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9651969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94KB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一节《诗经》
一、《诗经》的概况
1、《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诗经》被正式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
唐代,《葩经》。
2、《诗经》中的作品共305篇,按风160、雅105、颂40来编排,另有“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仅存篇名无诗,一般认为是有声无词的笙曲。
所收作品大约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3、《诗经》的编辑
A、采诗说:
“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俗“---《孔丛子•巡守篇》采诗的目的: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B、删诗说:
汉人认为《诗经》305篇是经过孔子删定的。
(不合理)
4、诗经的流行与研究: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诗经》的内容
1、周族史诗P4
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记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的史实;《公刘》记述了周族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地迁往豳地发展农业,开始定居生活的历史;《绵》写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往岐之周原,创业立国,设置官司、宗庙,建立政治机构;《皇矣》歌颂文王之祖太王、王季的美德,并描述文王伐崇伐密的胜利;《大明》记述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太娰生武王,再写武王牧野大战,伐纣灭商。
记录了自先公先王壮大部落到武王灭商建国的整个历史。
2、颂歌和怨刺诗P5
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的“美刺“的传统,也就是“颂美”和“怨刺”的传统。
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怨刺又称变风和变雅,是王道衰落、礼乐崩坏的产物)颂歌的作品有《大明》、《丰年》,怨刺的有《魏风•硕鼠》
3、婚姻爱情诗P7
婚姻诗,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有情人约会的《静女》、有恋人同歌共舞的、有热恋互赠信物的《溱洧》有野外相遇而相爱的《关雎》、有久别重逢的、有礼教束缚《将仲子》和婚姻不幸的痛苦《氓》等。
4、农事诗、征役诗、爱国诗P9
描述农事活动和劳动生活的农事诗《七月》(《国风》中最长的诗),抒写兵役之苦《东山》与征夫、思妇之苦《芣苢》的征役诗,以及表现爱国情感与英雄气概的爱国主义诗篇。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P12-16
1、艺术特色:
a、重章叠唱的章法形式;b、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c、赋比兴的变现手法
P13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大师》:
“大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
赋:
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接描述。
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方法。
比:
即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
即起兴或发端,借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
2、影响:
《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二节史传文学
一、中国古代史学文化:
1、甲骨卜辞:
是叙事散文的萌芽,殷商时期为占卜凶吉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事性散文。
2、易卦驳辞:
韵散结合的卜噬文,《周易》为其代表之作,特点是记事完整、善用比兴象征手法、语言古朴凝练。
3、《尚书》:
记言文之祖,又名“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唐代孔颖达将其内容归结为:
典、谟、诰、誓、训、命、贡、歌、征、范。
由《虞书》、《商书》、《夏书》、《周书》四书构成,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4、《春秋》:
记事文之祖,以鲁国十二国君的次序来构建整个历史面貌,其叙事特点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即在看似平淡的记事之中蕴含深刻的褒贬劝惩含意)“简而有法”。
5、《左传》:
叙事文之最,或称《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的补充
(“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大历史著作,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毂梁赤的《春秋谷梁传》、鲁人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
二、《左传》
1、左传的时代特征:
是春秋动荡时代生动的历史记录,记录了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最为著名的五大战役分别是:
城濮之战、鞍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崤之战。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
时间:
前632年地点:
城濮导火索:
围宋与释宋
参战双方:
晋国、齐国、秦国和楚国、陈国、蔡国
2、左传的思想倾向
A、民本思想:
认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B、崇礼思想:
强烈的保守和复古倾向。
C、崇霸思想:
首先是对争霸战争的大量描写和对战胜者的肯定态度;其次是作者对齐、晋、秦、楚等霸主持欣赏和赞美的态度;再者就是作者的崇武尚站的思想。
3、《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语言艺术
《左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写人艺术、语言艺术,构成其文学艺术价值所在,奠定了史传文学的基调。
a、开创了完整的叙事结构;
b、大量虚构的情节;
c、塑造鲜明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d、语言简洁、词浅意深、富于表现力。
4、左传的人物形象:
a、在历史舞台上上叱咤风云、建立功业的人物形象,如:
春秋五霸和郑庄公、晋悼公等。
b、政治上暴虐无道、生活上荒淫无耻,导致亡国灭族的人物形象,如:
晋灵公、楚灵王、庆封等。
C、善恶典型的贵族妇女形象。
5、《左传》对战争的描写
A、不做单纯的战争史记载,也不站在某一国的立场做简单的是非曲直评论,而是以总揽全局的宏伟气魄与历史眼光,将战争放到整个社会与历史大背景中审视,当成春秋时期争霸政治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表现。
B、对战争的描写重在写人,写出人在战争中的活动。
C、对战争的描写既有整体性大场面的概述,又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绘来加以补充,把对历史的整体勾勒与细节的描绘结合起来。
二、《国语》与《战国策》
1、《国语》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7万余字,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编制,记载了周穆王二年到周定王五十六年,538年间发生在各国的重大事件。
主要思想倾向是:
重民、崇礼、尚德。
《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其中,《周语》历时最长,主要记言论政之文;《鲁语》多一事一议的小故事;《齐语》记管仲与齐桓公之间的几次论政;《晋语》最为详细;《吴语》记夫差;《越语》记越王勾践灭吴的事情。
《国语》的文学成就:
A、在刻画人物方面,细腻生动。
B、重在记言,语言具有艺术特色。
人物语言多长于说理,重于教训。
C、记言平实畅达
D、风趣幽默、风姿摇曳、引人入胜
E、熟练的运用夸张、虚构、幽默、想象等文学手段。
2、《战国策》P36-42
《战国策》,又称《国策》,全书三十三卷,记述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
a、民本思想b、重士贵士的思想c、重利轻义、鄙视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有浓厚的商人意识,对礼仪否定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鄙视。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a、高才秀士的风采(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如苏秦的刻画。
b、敷张扬厉的说辞,纵横家的说辞具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语足以丧国”的能力,辞采丰富,形象鲜明,语言恣肆,气势充沛。
c、别开生面的寓言文学,寓言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多姿多彩。
(擅长叙事,有如小说,情节曲折复杂,文笔更为细腻。
)
战国四公子:
齐之孟尝君---田文赵之平原君----赵胜
魏之信陵君---魏无忌楚之春申君----黄歇
第三节诸子散文
所谓的“诸子”就是先秦诸多的思想家,“诸子散文”就是思想家们关于政治、制度、哲学等方面的论辩性哲理散文,不是文学作品。
1、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体裁
时间
代表
语录体
春秋至战国初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
《论语》、《墨子》
辩论体
战国中期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以对话为主,论题集中,开始向长篇议论发展
《孟子》、《庄子》
专题论文
战国末期
形成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
《荀子》、《韩非子》
一、《论语》和《孟子》
1、《论语》
在文学上:
①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②善用比喻,形象生动,明白易懂。
在语言上:
①贴近口语、通俗、自然、浅显、令人有亲切之感。
②所录要言不繁,多非长篇大论,使人有精粹之感。
③有感而发,不做无病之呻吟,令人有真实之感。
在人物形象上:
鲜明具体,栩栩如生。
①自然、真实。
②善于表现和把握人的本质特征。
③部分有情节、细节、语境。
2、《孟子》
《孟子》一书是记叙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行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公元前327—公元前289)。
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学宗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固有四心“仁、义、礼、智”。
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施仁政”。
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
《孟子》的艺术特点是:
a、感情充沛、气势极盛;b、长于辩论,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c、善用比喻,寄寓深刻的讽喻教诲意义;d、孟子个性突出
二、《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今传《庄子》一书33篇,内篇7篇(传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世间》、《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1、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
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又有所发展,其核心是“道”,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提倡无为的政治观;在精神上要达到道德境界,因而要顺应自然;主张逍遥的境界。
《庄子》书中充满着瑰丽的想象,充满隽永的谐趣,也充满对于世界万物的细致入微的描绘。
以自然无为为美,肯定美与真的一致性,认为美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他的笔下奇形怪状、及其丑陋的人却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2、《庄子》的散文艺术
庄子散文创作的方法: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即编造一些故事,以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来宣传自己的主张;重言,即假借受尊重的人、有影响的人说的话;卮言,出于无心、随便说的话。
和以天倪,即抹掉天地间一切差别的意思。
散文风格:
汪洋肆意、恢诡谲怪a、奇幻的想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如:
《逍遥游》b、描写精工,形神毕肖。
对物态的刻画技巧十分高明。
c、寓言丛生,喻中设喻。
以寓言和比喻来说明道理。
庄子的寓言有:
匠石运斤、屠龙之技、随珠弹雀、鲁侯养鸟、老汉粘蝉、邯郸学步、涸辙之鲋、越俎代庖、东施效颦、触蛮之战、呆若木鸡、见利忘危、庄生梦蝶、井底之蛙
屈原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第二章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的总体特点是铺张扬厉的文风,其中汉赋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特征和文风。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汉代散文大赋成熟的标志、杨雄《羽猎赋》和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第一节汉代的辞赋P67-76
一、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1、西汉初期,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以骚体赋为主,形式上模拟楚辞带有“兮”字,追随楚辞传统。
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
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贾谊西汉洛阳人,骚体赋代表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吊屈原赋》以屈原的处境和遭遇表示愤慨和悼惜,用许多比喻来比拟别谗害者的命运。
《鵩鸟赋》中假托人与鸟的对话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情绪,表述了一种人生祸福无常,应该知命不忧的思想。
艺术特色上:
a、重发议论、述哲理b、善用比喻c、巧用反问、感叹的语气来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2、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是大赋的时期,汉代散文大赋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赋因为政治的需要和帝王的喜好,多以铺张扬厉,歌功颂德为主。
大赋的特点:
a、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散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
b、内容上,写物为主,“润色鸿业”。
c、艺术上,手法铺张扬厉,辞藻博富绚丽、绵密细致、富丽堂皇。
枚乘《七发》是标志散文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其写作特色:
a、在虚构的框架中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b、句式长短不齐,少用兮字句,韵散结合。
c、运用一系列的比喻、排比,层层铺叙,极尽夸张之能事,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绘。
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汉代散文大赋成熟的标志,他本人也成为了汉赋的奠基者,《子虚赋》假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评论国王狩猎的事来劝谏统治者不应奢侈和淫靡。
艺术特色是:
铺张扬厉、韵散结合、辞采华丽。
班固《两都赋》的艺术特色:
改变了传统的劝讽模式,风格与内容的整体合一,扩大了描写的笔触范围,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开创了都邑赋的先河。
3、东汉中叶以后,由于时政混乱,人们多写讽时讽世的短篇小赋,语言较为简练,思想感情较为充实。
特点:
a、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
b、内容上,侧重抒写个人的心志。
c、艺术上,继承大赋的铺排手法,语言较汉大赋朴素的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代表作家作品:
张衡《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妒邪赋》(东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归田赋》标志着辞赋抒情化和小品化的到来,它篇幅短小,开门见山,直接建言,不用繁词铺叙,只以精炼的语言,借典型的物象,发挥深隐的情志。
第二节史传文学的高峰----《史记》
一、《史记》的内容与体例
1、内容: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于魏晋后称“史记”。
是一部汉武帝太初之前的中国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述黄帝到武帝年间的重大事件。
2、体例:
纪---序帝王---以主宰天下政局的帝王为纲,以编年为形式,提纲挈领的记载了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
表---系时事---以谱牒形式,用清晰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评制度---专门记述礼乐、军事、历法、天文、祭祀、水利经济等社会政治环境。
世家---记侯国---主要记述侯王和有特殊功勋的人物的历史。
列传---态人物---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代表性历史人物的传记
二、《史记》的创作基础
1、司马迁受家族的文化熏陶,具有渊博的学识。
2、家族的自觉文化承担精神与历史使命感。
3、时势造英雄,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在政治经济上达到了空前的繁盛,造就了一个雄视阔步包括宇宙的时代,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三、《史记》的贡献:
1、规范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百科全书式)
2、确立了重实录的史学精神。
(不隐恶、不虚美)
3、创立了史学研究的体例与方法。
(记传体、互现法)
记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记体裁,始创于司马迁。
互现法:
写人物、事件时,“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属辞比事而互现焉”防止重复记事,也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方法。
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a、此详彼略,此主彼次,或提示性互相照应的选择材料组织文章的方法。
如《留侯世家》中有“语在项羽事件中”。
b、在不同传记间巧妙选择组织分布材料,表达作者爱憎感情,全面的再现人物,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实录精神:
P83-84
a、司马迁对于史料,历来采取考而后信的求实态度,。
他曾三次漫游,进行实地考查,掌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b、“考信于六艺”借鉴历代的史学文献,不断的考证,对史料实事求是。
c、不因个人的好恶来描述人物,对自己不喜欢的商鞅亦是颇有赞赏,不惧武帝的权位,对武帝的批判贬损非常深刻。
总是以冷峻的眼光注视着统治者的统治,居安思危,哪怕在汉武帝时代的繁荣昌盛时期,也清醒的认识到其中的种种弊端和潜伏的危机。
具有对社会现实的忧患意识和一个史学家的历史责任感。
4、树立史传文学的艺术楷模。
*史传文学: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汉书》---第一部断代史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5、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P89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通常是指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一段时期的文学,中间经历建安时期,魏(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几个历史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
1、社会动荡,战争频繁。
2、门阀制度严格(最能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具体表现为:
a、这一时期的文学寒士不平成为主题。
b、士族不仅是政治上的高门,士庶的分野更主要表现在文化上。
c、士族由于其独特的地位与艺术素养,对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有重大的影响。
)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这一时期文学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大量文人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收集、整理、编辑和品评,如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
文学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批评的繁荣,代表作(曹丕《典论•论文》;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意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补充:
魏晋风度:
又称“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形成的特有审美的范畴,伴随魏晋玄学而兴起。
其精神内涵是尚自由、尚真情、尚精神的自由。
名士风流的显现:
玄学趣味饮酒服药神仙容止(男子)任诞放达
“玄”本义为黑色,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有重要地位,有微妙深远,神秘不可触的意思,“三玄”指的是《老子》、《庄子》、《周易》。
第一节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
反映了建安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和广大人民不满国家残破、追求统一的理想和愿望,风格上具有悲凉慷慨,刚健遒劲等特点。
主要代表有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阮瑀、刘桢、徐干、应玚chǎng,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王粲,素有七子之冠的称呼,代表作《七哀诗》),以及女性作家蔡琰等。
建安风骨:
就是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使内容和形式有谐美的统一性,这就是建安风骨。
1、曹氏父子P109-115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封魏王,后追尊魏武帝。
其文章具有汉末魏初文章的普遍特色“清峻”(简约严明)、“通脱“(随便之意),他本人重实际、尚通脱、求朴实,因而他的诗歌也具有创新精神,代表作有求贤若渴的《短歌行》、抒发豪情壮志的《观沧海》、表达生命有限但精神乐观的《龟虽寿》等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史称魏文帝,在位时间七年。
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诗歌上,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但内容题材较为狭隘,多以歌咏男女爱情和离别愁绪为主题。
其流传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完整的七言诗。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在书中他提到: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四子,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思”,后人称陈思王。
他的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诗歌前期主要内容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代表作为《白马篇》,描述了一位武艺精湛、气势不凡,箭术尤其高的英雄“幽并游侠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热情。
在后期的生活中,追求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因此诗歌中充满了因这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代表的作品是《赠白马王彪》,抒写了在归国途中和友人王曹彪被迫分手的悲愤心情。
P114-115在艺术上具有很大的独创性。
第一,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第二,词藻华美丰富;第三,善用比兴、象征等手法。
其辞赋的代表作为《洛神赋》,假托和洛神恋爱的故事,寄寓作者被迫离开朝廷,无法效忠国事的痛苦的心情。
二、正始文学
1、正始(240-248)是曹魏少帝王曹芳的年号,泛指整个魏末时期的文学,其基本特征有:
A、在整体风貌上,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以及浓烈的忧生之嗟成为作品的主调。
B、在艺术上,将抨击时事和抒写愤慨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上进一步文人化。
C、在风格上,创造了曲折隐晦、清隽艰深的风格,并开创了把多首托喻寄兴的诗歌集合成五古咏怀组诗的体例。
2、代表人物
阮籍字嗣宗,阮瑀之子,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阮籍常常以土木形骸的方式来表示自己超脱俗情、藐视功名的心志以及对当时礼法之士推崇名教的讥讽。
还常常以青白眼分别来对待人,代表作是组诗《咏怀》八十二首,其诗自然飘逸、含蓄隽永,作者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隐晦曲折。
嵇康字叔夜,曾为魏中散大夫,后人称之“魏中散”。
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其诗多慷慨疾世之激情,又有“清峻”的风格,。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第二节西晋文学
两晋文学的主要特征:
1、模拟古人的拟古之风甚盛。
2、追求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3、就总体的风格而言,繁缛成为其基本特点。
著名的作家是“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熟记作家及其代表作)
陆机字士衡,忠嵘称之为“太康之英”,他的《文赋》是文学批评理论专著,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潘岳字安仁,时与陆机齐名,并称为“潘陆”。
最有名的作品是他的《悼亡》诗三首,是哀悼亡妻杨氏所作,后人素有“潘杨之好”来称赞。
作品集有《潘黄门集》。
左思字太冲,著有《咏史》八首,是这一时期最能代表建安诗风的代表作品。
第三节陶渊明(东晋文学)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一名说潜,字渊明。
1、陶渊明诗歌的风格:
a、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b、情、景、理的统一;c、豪迈雄健:
诗风的另一侧面。
2、《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田园诗的艺术成就P131-134)
第四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
1、乐府民歌是产生于三国关和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歌的统称,包括“吴歌”和“西曲”。
内容都是一色的情歌,是一色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
吴歌意思是吴人之歌,产生于吴地,以当时的京城建业为中心地区。
共326首,代表作品有描述女子对两心如一的渴望的《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闻欢歌》、《华山歌》、表现得到爱情的欢乐的《读曲歌》。
西曲又称“荆楚之声”,产生于汉江之间的流域,共142首,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
教具代表性的是《石城乐》、《莫愁乐》
3、特点:
感情真挚、缠绵悱恻,语调婉转清丽。
在艺术上,一是体裁短小,多五言四句;二是语言清新自然,如清水出芙蓉;三是多用双关谐音字,如藕谐“偶”,“莲”谐“怜”,“丝”谐“思”。
二、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民歌内容多反映战争、尚武、人民疾苦等,其风格显得粗犷、雄健、质朴、豪放。
尚武、征战的诗篇有《企喻歌辞》、《琅琊王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
《刺勒歌》是一首歌咏草原游牧生活的绝唱。
乐府双壁《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三、南北朝乐府民歌比较(要结合具体的作品来分析)
南曲
北歌
内容上
几乎清一色的情歌
爱情、大漠风光、战争、乡思
风格上
清丽缠绵
豪放爽朗
手法上
用双关、象征、暗示等
坦露直率
形式上
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
灵活运用四、五、七言和杂言
语言上
绮丽精致
朴素无华
第五节南北朝文学
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1、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创作活跃。
2、文学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突出。
3、作家更重视作品的审美价值,更注重词采之美与抒情色彩。
谢灵运第一个有意识的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其山水诗的特点是:
1、精工富绝的风格2、细腻的景物刻画3、结构上程式化的特点。
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模式。
代表作《登池上楼》。
鲍照字明远,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他的乐府诗主要有两种风格:
一是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代表作品是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
二是描写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简明 中国古代 文学史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