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辞法.docx
- 文档编号:29644125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68KB
休辞法.docx
《休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休辞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休辞法
比拟法
●比拟法
比拟即将物拟人,将人拟物或将此物拟彼物的修辞手法。
比拟可以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把人拟成鄙俗之物,或将鄙劣之物煞有介事地拟成人或其他高贵的形象,从而凸现事物滑稽可笑的一面。
例如:
一人鞋袜俱破,鞋归咎于袜,袜亦归咎于鞋,相与讼之于官。
官不能决,乃拘脚跟证之。
脚跟曰:
“小的一向逐出在外,何由得知?
”
——《笑林》
会客室里没有一个人是我面熟的,我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等人认领。
——王安忆:
《命运交响曲》
“讼”:
打官司。
前例赋予鞋袜、脚跟以人的属性,本来滑稽,却又煞有介事,反映了某种人间世态。
后例“认领”一词,使“我”仿佛成了谁丢失的物件,此时情景是尴尬的,而语言的诙谐则强化了这一场面的滑稽性。
两例都显得幽默风趣。
将物拟人,将人拟物,将此物拟彼物都可获得幽默效果。
例如:
饥猫与饿虎相遇,猫问虎曰:
“吾以不得食而饥,汝何委顿至此,岂亦乏食耶?
”虎曰:
“吾向以人为食,近来旷观当世,竟没有一个象人的,叫我从何得食?
得将饥饿以死矣。
吾乃如是,若汝向来所食者鼠耳,世上无人,岂亦无鼠耶,何亦颓唐至此?
”猫叹曰:
“世上非无鼠,鼠且甚多,无奈近来一班鼠辈,极会钻营,一个个都钻营到拥居高位,护卫极严,叫我如何敢去吃它!
”
——《俏皮话》
这则笑话当然别有深意,但若非采用拟人手法,就不会象这样诙谐好笑。
再如,不说“广播喇叭关了”而说“喇叭放了假”,不说“肚子饿了”而说“肚子唱空城计了”,意思虽然一样,但因为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就显得幽默风趣。
我在少年时代,看见了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可笑,也可怜。
可不料现在我自己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可不料你也飞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一些吗?
——鲁迅:
《在酒楼上》
将人拟为飞虫,不仅形象地说明了“我”、“你”不自由的境遇,也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冷峻的幽默。
有卖酒者,夜半或持钱来沽酒,叩门不开,曰:
“但从门缝投进钱来。
”沽者曰:
“酒从何出?
”酒保曰:
“也从门缝递出。
”沽者笑,酒保曰:
“不取笑,我这酒儿薄薄的。
”
——《雪涛谐史·薄酒》
将液体的酒说成“薄薄的”,是将其拟作固体,以此物拟彼物,先拟物而后双关。
薄,实是言其酒淡,但这样说,就风趣可笑。
●比喻法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描述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境。
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做比喻。
例如,在莫里哀的喜剧《太太学堂》里,阿南解释人为什么“吃醋”,为什么生气:
阿南:
"我给你打个比喻,你就清楚了。
你端着一碗汤,来了一个饿鬼,要喝掉你那碗汤,你不单生气,还要揍他,你说对不对?
"
尧:
“对,这话我懂。
”
阿南:
“`吃醋`完全跟这一样,女人确实就是男人的汤。
一个男的看见别人有时候想尝尝他的汤呀,马上就大发雷霆。
”
儒士张倬与僧人辩论。
僧人宣称:
“儒教虽正,却不如佛学玄妙。
我们僧人能读儒教的书,你们却不能通晓佛家的经典。
”张笑答:
“不对吧,比如饮食,人可以吃,狗也能吃;狗可以吃的,人却决不能吃了。
”
——《中外幽默》
比喻之所以能造成幽默氛围,是由于它往往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话语使人获得“豁然贯通”的美感享受(如前例),或是混淆崇高与鄙俗的区别,使得情感郁积得到巧妙释放(如后例),从而转化为幽默的笑。
造成幽默氛围的可以是明喻--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构成:
殿试三甲为“同进士出身”,偶有三甲者问人曰:
“进士则进士耳,何‘同’之有?
”其人曰:
“此犹‘夫人’与‘汝夫人’之别耳。
”相与一笑。
——《寄蜗残赘》
也可以是暗喻--由本体、喻体两部分构成:
一家眼镜公司登出这样一则广告:
“眼镜是灵魂的窗户。
为了保护您的灵魂,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
”
——《中外幽默》
里根决定恢复生产新式的B-1轰炸机,引起许多美国人的反对。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面对反对他这一决定的人,说道:
“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
我还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
”
--《演讲与口才》88年10期
还可以是借喻--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下例中最后一句话就是借喻:
男老师对吵闹不休的女学生说:
“两个女生就能顶一千只鸭子。
”不久,老师的爱人来找老师,一个女学生赶忙找那位男老师:
“老师,楼下有五百只鸭子找您。
”
--《中外幽默》
“喻中有比”的比喻叫“较喻”,较喻也能造成幽默情趣。
如下面两例:
一县官谒见大宪。
谈毕公事,大宪闲谈问曰:
“闻得贵县出猴子,不知都有多大?
”答曰:
“大的有大人那么大。
”既而觉其失言,乃惶悚欠身而复言曰:
“小的有卑职那么大。
”
——《笑林广记》
一士屡科不利,其妻素患难产,谓夫曰:
“中这一节,与生产一般很难。
”士曰:
“你却是有在肚里,我却无在肚里。
”
——《笑林》
“大宪”:
总督、布政使、按察使均称大宪。
“惶悚”:
惊慌恐惧。
“一士屡科不利”:
读书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考中。
●别字法
将某一词、字有意或无意认成另一词、字,这就是认了别字。
利用认别字造成幽默者,就叫别字法。
有人正看《水浒》,朋友来看他,便问他:
“你看的是什么书?
”
他说:
“《水许》”。
朋友听了,很诧异:
“书籍很多,但没有听说《水许》这本书。
”于是又问道:
“请问书中有何人物?
”
他回答说:
“正看到李逹(逵)的故事。
”
朋友越发奇怪了,心想:
“历史名人很多,却从没有听说有‘李逹’这个人。
”于是又问:
“‘李逹’是怎样的一个人?
”
他回答说:
“这人很是勇取(勇敢),手持两把大爹(斧),有万夫不当之男(勇)。
”
--《民间笑话大观》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常念别字,误人子弟,被人告到县官那里。
县官传他到堂审问。
“你教书常念别字,是吗?
”
“不,不,绝无此事,纯属子虚鸟有。
”
“什么?
鸟有?
你把乌念成鸟字,当堂出错,你认打还是认罚?
”
先生怕挨打,战战兢兢地说:
“认罚!
”
县官提笔批下:
“罚鸡三只,兔两只。
”
先生回家提了一只鸡来。
县官一看,责问道:
“怎么就送一只鸡?
”先生回答说:
“大人你不是写‘鸡三只,免两只’吗?
”
县官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喝令退堂。
--《民间笑话大观》
若认了别字还自作聪明地解释,就更为可笑。
如:
一蒙师只认得一“川”字,见弟子呈书,欲寻“川”字教之,连揭数页,无有也。
忽见“三”字,乃指而骂曰:
“我到处寻你不见,你倒卧在这里!
”
——《广笑府》
有个富家子弟,刚刚识得几个字,便以为学到家了,可以升官坐堂了。
他想给父亲写封信,但却忘了父亲的“父”字怎么写,想找人问又怕别人瞧不起;查字典吧,自己又不会。
沉思片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字典的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只要翻到“父”字准会认出来的。
不一会,他翻到一个“交”字,端详了一会儿,哈哈大笑起来,说:
“父啊,父啊,您真是老糊涂了,您以为您戴上帽子,我就认不出您了吗?
”
——《民间笑话大观》
别字法有时还与其它技法结合起来用。
如:
有个财主,儿子在学堂里念书,回家后,财主叫儿子读给他听。
儿子念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平……”财主顺手给儿子一巴掌,骂道:
“饭桶!
什么‘不亦乐平’,明明是‘不亦乐手’!
”儿子争辩说:
“先生教的是‘平’字嘛!
”财主大怒:
“那是个白字先生。
”
第二天财主就去学堂训先生,先生不服气,两人争吵起来,吵到县衙请知县评理。
那知县官也认不得这字,闷闷不乐地退堂了。
晚上县官问老婆。
老婆说:
“这是古书上最平常的一句话,要念‘不亦乐乎’!
”知县恍然大悟:
“啊!
原来是个‘乎’字!
我明天上堂裁决,怕一时忘记了,怎么办?
”
妻子说:
“你真笨,过年时大家都乐乎乐乎的,你记着过年就行了。
”县官一拍掌说:
“好主意,好主意!
”
第二天,县官升堂,他指着先生问:
“你念什么?
”“不亦乐平。
”县官又问财主:
“你呢?
”“不亦乐手。
”
县官把惊堂木一拍,说:
“两个蠢货,都念错了!
不是‘不亦乐平’,也不是‘不亦乐手’,是‘不亦乐……’。
”他急得抓脑袋,猛然地记起妻子的话,就说:
“是不亦乐年。
”
--《民间笑话大观》
由先生读错,到财主读错,再县官读错,这是层层递增笑料,因此,这里是将别字法与层进法结合起来使用,其造成的幽默效果就更佳。
实际生活中,也有故意读错某字以求得幽默效果的。
如故意将“苏东坡”读作“苏东皮”,这时,切不要自以为是地去加以纠正。
●层进法
层进法,就是通过层层推进的描述以产生笑料的方法。
从结构上看层进法有三层到多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更能引人发笑,而末一层更甚。
例如:
一个擅阿谀之辞。
凡来人必奉承。
一日,甲乙丙丁四人来家做客,便分别问其如何来的。
甲说:
“我坐轿来的。
”
“威风之至!
”这个人奉承道。
乙说:
“我骑马来的。
”
“潇洒之至!
”
丙欲为难他,便说:
“我走路来的。
”
“从容之至!
”
丁实在听不惯他的奉承之辞,便说:
“我爬着来的!
”
“稳当之至!
”
——古代笑话
层进法与衬跌法不同,衬跌法是由衬到跌,层进法是由衬到进。
衬跌法引笑的机理在于心理轨道的突然中断,心理期望的突然跌落;而层进法引笑的奥秘却在于层层加强的新奇刺激。
三个秀才同行,突然看到路上有一串钱,都说是自己先看到的,应归自己所得,正在争执,一县令从此路过,见此情景,让他们分别作一首诗说明要这串钱的理由。
秀才甲说:
“屋漏无瓦盖,灶头生青苔,白水煮野菜,跳出蛤蟆来。
”秀才乙道:
“天地是我屋,明月当蜡烛,身无三尺布,沟边路旁宿。
”秀才丙道:
“重病三千日,绝食六、七天,微微剩口气,就等这串钱。
”三秀才作完诗,眼巴巴地等着县令断案。
只见县令拾起钱,冷笑道:
“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斯文已扫地,哪个还要脸?
”说完揣上钱转身就走,秀才们哭笑不得。
——古代笑话
此例深入运用了夸张手法,一层比一层夸张得新奇,谐趣也就一层比一层加强。
一庸医娶妻生男女二人。
一日,医死了别人的儿子,遂以子赔之;
又医死了别人的女儿,复以女赔之。
只剩一妻在家,凄凉不堪,忽有人敲门请其看病,医问何人,答曰:
“敝房。
”医对妻哭曰:
“不好了,又有人看上你了。
”
——《笑得好》
“庸医”:
平庸乏术的医生。
“敝房”:
我妻子。
庸医误人,先赔其子,复赔其女,已荒唐可笑,而“又有人看上你了”一语,表明此次与他人“敝房”治病,亦必治死无疑,其无能可笑处就更甚了。
层进法不同于衬托法,尽管两者的逻辑进程相同,都是由衬而进,铺设笑料,但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层进法必须推进三次或三次以上,而衬托只有两个层次。
●衬跌法
衬跌在结构上可分为“衬”和“跌”前后两部分。
在“衬”的部分,一般是列举相关联的多种事物,当这种由列举而积累起来的印象在读者心理上逐渐加强时,忽然一“跌”,使读者的心理期待一下子滑到意料之外,然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终点,使前后造成反差强烈的对照,幽默便由此产生。
如:
台风:
12级
大风:
8级
和风:
4级
轻风:
2级
耳边风:
0级
--《中国青年报》
上例中,先依次历述自然界由大到小的风级,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惯性作“衬”,然后陡然一“跌”,紧接着用“耳边风”作结束,“耳边风”和自然界的风仅字面相连,而实质全异,这样,由“台风……大风……和风……轻风”的列举而累积起来的印象与徒然变化的“耳边风”的“落差”产生了浓烈的幽默,生动而有力地嘲讽了将他人意见置诸脑后的态度。
衬跌在结构上与“排比”、“层递”颇有联系。
因而也可据此分为两类:
平行式“衬跌”和鱼贯式“衬跌”。
平行式“衬跌”,在结构上仿佛“排比”句,各个分句(词组)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但在最后一个分句(词组)与前面所列各分句(词组)之间,却有一个忽然性的变化。
如:
打冤的正义性,被他用新的方式又豪迈地解说了一遍。
众人没怎么在意他那番道理,只觉得那恶狠狠的扫视还是很感人的。
他眯着眼睛,看出了这一点,更兴奋了,把衣襟“嚓”地一下撕开,抡起一把山锄,朝地上狠狠咂着一个洞,吼着:
“报仇!
老子的命——就在今天了!
”他勇猛地扎了扎腰带,勇猛地在祠堂冲进冲出,又勇猛地上了一趟茅房,弄得众人都肃然。
最后,发现今天没有吹牛角,并没有什么事可干,就回家熬包谷粥去了。
——韩少功:
《爸爸爸》
“他”是一个二流子,好吃懒做,气大胆小,而又自视颇高。
两个寨子发生冲突,要“打冤家”了,他很想借此而改善一下自己的形象,显了“智”,又显了“勇”,可是“勇”除了口头上表现外,显在何处呢?
“勇猛地扎了扎腰带”--摩拳擦掌;“勇猛地在祠堂冲进冲出”--跃跃欲试,情不可耐;随之一个“勇猛”却是“上了一趟茅房”。
由列举“勇猛”之举而累积起来的心理期待顿时突转,化为谑笑。
再如:
甲:
“我在山东访问了一个外国人。
”
乙:
“嘿,那叫什么新闻,外国人我常见。
哪国的人我没见过?
”
甲:
“英国人?
”
乙:
“见过。
”
甲:
“法国人?
”
乙:
“见过。
”
甲:
“美国人?
”
乙:
“见过。
”
甲:
“山东美国人?
”
乙:
“见……没见过!
山东美国人长得什么模样儿?
”
——相声《我爱中国》
前面列举“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作“衬”,致使别人期待着问其他国家的人。
孰料突然“翻”为“山东美国人”,这就奇峰突起,笑意顿生。
鱼贯式“衬跌”在结构上则仿佛“层递”句,各个分句鱼贯递进,直到最后一个争句陡然一折。
如:
音乐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郊区一中学任音乐教师……。
六二年精简人事时该曹又自愿申请去小学任音乐、图画、体育和珠算教员。
……六五年又调任y自治州z市任小学教员,六六年被英姿飒爽,屹立在东方地平线上的革命小将揪出,任老牌牛鬼蛇神。
——王蒙:
《杂色》
小说述“该曹”之“履历”,前后三“任”都是在通常意义上的任职,末尾一“任”却“跌”到了一个毫不正常却确实如此的“职务”--“老牌牛鬼蛇神”。
言语的可笑凸现了事理的荒唐。
再如:
乙:
“那我要是带一支钢笔呢?
”
甲:
“那不用说,高小程度。
”
乙:
“噢!
我带两支钢笔。
”
甲:
“初中啊。
”
乙:
“我带三支?
”
甲:
“高中啊。
”
乙:
“我带四支?
”
甲:
“那你就上大学了。
”
乙:
“我要带五支呢?
”
甲:
“你要带五支啊?
”
乙:
“我就是大学教授。
”
甲:
“不,修理钢笔的。
”
——相声《五支笔》
由“一支高小……两支初中……三支高中……四支大学”暗示出的言语逻辑方向,预示下一步“五支”该是更高一级的“大学教授”,不料一“跌”,成了“修理钢笔的”。
这就形成鲜明的反差,引起谐谑可笑之效果。
●衬托法
为突出某事物的可笑之处,以其它事物作衬,这种手法就叫衬托法。
衬托之所以能造成幽默,是由于其“托”出的部分通常是不合常情的。
例如:
一架客机在阿拉斯加坠毁了,乘客和机组人员全体遇难,这是悲惨的事件。
电视台采访了一位误机的旅客。
“您在那千钧一发之际,没赶上飞机,真是万幸啊?
”
“感谢上帝。
不过,幸运远不止这些。
”
“还有什么呢?
”
“我的太太赶上了那架飞机。
”
——《世界幽默大观》
因误机而幸免于难,但这只是另一件“幸事”的衬托。
然而另一件“幸事”却是“我的太太赶上了那架飞机。
”可见此人早已对其太太深恶痛绝。
衬托出如此不合常情的结果,使人的心理之车滑出意料的轨道之外,这样,笑就产生了。
一监生过国学门,闻祭酒方盛怒两生而治之。
问门者曰:
“然则罚与?
打与?
礅锁与?
”答以出题考文,即怫然曰:
“咦,罪不至此。
”
——《笑林》
“国学”:
国子监。
“门者”:
看门人。
“礅锁”:
把人锁在石礅上。
“怫然”:
不以为然的样子。
罚、打乃至礅锁,于学生皆为重治,但一听说“出题考文”,便言“罪不至此”。
这是以罚、打、礅锁来衬托“出题考文”的厉害。
不料此监生如此畏“出题考文”,这就滑稽好笑了。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以性质相同的事物作陪衬者为正衬。
例如:
上课时,老师发现杰克嘴边留有稀饭。
“杰克,你昨晚吃稀饭吧?
为啥不洗脸?
”
“老师,你错了,我前晚吃稀饭。
”
——外国小幽默
“昨晚吃稀饭”,说明一天不洗脸,已成笑料,谁料杰克的回答更进一步,“我前晚吃稀饭”,意味着两天不洗脸,这就更可笑了。
甲乙俱惧内。
乙往诉甲曰:
“房下近来作事更狠,至晚马桶亦要我掇。
”甲攘臂言曰:
“这个忒难,若是我--”言未毕,甲妻背后大喝曰:
“若是你便怎样?
”甲不觉下跪曰:
“若是我,就掇了。
”
——《笑府》
“房下”:
妻子。
“掇”:
倒。
“攘臂”:
捋袖伸臂,愤怒之状。
乙惧内,只好向甲述苦,已觉可笑,然此只不过为甲之畏妻作铺垫陪衬而已。
若无此衬托,甲之言语就不那么好笑了。
以性质不同的事物作参照者为反衬。
如:
父亲问儿子:
“今天老师留了家庭作业吗?
”
“没有。
”
父亲叹了口气说:
“真遗憾,我又不得不去洗碗。
”
——《世界幽默大观》
用宁愿为儿子做家庭作业来反衬不愿洗碗,可以想见这位父亲对于“承包”家务劳动是多么的不情愿而无可奈何,这样的衬托当然是很可笑的。
●倒反法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语词来表达本意,从而使语言具有幽默情趣,这种表达手法叫倒反法。
例如: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犁:
《荷花淀》
我告诉您了,根据报纸上官方介绍,他是天底下头等大好人,浑身上下毫无缺点,连肚脐眼都没有。
——宗福先:
《于无声处》
前例“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实是对丈夫的真挚情意的流露;后例“头等大好人,浑身上下毫无缺点”,实是说“头等大坏蛋,尽做坏事”。
或褒义贬用,或贬义褒用,就显得幽默风趣。
有的倒反不含讽刺,但具有轻松的幽默特色,这样的倒反又叫“倒辞”。
例如:
你借与我半间儿客舍僧房,与我那可憎才居止处门儿相问。
——王实甫:
《西厢论》
丁四:
“(穿)怎样?
”
娘子:
“挺好!
挺合身儿!
”
大妈:
“就怕呀,一下水就抽一大块!
”
丁四:
“大妈,您专会吉祥话儿!
”
--老舍:
《龙须沟》
有贫士馁甚,见市有鬻馒头者,伪大呼扑地。
主人惊问其故,曰:
“吾性畏馒头。
”主人因设数十枚于空室而闭士于内,冀相困以一笑,久之寂如,乃启门,见其搏食过半。
诘之,则曰:
“不知何故不觉畏。
”主人怒斥曰“汝得无尚有他畏乎?
”曰:
“无他,此际只畏苦茶两碗。
”
--《笑府》
“鬻”:
卖。
“冀相困以一笑”:
希望用困住他的手段来博得一笑。
“汝得无尚有他畏乎?
”:
你还害怕其他什么呢。
前例中的“可憎”是指“可亲”,次例中的“吉祥话儿”实为“不吉祥的话儿”,后例中的“吾性畏馒头”与“此际只畏苦茶两碗”之“畏”,均作“喜”理解。
有的倒反含有嘲弄讽刺的意味,是一种带刺的幽默,这种倒反又叫“反语”。
例如: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在长期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
经手的款项,总在四百万元;但为革命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
这在国主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
--方志敏《清贫》
前例的“伟绩”、“武功”是“罪行”、“罪恶”之意;后例中的“伟人们”实指“国民党的贪官污吏”,三个褒义词都是反其意而用,其讽刺味很明显。
●倒置法
将事物本来关系颠倒位置,以其思维的反常造成幽默者,叫做倒置法。
倒置法又有种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是表现为主客关系的倒置。
如:
列车员看了埃里莎老大娘的票说:
“这是从瑞典耶特堡到马尔摩的票。
可我们这趟车是到斯德哥尔摩的。
”
老太太严肃地看着列车员问:
“怎么办,难道就连司机也没有发现他开的方向不对吗?
”
——《世界幽默大观》
作为旅客,老太太只能客从列车,然而她偏以主人自居,这就可笑了。
再如:
一位乞丐常常得到一位好心青年的施舍。
一天,乞丐对这个青年说:
“先生,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
两年前,你每次都给我十块钱,去年减为五块,现在只给我一块,这是什么缘故呢?
”
青年回答说:
“两年前我是一个单身汉,去年我结了婚,今年又添了小孩,为了家用,我只好节省自己的开支。
”
乞丐严肃地说:
“你怎么可以拿我的钱去养活你家的人呢?
”
——《中外幽默》
如此喧宾夺主,而又一本正经地责怪对方,当然好笑。
二是表现为因果关系的倒置。
如:
有暑月戴毡帽而行路者,遇大树下歇凉,即将毡帽当扇,曰:
“今日若无此帽就热死我了!
”
——《笑赞》
有受人雇觅而代之见官受打者,以其所得之钱与行杖皂隶,打之稍轻。
既出,则向雇己之人叩头曰:
“恩主爷,不亏你的钱,就打杀了。
”
——《笑赞》
前例行路人之热,本是戴毡帽所致,却反感激毡帽可当扇解热。
后例那人代人受打本是挨打之因,却反感恩于雇己
者。
两例如此颠倒因果,怎么不好笑?
三是表现为事物逻辑关系的倒置。
如:
小国与邻邦大国矛盾日深,小国大使和大国巨头交涉时,以战争威胁说:
“我国有一万五千士兵,五十辆坦克,一百架飞机。
”
那巨头哈哈大笑,说:
“我们多一百倍。
”
小国大使脸色凝重地说:
“这样说来我须向政府请示。
”
第二天小国大使提出妥协,并解释其原因说:
“我们国家太小,容纳不下一百五十万战俘。
”
——《外国幽默》
按事情的逻辑,小国决无获胜的可能,然而小国大使却偏要颠倒这种逻辑关系,认为本国不仅能胜,而且还为“国家太小,容纳不下一百五十万战俘”而发愁。
这样倒置使人忍俊不禁。
四是表现为轻重关系的倒置。
如:
一人为虎衔去,其子执弓逐之,引满欲射,父从虎口遥谓子曰:
“汝须是着脚射来,不要射坏了虎皮。
”
——《笑府》
性命尚且难保,还念着别射坏虎皮,如此轻重不分,自然是十分可笑的。
再如:
一斩犯临杀,谓持刀刽子手曰:
“杀便随你杀,只是求你杀在颈项略上些。
”刽子手问故,答曰:
“我颈上现害了一个疖子。
若杀在疖子上,岂不更痛。
”
——《笑得好》
一刀砍下,脑袋便没有了,疼与不疼恐怕还来不及感觉。
不虑杀头之重,却虑疖子之轻,这就如同上例一般可笑。
●抵言法
抵言,就是言论相抵、自相矛盾。
即违背形式逻辑矛盾规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将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时加以肯定,从而出现逻辑矛盾。
利用抵言构成笑料的方法,就叫抵言法。
例如: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
“鬻”:
卖。
卖矛和盾之人的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
其人之可笑,就在于不明白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能同时存在,因之誉盾和誉矛两句话不可能都真。
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而又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这样的人就是极愚昧的,这样的事就是极荒唐可笑的。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正是用“自己打自己的耳光”来比喻说明“自相矛盾”的语言之荒谬。
可见,抵言法揭示的人的思维的荒唐面恰能造成类似“自己打自己耳光”这样的喜剧情景,因此,使人发笑就是很自然的了。
再如:
小儿啼,父问其故,曰:
“饿了。
”其父抚之曰:
“我的儿,你要吃,只管说来,随你要龙肝凤髓,皆拿来你吃。
”儿曰:
“我都不要,只要饭吃。
”父骂曰:
“只拣家中没有的便要吃。
”
——《时尚笑谈》
既说“随你要龙肝凤髓,皆拿来你吃”,却又因连饭拿不出而骂“只拣家中没有的便要吃”,前后言语相抵,这就滑稽可笑。
外国幽默中也不乏运用抵言法的例子。
如:
达芙妮小姐每天都要从乡下的别墅到城里去,这天,她在路上看到许多士兵和坦克、大炮、汽车。
她不知道军队在演习。
她开车来到一座桥头,一个军官规规矩矩地向她敬了个礼:
“小姐,您不能从这里过去。
”
“为什么?
”达芙妮小姐看到那座完好无损的桥问道。
“它在两个小时前就已经被炸毁了。
”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过去?
”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休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