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9638651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18KB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docx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文虚词及用法教案
适用学科
高中语文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词性,有些虚词不止一种词性。
2、要结合上下文确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
如:
而、其、为、以、因、于、之。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么本讲我们主要是讲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在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共有18个虚词,而且大部分的虚词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了,在这一讲中我们进一步地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复习预习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臣节坚如山
可加为: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坚如山乎
同学们发现此对联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知识讲解
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
而、其、为、以、因、于、之。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
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
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却”。
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
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
(7)表因果:
可译为“因而”。
例: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8)表示目的关系:
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考点/易错点2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
秦王恐其破璧。
(“其破璧”作宾语。
))
(3)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例②: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
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①:
其皆出于此乎?
(表测度,大概。
)例②:
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诘,难道。
)例③:
汝其勿悲!
(表婉商,可要。
)例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期望,一定。
)例⑤:
吾其还也!
(表祈使,还是。
)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表选择或反诘:
难道。
)
考点/易错点3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1.用作动词。
(1)劳作、制作、做。
例: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彭端淑《为学》)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2)治理(国家)。
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
(3)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例: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①斩木为(充当)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作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成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形成)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注意:
为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4)作为、作用
例: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认为、是、算作
例: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俎:
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7)以为,认为。
例: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④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2.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
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
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考点/易错点4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曹刿)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例: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考点/易错点5因
1.介词。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依照,根据。
例: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例:
我欲因之梦吴越。
(2)依靠,凭借。
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趁着,趁此。
例:
不如因而厚遇之。
例:
因击沛公于坐。
(4)通过,经由。
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因为,由于。
例: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副词。
(1)于是,就;因而。
例:
因招樊哙出。
(2)原因,缘由,机缘。
例:
于今无会因。
3.动词
(1)根据。
例: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2)沿袭,继续。
例:
蒙故业,因遗策。
考点/易错点6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
得复见将军于此。
(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中)例: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例: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到)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良曰:
“长于臣。
”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
考点/易错点7之
1.代词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
彼皆我盈,故克之。
(代人,作宾语,他们)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
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是寡人之过也。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
何厌之有?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
顷之,烟炎张天。
3.动词,到……去、往(动词)
①辍耕之垄上。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四、例题精析
【例题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
C.使工以药淬之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答案】B
【解析】“越国以鄙远”中“以”是连词,可译为“来”,表目的。
A.因为。
C.用。
D.用来。
【例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1使人言于项王曰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答案】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对。
②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
③介词,表比较,比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对“于”常见意思的把握。
【例题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答案】D
【解析】A、B、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
课程小结
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虚词 用法 教案