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不安全行为8篇.docx
- 文档编号:29653279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4.27KB
人的不安全行为8篇.docx
《人的不安全行为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不安全行为8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的不安全行为8篇
《人的不安全行为》
总结精选
(1):
人的不安全行为9种表现形式
1.明知故犯型
此类人员尽管受过系统的安全培训,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但忙于完成任务,采用走捷径的方法,不按制度、规程行事,违章蛮干。
2.知识缺乏型
此类人员文化水平低,参加工作时间短,缺乏系统的安全培训,安全生产专业知识不足,尤其是本岗位上的。
3.思想麻痹型
此类人员认为是经常干的工作,习以为常,不感到有什么危险,或是没有注意反常现象,照常操作,或是职责心不强,得过且过,沿用习惯方式作业,凭老经验行事,放松对危险的警惕。
4.身体不良型
此类人员身患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疾病,没有作过体检,本人并不知晓,在工作岗位上碰到诱发因素,病情加重,产生危险后果。
5.生活困扰型
此类人员由于生活困难、家庭不睦、感情危机等,造成工作途中心不在焉、精力分散,不知不觉造成安全隐患。
6.违章指挥型
此类管理人员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不落实相关安全制度、措施,不排查安全隐患,强令员工违章作业、冒险蛮干。
7.心理厌倦型
此类人员往往由于工作长时间的重复操作,产生心理疲劳,久而久之便构成厌倦心理,从而感觉乏味,时而走神,造成操作失误。
8.从众心理型
此类人员的工作环境中大都存在不安全行为的人很少发生事故的现象,于是便为之仿效。
甚至不从众则感到有精神压力,或是感觉到吃亏。
9.蓄意抵触型
此类人员因与上岗干部、班组长、安全监管人员认识不同、感情不和,或受他人蛊惑而蓄意故犯、故意蛮干、违章操作,以泄私愤。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六大策略
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呢?
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用安全知识充实员工
我们要紧紧抓住提升员工安全素质这一牛鼻子工作,要改善安全培训方式,本着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精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加大培训考核力度,激励员工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增本领,打造本质安全员工队伍,做到知行合一,人、机、物、环协调、和谐。
2、用安全理念引领员工
理念,即人的理想与信念。
一个人生活在世,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活,同时也承担着十分艰巨的家庭职责和社会职责。
家庭幸福首先是建立在亲人安康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要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安全观,使员工珍爱生命讲安全,真正做到为自己、为亲人、为企业、为社会而安全工作。
3、用安全文化浸润员工
我们要不断完善安全文化制度,做到与时俱进,逐步构成与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文化,提高文化的执行力,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弘扬安全工作正气,发挥安全工作正能量,构成遵章守纪光荣、违章蛮干可耻的良好风气,使员工置身于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中慢慢浸润,以养成良好的安全工作作风,争做本质型安全员工。
4、用安全制度规范员工
不讲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大家自觉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要强化制度执行考核,透过具体规范制度的落实和刚性考核,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做到不违章、不蛮干。
5、强化监管、约束员工
有效的现场安全监督是规范员工安全行为,确保各项安全制度措施执行到位,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大动态巡查监察力度,消除各类三违现象,尤其是要对班组、岗位基层作业单元的重点监管,从而扎实有效地规范员工行为,实现员工行为安全和作业安全。
6、用安全绩效激励员工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安全奖惩机制,逐步变以罚为主向罚奖并举至以奖为主的格式,在员工工资中加大安全考核权重,加大安全工资比重,使员工感到奖的动心、罚的痛心,心服口服,构成人人为安全工作出力,个个为安全工作争光的氛围。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人的安全行为是生产安全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只要人的行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贴合规范、贴合要求,生产安全事故将会大大减少。
以上是本人多年来在乡镇安监部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指正!
总结精选
(2):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
从对人和管理两方面去探讨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失误
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
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必须就娄发生事故,造成伤害。
然而不安全行为,必须会导致事故。
既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
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
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
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
不同的个体人在必须动机驱动下,为了某些单纯目的,表现的处理行为很不一致。
然而,不同的个体人都遵循同一程序,即行为起因(动机),激励(因素影响,目的目标)。
人的自身因素是人的行为根据、内因。
环境因素是人的行为外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条件,甚至产生重大影响。
(一)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人在自身因素基础上,处理环境因素的刺激程度,是决定人的行为性质的关键。
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过程,称为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可简单编成输入(知觉、选取、记忆处理(识别比较、决定、决策,输出(行为指导)程序。
信息输入大脑,经处理后构成决策。
透过神经向相应的器官传达决策指令,转化为行为。
行为构成后,器官又透过神经把行为反馈给大脑,以对行为的正确程度进行监测。
人能够正确的执行决策所确定的行为,对创造良好的人机控制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失误
已造成事故的行为,必定是不安全行为。
人失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可理解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影响的行为。
在生产作业中,往往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
1.人失误具有与人潜力的可比性
工作环境可诱发人失误,以及反映高岗位人员职责缺陷等特性。
由于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生产中凭直觉、靠侥幸,是不能长期成功的维持安全生产的。
当编制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时,侧重地思考了生产和产品条件,忽视人的潜力与水平,有促使发生人失误的可能。
2.人失误的类型
在各种性质、类型的生产活动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各类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人失误。
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人失误而发生事故。
能够认为事故也是人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
发生于管理者的人失误,表现为决策或管理失误,这种人失误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人失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起因所引发的人失误、不属于同一类型。
(1)随机失误。
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属于随机失误。
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
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
操作时用力的大小,时间差,遗忘等现象,属于随机失误范围的不同表现。
(2)系统失误。
由系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人失误属于系统失误。
系统失误与工作条件有关,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出现或重复发生。
在人构成习惯后,不能适应操作程序变化或偶然状况时,系统失误会明显出现。
改善工作条件,加强职业训练能够克服系统失误。
3.人失误的表现
一般是出现失误结果以后,是很难预测的。
比如遗漏或遗忘现象,把事弄颠倒,没按要求或规定的时间操作,无意识动作,调整错误,进行规定外的动作等。
4.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失误
能够认为,人失误现象是人对外界信息刺激反应的失误,与人自身的信息处理过程与质量有关,与人的心理紧张度有关。
人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必然要出现失误,是客观的倾向。
信息处理失误的表现较复杂,一般表现为简单化,依靠性,选取性,经验主义,简单推断,粗枝大叶等。
信息处理失误倾向,都可能导致人失误。
在工艺、操作、设备等进行设计时,采取一些预防失误倾向的措施,对克服失误倾向是极为有利的。
5.心理紧张与人失误的关联
人大脑意识水平降低,直接引起信息处理潜力的降低,影响人对事物注意力的集中,降低警觉程度。
意识水平的降低是发生人失误的内在原因。
工作要求与人的信息处理潜力相适应时,人处在最仇的心理紧张状态,此时,人的心理紧张程度最优,大脑意识水平处于能动状态,处理信息的潜力极高而失误最少。
饮酒、疲劳等生理因素,不安、焦虑等心理因素,温度、噪声等物理因素,以及技能、经验等,都能使人的心理紧张度改变,表现为人失误数量的变化。
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的人,其心理紧张度要比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人高。
经常进行教育、训练,合理安排工作,消除心理紧张因素,有效控制心理紧张的外部原因,使人持续最优的心理紧张度,对消除人失误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6.人失误的致因
造成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有人的自身因素对过负荷的不适应原因,如超体能、精神状态、熟练程度、疲劳、疾病时的超荷操作,以及环境过负荷,心理过负荷,人际立场负荷等都能使人发生操作失误。
也有与外界刺激要求不一致时,出现要求与行为的偏差的原因,在这种状况时,可能出现信息处理故障和决策错误。
此外,还由于对正确的方法不清,有意采取不恰当的行为等,出现完全错误的行为。
人的潜力是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行为潜力等的综合信息处理潜力。
人的潜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具有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潜力随其自身的硬件、心理、软件的状态变化而改变。
人机系统中的一切因素,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对人失误产生影响,使人出现失误。
7.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原因
个体人经常、稳定表现的潜力、性格、气庚等心理特点的总和,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这是在人的先天条件基础上,受到社会条件影响和具体实践活动;理解教育与影响而逐渐构成、发展的。
一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会完全相同。
人的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因此,性格能决定人对某种状况的态度和行为。
鲁莽、草率、懒惰等性格,往往成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为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生产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蛮干则表现的尤为突出。
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能、逆反、凑兴等心理所支配。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非理智行为的任务是相当重的,也是十分严肃、十分细致的一项工作。
总结精选(3):
人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概念。
如果把安全描述为平静、正常、没有事故,那么,发生了事故必须是不安全的。
事故总是要构成人体伤害或造成财产损失的。
虽然,人们并不期望发生任何事故,但是,事故却总是在人们对危险因素控制不力时而突然发生。
从事施工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接触多方面的危险因素。
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
因此,探求事故成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
人在施工作业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必须就会发生事故,造成伤害。
然而不安全行为,必须会导致事故。
人在自身因素基础上,处理环境因素的刺激程度,是决定人的行为性质的关键。
人能够正确的执行决策所确定的行为,对造成良好的施工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人的失误将造成施工的不安全。
人的失误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人失误具有与人潜力的可比性
工作环境可诱发人失误,以及反映高岗位人员职责缺陷等特性。
由于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施工中凭直觉、靠侥幸是不能长期成功维持安全生产的。
当编制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时,若侧重思考生产和产品条件,忽视人的潜力与水平,则有促使发生人失误的可能。
二、人失误的类型
在各种性质、类型的施工作业中,从事施工作业的各类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人失误。
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人失误而发生事故。
能够认为,事故也是人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
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起因所引发的人失误不属于同一类型。
1、随机失误。
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属于随机失误,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
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
2、系统失误。
由系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人失误属于系统失误。
系统失误与工作条件有关,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出现或重复发生。
在人构成习惯后,不能适应操作程序变化或偶然状况时,系统失误会明显出现。
三、人失误的表现
一般要出现失误结果以后,是很难预测的。
比如遗漏或遗忘现象,把事弄颠倒,没按要求或规定的时间操作,无意识动作,调整错误,进行规定外的动作等。
四、心理紧张与人失误的关联
人大脑意识水平降低,直接引起信息处理潜力的降低,影响人对事物注意力的集中,降低警觉程度。
意识水平的降低是发生人失误的内在原因。
饮酒、疲劳等生理因素,不安、焦虑等心理因素,温度、噪音等物理因素,以及技能、经验等,都能使人的心理紧张度改变,表现为人失误数量的变化。
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的人,其心理紧张度要比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人高。
因此,经常进行教育、训练,合理安排工作,消除心理紧张因素,有效控制心理紧张的外部原因,使人持续最优的心理紧张度,对消除人失误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一切从事施工作业中的工作人员,只有理解严格的安全教育与训练,提高安全施工知识,才能有效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事故的发生。
总结精选(4):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不贴合交通安全规范,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人的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能够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两类。
人的行为是人的有机体对于刺激的反应,是人透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的的过程。
1.人的行为的一般过程
外界事物的变化(刺激)作用于人的有机体,人体做出行为反应,到达改变外界事物的目的。
人从理解外界刺激到做出行为反应,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外界事物(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引起神经冲动,沿着传人神经到达中枢神经(主要是大脑)。
中枢神经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后发出指令,透过传出神经,指挥运动器官(手、脚、声带等)做出行为反应。
在上述心理过程中,有时是依靠人的本能无意识地自动进行的。
然而,大多数人的心理过程是在主观意识调节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
当中枢神经理解感官传来的信息时就会产生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进而构成知觉(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再应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回忆),对感知到的事物信息进行认知(确认)、思维(分析、综合、决定、推理等),从而做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
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
时对之产生情绪,发生情感,采取必须的态度,并进一步做出如何采取行动以改变现实的决定。
TOP
2.人的心理过程及其对安全的影响
人的意识水平能够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和对人的安全的影响如下:
阶段一人处于没有意识的状态,如睡眠中。
阶段二人处于意识不清醒或朦胧状态,如酒肌、瞌睡、极度疲劳,从事单调工作时出现的无精打采等。
这是一种不安全的意识状态。
阶段三大脑活动松驰的意识状态,如休息、进餐、从事很熟悉顺手的工作。
人在这一意识状态下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消极,只能从事比较一般的工作。
阶段四大脑活动用心敏捷的意识状态,此时头脑清醒,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且范围宽广,反应迅速,决定果断,是较为可靠的意识状态。
阶段五过度紧张,恐慌,如在出现意外危险状况时的意识状态。
此时尽管大脑的活动高度兴奋,但注意力、决定力只集中于眼前,思维潜力下降,很容易出现误操作,是一种不安全的意识状态。
人的行为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事物刺激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人的行为反应有时是无意识的,多数状况下是有意识的。
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行为反应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与这一心理过程的状况密切相关的。
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心理原因:
如思想不集中,产生错觉,个性不良,情绪不稳定等;
生理原因:
如疲劳、体力、视力、运动机能、年龄、性别差异等;
技能原因:
如完成操作有困难,技能不熟练等。
(二)客观原因
管理原因:
如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不落实,协调配合不当,监督检查
不力,信息传递不佳等;
教育训练原因如培训制度不健全,教育资料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不佳
等;
设施环境原因:
如路面状况、道路设施、气侯条件不佳等;
社会原因:
如生活条件、家庭状况、人际关系不佳等。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分为有意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的不安全行为两种:
1.有意的不安全行为
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违章行为。
如酒后驾车、无证驾驶、超速超载等。
这些不安全行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冒险。
进一步分析可见,之所以要冒险,是为了实现某种不适当的需要,抱着这些心理的人为了获得利益而甘愿冒受到伤害的风险。
由于不恰当地估计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心存侥幸,在避免风险和获得利益之间作出了错误的选取。
2.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是指无意识的、或非故意的不安全行为。
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
造成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复杂的。
概括起来能够分为下列几方面:
外界事物信息本身有误或人无法感知信息的刺激;
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缺陷;
因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思维决定失误;
因技能欠缺而造成行为反应失误;
大脑意识水平低下。
上述因素可能单独导致不安全行为,也可能共同作用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都与人的心理个性有密切的关系,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如不认真、不严肃、不恰
当的需要和价值观)和某些不良的性格(如任性、懒惰、粗鲁、狂妄)往往会引起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潜力低下和某些不良的性格(如粗心、怯懦、自卑、优柔寡断)往往导致无意的不安全行为;而良好的个性心理(如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克服不安全行为。
各种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从性质上可分为六类:
忽视或违反规章制度;
安全意识不强;
决定、操作错误;
安全装臵失效;
缺乏安全知识;
身体缺陷。
交通参与者的不安全行为有如下的表现:
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表现
骑自行车者的不安全表现
行人不安全表现
1.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表现
视力较差;
注意不够;
反应时间过长;
操作不贴合规定,出现错误;
听觉失常;
疲劳驾车:
酒后开车;
驾驶车况不良的机动车,如制动器失效、方向失控、轮胎不合格、灯光不全等;
驾车技术不熟练;
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
行车速度过快;
心理素质较差;
不遵守交通法规,违章行车。
TOP
2.骑自行车者的不安全表现
不走非机动车道,抢占机动车道;
路口抢行;
路口、路段猛拐;
对往来车辆观察不够;
自行车制动系统失灵;
骑车技术不熟练;
1.失误
从统计学观点看,失误是指在一个已知系统中,已知变量与精确变量的偏差程度。
也可描述为一个最佳途径和实际途径之间产生的偏差。
失误的程度可用故障率、事故频率或失误的范围大小来表示。
2.人的失误
人的失误可确定为操作者在完成一个容许限度内的规定任务时所产生的一种故障。
这种限度通常用精度、顺序和时间来表示。
人的失误能够看成是人的信息处理系统遭到破坏或出现故障。
人的行为失误常常作为人的性能指标,研究中常用反应速度和所造成失误次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失误可用失误类型、原因和在规定时期内发生失误的概率及后果的严重程度来描述,并用失误的概率与后果的严重程度的乘积对危险进行粗略估计。
3.人的失误分析
国内外事故统计分析证明:
(1)人的失误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在美、意、德、日等发达国家,由驾驶员失误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0%~90%。
我国各地交通事故统计资料也证明,属于驾驶员职责的事故占70%~80%左右,行人职责事故约占15%左右。
(2)人总是要失误的
现代交通工具的高速度与人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潜力之间的矛盾,是人在现代交通环境中发生行为失误的基本原因。
例如驾驶员引起的职责事故主要是在行车过程中的观察、决定反应和操作三个环节上出现了失误。
观由察失误是驾驶员对危险状况发现过迟或根本没有发现。
观察失误引起的事故占驾驶员职责事故的55%~60%。
决定失误是驾驶员对道路、车辆及行人等的形状、距离、运动速度和运行方向估计错误或决定不准。
因决定失误引起的职责事故约占35%~40%。
在行车时,驾驶员对突然出现的危险状况反应时间过长,易造成碰撞事故。
操使车辆的运动失作失误是驾驶员对车辆错误的操纵动作,常。
因操作失误引起的职责事故约占5%左右。
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方法
在交通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以下的方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1.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知识水平
文化知识的掌握是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
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繁荣,更谈不上安全教育的普及与执行。
因此,加强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是长远大计,政府及有关职责部门应把其放在首位,当成大事来抓。
2.安全教育和安全训练
安全教育和安全训练是消除不安全行为最基本的措施。
只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态度,透过安全教育和训练,才能使驾驶人员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养成正确操作,提高注意、反应的潜力,学会在异常状况下处理意外事件的潜力,提高了安全技能就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安全教育和安全训练的资料包括四个方面,即:
安全法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和安全态度教育。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进行有目的的安全行为,而安全态度教育的目的是给人灌输进行安全行为的愿望。
正确进行安全态度教育就要研究事故发生前的各种心理状态。
如认为自己经验丰富,能绝对安全驾驶;虽然在行驶上有一些危险,但认为问题不大而继续进行;根本没有感到实际存在的危险;受外界条件影响,没有意识到有危险,或没估计到有危险;认为驾驶很简单,放松警惕;驾车前饮酒或过于疲劳。
对于认识不足,或经常违章的驾驶员,应给予严重处罚;对视力不好、反应慢及患有先天疾病而影响驾驶安全性的驾驶员应禁止领照开车。
另外,进行安全态度教育可采取各种方式,以确保在思想上提高安全认识,确保安全行驶。
3.加强交通巡逻,加大执法力度
巡逻检查和交通执法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料。
透过巡逻检查能够及时发现不良的安全行为,及时进行纠正,防止不安全行为的继续发展而导致各种失误,以利行车安全。
加大执法力度,目的是使交通参与者尤其是驾驶员明确违章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对饮酒驾驶员的处罚,酒后驾车属于危险驾驶,处罚十分严厉。
英国法庭规定酒后驾车撞死人,最高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最高罚金无上限,另外,还要吊销行车驾驶执照.即使未撞死人,单是被抓到酒醉驾车,
亦以危险驾驶论罪,最高可判处两年有期徒刑,罚金也没有上限。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对醉酒后驾车也做了规定:
醉酒的人驾驶机动车辆,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相比之下,我国对饮酒驾车的人处罚较轻,应加大处罚力度。
4.改善驾驶工作条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安全 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