的发展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反过来群众育的发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种体育内部的交融现象大大促进了现代体育的发展。
(四)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现代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综合实力的"橱窗"。
竞技体育比赛的胜负巴不仅涉及运动员个人的荣誉,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团体的荣誉,许多国家和社会团体都对竞技体育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巨大的投人。
国际体育竞技实质上已经成为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多维组合的竞争与较量。
(五)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竞技体育的发展必然改变人类的消费结构,促进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
举办大型运动竞赛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竞技体育已成为体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630多亿美元,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的第22位支柱性产业,而竞技体育产业所产生的产值占其中的绝大部分。
竞技体育的发展己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巴塞罗那奥运会后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由于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召开,使巴塞罗那市城市发展整整推进了10-25年。
(六)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许多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
第二节运动训练学的概述
一、运动训练学的概念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规律的科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知道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规律的科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运动训练实践,其发展的行程经历了萌芽、形成、深化及扩展3个阶段。
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历程,孕育并推动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理论体系。
在21世纪,运动训练理论将一方面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同时在不同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的控制及有关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科技也会更全面、更有力地介入其中。
象所有科学的理论一样,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同时,它又服务于训练实践的需要,推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二、运动训练学的任务:
(1)从众多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探索尚未被人们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训练学的研究与实践中;(5)运用一般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篇章二运动训练的原则、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运动训练的原则
一、原则、训练原则的概念
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原则是由人们根据其对客观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是人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映。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运动训练的原则
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训练原则有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和适时恢复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可使训练更好地结合专项的特点和专项竞技比赛的需要,提高运动训练的专项针对性、实战性和实效性,争取获得满意的竞技比赛成绩。
(二)动机激励原则释义
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遵循这一原则可启发运动员更高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促使他们以最大的动力,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训练任务。
(三)有效控制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训练中应准确把握训练活动的各方面或各阶段的训练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必要的调节,以使得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四)系统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该原则与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
它一方面指出运动员只有长时间、持续地进行训练,才能攀登竞技运动的高峰;同时又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必须循序渐进地,而不是突变式地加强训练负荷,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五)周期安排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六)适宜负荷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七)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量度的训练原则。
由于每位运动员的心理、生理状况、形态、发育特点、技术、战术能力以及素质、智力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想要使训练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认真处理好运动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和个体性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每位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组织好运动训练的过程。
(八)直观教学原则
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直观教学原则是从一般教育学和体育教学原则中引申而来的,对儿童少年运动员的早期训练尤为重要。
(九)适时恢复原则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在运动员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依照训练的统一计划,适时安排必要的恢复训练,采用有效的恢复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
规律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并遵循训练中的规律,,严格遵循训练的原则去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达到预期训练效果,创造出良好的训练成绩。
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及手段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及作用
1、运动训练方法释义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种办法。
运动训练方法在教练员的“训”和运动员的“练”的过程中被予应用,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训练任务的方法。
运动训练方法是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各种训练方式和办法的概括,是对各种具体训练方法的集中表述。
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1)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
(2)运动训练方法的不断创新和科学运用可以动各项竞技运动整体水平的发展;
(3)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
(4)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
(5)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1、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要素。
(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主要是指运动员为完成具体训练任务而进行的身体练习以及各个练习之间的固定或变异组合方式。
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主要是指各种身体练习时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刺激及其在强度、量度以及负荷性质方面的变化形式。
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主要是指对训练过程的时间、人员的组织、器材的分布、内容的选择、练习的步骤等因素的安排及其变化形式。
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主要是指教练员指导训练工作时,所采用的诸如语言、挂图、影视等信息手段和诸如讲解、图视、观摩等信息传递方式。
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主要是指训练气氛、训练场地、训练设备、训练器材、训练工具等因素的影响及其变化方式。
运动训练中的许多方法正是由这五种因素所组成。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变化,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种训练方法。
)
2、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
对任何事物进行类别划分与体系建立,均需首先确定分类标准,依不同分类标准可建立若干不同的分类体系。
例如,依发展竞技能力的目的,可分为体能训练方法、技能训练方法和战术能力训练方法,再进而区分,可分出力量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方法和耐力训练方法等;依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可分为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和循环训练法等;依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可分为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等;依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的特点,可分为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及无氧/有氧混合训练法等;依训练时不同的外部条件,可分为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法、助力训练法和加难训练法等。
此外,我们依不同训练方法的基本作用和适用范围,将它们分为整体控制方法和具体操作方法两大类。
前者包括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两种具有整体思维特征的训练方法;后者则包括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以及比赛训练法8种具体的直接操作的训练方法。
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手段释义及作用
1·运动训练手段释义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2·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
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教练员、运动员通过采用具体的训练手段去完成具体的训练任务、提高某一竞技能力水平。
运动训练手段的不断创新和科学运用对推动竞技运动发展水平的作用同样是十分巨大的。
不同的训练手段具有不同的功效,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二)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1·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可从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动作构成和动作过程三个层面予以解析。
它的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三种要素。
动作构成包含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及节奏七种要素。
动作过程包含动作开始、进行和结束三个阶段。
由于动作的动力要素、构成要素和过程要素的变化,又组合出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
2·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分类
身体练习又是指各种各样的具体动作,因此,以手段的动作结构特点为分类依据相对来说较为科学。
3·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
依练习的目的,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可分为一般训练手段和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可分为基本习练手段和辅助训练手段;依练习手段的动作结构特点,则可以分为包含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的单一结构训练手段和包含固定性练习及变异性练习的多元结构训练手段两大类。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通常根据不同的训练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类体系去选择具体的练习手段。
在本书中,以动作结构特点为基本依据,介绍常用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重复训练法
释义:
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而每次(组)练习之间的间歇要使机体基本恢复的一种方法。
如以固定的速度和距离,按正确的技术要求,做重复一定次数和组数的跑的练习,每重复一次或一组中间的间歇时间,都要使机体基本得到恢复。
(二)类型与特点:
类型
要素
短时间重复训练
中时间重复训练
长时间重复训练
负荷时间
〈30秒
30—2分钟
2—5分钟
负荷强度
最大
次大
较大
间歇时间
相对充分
相对充分
相对充分
间歇方式
走步、按摩
走步、按摩、坐
走步、按摩、坐、卧
供能形式
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供能
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无氧有氧比例均衡的混合代谢供能
二、间歇训练法
(一)释义:
在一次(组)练习之后,按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休息,在运动员机体尚未完全恢复时立即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
广泛用于周期性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素质。
特点是:
负荷与休息交替进行,严格规定休息时间,在机体未完全恢复(心律为每分钟120-140次)时即进行第二次(组)练习;每次练习时间不长,强度根据训练要求,可达到或超过比赛强度,也可为小强度,一般负荷时心律应达每分钟160-180次,最大时为每分钟200次以上;采用积极性休息,如走、慢跑等。
间歇训练法由五个因素构成:
A、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
B、练习重复的次数和级数;
C、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
D、每次(组)练习的间歇时间;
E、间歇时的休息方式。
(二)类型与特点:
类型
要素
高强度间歇训练
强化性间歇训练
发展性间歇训练
A型
B型
负荷时间
〈40秒
40—90秒
90—180秒
〉5分钟
负荷强度
大
大
较大
中
心率指标
190次
180次
170次
160次左右
间歇时间
很不充分
不充分
不充分
间歇方式
走、轻跑
走、轻跑
走、轻跑
每次心率
120—140次
120—140次
120次
供能方式
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三)应用:
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适用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和耐力性运动项群的素质、技术训练,同时适用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运动项群中的攻防技术或战术的练习。
2、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适用于一切需要这种混合系统供能能力和良好心脏功能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及素质的训练工作。
3、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适用于需要较高耐力素质的运动项群的训练工作。
三、持续训练法
(一)释义:
是指负荷强度较低且相对稳定、负荷时间相对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如较长时间的按一定的强度的连续跑和游泳等。
平均心率应在每分钟爱30—170次之间。
(二)类型与特点:
基本类型
短时间持续训练
中时间持续训练
长时间持续训练
负荷时间
5—10分钟
10—30分钟
》30分钟
心率强度
170次左右
160次左右
150次左右
间歇时间
没有
没有
没有
动作结构
基本稳定
基本稳定
基本稳定
有氧强度
最大
最大
次大
供能形式
无氧、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
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有氧代谢供能
(三)应用:
1、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
适用于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素质训练之中,也适用于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动作强度较高的素质、技术和战术的训练工作。
2、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
3、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
(有匀速、变速、法特莱克持续训练三种变化形式)法特莱克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为主、适当发展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为已任的耐力训练方法。
四、变换训练法
(一)释义:
变换训练法是指:
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运动负荷(时间、负重量、速度)、动作组合,或变换练习环境、条件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
在周期性项目中主要是变换练习的速度和环境;在非周期性项目中则以变换练习的组合和条件为主。
其作用是能避免练习的单调,提高运动员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多种运动感觉,提高人体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
运用时要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和运动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变换。
如跳高可降低过杆高度,举重可减轻重量,使运动员体会动作技术,克服技术错误。
变换跑的持续时间、速度和距离,以发展有机体的无氧或有氧代谢能力。
变换内容可预先确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规定和调整,特别是对少年运动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变换达到训练目的后,应及时恢复正常练习,以免由于变换训练形成的动力定型与比赛要求不相适应。
此训练法虽能提高运动员兴趣,但由于练习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易使运动员注意力分散,须及时地加以引导。
变换练习条件包括:
练习的环境,练习的运动负荷(速度、负重量、距离、时间),练习的动作组合等。
(二)类型与特点:
类型
要素
负荷变换训练
内容变换训练
形式变换训练
负荷强度
变化最大
可变或不变
可变或不变
动作结构
相对固定
变换
固定或变换
供能形式
可在多种代谢形式之间变换
以某种代谢形式供能为主
以某种代谢形式供能为主
(三)实践应用:
1、负荷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
适用于身体训练,也适用于技、战术训练。
负荷变换的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方式:
(1)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
(2)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3)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
**、应用特点:
降低负荷强度,可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
提高负荷强度及密度,可使机体适应比赛的需要。
2、内容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
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
**、应用特点:
练习的内容的动作结构可为变异组合,亦可为固定组合,练习的负荷性质符合专项特点,练习内容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训练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